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创造力评估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5-03-22李吉品刘秀丽

关键词:同感效度创造力

李吉品,刘秀丽

(1.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艺术创造力评估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李吉品1,2,刘秀丽1

(1.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艺术创造力是最重要的领域创造力之一,而艺术创造力的评估又是其教育培训中的重要环节。近几十年来,学界对艺术创造力的评估开展了颇为充分的讨论,形成了一系列成果。总体上,学者们开展的艺术创造力评估遵循作品取向原则,在具体评估中存在客观评估法和同感评估法两种相互竞争的方法论路径:前者简单易行,但在测量标准、测量逻辑及测量的准确性上受到质疑;后者具备较高的信效度,但在测量结构、参数设置、历史效度和可用性等方面也存在不足。在此基础上,研究认为未来艺术创造力评估研究将呈现定性评估方法与定量结合趋势;历史效度、社会效度与文化效度的综合趋势;评估的多学科整合趋势;评估研究的实务性趋势等四种主要趋势。

艺术创造力;评估;客观评估法;同感评估法

近几十年来,人们对创造力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深圳有学者将无形的创意资本视作继有形资本之后的对当前经济生活的新的决定因素[1]。创造力具有多维性,不同领域的创造力不能等价齐观[2]。一些学者认为,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是最重要的两种领域创造力[3],而艺术创造力似乎更加重要。Alland(1977)认为,艺术创造力是指在艺术任何方面的创造力表现[4]。尽管我们不能简单将艺术创作看成创造力的全部外延,但创造性却必然是艺术活动的本质属性。艺术家克利谈到:“艺术不是再现可见,而是使不可见成为可见。”[5]因而艺术就是从“无”到“有”的创造性活动。著名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1984)认为:“(审美与艺术创作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6]。既然如此,艺术创造力应该被看作是艺术活动的核心要件和全部精华加以把握。

在艺术创造力的培训与教育活动中,评估无疑是问题的核心之一。以什么为标准、采用什么技术手段判断学生艺术创造力的高低对于选拔艺术人才、反思艺术教学活动得失、开发新的艺术创造促进技术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已有研究来看,一般性创造力评估主要有三个方向:第一,针对创造性人格,考察其具备创造性倾向的程度;第二,针对创造过程,考察其创造活动展开中的若干要素;第三,针对创造性产品,考察其具有的创造力水平。艺术创造力评估相对一般创造力评估似乎有其特殊性。容易理解的是,如果我们想得出一个个体的艺术创造能力是强是弱,最直接且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看他们产生了或能够产生怎样的艺术作品。而从其创造性倾向或单纯考察其创造过程似乎都不能具有决定性的说服力。从对艺术创造力的评估之考察来看,学者们几乎都倾向于从作品的角度来考察艺术创造力而不太考虑其他方面。

在具体的艺术创造力评估手段的使用方面,学界呈现出百家争鸣之态,但总体上来讲包括两类竞争性的评估方案:一种可以称之为客观评估法,通过建立客观的评估标准来对作品的创造力进行把握;另一种则是主观的同感评估法(CAT),评估时不设定客观标准,通过本领域的专家进行主观评估来考察。

一、艺术创造力的客观评估法

在大多数经典的创造力测试(例如,吉尔福特创造力测试、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试、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试等)中都包含与艺术创造力有关。吉尔福特创造力测试(基于发散性思维的测试)中包括图形测试部分,该部分分为作图(making object)、略图(sketches)、火柴问题(match)和装饰(decorations)四个项目,每个项目都依据流畅性(反应的总数)、变通性(反应的不同范畴总数)、独创性(反应的稀有性)、精细性(反应中细节的总数)进行评分[7]。在著名的托兰斯创造力测试(TTCT)中,图形构造(picture construction)、未完成图画(incomplete figures)、圆或平行线测试(circle or parallel lines)涉及艺术创作内容,其评分维度与吉尔福特测试类似,但规定更加严谨。类似的测量工具数量庞大,自成体系,这些工具的共同点都是基于发散性思维(这被吉尔福特认为是一般创造力的操作化定义)来对创造产品进行评价,这些评估特别关注数量(比如,设计图形的数量、特定细节的数量、特定范畴的数量等等)而不是直接关注作品本身,针对这种局限性,一些学者开发出了专门的针对作品的测评工具。

Barron和Welsh(1952)编制的巴伦-威尔士艺术量表(Barron-Welsh Art Scale,BWAS)是较早的艺术创造力测量工具。BWAS是“威尔士图形表现测试”(the Welsh Figure Preference Test,WFPT)的修订版,该量表并非直接指向艺术作品,而是指向被试的艺术审美过程。尽管该量表最初并非针对创造力,但目前被很多研究用于艺术创造力的测量中。Clark(1989)编制的克拉克绘画能力测验(Clark’s Drawing Abilities Test,CDAT)则广泛用于儿童绘画能力与美术创造力测试,在选拔艺术能力超常儿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测试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画一栋有趣的房子;第二,画一个奔跑的人;第三,画你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第四,根据幻想画一幅画。Weboster(1990)编制了用于测量学生音乐创造力的韦伯斯特音乐创造力思维测试(Measure of CreativeThinking in Music,MCTM)。这些评估方法在艺术教学和研究中都得到了一定应用。

客观评估法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就是简单易行,便于操作,采用标准化的评估方法能够最为便捷地从定量层次上得出结论,这对于时效性要求较高的某些教学活动可能是很有帮助的。但是,这些工具从诞生以来,批评就没有停止过。总结而言,这些批评包括:

第一,在测量标准上,人们在编制测量工具时要么采用一般创造力的操作化结构概念(如MCTM),要么将艺术创造力简单等同于艺术能力(如BAWS和CDAT),这些标准都是值得质疑的。Amabile(1983)曾认为,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细性分数根本没有能够抓住问题的要害,我们需要更加谨慎的分析方案。很多学者都相信,目前没有绝对和无争议的创造力客观评价标准,评分标准问题将始终存在[8]。

第二,在逻辑层次上,既然艺术创造力是创造“人们迄今为止还不知道的东西”,那么我们就如何当作品还没有呈现出来就提前设定好是否有创造力的客观标准呢?如果按照客观评估法的方式开展艺术创造力测评,无疑会陷入“测量悖论”之中。

第三,在准确性上,Policastro和Renzuli(1999)认为,尽管客观测量方法的信度往往是较好,但这些方法的效度恐怕都有待商榷。Brown(1989)则认为,客观的心理测量方法仅能考察其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但效标效度(criterion validity)不能确定[9]。在测量效果上,此类测量的结果似乎值得质疑。Roweton等人(1975)发现,那些被老师和同学认为极具艺术创造力的学生在用TTCT创造力测试进行测量时,得到的结果却并不理想[10]。Hickey等人(1995)讨论音乐创造力时也发现,运用MCTM为方法测量的结果与儿童利用计算机辅助而创作的作品表现无显著相关[11]。

可以看出,客观评估法在具备标准性、便捷性、可用性等方面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测量标准不可靠、测量逻辑存在悖论、测量方法的效度值得质疑等方面的缺陷,以主观评估为主要特征的同感评估方法正是基于此发展而来。

二、艺术创造力的同感评估法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认为在评价创造性作品时不应该给予专家们额外的指导,要求凭借同感(Consensual)来实现创造力评价[12]。通过Amabile(1982,1983,1996)等人的不断改善,同感评估技术(Consensual Assessment Technique,CAT)逐渐成熟起来。由于客观评估方法严重依赖于创造力的定义和特定标准,当对这些标准值产生争议时,评价不可避免无法开展了。同感评估技术不再去考虑创造力的具体标准是什么,而是认为“当适当的观察者独立地同意这是有创造性的时候,一个产品或反映就是有创造性的”。同感评估技术的支持者们认为,通过这种方法,研究者们在评估时可以避免评估标准无法确定的尴尬局面。同感评估技术在理论上受到创造力内隐理论的支持,Sternberg(1985)指出,存在外显(Explicit)和内隐(Implicit)两种创造力理论,前者讨论的“创造力”是经过数据测量和分析“构建”出来的模型,后者则关心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创造力概念、结构等的看法[13]。学者们认为内隐理论对创造力研究更加重要,因为它直接帮助人们处理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创造性问题。基于内隐理论,研究者们发现,尽管人们对艺术创造力外显因素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是人们(特别是本领域的专家)往往在产品是否具有创造力的评价方面比较一致。既然人们对创造力的评价存在同感(consensus),那对创造力的测量可以不考虑客观标准而通过专家的主观评价来获得,这便是同感评估技术(consensus assessment technique,CAT)。

Amabile(1996)对于同感评估技术使用的前提和原则进行了说明。她认为,同感评估技术的使用至少有两个前提:一是作品具有新颖性、适宜性等创造力的基本元素;二是作品必须是开放的,即没有标准答案[14]7-19。根据这两个前提,用同感评估技术考察艺术创造力无疑是合适的。一方面,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可以看作蕴涵一定的创造力特质,只是这种特质多少的问题。另一方面,根据一定要求进行艺术创作无疑是个“开放式问题”,不可能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同感评估技术特别适合对艺术创造力的考察。

用同感评估技术来评估个体的艺术创造力涉及三个问题:作品、评估指标和评分人。就作品而言,由于不能保证作品创作的条件是同一的,一般都需要设置特定的艺术创造力任务来要求被试形成新的艺术作品并加以测量。就评估指标而言,研究者既可以建立单一的评估维度(即要求评分人就作品是否有创造力进行评价),也可以建立多维的评估指标(即要求评分人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但每个方面并不给出具体标准),不过,绝大多数此类研究都采用多维的主观评价指标展开研究。就评分人而言,Amabile(1996)提出过四个基本评分原则:第一,评分人要熟悉本领域工作;第二,评分必须是独立的;第三,评分必须要在全部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第四,对作品的评分顺序是随机的[14]7-19。

在涉及艺术创造力科研与教学中,同感评估法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应用。Amabile(1982)为了验证竞争与儿童艺术创造力的关系,制定了一个贴图任务考察不同情境下孩子们的创造力。她要求被试运用一定数量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彩纸,在一张A4的白纸上完成一幅拼贴画。拼贴画的主题是从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四种情绪中选择一种感兴趣的,并加以说明。在评价时,由七位在艺术领域具有经验的评委,在三个维度(包括创新性维度、技术能力维度和审美表现维度)23个主观项目上,运用一个满分40分的量表进行评分。该研究报告了评估的评分者信度为0.77,各分指标的评分者信度在0.26—0.96之间[14]7-19。该研究可以说是学术界最早运用同感评估技术的研究方案之一。Dollinger和Shlaffran(2005)对艺术创造力的评估方法做了一些微调的尝试,他们首先要求评分人(包括五名艺术家和五名心理学家)观摩了各个层次水平上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共16幅),然后要求评分人就200名大学生的绘画作品直接进行创造力评分。结果表明,两类评分人(艺术家和心理学家)评分的相关系数高达0.91[15]。很多研究尽管采用的具体手段有所不同,但都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同感评估法在艺术创造力测评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从测评的效果可以看出,同感评估法相对于客观评估在信度和效度上具有相当优势:在信度方面,当评分人足够多时使用CAT进行创造力评估具有良好的评分者信度;在效度方面,由于同感评估测得就是人们想得到的东西,因而表面效度良好。实证研究表明,CAT能够展现出较小的领域泛化,因而比那些泛化的测量工具能够更加精准的表现出本领域的创造力情况。这是同感评估法得到一些研究者推崇的重要原因。

然而,CAT也并非完美无缺。主要问题体现在:其一,尽管可以采用一些技术性手段进行控制,但是评估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特别是从哪些角度考虑一个作品的创造力,哪些方面是艺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哪些相对不太重要,这些问题都还很不清楚,目前还是通过“主观设定”的方式处理的,无法得到经验性证据的支持。

其二,CAT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它的重要参数设置。比如,参评作品的数量、评估的维度、评估所选用的人数、所选人员的素质等等,这些参数的变化无疑会对测评结果产生影响。在缺乏一个统一、可靠的标准之前,我们很难说通过CAT得出足以服众的结论。

其三,同感评估技术需要众多的专家参与和比较冗杂的事后管理与分析,这使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方便性降低了不少。因此,也许在实验中或比较重要的测评中可以采用CAT,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却不容易做到,这种局限性使得这种方法推广起来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四,测评的历史效度并不容易把握。事实上,很多在历史上重要且极具艺术创造力的作品在其诞生之时并不被广泛认可,这与CAT所推崇的“社会效度”并不一致。基于此,一些研究者认为创造力有“大C”(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和“小C”(特定时间与文化背景下的创造性)之分,CAT只能在当时当下的环境背景下对作品的艺术创造力水平做出评估,而很难得出一个一劳永逸的结论。

三、艺术创造力评估研究的发展趋势探讨

在各类创造力中,艺术创造力是相对较难把握的一种,艺术具有很强的体验性而非可量化性,这也是艺术创造力测评中的难点所在。从目前的两种主流评估方法来看,客观评估法沿着一般创造力评估的路径,强调以标准化的、可验证的手段把握被试的艺术创造力水平。这种测评手段简单易用,但很容易陷入将“艺术创造力”标准化的误区,很难说测量出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造力。相反,同感评估法认为艺术创造力没有客观标准,只要领域专家一致“认同”一个作品具有创造力,那么它就具备创造力。这种方法在理念上较之第一种方法更加强调艺术创造力的主观性,但同时对测评的“社会效度”秉持极高信任。因此如果考虑历史效度的话,这种测量手段也有一些困境,很多伟大的作品在它诞生之初并没有受到广泛好评,而可能在数十年乃至百年后才得以闻名于世,这意味着对艺术创造性作品的评价受到文化、时空等因素的形塑。笔者认为,未来艺术创造力评估研究可能会呈现出如下几种重要趋势:

第一,定性评估方法与定量结合趋势。任何富有艺术创造力的作品都是前所未有的创造,因此套用客观标准进行评估显然是不恰当的,只有肯定艺术创作评价体系的主观性和开放性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发现真正的艺术创造人才。从未来发展趋势看,运用模糊算法(如概化理论方法)、大数据分析等新的技术手段改进艺术创造力测评工具的研究将越来越多,这些方法的特质都是既强调了评估中的某些基本原则的客观性和评估过程的充分主观性,并将两者充分结合。

第二,历史效度、社会效度与文化效度的综合趋势。很多研究者指出,在艺术创造力的评估价结果呈现上,既要做到充分利用测评结论所提供的信息,也要将“历史效度”、“文化效度”问题考虑进去,对于评估专家争议较大的作品,不宜轻易做出定论。目前国内对艺术创造力的研究中,跨文化比较研究受到了较多关注(如:王艳洁、袁存凤等,2009;衣新发、林崇德等,2011;熊胜蓝,2012),这些研究表明,本领域的研究者们已经尝试将文化维度——不同文化氛围对艺术创造力评估的作用——考虑到测评过程之中。而对历史上被公认具有高度创造力的艺术家的研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些研究提示我们,在未来艺术创造力的测评考察中,我们有必要高度重视社会效度、文化效度、历史效度之间的张力与整合,并将其充分考虑到重要的创意作品评估之中,这将成为未来艺术创造力评估研究,乃至于整个创造力评估研究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第三,评估的多学科整合趋势。从目前艺术创造力评估来看,基本上是心理学界、文艺界、教育学界各自相对独立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缺少必要的对话。特别是,心理学高度重视标准化测量工具作用、美学/艺术学高度重视个体的感性体验、教育学则高度重视测评工具的应用性,三者在某些重要理念上存在分歧。在未来的评估研究中,建立来自多学科的评估团队将成为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多学科的融合不仅能够为艺术创造力评估工作提供巨大动力,也能够为艺术创造力的提升与培养工作提供有效资源。

第四,评估研究的实务性趋势。应该认识到,创造力评估研究之所以成为显学,正是在于大量实务工作中对其的运用,很多创造力测评工具,如《威廉斯创造力测试》、《吉尔福特创造力测试》、《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试》等都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有极为广泛的运用,不论这些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受到了哪些质疑,但它们在推动人们重视创造力、发展创造力、反思创造力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容质疑的。总体来看,艺术创造力评估主要是在学术研究中探讨较多,而在实务工作中运用较少,虽然有一些测评工具得到了运用,但目前在艺术教育评估、艺术作品评价等工作中沿用的还是高度人文主义的方法思路,并没有对学术界艺术创造力评估的新进展有太多关注。这一点与整个创造力评估发展的趋势是不相符的。在未来的艺术创造力研究中,研究项目与实务性需求紧密结合必然成为一种趋势,特别在艺术创意人才筛选、艺术创造课程评估、艺术创意作品综合评价方面,以同感评估为基础、以新的技术手段为载体的评估研究将有更多介入并直面现实问题的机会,这也是艺术创造力评估研究的生命力所在。

总之,发展艺术创造力,完善艺术创造力的评估手段在今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一方面要在理论层面对评估的技术性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在方法论上找到更加合适的评估逻辑;另一方面要在各类实践中展开和发展评估技术,从而为艺术教育即艺术创新人才的挖掘提供更加有力的工具,上述四种趋势是否能够完全实现,还有赖于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

[1] 张琦璋,陈雪梅.创意阶层的审美人格塑造[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28-32.

[2] Limb C J,Braun A R.Neural substrates of spontaneous musical performance: An FMRI study of Jazz improvisation [J]. PLoS ONE,2008:3(2):1679.

[3] Feist G J. A Meta-Analysis of Personality in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Creativity[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998(2):290-309.

[4] Alland A Jr.The artistic animal: An inquiry into the biological roots of art [M].Garden City,NY: Anchor Press,1977:15-18.

[5] 陈晓欲.论艺术创造力[J].时代文学.2010(9):213-214.

[6]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39-47.

[7] Guilford J P.Basic conceptual problem of the psychology of thinking[J].Proceedings of the NewYork Academy of Sciences,1960,91:6-21.

[8] Sternberg R J,Lubart T. Investing in creativity.1996,51(7):677-688.

[9] Brown R T.Creativity:what are we to measure? [A].In.JohnA.Glover,Royce R.Ronning & CecilR.Reynolds(Eds).Handbook of Creativity[C].1989(3):32.

[10] Roweton W E,Farless J E,Wleklinski D J,et al.Indices of classroom creativity[J].Child Study Journal,1975,5(3):151-162.

[11] Hickey M,Webster P. Rating scales and their use in assessing children’s composition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1995,6(4):28-44.

[12] Mackinon D M.The nature and nurture of creative tal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1962,17:484-495.

[13] Sternberg R J.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creativity,and wisdom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9(3):607-627.

[14] Amabile T M.Creativity in context: Creativity in context: 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Boulder,CO,US: Westview Press,1996:7-19.

[15] Dollinger S J,Shaffran M. Note on consensual assessment technique in creativity research[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2005,100:592-598.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valuation of Artistic Creativity

LI Ji-pin1,2,LIU Xiu-li1

(1.Faculty of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2.School of Humanitie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7,China)

Artistic creativ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elds of creativities,and the evaluation of artistic creativity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educational training. In recent decades,the academia has discussed the evaluation of artistic creativity adequately and accomplished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Generally,the scholars begin the artistic creativity evaluation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works’ orientation. In specific evaluation,there contain two competing ways of methodology,the object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the consensual evaluation method. The former is simple and practicable,but its measurement standard,logic and correctness of evaluation are questioned. The latter possesses a higher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but still exists disadvantages in measuring structure,parameter setting,historical validity,availability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these,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research of artistic creativity evaluation in the future would have four major trends,a trend combing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a comprehensive trend of historical validity,social validity and cultural validity;a trend of multi-curriculum integration evaluation and a trend of practical evaluation research.

Artistic Creativity;Evaluation;Objective Evaluation Method;Consensual Evaluation Method

2014-11-1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4YJA880047)。

李吉品(1983-),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刘秀丽(1973-),女,浙江乐清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G642

A

1001-6201(2015)03-0200-05

[责任编辑:何宏俭]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3.040

猜你喜欢

同感效度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Books that change my life 改变我一生的书籍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可怕的数学题
怀孕后孕妈们最担心这些事 你可有同感?
被看重感指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构念效度
外语形成性评估的效度验证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