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创新廉政反腐新思路
2015-03-22金爱慧刘雪滢
金爱慧,张 龙,刘雪滢
(北京理工大学 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8)
在构建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创新廉政反腐新思路
金爱慧,张 龙,刘雪滢
(北京理工大学 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8)
孳生腐败的因素很多,其中传统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可视为重要因素之一。从十八大后“打虎”风暴中,我们看到多数腐败都表现出“窝案”特点,这恐怕与传统人际关系的消极因素不无关系。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彻底防治腐败,必须在构建新型人际关系的基础上铲除腐败孳生的文化土壤,以廉政文化建设为核心创新反腐败新思路。
腐败;人际关系;廉政文化
人类社会有一个永恒的话题——腐败。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癌症”,是各国都在沉重思虑的社会病患问题。针对世界各国的腐败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腐败肆虐孳生的问题,著名的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曾经有过这样的阐述:“在现代化处于最轰轰烈烈的阶段时,大多数文化中的腐败现象似乎也最为泛滥。”[1]那么针对这段阐述,我们来反观中国——中国正处在飞驰奔向现代化国家的高速列车之上,日趋严重的腐败问题恰已成为当前中国最大的社会污染,切实防治、根治腐败已经成为“十八大”之后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重大政治任务,亦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早已阐明的“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可能丧失的危险,党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2]
世间万物都要依赖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存在,这是世人普遍认同的。因此,腐败作为社会中的一种现象和行为活动当然也不会例外。由古到今,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有如此感触,即几乎其所有社会活动都要受到有没有特殊“关系”的影响:孩子的出生——选择幼儿园——选择小学和中学——考大学——找工作——结婚——孩子再生孩子……哪一项都少不了托人情、找关系;包括社会个体的诸多事物:调动工作、评聘职称、考核晋升……有无关系的结果想必人们都早已是心照不宣,各种“关系”与各类事宜办理结果的直接等同早已在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中成为颇有市场的信条。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找关系”意味着什么!中国式的“关系”可谓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虽然这一切完全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诚”、“信”原则,然而,似乎大家的生存与处事方式本就该如此——说起话来可以理想云云,但做起事来却大可不必太理想化,完全可以遵循现实而行事,彼此可以心照不宣地接受说话与行事采用不同的原则,而且也很少有人提出责问或深究。至于说与做之间的距离之差,既然没有人愿意去较真,最终也便成为了多数人可以认知的存在而且是难以挣脱的事实。因此,虽然腐败的孳生与肆虐有太多的因素,但我们完全有理由将这种传统“关系”的消极影响视为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利益关系多元化的当下社会,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腐败行为都会与传统“关系”挂上钩。从党的“十八大”之后“打老虎”反腐风暴中,我们看到许多省部级、副国级高官的腐败都表现出“窝案”的特点,这恐怕与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消极因素不无关系。基于此,要做到切实防治、根治腐败,必须要在构建新型人际关系的基础上铲除腐败孳生的文化土壤。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然而和谐社会的创建必须依一个新型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前提条件。但是当下的中国社会,要想建立人际间的和谐,必须要以不断完善与发展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民主政治、加强制度和道德建设等等作为保障。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系列的保障则是要建立在扎扎实实地防治社会腐败基础之上的。据此我们认为,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和腐败的防治必须互为依托,基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在构建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创新廉政反腐新思路,并将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核心内容。
一、廉政文化建设基本概述
如何理解廉政文化和廉政文化建设?应该说,从本质上来讲廉政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和大众文化,是以廉政作为思想内涵和以文化作为表现形式的文化。而廉政文化建设也就是要发挥社会舆论的良性功能进而营造出良好的环境氛围,形成全社会范围内崇尚廉洁、唾弃腐败的社会评价,最终将廉政意识转化成为一种社会文化,为廉洁从政创造出清洁的社会文化氛围。改革开放三十七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资源日益丰富,而与此同时,某些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力寻租范围也在迅速扩展,在党的躯体中,腐败行为犹如恶性肿瘤在快速扩散,问题日益严重。基于此,党提出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3],这表明党将廉政反腐建设提升到了文化建设的新高度,已经下大决心要从根本上铲除腐败孳生与肆虐的文化和社会土壤。那么围绕此目标,我们应该准确把握当前的新问题,有效应对新的挑战,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中国的实际,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入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与廉政反腐建设的实践中去。
二、廉政文化建设须坚持在务实中求发展
(一)廉政文化建设须与党的重大战略决策密切结合
作为以廉政思想为内涵和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廉政文化,实际上即为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结合。这一结合的根本要求就是必须将廉政文化建设与党的重大战略决策密切结合。当前,党明确提出了要维护并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这一切,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切实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安身立命的内在要求。然而,由于我国正处在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断裂变、利益结构重组的社会转型期,因此,当前社会所凸显出的各类矛盾也大多与公正缺失相关联,某些党员和领导干部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淡薄,利用各种“关系网”操纵着手中的权力,将中国传统的“人情”、“关系”作为以权谋私的工具或手段,使腐败行为愈加昌盛不止。基于此,我们务必要将廉政文化建设与党的重大战略决策密切结合,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宣扬人际间平等的理念以摒弃传统的特权和“官本位”思想,着力营造清洁的政治生态环境,将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理念与“民主与法治、公平与正义、诚信与友爱、清正与廉明”的价值观念切实融入到廉政文化建设中去。
(二)强化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在功能
马林诺夫斯基曾讲到:“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工具和消费品、各种社会群体的制度宪纲、人们的观点和技艺、信仰和习俗……人借此应付其面对的各种具体而实际的难题。”[4]由这段阐述我们可以明确文化的基本功能,即是满足人的最基本需求。而廉政文化是围绕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公共权力能否去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服务,其功能指向非常明确而具体,实际上就是人们用来抵制少数权力执行者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用来抵制权力腐败的工具。明确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明确了当前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里,即是在于强化其内在功能,具体包括:第一,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榜样的力量一直是巨大的,因此,可以通过开展以学习先进时代人物服务人民的感动事迹为核心的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排除封建特权等消极思想的干扰,树立正确的利益、权力与地位观,坚守职业道德与良心底线,冲破“关系网”的围困,排除“人情”的干扰,抵制“利益”的引诱,强化法治思维,坚守职业道德底线,筑起坚固的思想防线;第二,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制约和规范作用。通过强化廉政文化的舆论导向功能和发挥其监督作用,用清正廉洁的道德观念去制约与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最终实现道德自律与法律制约的有效统一;坚持以弘扬正气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仁、义、礼、智、信”鞭挞腐败的丑陋“尊容”,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促进全民道德意识、法治意识、公正意识的形成;第三,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凝聚人心和团结向上的积极影响。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密切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联系,积极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汇集全社会的力量传播社会正能量、好声音,鞭挞腐败的丑恶嘴脸,积极有效地推进社会整体的进步、文明与和谐。
三、创新廉政反腐新思路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华夏民族的智慧和经验不仅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而且作为文化的重要基石在推动着中华现代文明与世界其它文明的融合与发展。然而在民族文明发展历程中,既有先进文化也有糟粕文化,有些腐朽、落后的糟粕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地成为中国人的思维定式几千年,而且随着社会变革与转型,特别是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重组而引发的人们社会生活的波动,这种糟粕文化也便随之为腐败的孳生与肆虐提供了文化土壤。为此要创新廉政反腐新思路,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之统一,在继承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基础上努力创新,夯实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
(一)实现传统廉政文化向当代的转化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家们始终秉承着儒家传统政治文化中为人、为官、为政的基本思想准则,将“好官”理论作为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核心,要求为官者必须做到忠君、爱国、爱民、廉洁、清正……这种修身律己、廉洁从政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诉求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在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始终在发挥着引导人向善、教育人立德、塑造人成贤、激励人奋发等的重要作用,进而成为廉政建设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内在灵魂。所以说在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当下中国,发展中华传统的“好官”理论,倡导中华传统廉政文化,并适时地实现传统向当代的转化,对于现代人异化的价值取向以及扭曲的人际交往心态具有向善补充的作用,一方面对于人们调整好道德失衡的心理状态,摆脱掉当前道德行为的诸多困惑与茫然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对于构建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还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坚持在继承基础上努力创新
在当下社会转型期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要坚持在继承基础上努力创新。第一,要正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要正视其中某些内容已经明显成为了现代文明发展的障碍,因此应明确将其视为当代文化建设需要扬弃的糟粕。然而在扬弃糟粕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兼收并蓄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遗产,要充分重视如何从传统的仁、义、礼、信、和等人际思想,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述而》)等等以德政、亲民、良善为出发点的施政之道中,提炼出为官、为政的廉洁思想;第二,将中国共产党的廉政理念同其他可借鉴国家的廉政理念相交融,并将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融入其中,让廉政文化建设既具有中国特色,有充满时代气息;第三,基于中国地域广大、多民族大杂居、部分少数民族小聚居的特点,我们应该依据不同地域民风、民俗,充分挖掘与利用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使廉政文化建设展现出风格迥异的特点,增强渗透力与感召力。
总之,坚持在继承基础上努力创新,摒弃糟粕,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构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服务的廉政文化体系,应该是未来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工作。
(三)夯实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
廉政是一种蕴涵于社会意识深层的价值理念,因此只有在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具备这种价值理念的自觉意识前提下,廉政文化才能真正内化于社会中,并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据此,廉政文化建设应该被视为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在社会各方的全力配合与协同下,发挥公民舆论的良性功能,营造浓厚的全民反腐倡廉的社会氛围,创造出对社会公共权力施行有效监督的环境,才能真正将权力关进笼子,切实做到防治和根治腐败。为此,我们既要做到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团结、友爱、助人的过程中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和人生境界,通过全民道德素养的提高来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同时还要努力用法治精神来教育和塑造全体社会成员,祛除“人治”思维定式,将法治意识和观念上升至思维与理念的层面,最终将法治内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维护法律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夯实全体公民抵制腐败的社会基础。
综上所述,面临当下中国严峻的反腐败斗争形势,我们必须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从多个途径入手解决问题,尤其注重腐败孳生的文化因素,在文化层面编织起防腐、治腐之网,让权力执行者无以可腐。然而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过36年的砥砺耕耘,中国在法治概念上已经基本具备了初步共识,但是由于传统的“关系”思维已经自成体系,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几千年之久,其犹如一部结构完整、内部零件难以随意拆毁的庞大机器一般,难以整治,这也便成为在飞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阻碍法治国家建设的腐败行为如此猖獗的文化症结所在。基于此,中国的反腐败斗争依旧任重而道远,因为这是一场法治与非法治、现代与传统的大博弈,是一场异常激烈、复杂而又漫长的大博弈。
[1][美]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65.
[2]陈宗胜,周云波.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经济研究.[J].2001.4.14-23.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55.
[4][英]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52.
The Innovation of Counter-corruption Thinking to Build Up a New Relationships
JIN Ai-hui,ZHANG Long,LIU Xue-y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uhai 519088,China)
There are many factors leading to corruption,among which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an be one of them.From“dozen tiger”storm after the 18th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Most corruption are from“nest”,which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radition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In the new situation,to prevent corruption thoroughly should remove the cultural soil to build up cultural construction as the core against the corruption.
corruption;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clean culture
D630.9
A
1008-2395(2015)04-0084-04
2015-07-01
基金课题:广东省教育厅课题(2013MBZZB1);2010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0BGJ005)
金爱慧(1970-),女,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当代政治研究;张龙(1981-),男,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党建研究;刘雪滢(1986-),女,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思政部干事,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