松嫩平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信息化应用现状
2015-03-22刘国辉王国良芦晓杰
刘国辉,王国良,芦晓杰
(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哈尔滨150090)
0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进入新时期,步入新常态,新的发展瓶颈和矛盾逐渐凸显。粮食安全问题得到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粮食供应并不是高枕无忧。近年来,国内粮食生产形势悄悄发生着一些变化,有利条件在减少,不利因素却在增多,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应该引起重视。随着农资价格的大幅上涨,农民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耕种的收入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致使大面积的耕地被荒废。与此同时,受建筑占用耕地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中国有13个粮食主产省区,根据国家粮食局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75.4%,约95%的全国增产粮食来自13个粮食主产区。
耕地质量退化,耕地数量减少,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等都影响着粮食供需,保障粮食安全既要守住“红线”,更要保住“底线”[1-2]。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黑龙江省在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46.3亿kg的基础上,连续越过400、450、500、550亿kg这4个台阶,到2011年的557亿kg,比2007年增长60.9%,年均增长12.6%。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1年我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到9.8%,这个比重继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次上升了0.6个百分点,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黑龙江省在耕地面积、土壤条件、机械化水平、粮食商品率等方面具备农业生产的优势,2013年黑龙江省实现粮食总产600.4亿kg,创粮食特大丰收。但生产成本高、农产品竞争力弱、基础设施不配套、产业化水平低等方面一直是我省农业发展的瓶颈,影响和制约粮食产业的发展。
2013年松嫩平原通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等措施,释放农业发展潜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1 松嫩平原区域概况
松嫩平原位于黑龙江省的西部,大兴安岭以东、西南与内蒙古自治区呼盟、吉林省的白城与松源市为邻。省内小兴安岭以西与南,南至松花江干流分水岭。
行政区域包括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大庆与绥化3个地级市的全境,哈尔滨市的呼兰、巴彦、宾县、阿城与双城市。土地面积11.39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25.6%[3]。
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现状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4]。
自2005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以来,松嫩平原有40个县(市、区)开展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253万hm2,采集测试土样32万个,服务农户160万户。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农民盲目施肥现象逐渐减少,土壤养分失衡问题得到改善。
3 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
3.1 建立了基于ArcGIS的松嫩平原耕地资源信息服务平台
利用松嫩平原耕地资源调查数据,基于ArcGIS软件的组件开发,利用CLRMIS(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及应用系统,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类型属性、行政区划分类、土壤理化性状、地形地貌类型等信息的查询、分析、汇总、应用。
通过不同县域的隶属函数、层次分析及作物需肥特性、施肥方式、肥料运筹等模型的建立和完善,开展作物适宜性评价、耕地生产潜力评价、耕地质量管理、耕地地力预警体系建设及区域施肥指导推荐服务。
3.2 移动客户端科学施肥指导服务
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根据松嫩平原区域气候条件、灌溉能力、土壤类型、栽培品种、产量水平、耕作制度等因子,综合利用“3S”技术(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等确定专家推荐施肥模型库,集成多学科形成现代农业技术专家服务体系。利用松嫩平原耕地资源调查数据库,通过移动设备终端,安卓系统移动设备安装APP软件后,GPS定位确定该地块的地理位置,通过访问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进行土壤类型、理化性状等多因素数据查询,同时进行施肥配方推荐及农业专家系统服务。
4 黑土地保护现状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坚持生态为先、发展为重,以测土配方施肥属性和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通过推进种地与养地措施相结合、农机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全面提升黑土耕地质量,着力探索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粮食生产得到保证、黑土耕地资源得到保育、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持续提升的模式和方法。逐渐实现区域内种植制度更加合理、大型农机具综合配套、耕地质量稳步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显著提高,探索总结出一批适合我省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的“可推广、可复制、能落地、接地气”的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松嫩平原作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农业生产作为该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水土资源调查,探明该区域的耕地土壤养分状况、特征、变化规律及粮食生产水平,对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科学管理农业生产、稳定粮食增长及粮食安全相关政策制定可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可有效提高该区域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全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粮食稳定增长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韩长赋,全面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J].农技科技推广,2014(10):4-7.
[2]鑫钍,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J].新农业,2014(07):1.
[3]戴春胜,林明,龙志远等,松嫩平原水土资源生态状况与建设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基地的措施[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5(01):3-6.
[4]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2011年修订版[S].北京: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