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词狂欢”与“媒介热词”的特点
2015-03-22李春晓
李春晓
(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营销与管理系,辽宁 抚顺 113006)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来临,大众传播越发显现出自由度高、交互性强、个性化显著等特点,随之带来这种传播语境下新词新语的大量涌现。2010年《电脑报》一篇题为《草根造词狂欢》的文章中把那些“早已经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构成了大家对主流新闻事件的记忆”的新词语称为“锐词”。[1]近年来“造词狂欢”已从最初的网络行为演化为网民、媒体、公众共同参与的全民行动,各类媒体的新闻报道在“造词狂欢”席卷的浪潮中也越发热衷于对新词酷词的追捧。这些新词酷词有的源自网络,有的源自媒体本身的新闻事件或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且网络和媒体互为这些新词酷词的传播载体,各界对此类词的称谓说法不一,由于本文讨论的语阈范围为媒体新闻报道,因此文中把这类新词语统称为“媒介热词”。作为媒体人首先应对“媒介热词”的特点及规律有所把握才能稳妥使用。
一、产量大
“媒介热词”通常源于网络语言、新闻事件或社会焦点,其中来源于网络居多。近年来新词热词的大量涌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现实需求。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发展动因来看,随着社会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提高,对信息需求量激增,同时人们也需要对来自各类媒体的海量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在“自媒体”传播模式给公众带来更大话语权的网络语境下,公众越来越倾向以更简洁的词语符号参与传播,以更直接且带有调侃的方式表达看法,提出诉求。人们渐渐习惯给每一个网络事件,新闻热点创造一个代名词,以适应信息海量,传递高效的传播趋势。
如2012年6月25日北京市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若干政策》的通知,被公众称为“京十八条”,之后被媒体广泛援引。河南周口开展的平迁坟墓、复种耕地运动,因与传统观念冲突,引发社会热议,被称为“平坟运动”。此外“被陪榜”、“化学粥”、“百元景区”、“表哥”、“获贫”等词均是源于社会热门新闻事件,都是由网民或公众所创造的新词。因此,信息时代媒体信息量的爆发式增长必然催生出大量新词语,是可预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并且有持续发展的态势。
目前见诸于各类媒体的新词新语数量已相当可观,根据《2011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数据显示,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提取出的2006年至2011年间媒体使用过的新词语共3571条,平均每天就会有1-2个新词语出现于媒体报道[2]。
二、更迭快
语言本身具有自我更新、过滤的功能,语言中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基本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即是词汇部分,尤其在“造词狂欢”背景下词语更新更为活跃。因为新词语的产生,尤其是媒体热衷使用的新词、热词大多源于技术更新、热点事件、社会发展新状况,而这些词语来源的本体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具有相对的时效周期,随着事件本身时效性的渐弱,一些新词、热词也逐渐淡出媒介和公众语言。
例如当选“201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的“起云剂”一词,通过“新闻标题”索引下的百度搜索显示,661条搜索结果中有660条新闻标题出现时间为2011年,只有一条新闻标题报道时间在2014年,而在2012、2013年间“起云剂”一词均未产生搜索结果。同样搜索上榜“2012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的“弹性延迟”一词,1050条搜索结果中,2条结果出现时间为2014年,3条结果出现时间为2013年,其他结果均在2012年。多数上榜年度新词在新闻中的使用频次均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国家语委对2006年至2008年新词语跟踪调查数据显示,每年约三成新词“蒸发”,2008年的444条新词中,在2009年不再出现的多达134条。
三、语用价值良莠不齐
新词语灵敏折射出社会各层面发展的态势,尤其是“媒介热词”更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较为广泛的成果、事件和阶段性问题等。虽然已经有词语表达某一概念、事物或现象,但新创造的词语比原词语在表义上更具有表现力,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3]。其中很多新词语以生动的表现力进入大众语言。如“裸婚”、“草根”、“爆棚”、“韩流”、“给力”、“世界波”、“城市病”等词均生动有力地表现了社会发展新态势,填补和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并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但在“造词狂欢”背景下人们追求词语的“速成”也必然会给汉语词汇的演进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相当一部分新词语表意粗浅、语法错乱甚至带有歧视色彩等问题,所以经过时间的锤炼,最终也仅有少部分词语进入普通话词汇范畴。
有些新词本身源于具有负面效应的社会现象和新闻事件,如“拼爹”、“欺实马”、“拜金女”等,此类词语虽真实反映了某种现象与事实,但在媒体报道中过多使用势必会给公众价值观念带来冲击。有些新词采用过度缩略形式,却无法准确表意,成为生造词,如“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等。有些新词如“屌丝”、“尿点”等,虽运用反讽略显诙谐,但用字简单粗陋,欠缺格调。而有些新词如“剩女”、“矮矬穷”,则明显带有歧视意味,这些词均难以成为普适性强的普通话公共词汇。
四、构词形式多样化
新词、热词之所以广泛流行于媒体、网络甚至大众语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新词、热词的新异性,相比普通词汇运用了更丰富的修辞,亦或采用非常规的构词方法,调侃间透出风趣幽默和构词的灵活。目前流行于各类媒体报道的“媒介热词”可谓形式繁多,最常见、最典型的可归结为这样几种类型:
第一类为谐音造词。如:“毕剩客”指一毕业就失业的应届毕业生;“焦郁碌”即焦急、郁闷和分外忙碌,调侃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近年来人们还常利用谐音如“逗你玩”、“油你涨”、“蒜你狠”、“糖高宗”、“煤超疯”来描述经济领域某种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这种有趣的描述很受包括主流媒体在内的各类媒体欢迎,也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第二类为缩略造词。从传播时效的角度来看,媒体是喜欢使用缩略词的。如“高大上”、“北上广深”、“低碳”等词均频现于媒体报道,有些缩略词甚至就源于媒体报道本身。其中有些类成语的四字缩略词成为造词热背景下又一种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有人称其为后现代成语。如“喜大普奔”、“累觉不爱”、“不明觉厉”等诞生于网络的缩略词,在媒体新闻报道中也均有出现。有些语言学者认为这类词符合成语的构词特点,但大多表意模糊,读起来晦涩难懂,与汉语使用习惯不符,是否能够进入汉语词汇成为固定的成语还需要时间的考量。
第三类为比、拟修辞造词。通过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构造新词,如“胶囊公寓”、“文化低保”、“白色污染”、“她经济”、“软环境”等。由于比喻和比拟修辞是语言中较为常用的修辞格,通过这些修辞法构造的新词也是新词语中为数众多的一类词群。这类词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各领域的新、异变化,因此也备受媒体青睐。
第四类为新词群。即利用某一准词缀构造一批带有该词缀的新词语。如“晒客”、“换客”、“拼客”即以“X 客”为准词缀构造的词群。再如“山寨版”、“山寨帮”、“山寨春晚”即是“山寨X”前缀构造的词群。早在《2007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就已对此类词群现象有所关注,并统计出词组化新词语占当年新词语27.55%比例的数据,报告称此类词构词法为“词语模类推构词”。此后历年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均关注到词群现象,并描述了使用率持续居高的“X族、X门、X奴、X男、X女、X客、X二代”等词群所呈现的“羊群效应”。利用准词缀造词所产生的新词语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同时也是媒体广泛使用的热词。
新词、热词之所以受青睐必然有其存在的社会语用价值和时代历史意义。新词的源头是社会现象、民众经验和共同的情绪,这也是新词流行的核心动力[4]。媒体无法规避对新词语的使用,但媒体人同时也要以严谨的态度肩负起为公众语言示范的使命,在充分把握新词语特点及规律的基础上审慎、有选择的使用才能驾轻就熟,使其为己所用,做好语言的“把关人”。
[1] 熊雯琳.草根造词狂欢[N].电脑报.2010-7-5(A01).
[2]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1[M].商务印书馆.2011:6-7.
[3] 齐沪扬,邵洪亮.新词语可接受度的多角度审视——兼谈新词语的规范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7),2:74-79.
[4] 管雪.网络流行词的演变[J].新闻世界,2011(9):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