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地区未来需水量预测分析
2015-03-22王航
王 航
(辽宁省海城市水资源水工程管理处,辽宁 海城114200)
0 引 言
“十二五”期间,国家实行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辽宁省给各市县(区)下达了需水量调控指标[1-2]。
本文结合海城地区的实际情况,凭借多年从事海城地区水资源管理工作经验,提出未来海城地区需水依据及调控指标的合理制定办法。按照现有的海城地区水资源配置规划提出的预测需水量,预计到2015年全区需水量4.3 亿m3;2020年为4.55 亿m3;2030年为4.85 亿m3。
因这些规划完成时,国家还未出台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因此报告所预测的需水量已经不能为海城未来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3-4]。
“十二五”末(2015年)海城地区用水总量调控指标为3.7 亿m3,与规划指标相差很大,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加大水资源管理后,行政干预的减少,限量取水、节水方案严格的落实,中水的回用,大大降低了用水量,而且推算方法也与实际用水有较大出路。
结合目前正在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下面以海城地区现状用水为依据,按用途分析各项需水量。
1 农业用水
农业用水分为农业灌溉用水和林牧渔业用水。本区历年农业用水总量多在3 亿m3上下,其中,水田灌溉用水占80%以上,主要在西部沿河取用大河水及地下水,地处我市丰水区,受降雨影响较大,如:丰水年西部沿河地区取水量的减幅就很明显。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灌溉节水新技术的全面落实,农业用水量增加幅度减缓,有时呈减少趋势。本区林果生产目前基本实现节水灌溉。渔业因生产规模限制,补水量增加有限。
总体上,海城地区未来农业用水量呈波动增长,不一定是年年增加,这其中受天气、地理位置因素影响较大[5-7]。未来年需水应在3 亿m3左右,也该是调控指标。
2 工业用水
海城市矿产品加工业较发达,但用水量较少,并且东部山区的矿山企业生活用水量占很大比例。高耗水的印染、造纸、轧钢等行业因环保部门管理力度的加大、用水重复率的提升和经营状况的下降等因素,用水量呈下降趋势[8-10]。
目前,海城市用水较多企业为万海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年约75 万m3;海城鎂矿,年约60 万m3,其中生活用水占70%。
工业用水量因经济形势、节水技术的提高而波动,不一定逐年增加,按现有的分散取水,未来本区水资源能够解决1 500 万m3左右的需水增长[11-12]。但是,如果政府引进新项目,就缺乏适合的厂址,集中提供年取水量100 ~200 万m3的用水需求,存在工业发展的用水缺口。未来工业需水量应确定在2 500 万m3,并且需要新增集中供水水源工程。
3 生活用水分为城市生活、城镇生活和农村用水
城镇化的普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近几年出现的高层建筑,加之人口的自然增长,海城市生活用水量增加迅速,生活用水量不同于农业、工业,它一定是呈现逐年增加的,而且随经济增长快,增长幅度高[13-14]。预计未来(2030年),海城建成区将扩大至:南到毛祁的水鸭屯;东至马风、响堂和王石镇(与建成区接壤的区域为贫水区);西至西柳;北至南台周边地区。
人口将增至70 ~80 万人,人均用水定额按110 L/人·d,年需水量2 800 万m3~3 200 万m3。如果建成区人口达到100 万人,年需水量将达到4 000 万m3。现状用水量为1 600 万m3。各镇区、农村因城镇化低(除西柳、腾鳌等镇政府所在地外)用水额度还很低,70 升/人、日左右,未来能够提升至90 升/人、日以上,人口按90 万计算,年需水量2 950 万m3。
现状农村生活用水量在2 000 万m3左右,由于农村生活供水较分散,覆盖面大,现有各镇区水资源储量能够满足新增的用水需求。未来生活需水量增长至6 000 万m3,存在用水缺口,应加大用地表水供水比例。
4 商饮服务用水
在建成区都以城市自来水公司供水,未来建城区扩大后用水量照比目前的750 万m3左右增加600~800 万m3。未来需水量增长至2 000 万m3,以提高地表水集中供水一并解决。
5 建筑和生态用水
建筑业为临时取水,生态用水总量较少,二者不足400 万m3,未来本区现有水资源储量能够满足供水。
6 结 语
综上所述,预计未来城市生活、商饮服务用水新增需水量明显,工业新项目保证每年用水100 ~200 万m3,三类需水新增水量至少在4 000 万m3以上。农业需水量呈现下降趋势。通过未来需水量预测分析,全区需水量为4.3 亿m3,以提高污水回用率和地表水开发利用率及节水工作的全面落实,调控指标应确定为4.2 亿m3。
结合海城地区工程性缺水的特点,即:缺乏地表水蓄水工程的控制和调蓄,大量的地表水在丰水期流失。因此,新增的4 000 万m3水源应以地表水供给较为合理。
[1]林秋,高光松. 鞍山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J]. 吉林水利,2007(S1):01 -02.
[2]赵小龙,王宏岩. 鞍山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初步分析[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42(08):251 -253.
[3]班显秀,王吉宏. 辽宁水资源状况浅析[J]. 辽宁气象,2004(04):27 -28.
[4]李川,王恩德. 辽宁沿渤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J].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0):1492 -1494.
[5]付建飞,王恩德,王毅. 辽宁省滨海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2005,26(08):787 -789.
[6]张维认,朱慧珍. 海城河流域水资源的优化利用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0(S1):08 -13.
[7]张维认,郑贵元,马德森. 辽河平原水田灌区灌溉水源的优化开发与应用研究[J]. 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995(04):15 -20.
[8]杨春艳,沈渭寿,缪启龙,张慧.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J]. 农机化研究.2006(01):16 -20.
[9]孙富行,郑垂勇.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思路和方法[J]. 人民长江.2006,37(02):33 -36.
[10]孙富行,郑垂勇,王志红. 水资源承载力量化和评价方法[J]. 水利水电技术.2006(03):01 -04.
[11]王树谦,沈海新,王慧勇. 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3(01):08 -09,14.
[12]付玉娟,何俊仕,强小嫚,刘洋,韩宇洲. 辽河流域各市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01):171 -176.
[13]孙才志,陈玉娟. 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03):63 -68.
[14]何俊仕. 辽河流域辽宁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403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