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工业4.0对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2015-03-22肖俊涛
肖俊涛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十堰442002)
当前我国经济和汽车产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与此同时,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振兴制造业的战略,这些战略对其所在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德国工业4.0战略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我国想要实现汽车强国目标,应当认真研究发达国家实施相关战略的内涵与实质,积极吸纳和借鉴,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1 工业4.0
始于2008年下半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结束后,世界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实体经济在整个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2011年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了“工业4.0”这一概念,随后不久,“工业4.0”项目纳人了德国政府公布的《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发表了德国首个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向德国政府提交了“把握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实施工业4.0攻略的建议”报告。至此工业4.0被世界各国所关注并研究。2014年10月我国与德国签署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工业4.0。
关于工业4.0,不少专家有着不同的论述。芮明杰认为,所谓工业4.0就是针对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新一代智能制造生产方式,这一新的生产方式代表了未来工业或者制造业的发展方向[1]。张曙认为,工业4.0的第1个内涵是智能化、绿色化和人性化,第2个内涵是分散网络化和信息物理的深度融合[2]。李云志认为,工业4.0模式是由传统的工厂集中式控制方式向分布式智能型控制方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可以灵活配置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具有个性化和数字化[3]。陈智呈、郑松指出,工业4.0并没有引进新的技术,其本质就是在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构建智能化的新型生产模式与产业结构,通过信息系统到信息平台的升级,实现生产过程信息化到智能化的变革[4]。吴智慧指出,工业4.0有两大主题: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有3项集成:横向集成、纵向集成、端与端集成[5]。郭政则阐述了德国工业4.0战略的主要内容:一个愿景,双重战略,三大特征,八大优先。也有学者认为,工业4.0是虚拟制造、智能制造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又称“融合的工业”[6]。之所以称之为工业4.0,主要因为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将制造业领域技术的渐进性进步描述为工业革命的4个阶段:工业1.0即第1次工业革命,开启了“蒸汽机”时代;工业2.0即第2次工业革命,进入了“电气化”时代;工业3.0即第3次工业革命,由“自动化时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工业4.0即第4次工业革命,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进入了“智能化时代”。
事实上,工业4.0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战略,该战略的要点为建设一个信息物理系统网络;研究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两大主题;实现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与端对端的3项集成;实施标准化和参考框架、管理复杂系统、一套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安全和保障、工作的组织和设计、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监管框架、资源利用效率等8项计划。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的主要目的是积极应对新科技产业革命,重振制造业,力争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处于引领和主导的地位。工业4.0虽然主要是针对制造业提出的振兴计划,但其影响却波及世界各国和其他产业,其核心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对不同领域新技术的融合运用,就此意义而言,工业4.0又是提升竞争力的代名词。
2 新常态下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主要体现是:汽车产销量的增幅放缓,整车利润降低,零部件和汽车服务业利润所占比重增加,行业间的渗透和竞争加剧,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将对汽车产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智能化、车联网、大数据、自动驾驶等技术,在深刻改变汽车产品形态的同时,也将丰富汽车发展的商业模式,从研发、生产、物流、营销到后市场各个环节,汽车发展的生态圈也将重构汽车产业,汽车产业进入结构调整期。汽车产业进入新常态,使得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不得不进行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唯如此,才能在激烈的世界汽车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汽车强国梦。
新常态下,汽车产业将面临四大变化:以石油为主要能源转变为以电和氢为主要能源;汽车社会将步入“车联网”时代,车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载体;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将不断改变汽车产业的发展路径,汽车向着智能化发展;汽车服务业产值和利润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强。然而,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却难以适应这些变化,面临重大挑战。
2.1 新能源汽车发展缓慢
将以石油为主要能源转变为以电和氢为主要能源的有效途径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然而,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缓慢。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指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而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仅逾万辆,分别为12552辆和12791辆。201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为17533辆和17642辆,不足汽车总销量的2‰。2014年的情况有所好转,新能源汽车生产78499辆,销售74763辆,比上年分别增长3.5倍和3.2倍。尽管如此,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仍然相对缓慢,要完成规划目标几乎不太可能。我国新能源汽车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国家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缺乏延续性;2)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3)新能源车的技术水平不成熟,成本和售价高;4)购车者节能环保意识还有待于提升。
2.2 汽车企业缺乏自主创新
汽车智能化发展需要汽车企业自主创新,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然而当前“中国制造”远多于“中国创造”,更不用提“中国智造”。多年来,中国大多数汽车企业在引进国外技术后只是简单地模仿运用,不注重消化吸收,更没有进行积极地再创新。没有主动的学习和再创新,随外资引进的技术自然不会扩散和升级,导致了我国汽车产业在技术先进性方面进步不大,一直走不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引进”的怪圈。因此我国虽然是汽车大国,但远非汽车强国。
2.3 汽车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汽车产业跨第二和第三产业,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汽车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产业集中度不够高。据统计,当前我国各类车辆生产企业1300多家,其中整车企业有171家(按集团统计77家)、专用车900多家、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35家,在这众多的汽车生产企业中有相当一批属于“零产量”的企业,2014年前10家生产企业的销量占总销量的89.72%,产业集中度不到90%;2)汽车企业(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于汽车产品的销售,对汽车服务创造的价值和利润挖掘不够。就成熟的国际化汽车市场而言,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销售利润分别占行业利润的20%左右,60%的利润都是汽车后市场,即汽车服务业提供的;3)汽车经销商生存与发展面临危机。据统计,2014年在我国24000多家汽车经销商中,70%汽车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55%的汽车经销商销售新车不盈利,而在在欧美等成熟市场,新车销售为经销商贡献了20%-25%的利润;4)就汽车产业而言,汽车服务业中的维修、检测、评估、美容等行业不够规范,汽车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二手车、汽车租赁等业务有较大发展潜力。以二手车为例,发达国家成熟的汽车市场中,二手车业务约占到汽车消费总量的70%,2014年我国的二手车销量仅占新车销量的1/4,经预测,不久将来,二手车服务业是一个规模可达数千亿元的市场。
2.4 不重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颠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导致大数据、云计算以及3D打印技术的使用,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又导致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革或将引起汽车产业的革命;2)“互联网+”成为资本市场创新发展新动力,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会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创新;3)新兴的电商企业正积极参与到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如谷歌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已经走在了前列,腾讯拥有打车软件,乐视和苹果都推出了造车计划;4)车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汽车产品的主要竞争优势之一,预计2015年底我国车联网用户的渗透率将突破10%,车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7];5)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改变传统的汽车营销模式,大量的汽车经销商将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3 新常态下借鉴德国工业4.0,加快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关于如何加快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业内人士及专家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东风公司总经理朱福寿认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在于实现“五个发展”:自主突围,实现自主发展;迈向国际,实现开放发展;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跨界融合,实现融合发展;抢占制高点,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8]。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认为,要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攻方向,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以创新驱动为根本动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水平;以节能减排为重要抓手,构建绿色新型产业链;以国际化发展为战略目标,打造产业整体竞争力;以建设汽车社会为己任,巩固支柱产业地位作用[9]。马卫、刘宇从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区域协同创新三方面探讨我国汽车产业升级的多重模式[10]。温李强、李伟利认为,汽车产业升级的核心就是打造产业竞争优势,为此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完善相关法规,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加强协调合作,支持整零同步发展;完善市场机制,促进行业有效竞争[11]。叶盛基认为,加强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特别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要实现向精细化、专业化、规模化、机电一体化、信息化发展,形成产品研发能力,提高质量与成本的控制能力[12]。徐秉金认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需核心技术[13]。赵航指出,应促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应用,加强技术创新服务能力的建设[14]。
创新驱动是指综合运用技术、人才、制度等综合要素变革和创新,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实现集约型增长[15]。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一书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历经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和创新导向即创新驱动阶段。创新驱动模式中包含科技驱动、人才驱动、制度驱动、协同创新等诸多要素。宏观方面,栗献忠就国家的创新驱动模式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中国的创新驱动更侧重于理论创新,印度更侧重于技术的引进与改造,巴西更侧重于创新精神的推广[16]。微观方面,董恒敏、李柏洲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探讨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模式[17];徐璐从新产品开发的角度研究了工业创新驱动模式的形成,指出产品开发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的转型升级[18];张向阳、张长生就科技型小微企业归纳出九种创新驱动模式:协同创新模式、集成创新模式、融合创新模式、微创新模式、创“蕊”辐射模式、创意设计模式、三螺旋创新模式、新业态模式、元创新模式[19]。
笔者认为,为解决新常态下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转型升级是必要的,而转型升级的动力应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应综合考虑政府、企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社会组织等主体作用的协同发挥,在法治、政策、技术、产品、机制、市场等方面形成集成的系统的驱动创新模式。为此,汽车产业应当从整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不同类型的汽车企业考虑转型升级;从法治、政策和市场机制考虑促进整个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从汽车产业链条的各环节考虑如何进行转型升级;从培养和储备怎样的人才考虑汽车产业应当如何进行转型升级。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还应当与我国正在实施的“工业转型升级战略”和“汽车强国战略”相结合,通过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还应当与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相接轨,在接轨中提升竞争力。为此,有必要借鉴德国工业4.0,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1)将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虽然制定了《工业转型规划(2011-2015)》,在该规划中也提出了一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如“十二五”末,汽车行业前10家集中度达到90%;到2015年,节能型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降至5.9升/百公里;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等。然而,并没有系统的专门提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及实施机制。简言之,没有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制订出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以致于产业人士对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转型升级的方向、转型升级的路径、转型升级的模式等缺乏了解,更谈不上具体的方案和措施了。为此,我国应当制订出专门的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战略,该战略可以作为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构成之一,而这一战略的内容应当借鉴德国工业4.0的战略,在汽车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提出明确目标:实现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在汽车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实现全新的信息物理平台;为传统汽车企业如何进行转型升级提供行动计划参考;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我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以“数字化+智能化”作为传统制造业重构的核心技术[20]。当然,也要重新审视和定位政府及政府部门作用的发挥及相关政策的指引,通过市场机制整合资源,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2)通过转变思维方式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跨界的融合成为工业4.0背景下的新思维。高星海认为,工业4.0未来成功的关键在于不同方案的整合,传统的IT 关注的是数据交换标准以及数据集成技术,而这一点须通过多个工业产品及能解决方案提供方的联合才能够实现[21]。笔者认为,跨界融合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无论是汽车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还是在汽车企业的管理方式中都普遍存在,且不断凸显,跨界融合导致思维方式的转变。以“智能工厂”和“智能产品”为例,其本质就是通过互联网将相关要素链接和整合起来:在“智能工厂”方面,重点研究智能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通过“智能工厂”实现供应商、客户信息的实时链接;在“智能产品”方面,重点研究公司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交互以及未来工业生产工程中的3D打印技术的应用,通过“智能产品”可以实现在任何时候被识别和定位。通过互联网将相关要素链接和整合起来后,相应的思维方式就会发生变化。传统汽车企业的生产方式是规模化和批量化,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几乎与客户没有链接,客户只是被动地接受或选择汽车企业生产制造出的产品,企业的思维方式就是加大营销力度,推销产品。采用“智能生产”后,客户不仅可以了解到产品的生产过程,还可以随时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这就使得企业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不是以“产品为中心”而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的需求和体验为中心,而且客户的需求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及时地被企业获悉并在设计和生产制造中得到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不应是被动的,应是主动的,不应在“智能工厂”和“智能产品”实现后转变这一思维方式,应当通过思维方式的转变尽快促使“智能工厂”和“智能产品”的实现。此外,面对IT业强力进军汽车产业,汽车企业也应当转变思维方式,主动与IT业融合,并吸纳IT业资金、技术、数据和云计算的优势,运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推进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3)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工业4.0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集成性,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服务与服务间互联互通,表现纵横交错的价值链集成。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之一就是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通过产业的集成性,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建立和完善汽车市场的竞争及退出机制;整合汽车生产企业与汽车经销商间关系,通过法律规制与政策导引,促使汽车经销商改革传统营销模式;加大汽车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高汽车服务业盈利比重和水平;注重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将其汽车生产企业、汽车经销商、汽车服务企业和客户相连,通过链接创造新的价值和盈利增长点。
4)通过自主创新推进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工业4.0战略提出了一个愿景:通过CPS 这个网络平台功能的发挥,达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生产过程更加柔性、生产布局更加优化、资源和能源节约、创造出大量生产性服务需求、使得工作与生活平衡、保持德国的竞争力等目标。这一愿景的实现根本在于自主创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邵奇惠指出,创新的本质特征是多元性和动态性,其内涵非常丰富,不仅限于技术创新,包括制度、机制、管理、模式、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情形令人堪忧。以汽车零部件为例,我国核心汽车零部件技术,如变速器技术、ABS和ESP等被国外零部件汽车控制。零部件的核心技术被国外控制,整车企业的“自主品牌”只体现在商标上,技术上缺乏自主创新。事实上,无论是整车还是零部件企业,“逐利”是其本质属性之一。当汽车市场为汽车企业提供高额利润时,汽车企业往往忽略对技术的自主创新。当可以外购技术直接使用时,重视自主研发就变得“没有意义和价值”。故,汽车企业更加关注的是市场,哪种车型赚钱就迅速生产哪种车型。以SUV为例,近几年来,几乎大型汽车企业均生产出了各自品牌的SUV,但在技术上却几乎没有提升。这种“逐利”性使得对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得不偿失,对技术的自主创新更是一种奢望。可见,汽车企业盈利水平高,往往导致管理和技术创新缺乏动力。然而,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自主创新,缺乏自主创新,我国只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和汽车市场;缺乏自主创新,我国只能处在价值链中利润的低端;缺乏自主创新,汽车企业也就没有真正的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5)通过协同创新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工业4.0战略涉及德国政府和各个不同领域,不只局限于制造业,它通过智能化的网络将产品设计、研发、生产、服务、物流与客户相联系,在政府的协调下共同实施这一战略。德国是政产学研用结合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为实施工业4.0战略,德国政府先期投入2亿欧元,德国各行业的企业到2020年预计投入109亿欧元。据调查显示,德国已有47%的公司及专门的研究机构已经参与到了工业4.0战略中。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样离不开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政府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中主要充当“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应当少充当“管理者”的角色。政府应充分放权,改变当前汽车产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状,改变当前“事前管理为主,几无事中和事后管理”的现状,改变当前“以政策管理为主,法治管理为辅”的现状。汽车企业是整个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无论是智能化生产方式的实现、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研发,还是整个产业的发展和汽车强国的实现,归根结底都由汽车企业完成。三螺旋创新理论认为,政府、企业、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的三大组成要素,形成了3种力量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三螺旋理论的核心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的大学与科研院所成为主要的知识资产产出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应当主要来源于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其科研成果应当应用于生产和社会实践。可考虑在政府的协调下建立专门的政产学研用科技转化平台,进行协同创新,为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服务。
6)通过人才培养推进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工业4.0把人的发展作为技术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在新的“人—技术”和“人—环境”体系中,提高人的能力。事实上,工业4.0战略的实施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会更高,它要求劳动者不仅在技术上学会运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掌控机器,学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工具分析产品和市场,而且还要求劳动者有着较高的心里素质,能够适应虚拟空间导致的心里疏离感和失控感。这也是工业4.0战略中8个行动计划的要求之一——培训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当然,更应认识到,工业4.0的实施,可以将劳动者从简单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身的提高和休闲娱乐。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全方位的,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服务人才的需求量极大。然而,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的人才状况却不容乐观,据2014年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对831 户的40834 名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调查显示,从事汽车维修的技术工人达到了63.4%,从事技术及管理工作的人员比例为26.2%;在从事汽车维修的技术工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5%,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约为40%,而经过专业学习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0%。因此,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研究和培训机构的共同努力,走政、产、学、研结合之路,才会有明显的效果。当然,上述四者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区别:政府主要是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与支持,引导企业、高校和研究培训机构培养转型升级人才;高校主要承担的是学历教育,高校的学历教育应当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接轨,高校的人才优势也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储备;企业是培养转型升级人才的主体,人才只有在企业的不断实践中才能够得到提升,企业应当联合高校和研究和培训机构共同培养人才;研究和培训机构在人才的培养中仅起到辅助的作用,某种意义而言,它是连接企业和高校的纽带,高校培养出的人才经过研究和培训机构的训练会更加适应企业需求,企业也需要通过研究和培训机构吸纳能够直接上手的人才,以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
4 结束语
新常态下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汽车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在转型升级路径与方法的选择上,德国工业4.0提供了启示。德国工业4.0的实施是建立在机械化与自动化即工业3.0基础之上的,我国汽车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处于工业3.0阶段,对这些企业给予引导和支持,使其借鉴工业4.0,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此外,工业4.0更多带来的是观念与思维方式的转变,这对促进整个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是至关重要的。
[1]芮明杰.“工业4.0”: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方式[J].世界科学,2014(5):19-20.
[2]张曙.中国制造业如何迈向工业4.0[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4(12):1-5.
[3]李云志.“工业4.0”时代的管理架构研究[J].管理观察,2014(8):95-96.
[4]陈智呈,郑松.工业4.0与智能联动战略[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6):76-78.
[5]吴智慧.工业4.0: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思维与新模式[J].家具,2015(1):1-7.
[6]郭政.德国工业4.0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J].上海质量,2014(4):22-27.
[7]王丽娇.汽车后市场:“黄金盛宴”谁来享用[N].中国汽车报,2015-3-9(53).
[8]朱福寿.围绕汽车强国目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J/OL].时代汽车,2014(10):47-50[2015-03-30].http∶www.cnautotime.cn.
[9]王瑞祥.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目标[J].视点,2014(5):18-21.
[10]马卫,刘宇.我国汽车产业升级的多重模式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4(5):53-58.
[11]温李强,李伟利.打造竞争优势,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J].汽车市场,2014(8):98-101.
[12]叶盛基.协同努力,共同推进实现汽车零部件行业转型发展[J].视点,2014(1):72-77.
[13]徐秉金.汽车业转型升级正当时[J].中国投资,2014(3):68-71.
[14]赵航.提升动力,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J].视点,2013(11):64.
[15]Egbetokun A,Siyanbola W,Sanni.What Drives Innovation?Inferences from an Industry-wide Survey in Niger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9,45(1-2):123-140.
[16]栗献忠.新兴国家创新驱动模式与比较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10):117-120.
[17]董恒敏,李柏洲.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模式——基于河南驼人集团的案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0-24.
[18]徐璐.从新产品开发看工业创新驱动模式的形成[J].浙江经济,2014(7):42-43.
[19]张向阳,张长生.广州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实证调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9):42-46.
[20]本刊编辑部.数字化+智能化:传统制造业重构的核心技术[J].家具,2014(1):4.
[21]高星海.工业4.0背景下的新思维[J].航空制造技术,2014(18):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