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患者行胃肠减压的护理
2015-03-21司彦英
司彦英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人民医院 156300)
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胃管自鼻腔插人胃内,利用负压引流装置将胃肠内积聚的气体和液体吸出,通过引流胃肠液或气体达到减轻胃肠道压力,使胃肠肌肉得以休息,等待恢复功能。我院一年多来对10例肠梗阻患者行胃肠减压治疗,通过有效的观察和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行胃肠减压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5~75岁。10例经诊断均为肠梗阻。
1.2 方法帮助患者做好充分准备,选择质量好、刺激小、型号适宜的硅胶管一根和一次性负压引流器一套,检查并清洁患者鼻腔,用石蜡油充分润滑胃管所需长度,用止血钳夹闭胃管末端,轻轻地、均匀地将胃管插入患者鼻腔,至患者鼻咽部时,边插嘱其边吞咽,同时耐心地告之不要紧张,要放松,随着患者的吞咽动作迅速将胃管插入患者胃内,待插入所需长度,去掉止血钳,检查并确定胃管在胃内后,妥善固定,并将胃管末端与一次性负压引流器连接。
1.3 结果10例均获临床痊愈,胃肠减压过程顺利,无并发症及意外发生。
2 护理
2.1 置管前的护理核对患者,测量患者血压、脉搏,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和疾病情况,检查患者鼻腔有无异常,如有异常及时向医师汇报。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向患者讲明胃肠减压的目的、方法及重要性,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以取得合作。告知患者行胃肠减压期间禁止饮水和进食,但要保持口腔的湿润和清洁,预防口腔溃疡。
2.2 置管时护理 患者取平卧位,检查鼻腔,检查胃管是否通畅,检查一次性负压引流器的效能,测量胃管放置长度,为患者进行插管操作。当胃管插至10-15cm到达鼻咽部时,嘱患者头稍向前倾并做有规律的吞咽动作,以便胃管顺利插入。插入长度一般在55-65cm,即耳垂至鼻尖再到剑突的距离加上剑突与脐连线中点的长度,据报道,插管在55cm以上者,能增加胃肠减压的效果,引流出较多的胃内容物,使患者腹痛、腹胀症状明显减轻,尽快恢复排气排便的功能。插管时如果恶心、作呕,嘱患者深呼吸,休息片刻再继续插入。插入适当深度,检查并确定胃管在胃内,固定胃管,接通负压引流装置并妥善放置[1]。
2.3 置管后的护理
2.3.1 妥善固定 保持有效引流,插管后用干毛巾擦干局部,用医用胶布固定,巡视病房时,发现胶布松动,及时更换。注意引流是否通畅,定期行胃肠减压,每2h一次。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者应考虑到引流不畅,及时检查原因,调整角度或长度,同时检查是否堵塞,必要时更换。
2.3.2 观察引流的量、颜色、性状 胃肠减压2-3d,注意观察拔管指征,观察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询问患者感觉是否良好,腹胀是否减轻,肠蠕动是否恢复,肛门是否排气,有无排便。如上述情况存在,告知患者可以拔除胃管。拔管前先关闭引流管数小时,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患者无不适主诉,告知患者病情已稳定,胃肠道功能已恢复,准备拔除胃管。注意胃液的颜色,一般为无色状,1500~2500m l/d,胃手术后胃液呈红色或暗红色,陈旧性血液为咖啡色;胆石症患者胃液为草绿色;肠梗阻患者胃液呈淡黄色。如胃内引流出大量鲜红色液体,说明有胃出血,需立即告知医生处理,每天引流情况须记录并交班。
2.4 拔管的护理 拔管前要取得患者合作。拔管时先将胃管与一次性负压引流器分离,关闭折叠胃管,瞩患者在吸气末屏气,缓缓拔出胃管,当胃管头部接近咽喉部时,迅速拔出,以减少不良刺激,防止患者误吸。边拔边用纱布擦胃管,拔到咽部处快速拔出,及时清洁患者口鼻面部,并清理用物[2]。
3 体会
10例行胃肠减压的肠梗阻患者,均已临床痊愈,无1例自行拔管或并发症发生。由此可见,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有效方法,而充分准备用物,仔细观察及护理,准确掌握拔管指症,做好心理护理,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卫生宣教,提高患者认知能力,是保证胃肠减压顺利完成,促进患者早口康复的重要保障。
胃肠减压在外科是不可缺少的护理操作之一,对于胃肠道肿瘤、肠梗阻、胰腺炎、胆石症等手术患者术前都要留置胃管,如何提高首次插管的成功率及长时间留置胃管,心理护理及置管后护理非常重要,一定要让患者从心理上接受并配合,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1]郭凌燕.肠梗阻患者行胃肠减压的护理体会.中国医药指南,2012,8(22):312 -314.
[2]钱国英.胃肠减压置管长度与减压效果探讨[J].护理研究,2006,20(3):72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