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信息技术外包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5-03-21王玉迪王重阳
王玉迪,王重阳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0)
1 服务外包和信息技术外包的概念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为了将有限资源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外部专业服务商的知识劳动力,来完成原来企业内部的工作,进而达到提高效率、优化企业结构、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服务模式[1]。它可以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以及知识流程外包(KPO),其中 ITO更加强调技术,直接涉及成本和效率,是十分关键的外包项目。
而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 ITO),是企业战略性选择外部专业技术和服务资源,将全部或部分 IT工作外包给专业性公司完成的服务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把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交给专业化 IT服务公司来做[2]。这样,企业利用其外部优秀的IT专业化资源,以此来承担企业IT系统或业务流程的运营、维护,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2 服务外包在国内外的发展
2.1 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服务外包兴起于20世纪中叶,以欧美日为首的发达国家将产业中非核心的部分外包给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以利用他国廉价的资源降低自己的成本。据统计,就短期效益而言,服务外包公司可节省20%~40%的运营成本[2]。
目前,美国仍然霸占着全球服务外包的最大份额,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外包兴起,其全球服务外包总量由2011年的65%降低到45%。欧洲的服务外包支出额略低于美国,约占全球的34%,但近年来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其比重有所下降。此外,在亚洲地区,日本处于主导地位,其服务外包支出额约占全球的 8%,但近年来,日本经济不振给其服务外包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我国的服务外包产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企业向中印等国转移,加之我国企业的发展,都为服务外包创造了需求;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更加侧重发展软件产业,并且鼓励软件出口,沿海地区外包公司逐渐具有承接国际外包的能力;最近几年内地服务外包兴起,这其中包括安徽服务外包的发展。
2.2 国内ITO的兴起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同国际特别是发达国家更加频繁的交流,ITO在我国出现。中国加入WTO后,一些新行业的出现,使得国内外需求不断增加,加之我国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推动了ITO迅猛发展,使得ITO得以兴起。Input公司2008年发布报告称:2005年中国IT外包服务市场规模为42.6亿元,2006~2009年,中国的IT外包服务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2.1%;而2007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市场规模达152亿美元,其中ITO市场规模为90.4亿美元;2013年中国软件与信息外包服务产业报告称:2012年中国 IT外包服务市场份额进入全球前三甲,并在这些年保持 28.5%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3]。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建成上海、北京、合肥等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形成了以沿海省份为模板,内地省份奋起直追的多元化、全面化发展格局。
2.3 安徽ITO的发展历程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沿海地区ITO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内地城市的模仿,零星的ITO公司首先在安徽省会合肥出现。2006年,商务部实施“千百十工程”后[4],安徽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作为实现中部省份赶超发展的重大经济战略,并于2009年将合肥确立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目前安徽省已经逐步建立起以合肥为龙头的国家级示范园区和省级示范区,外包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且速度越来越快。2010年安徽省服务外包产业接包合同执行金额2.7亿美元,外包企业187家,从业人数3万人。2011年,安徽省接包合同执行金额达到11.67亿美元,外包企业420家,从业人员将近8万人,其中合肥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增幅位居全国21个示范城市之首。
3 安徽省ITO产业的问题和挑战
3.1 起步晚,基础设施不完善
合肥市服务外包产业的迅猛发展在 2006年以后,慢于沿海发达地区并且基础薄弱。合肥作为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服务外包企业现仅有 70 家,能正常承接业务的只占一半,2007年能接包500万元业务的只有21家[6]。虽然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园的建立实现了区域内的配套服务,但ITO作为近两年来兴起的服务业,人们的认知度还不是特别广泛,城市交通和高校信息网络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3.2 投入较少,资金供给不足
国内服务外包城市按各优势特点可分为四类:一类是具有竞争优势的城市,特点是基础设施完善,几乎拥有全面的优势,主要弱点在于成本过于高昂;二类是具有后发优势的城市,其自身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赶超上来;三类是具有投资优势的城市,特点是形成了多层次产业集群带动产业发展;四类是具有投资成本优势的城市,起步晚,基础薄弱,主要依靠丰富且低成本的人力资源。
合肥作为第四类城市,服务外包企业的质量、承包实施制度、企业竞争力都相对较弱,使得成本优势依然是主要优势。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这种优势越来越不明显。
3.3 缺乏经验和重视
(1)高端人才匮乏,人才结构不合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的核心力量就是人才。虽然合肥拥有多所高校,具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但是懂得实际操作的高精尖人才比较匮乏,特别是缺乏能管理大型项目且具备较强英语能力的高级人才。ITO外包所需要的“外语+软件+管理+商务”等复合型人才的供应依然还是不足。对人才保护意识的缺乏导致人才外流到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也是安徽省专有人才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
(2)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制度经验。随着外包企业数量增加和从业人数增加,管理难度越来越大,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规范制度,才能让外包服务业合理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增加就业,并建立一个有效的外包服务业管理组织。目前,安徽省还没有建立一个正式的服务外包行业管理组织协会,只是由安徽服务外包网和合肥服务外包网以及商务部和工信部提供信息数据。这制约了外包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安徽省 ITO起步较晚,相关行业准则和法律政策还不够健全,导致企业对 ITO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缺乏经验。许多外包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西方客户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关注程度,政府部门也还未对ITO外包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上的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8]。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导致跨国公司在进行业务外包时心存忧虑与恐惧,不利于关键技术的转移和价值链的升级。
4 安徽省发展ITO的意义、趋势和走向
4.1 政治效益
安徽ITO的发展,带来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政治交流。一方面,相应的双边、互惠政策的制定,给予ITO发展更大的优惠;另一方面,不同地区间相互交流借鉴,从而有利于互相学习制度、体制优势,使得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更加协调。未来,安徽ITO发展将借鉴上海、南京等城市,江苏、浙江等省份,印度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经验,逐步做到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同时加快政治体制的创新。
4.2 经济效益
ITO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首先,ITO本身作为服务外包的一种方式,就具备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优点;其次,无论是接包还是发包,都有利于提升本地企业的竞争力,融入国内、国际市场。作为劳动力和教育资源大省,安徽将不断培养适应性人才,争取将现有劳动力打造成人力资本,实现知识和劳动力的紧密结合。
4.3 文化效益
ITO领域的扩大将会使得动漫等文化产业受到影响。文化产业因此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更加专心于文化产品的研发,有利于文化的创新。目前安徽省文化产业规模仍待扩大,可以通过外包方式加速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与此同时,安徽省将会扩大服务外包的宣传,更重要的是会加强高校对于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以实现人才与市场相适应、市场锻炼新人才的良性循环。
4.4 生态效益
服务外包是一项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的产业。相比工业来讲,它主要依靠的是人力资本,因而可以在不降低收益的情况下保护环境,有利于绿色GDP的增长。未来安徽省将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替代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一方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环境优良的科教名城建设,从而增加对外资的吸引力。
5 提高安徽ITO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5.1 政治角度
(1)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保护知识产权。目前安徽省服务外包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其中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十分欠缺。故加紧制定相关法律,保护知识产权,打击窃取技术的不法行为显得尤为必要。可以研究印度、爱尔兰等国家相关法律的制定,或借鉴发达省份外包法律制定的经验,结合省内特点,出台一份既能有效保护产权,也能有力打击侵权的法律。
(2)企业间设立行业协会,为开拓海外市场提供大方向的指导。安徽省企业较小较散,没有能够领导整个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这就充分显示了合作的必要性。可以通过建立行业协会的方式抵消规模上的劣势,支持企业合作而非单纯支持“做大做强”,形成“以大带小,齐头并进”的局面。行业协会可由各个企业选出的代表组成,任务在于对内与政府部门进行政策协调,对外探究市场信息,把握国际外包机会,产生规模效益,打造知名品牌。
5.2 经济角度
(1)降低中小企业特别是IT企业的贷款门槛,缓解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除ITO外,许多其他行业的小微企业贷款难已经成为很普遍而现实的瓶颈。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门槛,特别是IT行业的门槛,将使得ITO需求增加,对其供给产生激励作用。而ITO企业本身贷款成本降低,也意味着资金投入的增加,有助于更加高效地完成外包任务。
(2)政府给予适当补贴,支持 ITO接包业务,特别是国际接包业务。中小型ITO企业接包能力有限,而安徽省又缺乏大型接包企业,故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弥补中小型接包企业的亏损额度。通过财政补贴扶持中小型企业,使其逐步具备国际竞争力后,再由这些企业从利润中划出一部分归还政府。相当于政府无偿向企业提供长期贷款。
(3)政府定立激励目标,进行周期性的优秀企业评选,并给予物质奖励和政策优惠。竞争有助于活力的迸发,通过评价各类企业绩效高低,确定优秀企业,给予实实在在的奖励,促使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你追我赶,弱者变强,强者更强”的生动局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防止低效竞争。
5.3 文化角度
(1)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打造知名品牌,培养专业人才。产、学、研分别指的是企业、学校和政府,三个载体相辅相成,最后形成以学校为主力,企业和政府共同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企业为主力,学校和政府全力相助的品牌建设体系;以政府为主力,学校和企业积极配合的产业发展规划[9]。首先,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都应该主动迎合市场需求,不单纯以理论知识为目标。在教学时也应采用双语教授的方式,将服务外包案例融入专业知识中;其次,企业之间可以相互结成联盟,成立行业协会,共同创造一个有力的品牌,以此利用规模效应扩大收益、降低成本;最后,以政府为主导,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激励政策。借鉴印度等国经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同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创新型政府。而企业作为发展的主体,积极配合政府完成政策实施。
(2)积极宣传ITO知识,推动ITO的意识和观念的建立,鼓励企业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让企业认识到正确的应用ITO运作方式能够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使信息技术和企业流程紧密结合,达到最优化,增强其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徐志燕.IT外包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2012.
[2]张云川.IT外包服务及其执行过程风险规避的研究 [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3]李根.广东承接 IT外包服务企业风险因素识别研究 [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 2011.
[4]中国商务部外资司.商务部关于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的通知[EB/OL].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h/redht/ 200 610/20061003465554.shtml, 2006-10-20/2014-3-20.
[5]童媛媛.安徽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J].经济/产业, 2012:88-89.
[6]汤巧莲.合肥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 SWOT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 2011(4):55-57.
[7]杨国歌, 刘晓辉.安徽省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承接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5(6):77-78.
[8]阙澄宇, 柴渊哲.中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竞争力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10(8):66-67.
[9]王颖.合肥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