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河南省南水北调移民的幸福新生活
2015-03-22刘先琴
□ 刘先琴
“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专门向南水北调移民致敬,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移民征迁任务最重的省份,同时也是全国第三大移民省份,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折射出河南省移民的幸福生活——
全省204万移民人均纯收入已从2006年的898元,提高到2014年的7472元,增长7倍多;丹江口库区移民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4200元增至8485元,经济发展快的村人均年收入已经突破2万元。
“移民群众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心愿。”面对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移民工作,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如是说。
强村富民移民为先
“源源不断的后期帮扶是我们移民村发展最大的底气。”孟津县平乐镇妯娌村是小浪底水库移民村,村支书李东风的话语道出了移民群众的切身感受。
“要让为国家重点工程作出牺牲和贡献的移民,住得安心,生活得舒心,致富有门路。”河南省省长谢伏瞻说。
河南省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后期帮扶工作的意见》。省直36个部门参与了帮扶工作,发改委、财政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等部门全力以赴,累计帮扶资金达50多亿元。
在帮扶过程中,河南各级移民部门坚持因地制宜,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一村一品”,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强村富民”经济发展模式。此外,河南省还高度重视移民素质的提升,省政府移民办与省委组织部、民建河南省委等部门联合,举办致富带头人培训班、村支书培训班等。截至2014年底,共举办移民培训班487期,培训移民7.2万多人次,新转移就业3.4万人。
“发展是解决移民问题的关键,经济发展和移民的稳定息息相关。”河南省政府移民办主任崔军说:“河南省全力推进‘强村富民’战略,通过经济发展谋求移民村的长治久安。”
目前,河南全省已编制完成了1200多个移民村发展规划,按照省移民办确定的“强村富民”总体目标,丹江口库区移民收入3年内要达到当地居民平均水平,其他移民村5年内达到当地平均水平,2020年达到小康水平。
创新管理共筑和谐
从村务民主管理、经济发展模式、公共服务模式三方面入手,河南省开展了移民村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激活乡村基层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村务民主管理模式,建立民主议事会、民主监事会、民事调解委员会,实现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和村民自治的有机统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成立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把扶持资金以项目资产的形式注入村集体;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建立便民服务中心、红白理事会等各类公共服务组织,为移民提供全方位便捷服务。
目前,河南全省有1000多个移民村建立了“三会”组织,拥有成员两万多人;成立合作社、协会等各类经济组织600多个,有效增强了发展活力和后劲儿,在引领移民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立便民服务中心200多个、红白理事会等各类群众组织500多个,有效解决了群众计生、养老、低保等方面的问题。“两委”主导、“三会”协调、群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新型移民村社会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河南的移民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是一个方向性的举措,不但对移民村意味着创新,对整个农村发展也是创新。”在河南省深入调研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蒋旭光深有感触地说。
著名水利移民问题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祖煜则由衷感慨:在河南看到了移民今后发展的方向。
深入群众敢于担当
“要把移民当亲人,把信访当家书,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河南省移民办干部陈定峰说出了许多移民干部的心里话。在河南省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中,广大移民干部用汗水、泪水,乃至生命铺就了移民搬迁之路。仅南阳市就有马有志、郭保庚等12位移民干部牺牲,300多名干部党员在工作中晕厥。据统计,河南省移民办工作人员全年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都在基层移民一线。“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成为全省移民系统的常态性工作。
“各级移民干部经常到村里来,实实在在解决各种问题,许多小问题在萌芽状态就消灭了。”中牟县官渡镇石井村村支书王建华觉得这是村里实现稳定的重要原因。2014年石井村喜获全省“强村富民”一等奖。
经过积极探索,河南省结合移民实际,建立了信访问题联席会议制度、接访处访制度、挂销反馈制度、集中会诊制度、督察督办制度等7项维稳长效制度,一批关系移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按期得到解决。
“近几年是河南省移民工作发展最好最快、移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河南省移民工作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水利部水库移民开发局局长唐传利说。
“2015年,全省移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到12%以上,丹江口库区移民村、老水库移民重点村,村村要有集体收入,移民到省赴京上访率下降30%以上。”在崔军眼里,移民顺利搬迁之后,并不意味着移民工作的结束,而是工作才刚刚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