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地区劳动力外移的经济影响

2015-03-22张迎春

关键词:东北地区劳动力企业家

张迎春

(辽宁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2014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下滑严重,全国殿后的名次对沉浸在老工业基地十年振兴成绩里的东北人民,不啻是一个警钟。这被冠以“新东北现象”,引起普遍关注。经济新常态下的新东北现象是摆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面前的新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源于许多方面,其中劳动力的迁移无疑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十二五”期间,东北地区劳动力流动的显著特点是净流出,人口的流失直接影响输出地的经济发展,经济下滑进一步加速人口流失,导致恶性循环。

一、劳动力迁移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劳动力迁移是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动因。劳动力迁移对输入地和输出地的经济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劳动力的流入要超过劳动力的流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劳动力的流出要超过劳动力的流入。

劳动力迁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一是由于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得到了提高,使得劳动力流入地有效劳动的数量随之增长。[1]劳动力作为生产中的主导要素,与物质资本相比,最大特点是主体选择性,可以根据自身愿望在不同产业和地域之间流动。区域经济状况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原因和对理想职业的需求。一方面,劳动力迁移的根本动力是劳动者对高收益和高效用的区位追求。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动机下,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落后地区向高生产率的发达地区迁移和流动,其流动主体以素质相对较高、具备特殊能力的劳动者为主。这种跨地区劳动力流动规模的不断加大,直接导致了劳动力资源在发达地区的集聚,为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准备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寻求理想的就业机会也是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原因。就业机会除与经济发展速度有关,也与产业结构有关。发达地区不断升级的产业结构可以带来更多、更理想的就业机会,从而吸引更多劳动力。二是发达地区随着有效劳动总量的增加,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也会提高,促使资本随劳动力迁移而流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总产值。中国改革以来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予以证明。林毅夫等(2003)认为地区间竞争的结果是高效率地区获得较多的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从而实现总产出的快速增长。[2]

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劳动力的净流出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可能更大。因为迁移的劳动力是一个自我选择的特殊群体,在年龄、家庭状况、教育程度等方面特质明显,就经济增长而言,他们往往是当地技术水平最高的一部分人,他们的迁出一定会影响当地经济。而且随着劳动力的外移,使得有效劳动人口流失,劳动力绝对数量的减少会对地区生产总值产生不利影响。就中国的实际发展看也存在这一问题。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劳动力迁移导致区域经济总量变化出现“马太效应”,劳动力愈是流向发达地区,该地区经济发展愈快,而劳动力流出地则经济放缓,影响区域经济收敛。许召元等(2008)利用一个30 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区域间劳动力迁移虽然可以有效改善配置效率,提高经济增速,缩小地区间生活水平差距,但由于资本流动性很强,存在“资本追逐劳动”的现象,因此并不能缩小人均GDP 的地区差距。如果迁移出去的人口平均素质比较高,劳动力迁移还可能扩大地区产出的差距。[3]

由以上文献可知,劳动力迁移对地区经济收敛存在双重性。落后地区劳动力迁移已成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展开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此为基础,重点研究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二、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东北地区2000年全国人口第五次普查结果显示,人口结构大致平衡,劳动力占比适当。然而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东北三省人口外流趋势严重。根据“六普”数据,截至统计时间点,辽宁4374 万人口共流出89 万人,吉林2745万人口共流出125 万人,黑龙江3831 万人口共流出200 万人。东三省共流出人口400 余万人,刨去流入人口,净流出180 万人口。伴随人口流失的是近几年东北区域经济增速明显下滑,2014年黑龙江、辽宁和吉林分别以5.6%、5.8%和6.5%的增速位列全国末位,经济迎来自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来的最寒期,进一步拉大了与全国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人口流失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东北地区劳动力迁移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如下。

1. 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导致劳动力绝对数量减少,影响地区生产总值

青壮年劳动力是生产一线的主力军,流动性最大。青壮年劳动力的迁移不仅是东三省的区域特点,就全国范围而言也是普遍现象。青壮年是家庭的顶梁柱,社会压力大,为自己和家人寻求更好的生活往往主宰了职业的选择。而市场经济为他们的自由迁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东北地区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重比较大,2010年“六普”显示,20~59 岁劳动力占比为68.3%,远高于全国平均的62%。高比例的劳动人口需要庞大的产业承接和消化,而东北的产业结构中,资源型产业比重较大,这些企业不仅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同时由于受长期以来传统体制和机制的制约,产业链条很短,又不注重开发,例如矿产、钢铁等行业,难以形成产品高附加值,导致经济效益不佳,个人收入不高。[4]虽然东北许多国有企业正在改制,但产业结构的调整远没有完成,在全国经济版图上依然处于劣势。劳动力迁移的根本动力是劳动者对高收益和高效用的区位追求,东北产业结构的现状迫使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

东北地区劳动力大量外流对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扩大了与其他相对发达地区的产出差距。因为劳动力迁移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内生性关系,劳动力迁移不是独立的外生变量,而是明显地受各地区之间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劳动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工资成为劳动者务工地选择的主要因素,而且劳动力外流在“传帮带”的作用下往往形成集聚效应,使东北地区劳动力绝对数量减少,导致劳动用工成本上升。同时,东北地区迁移出去的劳动力平均素质比较高,当他们迁移到发达地区时,由于发达地区劳动力增加,因此资本的边际产品上升,从而吸引了资本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产生“资本追逐劳动”的现象。一方面劳动力绝对减少,使劳动用工成本上升;另一方面资本伴随劳动外流,导致资本缺乏。在双重打击下,东北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经济总量的增长相对滞后。

2.拥有技术和管理才能的劳动力流失严重,导致产业结构升级所需的劳动力升级需求无以为撑

在新中国历史上,东北地区曾经的辉煌依然让许多人记忆犹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不仅成就了东三省强大的经济地位,也培养和锻炼了数代科技管理人才。在传统的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下,这些拥有异质性人力资本特征的劳动力相比普通劳动者,享有比较好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于是求稳、安于现状是多数人的选择。但是,当凭借特殊才能即可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实现更多的自我价值时,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出起了带头作用。尤其近些年,本来拥有广泛技术管理人才的东北三省,也出现了“一技”难求的现象。同时,各种层次的应届毕业生也“孔雀东南飞”。自21世纪初开始,东三省每年应届毕业生的出口基本上一边倒。南方学生毕业后很少留在当地,回家乡工作是其中多数人的选择。而东北籍的学生则更多选择抛弃家乡,纷纷涌向北、上、广一线城市,寻求更好的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导致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吉林省科技人才后继乏人,人口红利加快丧失。

大量流失的科技管理人才对东北地区亟待实现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影响巨大。工业化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基本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不断发生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创新过程[5]。其中劳动要素起了关键作用。当工业化的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业结构的每一次升级都要求劳动力相配合。于是,复杂劳动进一步取代简单劳动,占据核心区域和核心产业的是以技术型工人和智力型脑力劳动者为主的队伍,劳动力的异质性随经济的发展愈益凸显。拥有特殊才能的异质性劳动力必然要求更多的报酬和社会成就感,而这些在当下的东北地区却难以实现。一方面低工资难以留住人才。2012年黑龙江的平均工资仅有2843元,而广东已经达到了5313 元。另一方面科技成果难以转化。2003年开始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政府用大量投资帮助许多国有企业暂时渡过难关,但企业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对国有企业而言,技术和产品的提档升级才是市场竞争力,才能完成自我救赎。然而近些年,东北地区却陷进了科技转化的怪圈。大量的科技成果在本地研制成功,成果孵化却转向外地,科技成果没有形成现实生产力。这其中虽有许多原因,但是科技人员的外流一定是主因之一,没有激励机制的科技成果转化不可避免成了别人的嫁衣裳。人才和科技成果的外流,使东北三省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重要时期,不仅失去了赖以成功的物质条件,尤其失去了最宝贵的异质性劳动力的支撑,导致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处于劣势。

3.劳动力外流带走了消费能力最大的群体,导致支撑经济的“三驾马车”失衡

东北地区人口外流不是始于今天,大规模迁移在20世纪90年代就出现过。当时由于经济结构突然转型,国企改制重组,导致大量工人下岗,人们不得不外出谋生。此时劳动力的流出更多是单枪匹马,只身在外,家庭基本留守。对多数人而言挣钱是唯一目标,个人收入的大部分邮寄回家,这为东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汇款。虽然经济形势低迷,但借助汇款,个人和社会消费在维持原有水平的基础上也在缓慢增长。另外,当时的经济增速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消费的地位远没有今天这么重要。

如果说20世纪末东北地区劳动力外流更多是生存型的,那么现在的流出主要是发展的需要,自主性居多。虽然经济因素依然重要,但非经济要素已成为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劳动者更多地考虑家庭因素,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选择,对社会满意度的重视,对幸福感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认同等。于是,已经变成自主流动的劳动者往往是带着整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迁移的。越是劳动能力强收入多的迁走的愈多,而这些人是消费能力最大的群体。随着人口的减少,最重要的是汇款的减少,整体消费能力必然下降。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是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自2008年以来,东北地区的投资基本置顶,需要多年时间消化、吸收和完善。在世界经济回升缓慢的大背景下,增加出口也困难重重。所以,消费对经济增速的重要作用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然而,东北地区随着人口的净流出,消费能力的增加必然受到影响,社会需求增长疲软,这使生产失去了更多的动力,拉动经济上行的力量受挫,导致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难以维持平衡。

4.民营企业家携资外流,使经济增速失去重要的动力和引擎

东北地区迁移人口中,携资迁移是一大特点。前文提及这一次的人口迁移基本不是生存型的,而是发展型的,拥有一定的资财是迁移的物质前提。而这部分人往往是较早接受市场经济洗礼、思想更解放、决策更果敢、财富积累更快更多的先行者,其中不乏自主创业、已有所成的各行各业的民营企业家。对他们来说,虽然故土难离,但一旦企业发展受限,缺少辗转腾挪的空间,必然会寻找新的投资区域,出现“资本追逐劳动”的现象。近些年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改善不大,限制了民营资本的调适空间和投资机会,迫使民营企业家外流,使经济增速失去了重要的动力和引擎。

企业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早有理论总结。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由于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异质性,企业家是经济现代化和经济从非均衡到均衡恢复过程的关键角色,企业家能对经济条件的变化作出反应,发现潜在的获利机会,在自己的经济活动空间中重新配置资源,使经济恢复均衡。[6]而更具代表性的是熊彼特的企业家理论,认为企业家的创新行为是商业周期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最具活力的因素,在市场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中存在着巨大的利润机会,激励着企业家不断创新,使经济结构不断从内部进行“革命突变”,从而推动经济发展。[7]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证明,当国民经济发展陷于僵局时,释放民营资本的活力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力量。这一点几年前已有学者予以证明。张迎春等(2006)对辽宁省非国有企业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行了实证分析,采用不同经济类型企业家资源数量作为企业家贡献指标,得出企业家数量与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关系,进一步分析认为民营企业家对辽宁省经济发展的贡献超过固定资产投资。[8]令人遗憾的是十年后的东北地区,民营企业的地位虽有提高,但变化不大。由于东北地区市场力量发育不够,在“强政府弱市场”的经济格局下,大量民营经济还是主要充当国有企业的“配套”和“龙套”的角色。民营经济缺乏活力,民营经济的力量没有充分发挥,这也成为目前东北经济出现颓势的重要原因。

三、结 语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要解决“新东北现象”,需要系统战略和统筹安排,但劳动力外移问题一定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要遏制东北三省劳动力多出少进的窘境,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市场的力量推进国有企业改制转型,彻底转变以资源求生存的思维定式,大力拓展和开发产业链条,多途径增加经济附加值,扩大劳动用工需求,以较高报酬稳住劳动大军。第二,以政策优惠和制度规范激励和保障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加快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吸收和再创新,扭转“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怪象,尊重科技人才,尊重科技转化规律。第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各种社会救助措施,增强民众的消费信心,吸引人们回流,壮大消费群体,增强消费能力,扩大市场规模。第四,努力转变“强政府弱市场”的传统模式,政府要通过简政放权,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环境,给民营资本的回流搭桥建路,让民营企业家的回归之路充满希望,使之真正成为解决“新东北现象”的鲜活力量。

[1]蔡昉,王德文. 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10):62-68.

[2]林毅夫,刘培林. 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2003(4):18-32.

[3]许召元,李善同. 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38-52.

[4]张佰英,王庆. 辽宁钢铁行业出口结构优化的策略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49-53.

[5]张培刚. 农业与工业化[M]. 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8.

[6]舒尔茨. 论人力资本投资[M].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7]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张迎春,李萍. 企业家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 财经问题研究,2006(9):92-96.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劳动力企业家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