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村水能资源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2015-03-22吴海东
吴海东
(辽宁省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中心,沈阳110003)
辽宁省农村水能资源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吴海东
(辽宁省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中心,沈阳110003)
农村水能资源开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实践证明,农村水能资源具有显著的社会、生态及经济三方面效益,是能源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辽宁省农村水能资源十分馈乏,且资源分布较广且分散,合理开发利用辽宁省的农村水能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改善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发展回顾;综合效益分析
辽宁省农村水能资源十分馈乏,根据2008年农村水能资源调查评价成果,辽宁省区域内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19.345万kW,相应的年发电量约为192.14亿kW·h。辽宁省农村水能资源分布较广且分散,已开发的农村水电站分布在全省11个市26个县(区、市)中,到2013年为止,全省已开发农村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51.14万kW,相应的年发电量为15.01亿kW·h,装机容量占可开发装机容量的76.63%,从经济开发角度考虑,尚余15.60万kW装机容量待开发或挖潜。
1 辽宁省农村水能资源特点与现状
1.1 特点
辽宁省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的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农村水电开发具有规模适中,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有利于调动社会各层面的积极性,适合国家鼓励和引导集体、企业和个人进行开发的特点[1]。农村水电可以就近上网,就近消纳,不需要高电压大容量远距离输电,发电成本和供电成本相对较低,它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各类大型发电站的有益补充。农村水电更是国际公认的可再生绿色能源,其技术比较成熟、造价低,非常适合为分散的农村供电及电气化建设。
1.2 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省为解决农村无电和少电问题,各级政府结合江河治理大力支持开发农村水能资源,以解决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全省边远贫困山区有近1/3农村要靠农村水电供电。到80年代初基本解决了农村生活照明和局部地区生产用电问题。通过持续开展的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农村电气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推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有效地改善了农村能源消费结构。
2 农村水电发展回顾
农村水电发展经历了由慢到快,由少到多的大跨步发展历程。1955年,全国水利会议提出积极试办小型水电站,并就试办小水电提出了具体要求。1982年,胡耀邦同志视察福建省永春县小水电建设,并在农村电气化座谈会上指示。2001年,朱镕基总理多次指出要大力发展小水电。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关于调整小水电开发方式的意见和建议》上批示:小水电开发应该确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使期与农民利益、地方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结合起来,走科学、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辽宁省农村水电的发展同全国的水电发展一样起步较晚,走了一个渐进式发展的道路。1954年,在本溪市桓仁县建成辽宁省第一座农村水电站—雅河电站。1983年7月26日,辽宁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积极发展小水电的若干规定》。1996年4月26日,本溪满族自治县、清原满族自治县被水利部、国家计委批准为第二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2000年,凤城市等六县(市)全面完成“九五”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任务。2010年,《辽宁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由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
3 农村水电综合效益分折
3.1 社会效益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农村水电已成为电力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电力普遍服务社会、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②农村水电发展加快了辽宁省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③加快了中小河流的综合治理和开发,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④改善了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实行发电高峰期以电代柴,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和山体植被,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3.2 环境效益
根据国家和辽宁省节能减排计划安排,正在有计划的逐步关停小型煤电企业,积极支持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辽宁省2013年度农村水电站装机和发电总量测算,全省农村水电站总发量为14.14亿kW·h,相当于煤电企业减少标准煤消耗60.04万t;减少粉尘排放40.83万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9.65万t;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50万t;减少氮氧化物2.252万t。可以说,农村水电为我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环境效益。
3.3 经济效益
由于农村水电开发具有低廉的成本和优惠的政策,使得我省有条件的地区农村水电站建设日异活跃。“十五”至“十二五”期间,我省农村水电站开发建设主要以民营企业和私人投资为主,政府在政策和资金引导方面给予了支持。
“十二五”期间,到2015年规划期末,规划区内农村水电供电比重达109%,发电利税总额1.66亿元;规划区人均年用电量增长总和为29%,按照每千瓦时电量创造国内生产总值7.38元计算,每年带动相关产业新增国内生产总值25.26亿元;规划区内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变。到2015年,全省规划区内农民将增加收入19 221万元。其中电站投资收益809万元;农村水电建设投工投劳增收8 905万元;农村水电建设补偿收入5 177万元;其他收入4 330万元。
4 农村水电发展分析
4.1 推动梯级开发,避免水能资源浪费
按现状,我省部分流域及河流上农村水电站多是单独开发,没有很好的考虑到整个流域及河流的梯级开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水能资源的浪费。梯级开发是以整个流域的整体效益为目标,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能资源,达到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农村水电站梯级开发具有以下特点:①能够充分利用水能资源,布局合理,工程造价低;②工程规模小,对地理环境要求相对较低;③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工程建设难度小。我省不少河流具有梯级开发的条件,如苏子河、叆河及哨子河等流域水能资源丰富,且开发程度较低,适合梯级开发。
4.2 加快老电站更新改造,充分利用水能资源
我省农村水电站大部分建成于20世纪初期和中期,受当时技术水平的制约和多年运行设备老化的影响,这些电站普遍存在发电效率低、设备养护成本高及安全生产状况差等问题,加之当时上网电价低,使这些老旧电站亏损经营,无力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我省在今后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将老旧农村水电作为重点,全面做好宣传,提升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加大国有资金扶持力度,使其充分发挥水能和其它综合效益。经初步统计测算,我省老旧电站更新改造每千瓦投资约在6000元到8000元左右,经过更新改造后的水电站发电量可提高10%左右,投资回报率很高。而且,老旧电站更新改造要比新建电站节省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老旧电站的改造过程不是简单地以新换旧,而是水能资源利用、创造的过程。应采取更加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制定技术方案,达到提高综合效益的目标。
[1]田中兴.合理开发利用水能资源促进水电可持续发展[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1(03):1-3.
TV213.9
B
1007-7596(2015)05-0123-02
2014-10-31
吴海东(1982-),男,辽宁北票人,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