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原则和措施
2015-03-21罗红安
罗红安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434023)
浅析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原则和措施
罗红安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434023)
城市生态园林是一个生态环境系统,其规划和建设水平与质量既是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体现,也是展示现代化城市风貌的窗口。在阐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剖析目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强化全民生态意识入手,坚持与贯彻生态学、经济学等科学理论和原则,根据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措施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而与城市化进程时刻相伴随的是环境的破坏(冰川融化、水土流失、沙漠化、温室效应等)、资源消耗、人口剧增、城市热岛效应等。城市的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尤其是20世纪以来,人口、产业、交通在城市高度集中,城市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当强大。城市化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集聚效应,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一系列的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如何调控城市这个复合的、高度人工化的、不完善不稳定的生态系统,探索一条能正确处理城市发展、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有效途径,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1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
生态园林是将生态学的一系列原理(生态位、生态平衡、互利共生、植物他感、边缘效应等等)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构成一个乔、灌、草及藤本植物因地制宜的配置在一起的空间环境,使之种群协调,层次明显,季相色彩相适宜,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且能极大地调节,改善和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栖息之地。利用生态原理来建造的城市就是生态园林城市,它具有生态、美化为一体的综合功能。
生态园林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不仅具有园林的观赏、美化环境等特点,还具有诸多的生态学特点,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公共性与共享性,协调性和变化性,无界性与一体性以及综合性和完备性,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整合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在功能作用方面,生态园林城市不仅能调节小气候,维持碳氧平衡,衰减噪声,美化市容,提供游憩的空间;而且还能增加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生态园林城市体现着生态城市的特点,具备生态城市功能的同时,它又是一个人工制造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因此,现代的生态园林城市不仅体现了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体现。
2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基本原则
2.1 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处于顶级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的平衡,系统的生态效益最佳。在构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些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的探索道路,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
2.2 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协能的发挥。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生态位的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种间的相互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耐寒抗旱、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选择的标准。如在上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槭树、马尾松等生长状况不良,不宜大面积种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贞、广玉兰、棕榈等适应性好,长势优良,可以作为绿化的主要树种种类。
在城市的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植物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园的槭树、杜鹃花就是这样的配置。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较强的直射光和较深土壤中的矿物质养分;杜鹃花是林下灌木,只吸收林下较弱的散射光和较浅层土中的矿物质养分,较好地利用槭树林下的荫生环境;两类植物在个体大小、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侯期方面差异较大,按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分异进行配置,既可避免种间竞争,又可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了群落景观的稳定性。
2.3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当地乡土树种
每座城市都应根据自己的生态条件选育本地特产的乡土树种,创造城市自身的特色,为本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服务。针对城市绿地自然土壤性能差异等特点,应积极推广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创造适生环境,提高绿地自维护机制。在园林绿地建设中,要注意乔木、灌木、草本结合的原则,大面积地推广种植以乔木、灌木、草本多层森林植被的立体绿地,增加空间绿量,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立体植被,常绿美化,改善城市小气候,有荫蔽、减尘、降噪声、净化空气等效果,从而提高了绿地系统的功能。
2.4 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应根据城市的生境特点,尽可能地将一些能对彼此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的物种配置在一起,如皂荚、白蜡、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应避免把一些不利于一起生长的植物配置在一起。如胡桃和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厥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发育不利。
互惠共生的原则要求以物种的多样性为基础,构成各种合理的群落结构和不同的群落外貌,突出体现生态园林的形态特征。其中时间结构要求各种植物特殊发育节律和有关的时间成层的现象;水平结构要求以不同地段内有差异的地形和无机生境镶嵌为基础,形成园林的五彩缤纷的图案。空间结构是指乔灌草相结合,在群落的垂直方向上形成植株高矮不同、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增加视觉美学效果。
2.5 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要以保持“物种多样性”为基本原则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园林的建设应以恢复和重建城市的物种多样性为基础。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干预改变了原有地域的生境,造成了自然生境的片断化,导致生物物种的大量减少,甚至丧失。因此,维系和保护城市物种的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构建生态园林城市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力保城市的自然植被和古树名木,合理地完善城市的绿地廊道体系建设,增加城市开敞空间和生境斑块的联结度,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通畅的生境迁移通道。其次,要重视丰富城市绿化的植物品种,要重视地带性植被中的引种和驯化工作,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地景观。第三,要通过合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配置,增加对绿地适应性的种类和扩大物种多样性相结合。第四,按照自然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建设和改造城市绿地群落结构,尤其要重视合理选择耐荫植物,丰富地被植物的多样性。
3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有效措施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不仅要考虑到城市的美化和绿化,而且要强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园林城市首先是一个生态的城市,所以以生态学的相关原理为指导,建设结构优化、功能高效、布局合理的绿地系统,使城市建设得以可持续的发展。
3.1 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合理布局城市园林绿地
在布置城市园林绿地时,首先以生态平衡的原理做指导,使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与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相协调,做到因地制宜、因需选种、因势赋形,使城市生态园林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利用天然的森林与植被,把自然引入城市中,拓展城市生态园林的内涵和外延,以维护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其次,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和互惠互利的原理,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既充分利用了环境资源,又形成优美的景观。第三是要保护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尽量不要建造纯林,多造混交林,使植物种类尽可能的丰富,提高物种多样性,强化群落抗干扰能力,也降低了养护的要求管理成本。
3.2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设生态园林城市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代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含了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系统性。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在建设初期,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生长速度、生命周期等因素,以及绿地的性质、土壤环境等综合的条件,将自然植物群落中的各种乔、灌、草等合理搭配,使植物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保持稳定持久。
3.3 发挥乡土树种优势,构建城乡融合的绿地网络系统
乡土树种在漫长的适应过程中,对当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环境有了很强的适应性,而且乡土树种也是地方特色的一种表现。在园林建设中,充分发挥乡土树种的优势,同时,也重视外来物种的应用,在丰富城市植物多样性的同时也使景观得到多样化。然而,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也不能只顾及城市内部,对于其辐射的城边区的城边林、清洁水体、开敞空间也是属于城市生态建设的范畴。城市生态网络的建设不仅包括城市公园绿地,还包括城市周边地区的城边林,各种形式的农田防护林等所辐射到的地带。这样形成的一种网状空间布局不仅保护了城郊的农田,也使城市绿地与农业(包括林、牧、渔)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构建成城乡融合的多层次、多效益的绿地系统,优化了城市大环境的生态绿地网络系统。
3.4 注重历史文化开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提高市民的生态和道德意识
在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和建设中,要注入历史文化的理念,遵循城市机理,保护好具有历史和纪念价值的建筑、古树名木及独特的民俗风情,形成具有特定历史文化氛围的现代绿色城市,实现人文景观与环境的和谐。同时,也要加强生态道德和法治的建设,在全社会中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促进发展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全体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生态道德水平,从而使生态的观念真正的深入人心。
4 结语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是当前也是将来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这是一个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空间,生态园林城市顾名思义是运用古代营造的意象与现代的城市融合,创造一种城市中的世外桃源,是一个可能在喧闹的城市中找寻宁静内心的场所。它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更能满足人民强烈而又重要的精神层面需求和享受,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是当今及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
[1]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6):28-30.
[2]张金娥.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J].科技资讯,2006(2): 94-94.
[3]孙康.浅析城市生态研究的视角[J].南方建筑,2006(1):64-66.
[4]朱春玉.生态城市规划及其立法理念[J].现代法学,2006,28 (2):86-91.
[5]孔祥海.城市生态园林规划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与对策[J].龙岩学院学报,2006,24(3):62-65.
[6]张涛,陈圆圆.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河北围场068450浅析城市生态环境建设2009,(3).
[7]袁中兴,刘红,等.城市生态园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生态学志,1994,13(4):71-74.
[8]孔祥海.城市生态园林规划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与对策[J].龙岩学院报,2006,24(3):62-65.
相不平衡未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使用功能影响不太明显,导致很多施工人员不重视,在安装时只是大概均衡一下各相电源,使三相不平衡度超过限定值。事实上三相不平衡的危害是很大的,不平衡的三项电压或电流可以分解为正序分量、负序分量和零序分量。负序电压会使三相感应电机产生反向转矩,降低输出转矩,使绕组电流增大,增大损耗缩短寿命。三相负载不平衡运行还会造成变压器零序电流过大增加变压器的损耗,三相负载不平衡运行,在输送相同容量电能的情况下,线路上消耗掉的功率比对称负载运行时多得多,造成浪费。对于三相不平衡度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有明确规定。在工程安装完成后应该使用三相电能质量分析仪对三相不平衡度进行测量,当不能达到要求时,认真检查调试达到规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