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5-03-22范国华
范 芹,范国华
(天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
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文化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塑造什么样的公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发展、促进公民提升文化道德水平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提高社会主义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自身的道德水平,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持这一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便有了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梳理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内涵和深刻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演变而来。它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它以人为“对象”,目的是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现如今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处于关键期,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今天有着愈发深刻的意义。这些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一,它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有着重要影响。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进一步指出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要沿着怎么样的道路前进,如何具体地加强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等一系列问题的解答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其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理论为社会主义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与我们每一位公民的日常生活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我们以符合自身和国家发展的思想品德为标准,时刻审视着自身的言行举止。试想如果没有这一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也许会出现公民们将难以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管理者将无法用明确的方向引导社会发展,我们的国家便会在盲目与混乱中停滞不前的状况。因此,对公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时态”与“共时态”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是对千百年来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所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的不断继承和创新的前提下不断完善的。唐代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思想政治教育便是将传道与授业完美结合起来的一门学科,是我国传统文化内在要求的具体实践。中华文明在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涌现出许多拥有渊博知识和高尚品德的智者,他们思想中的精华部分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从先哲孔子到郭沫若先生,从亚圣孟子到季羡林大师,这一代代炎黄子孙无不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除了中华民族以外,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不乏优秀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优秀文化的魅力可以超越语言、肤色和种族界限令人深深折服。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共时态”与“历时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这一进程大体经历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盛行、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孕育了许多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理念及途径,这为中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借鉴。这些优秀的道德规范不仅通过经典著作和教材的形式流传下来,还通过模范遵守这些道德规范的历史人物传给后人。“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谦敬、诚信、礼让;自强、持节、明智、知耻;勇敢、节制、廉洁、勤俭、爱物。”这十八项被伦理学家们概括的传统优秀道德品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中体现的尤为突出。除此之外,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关于教育的方法,如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事里并举,以身作则等具体教育方法,为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言传身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不断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理念。为传统文化中注入了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思想、等许多新思想。新理念的不断融入使得传统文化也朝着现代化、世界、和未来的方向不断发展。现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注入新的活力,使传统文化更具有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路标。二者反映了人民意愿,党的要求和现代人的伦理思想,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道德观念,是形成道德规范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的传统文化,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全局性指导,更是华夏儿女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行动指南。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就其区别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含义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在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演变而来。它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二者所处的地位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思想政治教育被经济基础决定,又对经济基础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为其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同社会制度相区别的重要特征。有无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区别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其他剥削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
最后,二者的作用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强国富民的推动因素,是爱国主义的重要精神支撑,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民族成员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通过其导向作用、保证作用、育人作用、协调作用以及激励作用等,来实现培育符合一定阶级和社会思想品德要求的公民这一目标。
就其联系而言,一方面表现在两者不可分离。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一些理念和精神内核早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中国文化土壤而“另立门户”,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便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表现在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二者不断吸取对方的有利因素,使得自身更加完善,从而实现共同发展与自我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当前,我们已经迈上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能够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国家将经济发展提到了日益重要的地位。但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人们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好的风气,这些错误的思想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国内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国际形势亦不容乐观。面对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竞争;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够抵挡西方国家的思想意识侵蚀,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近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了不受重视,不断衰落的趋势。因此,在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前提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而言,时刻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内容为标准、审视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不仅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经验、教育方法从而增强自身的学科魅力;还可以赢得学生、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并且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社会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壮大的重要途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中关于促使社会形成良好风气、社会道德模范的构想和理念付诸实践,从而赋予传统文化现实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能够不断地传播和发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从而实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提升国民素质、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结合起来,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路径思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这些宝贵的财富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启发。那么对于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如何提升思想政治育人水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的路径探寻便必不可少。
(一)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社会主义要求方向不断前进的根本方针,是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标准法则。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分别是:方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必须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相一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有明确了正确的方向,才能取得成效,如果与正确的政治方向背道而驰,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将徒劳无功。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时刻铭记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要将正确的方向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还要避免形式主义,真正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为主体,正确地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对外国的优秀文化进行借鉴创新。只有坚持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为主体,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对其内容进行批判,抛弃落后的错误的方面、吸收正确的方面;要正确地借鉴外国文化,保留其中的合理因素、摒弃不合理因素;要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先进的国外文化相结合,从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动态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僵化的静止的,而是一个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一系列方面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积极回应时代的变化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成效。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勇于创新,解放思想,克服因循守旧的思想;要正确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不畏惧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还要用这一原则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全过程。
(二)具体路径
想要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必不可少。
一方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特点:首先在德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韩愈主张师应有德,师是德的化身,“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德育处在至上的地位。其次,在德育内容上,注重目的性和针对性,强调以家庭为中心,注重社会教育,注重环境教育,注重立志教育,注重修身为本,其理想人格是“圣贤”、“君子”,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核心是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许多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家齐而后治国”这一理念的最早代表。在道德教育途径上,重视教书育人、训教合一。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各个时期的社会教化形式虽然不同,从祭祀天地鬼神,旌表贞节忠孝义烈,到民间文学创作;从众多乡约、族规宗教活动方面渗透德育教育,对民众的思想道德进行熏陶教化。在德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这一点在儒家文化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儒家伦理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和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德育教育虽然也注意外在因素的作用,如环境感化、刑法强制等,但儒家认为这些方法是“辅”,“内圣”即内省、自省、反省的方法才是“主”。这些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个人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克制、自我教化,强调个人自觉地实行内在控制。
另一方面,在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现“古为今用”。我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传统德育教育单纯采用灌输式教育,缺少必要的省察和研究;公德私德不分,重私德轻公德;存在重规范,轻人格,重共性,轻个性的倾向。这些局限所在,正是需要我们要重视、并加以改变的部分。将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实现“古为今用”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我们要坚持将“德育”放在首要地位。突出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保证。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大计。第二,要明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作为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要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完善教书育人技巧,提升育人水平,就必须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处。掌握合理的育人理念,明确正确的育人方法,使这些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教育理念相互融合。第三,要实行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建立合力网络,优化育人环境,提高育人水平。这个道理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就在实践中予以确认,并十分重视三者合力教育的功能。今天,我们学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样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紧密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有着独特地位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不仅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更有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门学科传共产主义之道,授科学文化之业。在为国家培育高素质群体的过程中,不断引导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拥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正确的思想素质,高尚的道德水平,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在教育,一定要注意符合我国国情和中华民族传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我国历史上劳动人民文化精髓和教育经验,批判地吸收他们在方法论乃至内容、原则、途径和方法上的有用成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符合中国实际。
[1]衣俊卿.中国文化建设的国际视野——兼论文化自觉[J].理论参考,2011(11):29-31.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陈晓芬,徐儒宗.论语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黄钊著.儒家德育学说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王一川.理解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J].艺术评论,2009,(10):60-63.
[6]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6-04-21(2).
[7]齐任.论中国模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道路[J].文化纵横,2010,(1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