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检测服务外包风险分析与对策
2015-03-22王清华
王清华,刘 烨
(天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387)
一、生产性检测服务外包
生产性检测服务是贯穿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原材料供应、加工制造、流通等各个环节的具有生产属性的检验检测服务,不直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主要提高制造企业生产各阶段的价值。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制造企业一般实行“大而全”、“小而全”的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生产性检测服务由企业自身完成,这不仅需要仪器设备的固定投资,而且需要引进高素质的技术队伍等来保证一定的检测水平和创新能力,这都增加了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随着经济发展,出于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提高产品声誉等需要,企业逐渐将生产性检测服务外包给专业的检测机构,采用检测服务外包,不仅可以优化企业内部的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制造业的效率和效益,同时,有助于加快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为实现制造业的检测服务外包,促进服务与制造融合,推动生产性检测服务市场的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措施和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测试、检验、计量等服务,培育第三方的质量和安全检验、检测等服务,推进检测机构市场化运行,提升专业化服务。2014年8月6号,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不断增强权威性和公信力,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服务。同时,在意见中鼓励企业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促进企业突出核心业务、优化生产流程、创新组织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率。
二、生产性检测服务外包的风险分析
在制造企业检测服务外包过程中,制造企业和检测机构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和环境,如:企业产品更新、生产工艺变化,企业文化,以及外部竞争对手、客户、监管部门等。这些因素和环境给制造企业和检测机构之间的合作带来一些潜在或直接风险。为确保检测服务外包效率和质量,必须有效辨识检测服务外包决策、选择、实施三个阶段中的潜在或直接风险。
1.检测服务外包决策过程风险分析
由于初次开展外包业务,制造企业可能由于缺乏检测服务外包的管理制度,或外包目标、范围和形式等不明确,导致企业对检测业务外包的范围不明确,检测服务方案不符合企业产品质量保证要求,这将会给企业生产和产品质量带来潜在的风险,甚至导致外包失败。
2.选择检测机构过程风险分析
制造企业在选择检测机构时,最理想的状态是选择最符合企业检测业务的检测机构,但是由于制造企业对检测服务市场并不能完全了解,则可能会面临“逆向选择”的风险。如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制造企业无法真正了解检测机构的服务能力、管理能力、经济实力、社会和商业信誉、成本等。同时,检测机构在招标的过程中可能会隐瞒自己的情况,为此制造企业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去了解和确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施检测服务外包的效率和效益[1]。
检测机构的专业资质、检测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存疑,都可能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甚至陷入法律纠纷;签订的合同未能针对检测服务外包风险做出明确的约定,对检测机构的违约责任界定不清,也会导致企业陷入合同纠纷和诉讼;合同约定的检测服务价格不合理或成本费用过高,加上不完善的契约带来的潜在责任冲突等;因各种因素制造企业不能对检测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甚至无法监督,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分配不均衡可能使一方的合作积极性受到打击,合作无法继续,这些都将导致降低检测服务外包效能[2]。
3.检测业务外包实施阶段风险分析
在检测机构获得服务合同后,它可能采取不利于制造企业利益的行动,如隐藏信息、隐藏行为,降低服务质量、故意泄露制造企业机密信息和商业秘密;检测机构可能提供虚假“产品合格”报告,使制造企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按此生产,面临潜在市场风险,这些会使制造企业面临道德风险[3]。
在检测外包具体实施过程中,制造企业还可能失去一些灵活性,比如在合同签订后制造企业检测业务需求发生改变,而检测机构按合同检测,不能快速灵活的满足制造企业弹性需求。制造企业和检测机构之间检测业务的往来,可能因为两公司的文化、管理理念等不同带来协调障碍,如果没有权责清楚的合约,那么检测外包的执行和实施成本将增加[4]。
三、对策建议
为提高生产性检测外包的效率和质量,应采取以下防范生产性检测服务外包风险的相关措施。
1.完善外包管理机制
在外包决策阶段,建立并不断完善外包管理机制,明确检测业务外包目标和需求,确定好外包过程中的责任。要充分理解与认知外包的检测业务,仔细调研外包市场,降低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强检测业务外包的针对性。做好企业整体战略和检测业务外包战略的契合,调整好组织结构,完善检测业务外包负责制度,增强制造企业对于生产性检测服务外包的管理监督能力。制造企业在决定生产性检测业务外包后,制造企业应和检测机构进行坦诚的协商,最终确定一个客观、公平、合理的服务价格,建立有效的利益、风险分担机制。
2.建立外包交流机制
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双方要充分沟通,明确双方合同用语的解释,明确双方服务责任、水平及后续服务协议,充分理解合同的法律效应。当制造企业检测业务出现变化、生产工艺等出现变化时要及时与检测机构沟通,当检测技术标准或规定出现变化时,检测机构也应及时和制造企业进行交流,制造企业和检测机构也应充分理解与认知双方之间的组织文化,打破双方交流的障碍。同时,制造企业和检测机构应加强信息共享和安全管理沟通,确保双方之间的信息保密工作。
3.确定生产性检测服务外包的评价体系
建立检测服务外包评价体系,对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服务能力、人力资源、经营状况进行考核,给制造企业提供外包决策,并进一步有效的确定进行合作的检测机构,减少信息不对称下的决策和选择风险。根据生产性检测服务的工作属性,在检测外包实施过程中,增加外包管理人才的比例,加强对检测机构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进行监督考核,减少检测机构在检测业务实施过程中的隐藏行为,做好制造企业和检测机构之间的对于服务质量的解释,降低双方对于检测结果的误解,有效减少制造企业面临的“道德风险”,保障检测外包的顺利实施。
[1] 段伟花,毕新华.基于非对称信息理论的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管理[J] .现代管理科学,2008,(10):107-10.
[2] 王子民,张荔敏.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物流外包之博弈分析[J] .商品储运与维护,2008,(4):5-7.
[3] 何燕.第三方物流委托代理问题[J] .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9(2):17-20.
[4] 周旭.服务外包风险的识别与控制[D]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