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写意性

2015-03-22

关键词:油画创作精神

白 帆

(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16世纪80年代,西方油画传入了东方,而在东方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则是20世纪前后。随着西方油画移植到东方以后,在中国逐渐出现了中国油画。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油画移植到中国后,在观念上与西方油画有着根本的不同:东方人强调创造的直觉,西方人强调批判的理性;中国传统绘画追求写意,西方传统绘画追求写实。目前国内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写意性表现的研究,多是基于作品而呈现的,且百花齐放、面目繁杂。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队伍是庞大的,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得到社会的认可,作者在作品的内容、技法、形式等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追求独特的个性,但是受到社会功利心及市场的限制——画荷花的只画荷花、画马的只画马等等,相应在作品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研究面越来越窄,很难形成较全面的理论研究。相比中国传统水墨画写意性表现研究,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写意性表现在作品及理论研究方面显得比较单薄。国外,特别是西方油画,由于历史悠久,所形成流派众多,每个流派思想明确、轮廓清晰,相应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但是在观念上中国油画和西方油画有着根本的不同,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写意性研究不等同于对西方油画某个时期、流派的研究。

1 油画创作的写意性

谈到写意性,就要涉及中国画的写意性,因为写意起源于中国画。写意是用笔不讲究工细,在表现上注重神态、内涵、抒发作者情感的一种表现手法,其中的“意”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画家本身之“意”,即审美主体之意。唐代王维《山水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画家下笔之前要立意,即进行构思。所谓“意在笔先”这个“意”字,不仅仅指“思想”,而是包括思想在内的构思、取景、造型的准确与传神情节的安排与细节的描写,在心中完全酝酿成熟,宛然如见。然后下笔,即“画家当以意写之”(元代汤垕《画鉴》),“落笔有意”(北宋《宣和画谱》);二是所画对象本体之意,即审美客体之意。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其意是说画家画什么像什么,不仅像什么,还必须有合于自然的意趣;三是画上之意。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统一之意。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迹简意淡而雅正”,“画尽意在”,“笔不周而意周”。北宋米芾《画史》:“树石不取似,意到便已。”这都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统一于画面之意[1]。所以中国画在表现对象时比较注意物象的精神风貌,而不是客观的再现过程,这就形成了中国画“写意造型”的原则。在漫长的中国美术发展史中,写意指写其精神面貌,在具体表现上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说中国写意性是一种表现形式是狭隘的,更准确来说是一种审美文化。就拿中国画来说,它存在于中国画每一个要素之中。如:取材的寓意性,画只雄鹰——大鹏展翅,画幅竹子——高风亮节;形象的概括性、灵活性,留白——云、雾、水等,但凡在该特定位置中合理的内容就画应其意了。

油画对于中国来说本身就是外来的绘画门类,中国油画创作的写意性是基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理论进行的。油画引入中国后,艺术工作者经过上百年的努力对其学习消化,如今油画成功地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将传统艺术气息、资源作为自己创作的先决条件,从传统绘画、传统思想中借鉴艺术趣味,加以现代艺术观念,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传神的效果。

吴冠中无疑是中国油画创作中写意性最为大胆、成果突出的画家,他大胆创新、探索,执着追求,创出了一条现代精神与中国民族传统相结合,能够融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学思想于一体的油画创作方法。他的作品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又蕴涵着东方艺术的韵味并具有较为突出的写意性,他丰富了中国油画的表现手法。他的绘画艺术实践无疑对我们思考油画的中国特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洪凌是传统文化精神的追求者,他的作品不仅仅在于传统绘画的韵味的再现,而且对传统艺术情境和传统精神家园有着独到的理解,他离开闹市,把画室建在山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用身心体会黄公望、范宽等大师们的创作情境感悟。这使我们想起了五代两宋那些卜居终南、太华山中的山水大师[2]。在他的油画作品中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对中国传统美学有较深的领悟,具有强烈的本土色彩,在当代画坛独立一格。

西方的美学范畴中没有“写意”、“写意性”的概念,只是在某些时期、某些风格和中国写意性油画有对应关系,在这里暂且把和中国写意性油画对应的这部分称为“西方写意油画”。如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象征主义等。中西方油画创作的写意性在表象上,或者说在某些形式上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中西方油画创作的写意性在内涵上是完全不同的。西方重理性、中国重感性。如毕加索的《牛》,就其作品的最终结果来说,对象极具写意性,但它是从再现写生中一步步简化来的。其表像是感性的,过程是理性的。关于观念中的同样的事情,中西方理解和表现是完全不一样的。如西方绘画中天使都是长着翅膀的,因为理性的理解只有长翅膀才能在天地之间穿梭。就故事来说纯碎是主观想象的,但所构成结果的过程却充满理性。

对中西方油画创作的写意性的研究比较应该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依据文化背景建立起来的美学体系及各个历史阶段的学说是该时期审美的依据。

传神论。中国东晋画家顾恺之说“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乘,传神之趋失矣……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历代名画记》卷五),又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世说新语·巧艺》)。传神论出现在公元四世纪,是受了汉末魏初名家论“言意之辨”和魏晋玄学的影响[3]。

黄金分割。希腊人发现的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分割法则。亦称黄金分割率。它的比值约为1.618∶1或 1∶0.618,被称为黄金比。黄金比广泛应用于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

两种理论都是审美的依据,但截然不同。中国的传神论偏重主观,希腊的黄金分割注重理性逻辑。中国油画创作的写意性是以中国传统美学“意境”为根据的,致力于追求庄禅境界的审美超越和物我两忘的精神沉迷,而西方则完全不同。

中西方有截然不同的传统文化及审美精神,特定的文化决定特定的意象表现。所以在油画创作的写意性上有明显的区别。

2 写意性是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内涵表现

精神性,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特征和特性。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是从宇宙精神这个本质上去界定美的。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强调遵从“天命”之性,引申出儒家“人道”。可以说,“天道”在人际关系中转化、体现为“人道”。而这“人道”在孔子表现为礼,表现为仁。仁在内在方面突出了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特性,即个人的精神力量。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比不是”(《论语·里仁》),“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仁者不忧”,(《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仁在这里最终归宿为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仁学延伸到美学,当然是崇尚质,崇尚内在美、精神美[4]。道家学派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二十一章》)。这样,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它虽然恍惚无形,但又确实是存在的,而这周而不殆的道,正是宇宙大地、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庄子不从自然的外部属性去寻找美,而是从人与自然、生命与宇宙的精神联系上去寻找美,把美看做一种人与宇宙合一的精神境界。庄子所追求的道,与一个艺术家所呈现出来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4]。中国儒、道思想在理论上有所不同,但都崇尚内在美与精神美。

中国传统诗、词在对客观世界的轻描淡写中,寄托了作者浓厚的精神思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这是李清照在重阳节怀念丈夫的作品,词以细腻委婉的笔触塑造出了作者多愁善感的形象,表现出她深刻的相思。“薄雾浓云”,衬托人物的愁苦,“半夜凉初透”,写孤眠况味。“人比黄花瘦”,用秋风中的黄花映衬人物,一个“瘦”字,传神地写出了词人的憔悴形象和凄苦的心境[5]。李清照词抒情曲折,讲究含蓄,善于化虚为实,将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可见。“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辛弃疾)。作品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表面和直观上他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背后则是报国无门、恢复无望的感慨。经济学家总会认为文学家具有太多的“酸臭味”。有这种观念是因为两者的观念、追求不同,意识形态各异。这种“酸臭味”是文人们精神活动超越现实的写照,也是后继文学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文学境界,当然也是文人们意境的自然流露,这种境界是主观的,也可以说是一定层次上的意识形态,是文学美的直接表现。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品种之一。在戏曲中,虚拟性(假定性)是其主要的特征之一。舞台上通常除了仅有的“一桌二椅”外空无一物,却要表现不同的剧情发生的地点。这些靠演员虚拟动作的暗示、道具的提示,加上观众的想象力表现出来。虚拟动作不是虚拟的。演员演这个人物,你得心中有物,心中有外界的东西。虚拟动作,主要是要求角色对外在事物的感觉特别鲜明,特别准确,而且要把这个感觉表现出来[6]。戏曲表演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表演者对虚拟性的把握。把握好了,就能将观众带入戏里,一同虚构整个场景及故事情节,引起观众思想与情感的共鸣。把握不好,观众就看不明白了。戏曲之美就在于对虚拟性的展现上。

中国传统绘画融合了我国传统的理论文化,是我国文化根性的直接体现。意境体现了中国绘画审美的最高境界。“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7]宗白华指出了中国艺术不同于西方的关键所在,那就是意境。“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8]。这句话表面是齐白石对画外在的一个要求。其内涵则是对画面内在意境的重视。“气韵生动”是张彦远对美的界定标准之一。他认为形似并不等于气韵生动,但气韵则一定包含形似,即追求内在的气韵生动,而不以追求外表的逼真为目标。中国古典文人画则在一种偏于内向抒意表现的笔墨形式中,包含了对客观世界基于庄禅境界的审美超越和物我两忘的精神沉迷[9]。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内在美、精神美是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内涵,意境是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追求。

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内涵决定了写意性是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表现形式。这种审美精神相对于西方艺术的具象美来说,是一种意象美的审美,是更进一个层次的审美,它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追求“意象”的艺术审美传统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认为美的根源是源于“道”的观念是一致的,都是一种虚无飘渺、令人神往的境界,由此获得精神世界的满足和情感的发泄。强调主观的意象表现,着重抒发主体的审美精神感受。

3 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写意性特征

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写意性应具有情感的自然流露及自我陶冶。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人们体验、反映生活的方式并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包含了一定的感情在里面的,人们总是在开心或痛苦、希望或绝望、爱怜或厌恶的情感中反映生活。

情感是人们面对事物主观反映的结果,情感的真诚与否决定了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主观反映。“情感使艺术家观察到的是变了形的物象,人们观察外界的那双眼睛,不是客观记录外物形象的照相机,而是在情感的作用下怀有偏见的眼睛。”[10]就如同清晨在你上班路上,你看到路边开放的野花,如果你心情好,你就觉得它开得是那么地合适,颜色和周围环境是那么地和谐;但如果你心情不好,那么一切就正好相反。这两种不同的结论,都来自于对路边野花的反应,野花没变,形成不同的结果是不同的心理情感造成的。

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写意性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但不能至始至终模仿传统。写意性是对主观情感、意识的表达方式,其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先见性、可预见性,每一个时代都有该时代的主旋律及对现状有更高的精神要求,时代在进步,意识在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在不断的提高,故不能用二十年前的意识形态解决当今的现实问题。所以,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写意性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4 写意性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现实意义

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写意性研究,有助于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保持艺术在信息时代所具有的民族性和独特的绘画语言。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视觉审美语言进行探讨,围绕当代最新的审美理论,弥补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理论一些空白,具有创新的意义。写意性在中国艺术中有着深厚的文化低蕴,是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当代艺术家有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的义务和责任,本着“德化于范”,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原则,承担着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同时创建中国气象,扩大文化影响力。因此可以说写意精神在当代的实践中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写意性研究有助于明确创作观念,彻底与法不达其意与意不通其法而区分开来,具有实践指导和审美引导意义。写意性有利于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独立于民族绘画语言,亦等同于时代共同文化符号,进而得出时代民族化语言文化的创新,就等同于整个世界时代文化的创新。中国文化创新则对世界文化有创新,中国文化无创新,则对世界文化无创新。所以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大时代,时代大体特征是取其意于概念的真实,而形象是虚化、意化的产物,如当今众多的网络事件。由于信息时代同样追求文化的真理与正义,而其表现的语言可进行无限地虚拟和虚构,由此可以得出写意性表现语言是符合信息时代精神文化表现的思想符号。中国传统审美思想源于写形和立意,进而表现艺术的思想与精神。立意为中国绘画精神的前期,而就其造型而言,则追求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一种中国美学本体上的想象精神。因此写意便成了中国绘画造型语言的主要方法。所以,写意性油画表现语言符合中国本土绘画的时代审美精神与情感需求。

当代写意性油画创作,对于弘扬中国的传统本土文化与审美精神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写意性符合信息时代文化艺术创作符号的表现形式;其次,写意性油画创作语言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精神的一部分;再次,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也是为人类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动力与丰富文化内涵。

5 结语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建立本土特色审美文化迫在眉睫。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写意性、精神内涵、特征及表现形式进行研究,有助于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写意性基础理论的形成。

[1]周积寅.中国画论大辞典[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289.

[2]水天中.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153.

[3]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324.

[4]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82.381.

[5]于非.中国古代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64.

[6]汪流,等.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533.

[7]宗白华.美学散步[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5.

[8]王朝闻.王朝闻文艺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247.

[9]孔新苗.中西绘画比较[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3.

[10]杨琪.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4.

猜你喜欢

油画创作精神
一张油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油画《塬下》
油画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墙之隔》创作谈
拿出精神
《岁月长又长》(油画)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