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歇—倾心治理黄浦江
2015-03-21
黄歇(?—前 238年),名歇,亦即春申君,战国时楚国人。他与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合称 “战国四公子”。考烈王时,黄歇官拜令尹,封春申君,以淮北12县为封地。黄歇一生爱贤任能,门下有食客三千。他在受封吴地时大兴水利,造福百姓,一手造就了如今被上海人称为母亲河的黄浦江,而黄歇本人,也被人们尊称为“黄浦江之父”。
滔滔的黄浦江不仅是上海灿烂文件的象征,也是上海历史的见证。古往今来,许多历史文化名人都在黄浦滩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黄浦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人工开凿疏浚的河流之一,它源于青浦县的淀山湖,至吴淞口入长江,全长114km,平均宽约400m。黄浦江贯穿上海百里港区,沿岸虽无名山秀岭可供观赏,但却有其独特的韵味。
据说很久以前,上海曾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中间蜿蜒流淌着一条河床很浅的小河。雨水多了,就泛滥成灾;雨水少了,又河底朝天。人们深受其害。咒之为“断头河”。河两岸的老百姓,早出晚归忙于生计,却仍然很难糊口。黄歇来到这“断头河”河畔,不辞辛劳地弄清水流规律,带领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长江口,一泻而入东海。从此大江两岸旱涝保收,人们安居乐业,逐渐富庶。人们感激黄歇的恩德,便将这条大江称作黄歇江,简称黄浦。后来由于黄歇被封为春申君,便又名春申江。相传在河水整治工程即将大功告成时,疏河资金却所剩无几,春申君很着急,就回家和夫人商量,最后拿出了夫人陪嫁的银子用于修河。春申君的义举感动了当地老百姓,家家户户纷纷解囊,很快凑齐了所需资金,工程得以继续并顺利完工。
《太湖水利史稿》中提到黄歇:“治水入江,导流入海。”为纪念他治水的功绩,人们将他率先治理拓浚的河道称作“黄歇浦”。后吴淞江淤积严重,河道日小,而黄歇浦则逐渐演变成太湖入海的主要通道,明朝以后,黄歇浦易名为黄浦江。而上海简称为申,也源于此。
当时的吴地,到处是荒河蛮沼,杂草从生,百姓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早在治理“断头河”之前,春申君就曾带领百姓改造了无锡湖。无锡湖位于今无锡和常州两地之间,现已湮灭,春秋战国时期是面积达15000多顷的沼泽地。春申君将无锡湖大片的沼泽地改造为能蓄水的陂塘。在此基础上,他开渠引水灌溉胥卑农田,又凿渠将灌田尾水排往大湖(今太湖)。这就是《越绝书·吴地传》所记载的:“无锡湖者,春申君治以为陂。凿语昭渎以东到大田。田名胥卑。凿胥卑下以南注大湖,以泻四野。”在春申君的治理下,荒沼成沃野,水害变水利,百姓生活日益富足。
如今上海已发展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奔腾不息的黄浦江以其特有的韵味装扮着这座繁华的城市。黄浦江源远流长数千年,见证了历史,见证了荣耀,而作为“黄浦江之父”的黄歇,更是让世人称颂至今。
大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