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
2015-03-21王彩凤
张 明 王彩凤
陕西省妇幼保健院(西安 710003)
10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
张 明 王彩凤
陕西省妇幼保健院(西安 710003)
近年来,我国剖宫产呈上升趋势,部分城市剖宫产率已达40%以上[1]。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10年间我院共收住分娩人数为86339 人,剖宫产数39085例,孕周为34~42+1周,年龄19~45岁,其中初产妇74862例,经产妇11477例。
2 研究方法 观察中各年剖宫产率及主要剖宫产指征的构成比,并进行统计,分析两者的变化。剖宫产指征为难产、瘢痕子宫、臀位、胎儿窘迫、和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及社会因素。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 果
1 近10年剖宫产率变化情况 见表1。
表1 近10年剖宫产率变化
可见2003~2005年剖宫产率逐年升高, 2009年后经过有效控制,剖宫产率逐年下降,到2011年后达到38.73%。
2 剖宫产指征的变化趋势 见表2。
表2 主要剖宫产指征构成比变化(%)
由上可见,因社会因素剖宫产的比例逐年上升,由2003年的22.14%上升到2004年的34.41%,自2005年以后始终保持在24%以上,成为剖宫产的主要指征。2009~2012年剖宫产顺位为难产、前次剖宫产、臀位。因瘢痕子宫为手术指征的剖宫产,以前次剖宫产为著。因前次剖宫产的剖宫产顺位由第5位上升的第2位。
讨 论
1 剖宫产率变化原因 其上升的原因有医源性因素如社会环境、卫生政策、医患矛盾,甚至医院经济收入等,社会因素有产痛恐惧、择吉日生育、害怕产道破坏等。社会对完美结局的期望值高,医疗纠纷增加,医师担心拒绝手术而选择阴道分娩出现问题时发生纠纷,只得被迫实施手术。WHO研究报道,我国2007年2008年社会因素剖宫产占11.7%,约占剖宫产的25.3%[1]。我院2003年因社会因素占22.14%,2005年占30.58%,到2007年后逐步下降到8%以下。控制社会因素手术对降低剖宫产率有重要意义。
2 降低剖宫产率的策略
2.1 降低无指征剖宫产。由于手术、麻醉技术、输血和抗感染水平的进步,尤其是有明显适应征的孕妇,能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的病死率。文献报道,当剖宫产率的上升达20%左右时围产儿病死率就不再随剖宫产率的上升而降低[2]。合理的剖宫产应该具有剖宫产的充分理由,不实施手术则有可能给母亲和胎儿带来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对剖宫产率设置的警戒线为15%,目前,美英等国的剖宫产率均在警戒线以下,日本仅为7%。而中国的总剖宫产率为46.5%,剖宫产率超过世界警戒线3倍多。根据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2010年的数据,中国25%的剖宫产并不是出于医疗需要,即每年有500万例的剖宫产其实可以自然分娩。从本资料可以看出,通过制定合理的制度和规范,控制因社会因素或无指征剖宫产,可以降低剖宫产率。我院自2009年来开展综合措施,严格控制剖宫产指征,从而使因社会因素剖宫产率由2004年34.41%下降为2007年8%左右,并呈逐年下降趋势,取得了明显效果。
2.2 提高无痛分娩率,提倡自然分娩。从孕妇建保健卡开始,通过产前检查和孕妇学校宣传无痛分娩,告知孕妇和家属阴道分娩的益处。住院后实施无痛分娩。多年来我院一直致力于无痛医院建设,在国内反响很大。经过多年努力使剖宫产率下降到2012年的35.43%.
2.3 提高VBAC成功率。瘢痕子宫在主要剖宫产指征中所占比例稳步上升,尤其以前次剖宫产为著。本研究中提示因前次剖宫产因素行剖宫产手术的比率逐年增加,由2003年的 4.56 %升高到2011年15%,顺位由第5位升高到第2位。剖宫产率的升高和以前次剖宫产为指征的剖宫产率逐年提高,已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高剖宫产率使产科医师忽略了对阴道分娩质量的关注,年轻医生失去了积极处理阴道分娩经验的机会,降低了阴道分娩处理的能力,剖宫产率继续上升,形成恶性循环[3]。根据单独二胎生育政策的实行,前次剖宫产再次生育的人数将有所增加。要阻断恶性循环,积极推广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势在必行。根据ACOG指南制订了我院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指南。通过培训和严密监护下阴道分娩,积极增加试产比例,提高VBAC成功率,最大限度保证母儿安全。
2.4 强化产科技术培训,提高难产处理能力。妊娠期适时恰当矫正臀先露,减少因臀位指证而实施剖宫产。引进国际ALSO培训理念,进行产科适宜技术培训,熟练掌握阴道助产技术,提高难产处理能力,提倡“温馨分娩”。
2.5 寻求社会、家庭、和管理层对产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充分认同产科的高风险,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产科医师将不辱使命,促进自然分娩,与社会同仁一起努力降低剖宫产率,福泽孕产妇。
[1] Lumbiganon P,Laopaiboon M,Gulmezoglu AM,etal.Method of delivery andPregnancy ouTcomes in Asia: the WHO global survey on maternal andperinatal health 2007-2008[J].Lancet,2010,375:490-499.
[2] 胡少钦.14年剖宫产率及主要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6):312.
[3] 黄醒华.提高阴道分娩质量降低难产发生率[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2):83-84.
(收稿:2013-11-12)
剖宫产术 分娩,产科 数据收集
R719.8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5.04.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