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娃娃”带来的水利春天
2015-03-21□易境
□易 境
十月的小沔镇鼎罐村,施工车辆穿梭,现场一片繁忙,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的就是重庆市合川区渠江提水工程。“修完水厂以后,我们就能喝大江里的干净水了。”在现场帮工的当地村民罗建中高兴地说道。渠江提水工程是合川区创新水利投融资模式取得的一个新“战果”。
打造融资平台 助推水利建设
“原来合川区建设水利工程全靠上级资金支持,很多想干的事干不了,现在培养了江城水务这个‘水娃娃’,能给我们多干好些事呢。”江城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登凤介绍。
2011年,合川区委区政府将江城水务有限公司划拨给区水务局,作为水利投融资平台。经过多年打造培养,江城水务有限公司的注资从原来的1000万元增加到2.3亿元,下辖15个城镇水厂、5座小水电站,负责全区2座中型和22座小(1)型水库的生态养殖管理,担任了全区50多个水利项目的法人。
合川区水务局在水利项目策划包装期,注重考察项目区城镇发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使用规划,把具有发展前景和土地开发价值的中小河流治理、防洪、水土保持等项目列为优质项目,通过江城水务公司进行土地储备及融资。同时,牢牢掌控水利建设开发中土地递延资产的使用权,通过整治土地进行出让,拉动土地增值,形成了“水利项目建设—土地储备及融资—土地整治出让增值—再投入水利项目”的水利建设滚动模式。
目前江城水务有限公司已与双槐、铜溪、涞滩、燕窝、三庙等镇合作土地储备633.7亩,拟获银行6亿元贷款授信,首期已落实2.4亿元贷款,彻底解决了区级组织实施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配套资金问题。
居住在铜溪镇的居民郭志勇,对于家门前的赵家渡堤防工程一直津津乐道:“你看,原来我们那个河滩乱得不得了,这样整一整多好看,我现在进城也方便多了。”
赵家渡堤防工程建设正是由江城水务有限公司通过水利融资平台推进的。项目负责人李达明介绍:“以前合川城区修堤防要么是BT项目,要么是住建委的事情,而赵家渡堤防可是合川水务人自己修建的第一座城市堤防。”据了解,赵家渡堤防全长1.92km,在施工中尽量保持了当地生态和河床原貌,不仅成为一段防洪护岸,更是一道美观的生态堤防。
“工程投资规模达4.2亿元,除争取中央、市级资金外,其余均由江城水务有限公司自筹。堤防修得自然美观,我们储备在周边的土地就能增值,这样才能实现滚动发展。”陈登凤介绍,该工程竣工后,不仅提升了合川区的城市防洪能力,而且推动了城区涪江南岸的整体开发。
创新PPP模式 盘活水利资源
2014年年底,合川区人民政府与中建集团旗下的中建地下空间有限公司签署渠江提水工程PPP合作框架协议,投资3.84亿元启动华蓥山渠江提水工程一期项目。该工程将把渠江水经华蓥山引入东部经济走廊,解决6个镇的生活和工业用水问题,惠及人口超过45万人。
在合川区,同样采取PPP合作模式的还有正在修建的石庙子水库。该水库是合川区第三座中型水库,总投资3.41亿元,建成后将极大改善覆盖片区的农业灌溉条件,解决小沔、三汇、狮滩3个镇1.9万亩农业灌溉以及1.1万场镇人口、1.08万农村居民的用水问题。
合川区位于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汇流之处,水资源丰沛,但是时空分配不均,城镇防洪压力巨大。长期以来,该区囿于有限的财力,水利项目一直依赖国家投入,特别是城镇堤防、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投入严重不足。为了改变以往“一条腿”的走路模式,合川区不断探索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彻底盘活了全区水利资源。
助推财政补助 投入不断攀升
在 《合川区加快水利改革试点方案》中,合川区对保持公共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持续稳定增加提出了明确要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水利建设投入的增幅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同步,前期经费原则上不低于列入市级前期工作指导性计划项目总投资的5%。在探索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的实践中,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也呈现上升趋势。
“在合川区,三江砂石资源丰富,以前砂石拍卖所得全部收归区级财政统一分配,投入水利建设的资金寥寥无几。而且砂船老板经常滥挖滥采、偷采超采,水生态安全和行洪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区政府同意由江城水务有限公司统一管理采砂之后,不仅保障了砂石的有序开采,而且拍卖收入反哺于水利建设,还有力推动了合川区的水利持续发展。”合川区水务局局长李文才介绍。
目前,合川区砂石开采经营权授权给江城水务有限公司管理运行,由其承担全区河道砂石开采经营活动。每年砂石销售利润的70%将用于区内水利工程建设,20%用于沿江镇街基础设施建设,10%用于港航基础设施建设。“2014~2016年,三江砂石拍卖达2.16亿元,合川水利的春天真正到来了。”李文才笑着说道。
据介绍,2011年以来,合川区运用投融资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超过10亿元,合川水利建设进入了“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