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华夏论水第一人
2015-03-21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后人尊称为管子,春秋初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杰出的政治家。
管仲出身贫寒,养过马,经过商,也服过兵役。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有过深交,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后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沦为阶下囚。鲍叔牙深知管仲才华出众,便向桓公大力举荐,而齐桓公也不计前仇,任用管仲为相。在为相的40年中,管仲在政治、经济、军事多方面进行改革,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水利专家。对水利重要性的认识,是管仲论水的基本出发点。管仲从治理国家的高度上强调说,水可以为利,也可以为害,兴水利,除水害,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管仲向齐桓公进言道:“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所谓五害即水、旱、风雾雹霜、瘟疫和虫灾。“五害之属,水为最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他还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精脉之通流者也。”可想而知,如果血气受阻,经脉不畅,国将奈何?
在具体的治水方法上,管仲也有非常科学的认识。管仲说水分干流、分枝(支)、季节河、人工河和湖泊沼泽五大类。理水要根据不同水源的特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治水措施,兴利除害,使水为民所用。对于农业灌溉,管仲认为“夫水之性,以高走下”,要想引水灌田,就得遵从水往低处流的特性。如果农田过高,只好在上游修建堰坝等拦水建筑物,抬高水位,为引水创造先决条件。此外,还必须注意渠道的坡降,坡降过大,则水流过快,“疾至于漂石”,会冲毁渠道;坡降过小,又会造成渠道淤积。当渠道通过地势较高和地势较为复杂的道路、小河或者沟谷时,还需要修建多种形式的水工建筑,如倒虹吸管、跌水等。只有这样,水才能够“迁其道而远之,以势行之”,沿着渠道顺从地流入田地。
管仲对水利施工管理也有科学的认识。他提出了统筹规划、综合治水的水利思想。他说水利工程的施工人员来源于百姓,秋末就要组织施工队伍,不能搞平均摊派,应区别男女老幼,按劳力状况分工。各地政府须在冬季备好河工用具,等春季来时施工用。管仲之所以选春季作为堤防施工的时间,是因为春季土料含水量比较适宜,容易夯实,工程质量能有所保证;而且春季“山川涸落”,处于枯水期,可以把河床滩地上的淤泥取来筑堤,既起疏浚作用,又节约堤外土源,以备夏秋防汛有路够土料可用,省时省工,一举多得。
除了农田水利外,管仲还对城市水利作过专门论述。他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仲的言论和思想对后世影响颇深。后来一些推崇他的学者搜集整理管仲的文论,记述管仲的言行,并在此基础上阐发自己的主张,经过不断丰富和发展,集结成《管子》一书。其中关于水利问题的论述集中在 《度地》、《乘马》、《水地》等篇目中。管仲不愧是华夏论水第一人,他的水利思想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