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研究综述

2015-03-21周琬謦

大理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中心培训

周琬謦

(1.厦门大学,福建厦门 361005;2.大理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2011 年7 月1 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作为“建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的目标。此后,各省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出台建立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相关文件,从而掀起了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系统建设的高潮。2012年3月16 日,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2〕。6 月 6 日,教育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暨试点学院建设工作研讨会在西安举行,“研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宗旨、定位、功能与建设任务,研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评审标准及办法”〔3〕。7 月 12 日,教育部在《关于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重点支持建设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由中央财政资助500 万元建设经费,用于其进行探索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运行机制,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以及为其他高校提供培训服务等”〔4〕。9 月 21 日,教育部公布了入选的 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名单。此后,各省纷纷启动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建设。截至2012年底,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位一体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格局。

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系统建设的时间不长,相关研究成果不多。截至2014 年9 月,可查到的与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相关的文献仅有34 篇,发表时间分布如下:2011 年1 篇,2012 年 4 篇,2013 年 14 篇,2014 年 15 篇。其中,有3 篇发于中文核心期刊。有 1 篇综述文章〔5〕从“985”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研究和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研究两个方面对马知恩、高捷、留岚兰、朱继洲、李红惠、王中向、张恩忠、熊晶晶等人的8 篇有关我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研究,以及吴振利、林杰、李勇、骆有庆、于志明、冉源懋、李昱、曹友德等人的5 篇关于国外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然而综述并不全面,所综述的文献也并非直指“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因此,本文将对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研究现状进行更加全面的综述,以便于研究者了解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研究的现状和主要学术观点,发现研究的不足,拓展研究空间,并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者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为什么建设

(一)顺应趋势说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是高校顺应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基本趋势〔6〕与潮流〔7〕的必然选择,旨在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提供载体和平台,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8〕。

被援引最多的教师发展的内涵包括个人发展、教学发展、专业发展和组织发展四个方面。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认为,教师发展的核心是教学发展、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有研究者提出,教师发展是四个维度的发展加上制度发展〔8〕,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是高校解决教师教学发展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是世界著名大学教师教学发展机构建设与运行的经验和启示,是高校顺应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趋势〔8〕。

(二)质量保障说

加强教师教学发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是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创新〔9〕以及教师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建设的现实需求〔10〕。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内部支持系统,是基于教育质量保障从外部监控到内部支持促进价值观转型后的产物,是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成功之道,是我国高校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实现教学卓越的必由之路〔11〕。汪霞、崔军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五个基本属性,即学术性、研究性、职业性、专业性和支持性〔11〕进一步论述了它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

有研究者从地方高校角度出发,认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7〕,应“以提升中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建立教师教学发展机制,推进教师培养、交流与咨询和评估等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师德高尚、专业素质高、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6〕。

(三)转型发展说

大学教学转型需要建立一种能即时顺应学习方式变化的教学发展模式,帮助教师在理解新型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式的发展与更新〔12〕,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是适应大学教学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8〕。

(四)教学文化说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是教学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教师教学发展的理想传递和功能实现的载体。有助于学校将教师教学发展作为一项系统的专业工程加以建设,可以提供更为专业、全面和系统的教学资源以及咨询、培训、评价与帮助,可以使教师具有更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并激励教师进行自主成长”〔13〕。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使命是“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弘扬优良的教学文化,探究科学的教学规律,搭建温馨的交流平台”〔14〕,建设的目的是“使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能够进入专业化、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15〕。

(五)制度建设说

现代大学教学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去行政化,改变高校传统的把学生和教师当作管理对象的内部管理模式,体现教师在大学的主体性〔15〕。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服务教学工作、促进教师发展”为己任,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创设了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关注教师教学发展,这就是去行政化色彩的管理模式,使得服务帮助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责和任务〔13〕。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

综合多数研究者的观点可见,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是高校顺应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的重要举措,是基于教学学术的理论范式、教师教学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优秀教学文化,促进教师由被动培养到自主性、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建设得怎么样

(一)国家级中心

1.总体情况

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设置、机构、定位、人员、职能等情况如下:通常设置在学校教学管理机构名下,主管者是负责学校教学的领导或权威的教育专家〔16〕。组织趋向呈现矩阵式结构,有独立建制和非独立机构两种形式,具有层次分明、逐级分权的科层制组织的显著特征〔17〕。功能定位有四类〔10〕:综合性的教学服务机构、学术与教学服务机构、纯粹的学术型服务机构、教学辅助机构。下属科室集中在4~5 个,科室命名多为“评估”“培训”“研究”“咨询”“技术”和“资源”等〔15〕;专职管理人员多由主任、副主任、工作人员等构成,人数以5名居多〔15〕,或8人以下,多则30人以上〔17〕。专家需求量大,教学名师最受关注〔17〕。以“服务教学工作、促进教师发展”为宗旨,通过开展教师培训与培养、教学比赛与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教学质量评估与教学资源共享、职业发展规划与教学咨询等工作,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服务,以达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16〕。而中心定位与特色不明确、对教师的吸引力不足、工作成效监督机制不完善、人员配置不合理、经费保障不到位等问题还亟待解决〔14〕。有学者指出应进行顶层设计,避免机构虚置,警惕组织变异,重视专家队伍的管理〔15〕。

2.个案

浙江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主要举措和特色:建立矩阵式教师教学发展体系,探索“一横多纵、纵横交错、以横为先、以纵为主”的运行模式,开展基层教学组织试点工作,完善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18〕。

上海交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工作情况:主要承担培训、研讨、研究和咨询等工作,其成效体现为: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师德教育常态化、具象化;营造重视教学学术的文化氛围;形成有利于教师自主发展的交流平台;教学效果得到改善〔14〕。

西安交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工作情况:开展教师教学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组织教学改革研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提供教学评估咨询,致力教师教学发展;为外校提供咨询培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19〕。着力推进了五种工作实践模式:新入职教师、研究生助教培训模式;举办专题研讨或教学沙龙模式;名家名师讲坛模式;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指导模式;开展评估咨询服务模式〔9〕。在五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倡导敬业精神,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更新教学理念,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发扬交大传统,构建教学文化〔9〕。“中心”工作切实取得成效,有赖于结合本校实际,确立具有本校特色的运行机制:合理定位、明确使命;强将精兵、精心策划;集合相关教育资源,协调一致、各司其职;以教师需求为导向、与学院相结合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二)非国家级中心

1.总体情况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要有非实体性机构和实体性机构两类设置及运行模式,业务上以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为主,鲜有兼顾学生学习辅助与应用技能培训,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也有待加强〔20〕。其实践路径有三类:一是学校的直属机构,融教师发展、教学研究与评价、教学资源建设、咨询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二是学术化服务机构,以研究、咨询、培训作为主要职能。三是作为教务处或其他职能部门的科室,以培训、咨询与服务为主要功能〔21〕。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机制不够健全、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流于形式、教师参与被动;工作方式单一、缺乏全面培养〔22〕。

2.个案

山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情况:有4 所高校设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的中心刚审批,内部机构和职能尚未运转;有的中心挂靠人事部门,机构职能定位、工作人员尚不明晰;有的中心是正处级建制,主抓教师发展、教学发展、教师管理制度建设、教师培训、教改立项、教师关爱与咨询、教学观摩等工作和内容〔23〕。

此外,朱信号、宋文红还对台湾地区高校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背景、现状、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台湾地区高校教学发展中心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①建立的基础:大学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问责与政策推动等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合力;②设置的模式:教务处下设教学发展中心,中心主任对教务长负责;③工作模式:从教学两点着力,以活动与项目推动;④组建了较系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体系和学生学习成长服务体系,注重学习环境的建设;⑤建立了教学助理培养体系,间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24〕。

总体而言,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之实然如下:①机构设置:以非独立建制的机构为主、独立建制的机构为辅,多数中心是挂靠在某一行政职能部门的科级机构,科室及人员少,工作难以独立开展。②功能定位:以综合性教学服务机构为定位的居多,中心的研究型、专业性不突出。③职责履行:以开展教师培养与培训、教学竞赛、教学改革与研究等项目为主,对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资源共享、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咨询与个性化服务重视不够,相关业务开展甚少,中心在促进教师教学职业化、专业化、自主性发展方面的作用不明显。④体系构建:除少数“985”高校外,多数高校尚未构建多维一体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师教学发展体系中的作用尚未得到重视。⑤层级差异:国家级、省级中心的建设多为学校主动行为,其拥有的资源、获得的支持较多,教师发展工作逐步系统化、更具针对性,特色和成效相对明显。校级中心的建设多属应景而生,其工作多停留在“外砺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层面,“内生型”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尚未形成。台湾地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将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体系和学生学习成长服务体系有机结合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应该如何建设

(一)理论与理念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应基于教学学术的理论范式,在组织上采取发展性教学辅导的模式,建成基于共同教学发展愿景的学习共同体〔25〕。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教学学术催化系统,应通过教学活动,促进教学学术五大环节:教学探究、教学整合、教学实践、教学产出与反思的良性循环〔26〕。树立“研究为主、项目推进”的指导思想〔23〕,实现四大理念转变:质量观念从大学外部向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与促进的转变〔11〕;发展目标从“教师培训”到“教师发展”转变;发展价值从整合“组织资源”到培育“组织优势”转变;发展支点从享受“经验借鉴”到彰显“政策红利”转变〔27〕。也有研究者提出应实现五大转变: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坚持以教学为重点;转变“行政强制”模式,坚持服务为先;转变“一成不变”的培训模式,坚持灵活多样;转变“大组”培养思维,坚持突出个体,增进交流;转变“狭义观”认识,坚持全面发展〔28〕。树立服务理念,构建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文化〔29〕。

(二)原则与机制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应该遵循学术性、研究性和支持性〔7〕原则,遵循服务为先、实证为基、多元参与、强化沟通〔12〕的原则,健全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运行机制方面,应着力建立健全高端人才培育与绩效评估机制,教学能力培养机制,科研学术活动促进机制,学术行为与师德风尚考评机制,教学科研资源整合与运行机制,个性化咨询服务机制,教师发展激励机制以及教师利益表达机制〔7〕。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建立协同合作的领导机制、资源共享机制、教学评价机制〔30〕。

(三)目标与定位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具有服务性的学术机构,是具有学术研究性的教学服务机构〔10〕,不是行政化的管理部门〔3〕;是把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师教学发展以提高和改进教学水平为基本目的的专门化服务组织〔31〕,功能定位于为教师教学发展服务〔32〕。应面向全体教师,重点是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助教〔3〕。要立足新时期教学转型所提出的挑战,以教师培训为核心、以教育改革为主题、以经验分享为宗旨、以质量评估为引领、以教学学术为导向,全面促进大学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12〕。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学术研究组织、行政组织、协会组织三种组织定位形式,主要承担教师教学培训、教师发展研究、教师教学服务、教学示范与推广四种职能〔33〕。应以服务教师生涯发展为宗旨,致力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以关爱教师专业成长为导向,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立足校本内涵建设,推动不同院校之间的教师交流;建立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以及为教师发展提供现实条件支持,促进教师职业发展〔26,34〕。

(四)机构与人员

应建立以服务对象为导向的职能机构〔23〕,设立并健全运行机制〔11〕,实行独立建制的实体模式,避免“非独立建制”无人负责的局面〔10,32〕。在组织构成要素上,应成立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工作委员会〔31〕。在人员配置上,应组建专兼职结合的精干、高效、专业的人才队伍〔23〕,其中,要少量固定编制,但不配备很多专职人员;要一定数量的学科专家、教育专家、教育技术专家〔3〕。

(五)职能与内容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进行教学观念和文化的传播,开展教师(教学)培训与指导,教学咨询,教学改革,教学与课程的研究,教学评价与反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学的可持续发展〔30-31〕。可以从中心、主任和副主任、办公室、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能等四个层面明确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具体职责〔6〕。应建成集“管理、服务、关爱”于一体的业务体系〔32〕,以规划教师发展、教师成长研究、教师培养培训、推进研讨交流、建设资源平台、提供个性化发展咨询与服务为主要内容〔31〕,体现研究、培训、咨询、评价与资源共享五位一体的功能,开展分类别和多样化的教学发展活动〔3〕。在活动方式上,可采取教育教学培训、信息交流、新教师教学研习营、名师教学工作坊、名师讲坛、学术午餐会、教学沙龙、习明纳、教学模拟情景剧等活动方式〔30-31〕。

有研究者〔35〕应用价值链模型,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组织流程进行了阐述,认为中心的主要活动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项目设计与开发、实施培训和培训有效性评估,中心的辅助活动包括培训师资管理、外部培训与发展机会联系、培训财务管理、培训总体规划、培训网络信息平台和培训机构的组织等。

(六)策略与路径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从教学文化建设入手,实行多样化的教师教学发展策略〔13〕,采取协同合作的建设策略,要识别利益攸关者并与其合作,广泛吸纳教师参与,处理好服务与管理的关系〔36〕,联动基层教学组织,重视教学的组织文化的培育,运用多层方式开展工作并持续行动〔12〕。应结合学校实际找准出发点,坚持把解决当前问题和教学长远发展相结合〔6〕;坚持教学与研究并重,重视教学学术理念建设;以教学相长为原则,重视教与学的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元化教学发展项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入教学助理制度,协助提升教学质量;建立教师教学评价体系,重视教师教学贡献〔24〕;重视提升教师内在修养,弘扬教学文化〔22〕。通过国内外比较、区域性和地方性资源挖掘等来打造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特色,结合地方特色,走自己的路〔3〕。

在路径上,可通过与中小学的协同、部门协同、项目协同和协同教学,促使人为合作的教师文化,通过教师的内化,逐渐形成自发、自愿、自主的自然合作文化,以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25〕。可引入或建立专业教师培训师队伍,尝试为教师建立教师教学发展档案,采取举措激发教师教学发展的自主性〔18〕。可通过教学督导、精品课程引导、完善评测机制等方式,突出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特色,有效提升学院教学质量;通过鼓励教师教学研究创新,激发教师教学兴趣,变被动发展为主动提升〔30〕。着力解决三个问题:有效激励教师主动发展,推动教师的互助合作,凸显教师发展的质量与特色〔27〕。

教学发展是一种学习活动,教师是学习者,又是成人,所以中心的教学发展工作必须按照成人学习的规律和特点来进行〔14〕。

(七)环境与保障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良性运行需要完善外部环境,加强顶层设计,培养专业研究人员,以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重大问题〔31〕。着力构建层次分明、保障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系统〔11〕,在观念认识、政策制度、经费支持等方面都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10〕,结合教学文化的建设着力建立包含教学能力提升制度和发展性教学评价制度两个方面的教师教学发展制度〔25〕。

总体而言,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之应然如下:以教学学术的理论为指导,以专业性研究型教学发展服务机构为定位,建立独立建制的组织机构,构建系统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配备专业化的专职人员和专家队伍,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和经费支持保障机制,以开展教师培养与培训、教学竞赛、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资源共享、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咨询与个性化服务等为依托,运用多样化的教师教学发展策略,系统而深入地推进教学文化的建设,引领教师从被动培养到自主性发展转变,促进教师教学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其中,尤其要关注教师主体发展的需要,重视专业化、个性化教师发展服务的开展。

四、研究现状总结与思考

(一)研究现状总结

研究对象和方法:已有研究多是对教师教学发展应然状态的探索,或对研究者所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发展概述或建设成效总结,所用研究方法多属思辨范式,用实证范式对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实然状态的研究较少,相对于国家级中心,对省级、校级中心的实证研究更少。研究内容: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理念、目标、定位、机构、职能、人员、策略、路径等在研究成果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中心建设理论、原则、规律、特色、制度、经费、保障、问题等在研究成果中出现的频率较低。研究结论:零散的、一般性的结论较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对策建议的现实针对性不强。研究数量: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系统建设起步较晚,对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研究较少。因此,无论是对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理论探究,还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实证研究,都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改革与完善。

(二)中心建设思考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为我国的新生事物,虽自上而下搭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位一体的立体建设系统,但是,各层次中心的建设都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要把中心建设好,既要借鉴发达国家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成功经验,也要结合本国、本省、本校的实际进行深入全面探索和实践。结合相关研究综述,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①理论与观念:应以教学学术的理论为指导,促进教师被动培养到自主发展的观念转变。②机构与人员:应建立独立建制的组织机构,构建系统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和长效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配备专业化的专职人员和专家队伍,确保中心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③职能与定位:需厘清中心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术机构的关系,明确其教师教学发展职能以及专业性研究型教学发展服务机构的定位,整合资源与力量,有效开展教师教学发展工作。④服务与特色:应将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与教师主体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将教师教学发展与学生学习发展相结合,使中心在教师培养与培训、教学竞赛、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资源共享、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咨询等方面实现“任务栏式”向“任务栏-菜单综合式”服务转变,促进教师教学的自主性、专业化、个性化发展。同时,应结合校本资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发展规划,打造各校中心的特色。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2011-07-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2-03-16.

〔3〕朱继洲.教育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研讨会纪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9):102.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Z〕.2012-07-12.

〔5〕翟童. 中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研究综述〔J〕.学园,2014(15):32-33.

〔6〕段利华,褚远辉.对成立大理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若干问题的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11,10(10):9-14.

〔7〕漆艳春.地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初探〔J〕.文教资料,2012(12):158-159.

〔8〕张恩忠.对地方高校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几点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4(2):31-32.

〔9〕西安交通大学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专家工作组.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89-93.

〔10〕李若冰.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11〕汪霞,崔军.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J〕.江苏高教,2013(1):34-37.

〔12〕范西莹.大学教学转型下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思路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1):39-42.

〔13〕张连红,陈德良,王丽萍.高校教学文化建设与教师教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4(8):47-49.

〔14〕高捷.建设教学发展中心搭建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13(6):27-29.

〔15〕陈剑利,杨丽珍.非行政化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运行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4(6):42-45.

〔16〕熊晶晶.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探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3(4):33-37.

〔17〕李红惠.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的建设趋势研究:以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陈述稿为分析样本〔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1):29-33.

〔18〕留岚兰.浙江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实践与探索〔J〕.科教导刊,2013(9):61-62

〔19〕马知恩.西安交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取得初步进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2(6):94-96.

〔20〕李昱,曹友德.国内外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对比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5):40-42.

〔21〕赵本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5):67-69.

〔22〕秦洁琼,欧雯雯.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6(6):67-69.

〔23〕亢敏,武士俊,张中华.山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研究:基于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J〕.课程教育研究,2014(5):19-20.

〔24〕朱信号,宋文红.我国台湾地区高校教学发展中心设立背景、现状、特征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3(4):49-55.

〔25〕胡锋吉.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理论思考与策略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3(3):73-74.

〔26〕戴丽娟.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促进教学学术能力发展的运行机制〔J〕.煤炭高等教育,2013,31(6):56-59.

〔27〕王中向.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的新探索〔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2):5-9.

〔28〕周纯玉,孙涛.地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5):49-50.

〔29〕管琼,温荣坤.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思路分析〔J〕.华章,2014(21):134-135.

〔30〕谢丽.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新探索〔J〕.教育观察,2014,3(16):34-35.

〔31〕陈志勇.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是什么?做什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92-96.

〔32〕李红卫.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运行模式的思考〔J〕.大学:学术版,2013(8):33-38.

〔33〕曹琦林.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职能定位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4):91-92.

〔34〕吴小懿.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定位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4(1):42-46.

〔35〕闫晓勇.价值链视角下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组织流程〔J〕.经营管理者,2014(8):18-19.

〔36〕吴洪富.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实践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3):45-53.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中心培训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