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体系论析

2015-03-22张丽红姜淑兰

关键词:基本特征改革开放道路

张丽红,姜淑兰

(吉林医药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体系论析

张丽红,姜淑兰

(吉林医药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体系是由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六个方面构成的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在当代中国发展特殊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诸多特征中最高层次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区别于其他发展道路的特色表征和主要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体系;逻辑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深化、集中体现和外在表征,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实质,使其由抽象走向具体,就必须对其基本特征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和基本特征体系的内涵和实质这一指导思想和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体系主要由以下六个方面构成,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1]。其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是最为鲜明的基本特征、是其他基本特征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这六个方面构成了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在当代中国发展特殊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其他发展道路的特色表征和主要标志。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体系的内涵和实质

当前理论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由于缺乏对基本特征内涵界定的标准或标准不统一,所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的研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对基本特征的把握并不十分准确,比如把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一般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当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体系的研究更是少见。

本文主要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的内涵界定标准为切入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体系及其逻辑关系。每一事物都具有属于自己的特征,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而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一事物的基本特征则是反映该事物本质性、主体性的特征;其基本特征体系是反映该事物之所以是其本身的质的规定性的总和,其各个基本特征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体系就是由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按照一定秩序组成的整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性、主体性的特征,是特色道路诸多特征的最高层次和科学概括。它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外在表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深化与集中体现;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和现实国情必然要求的时代反映;是与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相差别以及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根本区别的主要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体系是由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内涵的,同时又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基本特征构成的。其内涵和实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系统的整体性表征,即构成这个体系的各个基本特征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发展动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基本特征构成了这个体系的基础;第二,组成这个体系的各要素是按照其在各自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的作用层次进行排序的。有的要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起到决定性作用,有的要素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主要内容,这些要素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决定了这个体系内部的秩序结构;第三,它的各要素是有机联系的。各要素之间具有前提和结果、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每一要素的存在以其他要素的存在为条件,又是其他要素存在的条件;第四,它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成熟而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参照、也没有进行预先的蓝图设计的情况下,在经历了挫折之后、在总结成功经验基础上一步步探索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个体系及其要素的形成是随着这条道路的成熟而被逐步认识的。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体系是由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内涵和实质,又是这个体系不可缺少的六个方面要素构成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就是要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放是基本国策、是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是与四项基本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改质或改向。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标,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历史性决策,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应对国内外形势的主动选择;它与苏联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西方的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框架下的社会变革具有根本区别。

30多年来,正是由于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政治长期稳定,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一个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二)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政企分开、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显著标志。

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公认的资源配置效率较高的经济发展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国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是对原来计划经济运行方式的根本变革,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论与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正是因为正确处理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优势与市场配置资源效率优势的有机结合,才创造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奇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论断,更加突出强调了市场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的民主政治体现为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具体政治制度三个层面,核心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政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和政治基础,依法治国是党的领导合法性和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保障。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国情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实践探索的结果,又植根于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理论的基本原则,又汲取了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对传统社会主义高度集权的权力运行机制的摒弃;是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模式根本区别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四)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以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核心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社会思潮多样化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其实质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充分尊重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合理性差异,包容多样社会思潮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方向并不相悖的因素,将各种有差异、多样的社会思潮整合到马克思主义统领的社会意识之中,使之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2]。

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和本质所在;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文化建设实践;是在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的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才能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文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保证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满足人民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3]。

(五)以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以民生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以民生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重要特征,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长期奋斗目标,又是一种从低级到高级持续推进的具体的历史过程。”[4]

(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实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5],其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关键,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最新认识和具体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凸现出这六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基本特征,由其构成的特征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其他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体系的逻辑关系

如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体系由六个方面构成,其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覆盖全方位的基本特征,其他五个基本特征都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这六个基本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化和集中体现。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是其他基本特征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首先开启了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进而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对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就不会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体系的形成。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些方面基本特征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都是在改革开放中逐步探索、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发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当前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基本特征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即这些基本特征都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的进程中,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熟而逐步形成的[6]。

(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关系。

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是五位一体的基础,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并形成了各自的基本特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五位一体的保证,规定着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方向;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然渗透到其他建设中,是五位一体的灵魂,为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五位一体的目标,决定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最终的目的;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的条件,生态文明建设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生态文明建设,其他建设就会逐渐丧失存在的可能。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为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基本特征形成了互为条件、有机统一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这个体系是在各基本特征形成过程中逐渐丰富起来的,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获得新的内容。当然,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体系怎样发展,都离不开基本特征体系内涵的规定性,这一规定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什么别的道路。因此,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1] 郑德荣,梁继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形态和基本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4-5.

[2] 李婧.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当代特点的三个维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0-14.

[3] 姜淑兰.世界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57-58.

[4] 郑德荣,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2.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09.

[6] 李中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旨趣、内在逻辑与践行原则[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26-31.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System of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ZHANG Li-hong,JIANG Shu-la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Jilin Medical College,Jilin 132013,China)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system of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organic whole formed by six dialectical and unified aspects associating with each other. They ar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based on 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ombined with the socialist system,the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united by CCP as guidance,people as maters,and law as ruling powers,the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guided by the unified ideology of Marxism,the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focused on the livelihood improving and social governance innovating,the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hich encourages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system intensively embodies the peculiarities of socialist society in current China,and represents the highest level of characteristics among other ones. It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patterns.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System;Logical Relationship

2015-03-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KS025)。

张丽红(197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姜淑兰(1968-),女,吉林吉林市人,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

A81

A

1001-6201(2015)04-0030-04

[责任编辑:秦卫波]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4.006

猜你喜欢

基本特征改革开放道路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国外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借鉴
长株潭水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保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