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5-03-22董兴华
柏 晶,董兴华,黎 适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 650091)
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最新、最具挑战和亟需应对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新媒体具有信息价值多重、信息来源隐蔽、信息形式多样、信息内容丰富、信息检索便捷以及虚拟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活动,其视野范围内的新媒体内容极具实践性、包容性和发展性。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新媒体技术发展开始进入“人与物质世界连接”的Web 3.0时代,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并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其影响也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阶段。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特征
新媒体(New Media)是指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形式之后出现的媒介形态,包括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发展,“经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样式。从传播渠道的变化上看,新媒体就是媒体的网络化、数字化”〔1〕。
新媒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数字化。新媒体所包涵的丰富内容,需要依托网络技术、数字技术,通过卫星、互联网等传播渠道,数字电视机、手机、计算机等终端向广大用户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数字化成了新媒体最显著的特征。其二,交互性。新媒体的交互性主要体现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定位明确,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者和接受者能够轻易地完成信息的交互,接受者和传播者界限模糊甚至发生互相转化,“用户”代替了“受众”。其三,个性化。数字媒体的传播和储存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服务越来越多样化、专业化、及时化,这成就了新媒体的个性化。传统的大众传媒很难为每个消费者单独播放、制作和出版,而新媒体则适应了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可以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用户也能够根据喜好实现各种“限量版”和“私人定制”的个性需求。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7.9%,手机网民规模达 5.57 亿〔2〕。新媒体已经成为有史以来最强势的媒体,并深深“植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新闻舆论传播等诸多领域,功能不断延展的新媒体与社会的融合在深化,已经成为“美丽中国”的积极建设力量〔3〕。这预示着在“一日千里如旋风”的新媒体发展趋势中,其愈发加快的更新换代速度,将以不断渗透融合的方式创造更大价值,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对人们的影响更加广泛,而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推动、挑战、干扰等影响,也将以不同的形态与力度呈现出来。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拓展了教育的空间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教学形式以及技术条件的限制,在教学时空和教学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媒体的出现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践空间。一方面,教学空间限制被网络打破。新媒体的功能解构着高校的“围墙”,学生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老师也不再只能依靠课堂开展教育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朋友圈、微博、云盘等将教学资料存放于网络,学生可以自主选取、学习和使用。新媒体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自主选择空间被空前放大。另一方面,教学形式被新媒体极大地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范围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讲座,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网络共享学习等形式正逐渐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
2.丰富了教学内容
借助新媒体这一信息传播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与互联网教育资源的多方位、多层次链接。新媒体技术在高校的应用,使教育的内容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发展为动态。新媒体的发展使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课程、网校、论坛等平台自主地学习课堂之外的内容,同时课下还能够通过网络查阅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点,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资源。
3.增强了教育主体间的互动
长期以来,列宁的灌输理论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但实践证明,新媒体环境下依然以“灌输”作为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所处的是开放的、自由的信息传播环境,信息传播具有交互性。如此的信息背景,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与教师、专家学者以及其他同学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新媒体环境下享有同等的信息传播地位。因此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教育主体的双方呈现出了融合性特点,这一特点为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提供了新的前提。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负面内容传播速度快,管理难度加大
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了深刻的改变。新媒体具有“传播层级泛化,消解权威、传播关系泛化,激活互动、传播主体泛化,凸显个性”〔4〕等特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歪曲言论借此充斥着网络环境,尤其是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其中,新媒体工具的便捷特性,加剧了西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的入侵。广大青年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环境易导致学生的选择出现“国家主权有限化、意识形态多样化、生活方式潮流化”等倾向〔5〕。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来源广、信息量大,限制和管理的难度极大,负面的信息如潮水般冲击着学生的思想防线,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网络道德缺失现象凸显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道德变得开放、多元,这促使个人和社会的道德从依赖型道德向自主型道德转变,传统的道德基础遭到了很大程度的消解。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更大程度上是一种靠网民“自觉”的自律性道德。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有害信息泛滥、隐蔽、虚拟,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加之新媒体从业者对新媒体娱乐性和商业性的过度开发,使严肃的主流道德意识成为了消费对象;“大学生群体表现出追求个性,富有娱乐精神,但规则能力稍弱……具备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理解和运用有待加强”〔6〕等特点。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一定程度上误导着大学生,部分大学生曲解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滥用自主权导致网络中一些道德缺失现象的产生。
3.新媒体异化威胁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媒体为人们主体性的解放和张扬创造了条件,人的自由、自主,人的开放性、创造性得到空前的释放。但新媒体环境下,虚拟的时空消解了人的主体性,最为危险的就是对新媒体的依赖。由于新媒体极强的娱乐性,使部分学生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使学生逐渐异化成新媒体依附之物而丧失掉主体性,阻碍了其学习能力和理性认识的发展。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新媒体以其巨大的技术优势,迅速渗入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成为必不可少的学习交流工具。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接受新事物较快的群体,深受新媒体技术环境的影响。因而,“网络不仅仅是信息载体和技术形式,对于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而言,网络应该也必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为此,必须“顺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树立‘宏观驾驭、战略制导’的核心理念,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方法体系进行系统的改造和重组”〔7〕。
(一)整合新媒体优势,贯彻育人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的运用,不能离开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将人的生存与发展定义为最高价值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关心和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传播媒介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工具,对其合理运用的出发点,仍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贯彻育人为本的理念。
因此,思想政治育人环境的建设离不开新媒体的合理运用。“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氛围,营造全员重视、整体推进的良好育人环境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前提”〔8〕。教育者借助新媒体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育人环境,应发挥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新兴平台的便捷特性,发挥新媒体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受众多的特点,通过平台建设,将育人理念嵌入新媒体环境,打造高效新媒体育人环境。
另外,运用新媒体整合校园力量。新媒体“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为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载体提供了可能”〔9〕。在高校中,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管理人员、安保人员等等,都是营造良好教育环境、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力量。通过建立和有效使用校内新媒体平台,使学校各部门之间通过实现迅速有效的沟通来改善服务水平成为可能,使校园突发情况能够及时被相关部门掌握,学生可以通过多渠道的新媒体平台与管理部门进行沟通,提升办事效率。具备高信息通达性的校内环境,将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的良好工作格局和环境提供重要支撑。
(二)加强线上平台建设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化传播中,线上平台是新媒体信息的汇聚点和二次传播的节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化发展,需要建设功能完备、信息丰富、用户体验良好的线上教育平台。
微博、微信作为当今大学生最重要的人际沟通和信息传递工具,通过教育者的有效运营,将有力提升线上平台的吸引力,填补引导的缺位和不足,增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力和渗透力。在微博官方平台、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中,要实现其与校园官方网站的对接,做到内容协调统一。校园网主页、团委网站等运营的内容应与校园微信客户端、手机客户端发布的内容协调统一,通过共振作用,增强官方平台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宣传力度。同时也要注意网络主站与微博、微信在形式上的多样互补。网络主站主要是对信息进行汇总和整理,方便学生查询使用。微博、微信等移动平台则侧重文案撰写和主题设计等形式的创新,提升学生的关注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平台的合理运用,离不开对新媒体平台运营的思考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这个方面需要突破学科和技术的藩篱,跨学科多领域地进行学习和借鉴。
(三)创新教育形式,丰富线下课堂
首先,整合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新媒体具有开放性,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资源获取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应对新媒体大数据时代的挑战,运用好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服务和引导功能,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塑造健康、文明、充满正能量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从网络万象中甄别出具有真善美、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信息,汲取时代精华、丰富教学内容。
其次,紧跟时代潮流,丰富教学形式。大学生作为新技术的最敏感跟随者和最快速适应者,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使得他们更愿意接受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表现形式,更易受非显性教育,诸如熏陶式、启发式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迎头赶上教育信息化的潮流,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理论内容生动化,将理性道理感性化,将经典内容与创新形式相结合,情、景、理融合贯通,紧跟新媒体的学习方式。
(四)注重信息管理,建立线上线下交互管理机制
新媒体的普及,为社会、学校、家庭之间实现有效的沟通创造了条件,使关心大学生成长的多方都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情况,有利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方向趋向一致,共同发挥综合教育的功效。邓小平曾强调:“毫无疑问,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0〕。在高校中,辅导员、班主任等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常常忙于处理繁杂的学生日常事务,容易忽略极其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新媒体提高办公、办事效率,发挥新媒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使老师与学生本人以及家庭的有效沟通成为可能,有利于及时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其次,运用新媒体把握学生舆情动向。新媒体便捷的交流渠道,为教育者及时发现学生中的矛盾,为排解不满情绪和解决学生问题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同时,教育者还可以参与讨论,做好舆论的追踪和引导,弱化非理性言论和对立情绪、控制谣言传播。再次,运用新媒体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教育者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要积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将舆论、学习、生活和娱乐等阵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教育者可以运用新媒体的强大功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法律知识和时事政治等内容以图文、视频等形式,投放到新媒体门户平台上,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强大宣传能力和渗透能力,引导网络文化,确立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高校要加大投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使用手机APP、学校论坛、微博和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工具的技能,引进专业人才,配备功能完善的新媒体技术设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建立起坚实的网络化、数字化宣传阵地。
〔1〕刘琼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新媒体文化〔J〕.山东社会科学,2013(10):111-115.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12.
〔3〕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2.
〔4〕汪頔. 新媒体对“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1):71-74.
〔5〕何小玲,赵倩.全球化时代需切实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科学社会主义,2006(5):83-85.
〔6〕胡海情.论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中国报业,2012(10):185-186.
〔7〕刘新庚,罗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创新探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58-62.
〔8〕张智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1):35-38.
〔9〕万美容.论信息社会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6):9-13.
〔10〕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