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宣言》的社会主义观及其中国化发展

2015-03-22黄明理徐梓彥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宣言本质

黄明理,徐梓彥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习近平关于共产主义五百年的论述将共产主义的历史延长了三百多年,表明共产主义追求有着更悠久的历史,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共产党人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诞生开辟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境界,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出现过严重的挫折,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困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却为何会遭遇到如此大的挫折?笔者以为,通过考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我们会发现,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与误将坚持马克思主义简单等同于教条式地坚守《宣言》的基本观点密切相关,因为,各国社会主义实践都无一例外地坚持过以阶级斗争为纲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崇拜论,而阶级斗争理论和消灭私有制正是《宣言》最重要的两个论断。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解决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对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反思和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未来共产主义运动必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将坚持《共产党宣言》等同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分析

当今世界,虽然从表面上看马克思主义远不如上世纪中叶那么风靡全球,但自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仍不是个别。不过,历史和现实都会告诉我们,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不同的政党甚至是同一个主体在不同时期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由此所指导的所谓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呈现出各异的面貌乃至不同的命运。纵观最近一百多年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我们不难发现,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历程折射出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与坚持的曲折发展。而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又与对马克思主义和《宣言》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已经不难看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坚信《宣言》的基本观点是有重大区别的,可是曾几何时,二者几乎是完全统一的,这也许正是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重大挫折的重要原因之一。任何一个真正的共产党组织都会声称自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而事实上,他们大多是在教条式地坚守《宣言》的基本观点,其原因主要有:

其一,这是由《宣言》作为党纲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既然《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人们就会很自然地将它与马克思主义划等号;既然《宣言》是党纲,作为共产党人自然必须严守这一党纲里的观点,这是党性的要求。另外,由于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著述丰富,他们毕生的主要精力用于革命斗争和思想斗争,未能有机会提炼和概括出简明扼要的共识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由于《宣言》篇幅不大,内容全面又通俗易懂,因而成为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著作。因此,在许多共产党执政的国家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就被简化为坚信《宣言》的基本观点。

其二,列宁对《宣言》的绝对化评价强化了将《宣言》简单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使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力激增,而《宣言》被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列宁所格外推崇,这样一来,《宣言》就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坚持《宣言》的基本观点就意味着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作为将马克思主义成功地运用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行者,他对《宣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地位的评价在那个时代里当然最具有权威性,他曾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于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已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1] 305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即使是前苏联共产党对掌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比中国共产党要容易和全面得多,但是,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主要还是《宣言》,他们所谓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主要还是坚持《宣言》的基本观点,或者称之为《宣言》的指导思想和中心议题。

其三,《宣言》是毛泽东等中共第一代领袖们研读最多和最重视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把握。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立志要走俄国道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对他们来说自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同时,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就更为有限,因此,我们能够理解博览群书的毛泽东在其所研读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为何下功夫最多的是《宣言》,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读了不下十几遍。有学者也曾对此作出过概括,认为《宣言》是毛泽东一生最爱读的、也是读得遍数最多的一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精心研读《共产党宣言》,正是这本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著作,成了毛泽东选择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向导。新中国成立之后,面临新的工作、新的实际情况,毛泽东自己又多次用心阅读《共产党宣言》,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在书上圈圈画画。这本书中有关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剥夺资产阶级占有他人劳动、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与传统的所有制观念决裂等处,毛泽东都作了密密麻麻的圈画。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之后,各地迅速掀起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这年9月以后,毛泽东对《共产党宣言》中有关建立公有制方面的论述读得更加仔细,在很多地方作了圈点批画。[2]毛泽东对《宣言》中消灭私有制等内容特别关注,从中是否可以推论:它是否就是不久后他搞人民公社运动的直接理论指导?值得注意的是,连最反对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中共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晚年在谈到他接受共产主义世界观时也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3] 382邓小平承认说,毛泽东所犯的错误自己也有一份,这一错误理当包括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简化为教条式地坚守《宣言》的基本观点。

从上述引证可以清楚地得出一个结论,不论是前苏联共产党还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共产党特别是最主要的政治领袖们,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把握,其最主要文本就是《宣言》。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坚持《宣言》指导完全等同也许正是造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许多历史性的重大悲剧的重要因素。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奉行过阶级斗争为纲论和公有制崇拜论,便是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坚持《宣言》指导完全等同的证明。

二、《共产党宣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论断及其实践

《宣言》本身虽然不长,但它的内容同样也是丰富的,在这些丰富的内容中,我们还是比较容易概括出其指导思想和中心议题的。恩格斯在1883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4] 252简言之,《宣言》的基本思想或指导思想就是阶级斗争理论。虽然阶级斗争理论只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宣言》里,它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中心思想,难怪有学者论断说:“没有阶级斗争理论就没有《宣言》。”[5]我们完全赞同关于《宣言》的中心思想和意图是就是关于两个必然性的结论,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观点。而这与《宣言》的指导思想是二而一的一体性关系,“两个必然”是趋势和目标,阶级斗争则是实现这一趋势和目标的根本手段。由此,我们已经完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前苏联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政党为何即使在革命成功后也要始终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的理论原因了。那时,又有谁敢于不遵循甚至怀疑《宣言》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呢?或者说有谁有勇气对其持灵活的态度呢?如果有,那一定会被视为修正主义,视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可耻背叛。至于作为前苏联小兄弟的中国共产党,更是只能唯前苏联老大哥马首是瞻。以《宣言》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是被前苏联老大哥的革命实践成功检验过的科学真理,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创造性地应用这一被前苏联证明过的进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任何试图怀疑并想发展它的想法都是反动的。如此,我们就容易理解如下历史现象了:作为有着强烈独立自主精神、甚至敢于不屈服于前苏联老大哥高压的中国共产党,即使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前苏联曾经犯下肃反扩大化即政治大清洗等严重错误①注:肃反扩大化即政治大清洗的指导思想就是阶级斗争理论,而且前苏联领导人坚信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越大,阶级敌人的反扑越厉害,因此,阶级斗争也就越来越尖锐化。,在中国照例还是犯了同样的错误,即使革命成功后,还是会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且阶级立场还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抓革命、促生产”看上去是在尊重民以食为天的天理,但“抓革命”是第一位的,它可不是“促生产”的手段,而是首要任务和目的。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当然不能仅归结为是对前苏联盲目效仿的结果,但归根到底,还是教条式信奉《宣言》进而未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后果。

《宣言》第二部分言简意赅地概括出共产党人的根本任务:“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一根本任务是与共产党人的追求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密切联系的,阶级斗争不仅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且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宣言》所描绘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有以下几点核心内容:第一,它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历史必然。虽然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是生产力,但是,生产力的作用总是通过生产关系显现出来的,它总是隐藏在生产关系背后的,《宣言》只是用非常形象的语言比喻式地说:“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4] 278《宣言》还把生产力比喻为魔法师手中所不能控制的“魔鬼”。很显然,《宣言》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之上这一前提性基础并没有特别强调。虽然马恩在比《宣言》更早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已指出,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4] 86可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写得很早却出版得很晚的书,甚至连列宁在世时也没看到过它。第二,它是消灭私有制、由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制”是《宣言》第二部分也是《宣言》最重要的一部分的核心词和主体内容。因此,不难看出,“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革命之超越于其他阶级革命的首要标志和根本任务。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公有制之建立也就意味着万恶之革除。第三,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第四,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产。第五,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虽然《宣言》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解是较为丰富的,可是,仅仅那句“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的论断,便足可以得出:“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党纲中关于党的历史使命的最高规定,是纲中之纲,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的明确论断,其他要素都只是具有附带性的非本质性的要素。

虽然列宁在初创社会主义时特别强调生产力的发展,但前苏联总体上仍然是将社会主义本质理解为公有制,毛泽东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与前苏联没有根本的变化。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观点几乎是全世界坚信和反对社会主义的人们之共识。对执政的共产党人来说,即便在具体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了公有制崇拜导致了严重后果,刘少奇等许多老一代革命家甚至因为反对“一大二公三纯”的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党的领导集体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之所以如此固执地坚信社会主义等于公有制,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追根溯源,是对《宣言》的上述论断教条式坚持的结果。幸运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过程中,认真反思历史,总结经验教训,终于搞清楚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些最根本性的问题,这种认识水平的提高被认为是我党最重要的理论收获。

当然,后人要是因此把上述责任归责到《宣言》的作者身上显然也是有失公平的。甚至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本人也没有丰富的真正意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积累,他们的许多理论只是依靠非常有限的实践经验,更多是依靠合理的逻辑推论。他们对自己的理论既有坚定的理论自信,更有清醒的理论自觉。因此,他们对那些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做法深恶痛绝,以致最后发狠地说“我只知道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三、邓小平对《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大突破

理论的突破需要革命家和理论家的勇气,无疑,邓小平在彻底破除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质论思想方面是居功至伟的。邓小平早在1980年就坦率地承认:“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6] 312邓小平早在1984年会见日本客人时曾说过,“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3] 631985年会见坦桑尼亚客人时又说:“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3] 116同年,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时又重说之。1987年会见西班牙客人时又论及这一问题。当时有人感到不能理解的是,《宣言》里已经有定论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概念都诞生一百多年了,社会主义已实践了几十年了,怎么到现在还不清楚?那时有许多人怀疑邓小平是想搞修正主义那一套才这么说的。可是,事实证明,他的话是对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那么多失误甚至失败最终的根子不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在自以为搞懂了但实际上很糊涂的情况下搞社会主义的吗?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能固守《宣言》的观点,因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宣言》中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立于科学论证或与政敌论战(《宣言》第一部分是论证为主,第二部分则是以论战为主)基础上建构和构想出来的,具有高度抽象性、理想性和原则性,需要后人去发展完善它,这一点在《宣言》的几个再版序言里也一再告诫过。

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有一个演进的过程,1978年至1980年代中期是其萌芽阶段。他在提出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命题时,其思维逻辑进路是:用反证法,先证明什么不是社会主义,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6] 313邓小平在这里实际上是在总结过去的教训,我们未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所以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策,进而未能很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持社会主义,首先就要摆脱贫困落后,要找出一条较快的发展道路。他从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优越性的意义上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强调发展生产力和改善民生对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决定作用。“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6] 314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形成与突破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的深入,特别是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竞争、商品、贫富分化等很多不能为人所理解的新现象或丑恶现象发生了,有人疑虑我们不是在搞社会主义。邓小平概括出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不能因为发展生产力而带来一些问题就放弃发展生产力的努力;二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即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有的人利用价格双轨制一夜暴富,官倒泛滥,体制性的不公引起了人们的极度不满,学潮不断,姓资姓社问题争论激烈。这是国内情况。在国际上,国际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分崩离析。邓小平总结经验教训,以市场和计划与两种制度的关系为突破口,第一次完整表达了社会主义本质观:“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 373邓小平论证什么是社会主义运用的是排除法或反证法,由“什么不是”到“什么是”的逻辑进展:先思考什么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贫穷、平均主义或两极分化等都不是社会主义;后来,再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种思考方式与社会主义制度大都建立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国家这一现状密切相关,这本是历史的劣势,但现在却成为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创新之土壤。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领导集体及其继承者们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崇拜论的突破意义非常重大。综合学界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一,界定什么是社会主义不仅要看其特征,更要看其本质。社会主义是本质和特征的统一,但只有从本质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才能把握其真谛。这是认识方式上的一次大飞跃。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年未明确讲什么是社会主义,他们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作了最简单的概括。另外,既然缺乏实际的基础,他们就只能借助于逻辑,这时就难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对立思维或求异思维:既然私有制不好,那么,公有制必然是好的。而这就成了后人的一个思维定势:从社会主义特征层次上来把握社会主义。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和外部联系,本质是由内部矛盾决定的内部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本质比特征更深刻而稳定,从本质上认识事物必然更深刻而准确。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显著标志,它虽然可以描绘社会主义的基本轮廓,但它毕竟不是最根本的要素,更不是与本质一一对应。特征可以有多种变化,但本质却相对稳定。以往,人们主要是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社会形态的特征层面认识社会主义,没有从更深的本质层次上来把握,这样就容易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同时也会产生认识上的混乱或者盲人摸象式的片面性。邓小平透过各种现象和特征,从社会生产方式,即决定人类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澄清了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原则、特征、模式等概念上存在的模糊认识。

其二,不存在什么关于抽象的社会主义或一般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只能在具体中存在,即只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者其他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存在。社会主义既有一般的原则,但最终它总是与其所扎根的那个民族的国情结合在一起,并以某种具体形态呈现出来。

其三,社会主义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且要更加重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句论断中,前两句更多地强调生产力,后三句话更强调生产关系。他把社会主义优越性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的表现即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作为前提和保证,蕴涵在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之中,既贯彻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原则的精神,又使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确定,从而为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邓小平之前,我们虽然也强调生产力,但那更多是从解决社会矛盾和解决民生角度去谈的,现在上升到本质高度,这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要求,不发展生产力和出现两极分化就不是社会主义。

最后,社会主义本质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要强调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和发展着的漫长过程。从内容看,社会主义本质是三方面内容的统一:首先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其次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再次是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每一个阶段都是后一个阶段的条件,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必然,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又是这三个方面渐次衔接、发展前进、全面展开的过程。“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本身蕴涵着目标实现的阶段性和渐进性。它要求我们,搞社会主义既要追求社会主义目标的最终实现,又要承认目标实现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要强调渐进式发展,不能急于求成。

在用概念来思考的当今时代,革命的理论成为革命的行动的先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更是最彻底的人类解放运动,它更需要更彻底的理论指导。可是,即使有了科学的理论,未必一定能够有成功的实践。因为如果将科学的理论教条化,既会弱化科学理论的指导力,更会给革命实践带来挫折。因此,反思《宣言》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之间的关系,不是要否定《宣言》的价值,而旨在让我们明了如何处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如何看待指导思想,其核心问题无非是在坚信与发展(或怀疑)之间寻找平衡点。假如是绝对地坚信不疑,那么,就必然会走向将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化的不归路;假如是疑而不信,又必然陷入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怀疑主义泥潭。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在于,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找到了保持信与疑的恰到好处的张力点和平衡点。

要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其前提是真正搞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历来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可是,在理解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上,同样经历了曲折的认识发展过程,由开始把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某些重要论断的坚持视为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表现,到后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直至现在提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与方法。这种表述上的改变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准确和科学的理解,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功和胜利的根本经验。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把与时俱进视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和灵魂,正是有了这些深刻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才没有教条地固守《宣言》的个别结论,并有了今天非常自豪的理论创新以及在这些理论创新指导下的成功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成为了当今世界最亮丽的词汇,成为成功与生命力的象征。

四、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善与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把握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语境的,这就是为了矫正当时盛行的公有制崇拜论和平均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把握是有其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局限性的。相对于仅仅以公有制这一社会主义的特征来界定什么是社会主义而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解是真正坚持了唯物史观,进而更深刻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创新思维,就没有改革开放的起步。”同时他又“在反思社会主义建设传统模式中守护社会主义”。[7]不过,这一界定主要还是从经济角度而非从整体角度来把握社会主义的,完整的社会主义形态还包括许多内容,也就是说,它要超越于资本主义的应当是全方位的,如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目标就是社会主义的完整展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实践已经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世界性意义越来越显现。不过,与这种趋势呈反向的否定性评价同样始终与改革开放相伴生,由过去所谓的走资本主义回头路,改变为中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正确地选择了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无论是先前的极左声音还是当今的极右论调,其共同点和实质都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共产党宣言》精神实质)的内在联系,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共十七大报告旗帜鲜明地回应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目标,这从1982年到2012年20年来党的历次报告名称的延续和发展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十二大报告主题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十三大报告主题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四大报告主题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五大报告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报告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七大报告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八大报告主题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社会主义是始终如一的核心词,其中还表现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认知的演进——由“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解决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并具体阐述了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含义,但还没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三位一体的整体性概括。十八大报告则得出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该报告还首次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以理论、道路和制度的“三位一体”的总体概括,其中增加了制度一项,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构初步完成。伴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逐步深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和总体布局也日趋完善,由原来的两个文明发展到“五位一体”的五个文明,这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科学把握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具体形态认知的丰富和发展。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从2012年中共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2014)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始展现。“四个全面”的基本要求和内在关系是:在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中,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国梦”为目标统领,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两动力翼,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四个全面”开拓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它突出地表现在,一方面,它“扩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优势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它“健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趋向美好愿景的演进机制”。[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优势不仅要表现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上,更要表现在发展的全面性上,体现在真正以最广大的人民利益为本上。“四个全面”本身构成了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逻辑体系,而且也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环环相扣的运行机制的逻辑体系。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把握还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在精神世界上的优越性的深刻认知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一方面,它为整合多样化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和建构社会主义价值秩序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是对国内意识形态“西化”倾向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积极应对。另一方面,它更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认识的深化发展。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一定是既合乎客观规律性,又具有价值合理性,即要得到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双重维度的辩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概括,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精神层面上的本质表现和优越性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它从价值观这一精神层面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把握的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灵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它的生命之魂,表达出它特有的精神气质。”[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构怎样的社会和培养什么样素质的公民,因此,可以说,它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目标,它是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1]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徐中远.毛泽东晚年读书纪实[DB/OL]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6570/241137/17471715.html.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陈先达.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纲领——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周年[J] .当代思潮,1998(1):2-8.

[6]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齐卫平.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思想述论[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5).

[8] 章传家.论“四个全面”的里程碑意义[N] .光明日报,2015-07-28.

[9] 吴向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自觉[N] .光明日报,2013-09-14.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宣言本质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杭州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