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学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问题思考
2015-03-22杨刘毅陈安迪王建焕
杨刘毅,沈 瑜,陈安迪,王建焕
YANG Liuyi,SHEN Yu,CHEN Andi,WANG Jianhuan
(浙江农林大学建筑系,浙江 杭州311300)
进入21 世纪以来,全国高等教育突飞猛进,大部分高校在面临用地资源紧张和教育规模扩大的背景下,纷纷选择重新规划校园、建设校区。据初步统计,杭州目前已有滨江、下沙、小和山、紫金港等四大高教园区。已建成的杭州大学校园,其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等方面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性,并在校园空间布局和场所精神形成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尝试。在调研的基础上,笔者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以及下沙高教园区为例,对杭州大学校园的规划和建筑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针对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供大家探讨。
1 校园规划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随处可见的均质的建筑使得城市面貌千篇一律,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城市中人文气息最重的场所,其校园的规划该如何保留地域性特色和体现当地人文精神是校园设计的精髓。
1.1 因地制宜的规划
1.1.1 杭州高校自然区位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位于杭州市西溪湿地的边缘地带,东西校区总用地面积约为580 hm2。东区主要使用人群为大学本科生,而西区目前尚未建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校区总用地面积约53.33 hm2,是极富人文气息的山水校园。下沙高教园区地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北边,目前园区拥有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14 所高校,占地约1 000 hm2,是浙江省最大规模的高教园区。
1.1.2 地域性规划及总体布局
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尊重自然地块并加以利用才能体现出校园的地域性。三处高校在这方面各有特色。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处于郊区,地段原因允许它可以划分出独立并且大块的城市土地用于校园建设,而大学城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的发展容不下大面积的独立校园,因此它分散布置,将城市道路引入大学城,整个大学城和城市有机融合(图1)。紫金港校区位于湿地,地形平坦,设计者于是保留了基地原有的水系,利用水系分割校园,建筑物环水而设,由南到北进行功能分区(图2)。而象山校区则将建筑环山布置,将山作为校园的主题重点表现,又是一个尊重自然又利用自然的很好例子(图3)。
图1 下沙高教园区总平面
图2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总平面
图3 中国美术学院总平面
1.2 适宜的校园尺度
人文气息的体现则更多地表现在校园的整体尺度感受上,适宜的校园尺度有助于读书环境的营造。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由于学科较综合,学生基数过大,使得校园面积过大,而道路设计得过宽,建筑分布疏散,使得在无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若漫步校园,使用者易感受到冷清且空旷(图4)。下沙大学城由于多所高校的驻入,各校分得有限的面积用于校园建设,使得校园建筑过高且分布过于紧凑、均质,因而整个大学城显得十分拥挤[1](图5)。而象山校区建筑高度适中,道路的尺度也参照人的尺度而设,校园布局有疏有密,相比之下较为宜人,在校园尺度规划方面可作借鉴(图6)。
图4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建筑与道路关系
图5 下沙大学城局部航拍图
1.3 合理的功能布局
是否合理的校园布局直接影响使用者的日常生活,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校园布局存在的两个问题:首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由于生活区、活动区和教学区功能分布集中,学生上下课高峰期时校园人流量较大,要求道路尺寸设置必须较宽,建筑分布较散,也因此校园整体氛围显得过于空旷。笔者建议在规划大面积校园时,相同功能如食堂、学生宿舍、教学楼可分散布置,从而分散人流,缩小建筑道路尺度并缩短交通路径以增加校园的整体感。其次,下沙大学城由于城市道路的引入,生活区和教学区分离,学生和教师的出行安全受到威胁,笔者建议可在城市道路上设置空中走廊等立体交通,以方便学生的出行,这也有利于大学城整体感的营造。
图6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与道路关系
2 校园建筑设计
2.1 塑造校园个性化、文化气氛
笔者在实际调研中发现,下沙高教园区在建设中存在建筑风格单一、校园文化气氛缺失等问题。首先,下沙高教园区的各个园区功能单一,并未体现多元化、复合型的高教学区的设计理念。其次,园区不同学校间的建筑形式趋于同化,个性化校园难以体现。纵观园区内各所高校,中轴式的校园规划形式、统一形式的建筑立面以及建筑体量等,虽然在园区整体建筑形式和风格上寻求了统一,但在一定程度上使人难以区分各个高校。
校园建设应尊重校园个性化,强调其文化气氛。如美院象山校区校园建筑沿用中国传统建筑的语言:合院空间、廊空间、砖瓦、木材等,所产生的中国古典园林气氛让人为之撼动。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漫步环路,建筑中的宽大走廊都是理想的教育场所,这也增强了校园学习气氛。
2.2 营造校园交往空间
大学校园除了提供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外,还应该提供讨论、娱乐、休息、活动等多种空间形式。笔者在调研后,总结出一些塑造校园交往空间的常用手法。对于室外空间而言,可以采用庭院的形式加强建筑之间的联系。如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校园建筑大部分采用合院空间的模式,建筑布局呈现“U 字形”或“回字形”,核心合院统领建筑,凸显校园山水园林的氛围。其次,对于室内空间而言,扩大公共廊道面积无疑增加了公共活动的空间,有助于师生交流。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教学楼组团中形式多样的廊道穿插于各建筑体量之间,在功能上不仅仅作为联系空间,还作为交往空间的存在增加了交流的可能性。
2.3 关注建筑材料对校园建筑的影响
熟悉建筑材料的特点,灵活地使用建筑材料会给校园建筑添加亮丽一笔。
下沙高教园区校园建筑单一化、现代化,外表面饰以粉刷或材质贴面。材料的使用与建筑风格的定位相统一协调,整体呈现出现代建筑的简洁风格,但缺少特色性、地域性。
浙大紫金港校区的标志性建筑月牙楼外表面的围护结构以玻璃和钢作为主要材料,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透明性与简洁感。校园内建工学院楼选用红砖作为建筑材料,红砖搭配半圆拱和塔楼的建筑形式,使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西方的古典美。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建筑材料则十分具有特色。青砖、乌瓦、木材、夯土等颇具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材料的使用体现了美院的独具一格[2]。在水岸山居建造中,王澍采用夯土材料包裹承重结构部分,以改善建筑的冬季保温和夏季隔热性能,并辅以木条构架的屋顶,别具一种风格。
3 反思当代校园建设
大学校园作为培养国家人才的摇篮,其校园建设的前提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生活学习空间。然而笔者在调查后发现杭州大学校园建设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校园建设存在封闭性问题。笔者调研发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与周边社区环境存在一定程度隔阂[3]。校园规划应该采用“复合化”规划理念,尝试与周边的环境尽可能的融合。
(2)校园环境建设流于表面。当代校园建设倡导“生态化”“园林化”,然而在扩大了校园绿地面积的同时,这些所谓的绿化设施的使用频率却不高。笔者认为,校园绿化景观可以适当做大,以提供舒适的室外休闲空间,但不宜过大而缺乏场所感,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3)当代高校普遍缺少校园文化气氛。校园文化是高校长期发展乃至于生存的根本,校园空间应适当加入教育的理念,尝试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4 结 语
回顾杭州这些年的大学校园建设: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注重凸显地域特色,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规划理性现代,而下沙高教园区校园风貌则显得单一缺少个性。中国现代化高校大规模建设仍在继续,对当代校园建设所产生的问题冷静反思,是每一位专业从事者义不容辞的责任[4]。对于校园规划者和建筑师而言,设计根本出发点应是校园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力求在创造校园空间的同时增添校园文化气氛。希望我们对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探索,能对专业从事者带来一定启发,使今后的校园作品中更多地体现地域、文化和时代特色。
[1] 华晨,马丽丽.从“孤岛”走向城市: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规划探索[J].规划师,2006(2):49 -52.
[2] 王澍,陆文宇.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J]. 建筑学报,2008(9):50 -59.
[3] 朱怿.空白校园: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规划设计反思[J].建筑学报,2011(6):12 -15.
[4] 何镜堂.理念·实践·展望: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0(7):489 -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