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京津地区协同共建水生态文明的调研
2015-03-21河北省老科协水利分会
□河北省老科协水利分会
为落实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决策、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河北省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意见,加快推进环京津地区水生态文明共建,提高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人水和谐的美丽家园,6~7月河北省老科协水利分会与全球水伙伴(中国河北)合作,一起深入唐山、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5市14个县(市)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与京津两市老科协领导和有关专家进行了交流座谈,形成调研报告。
1.水源涵养功能明显提高,水生态文明建设正步入新常态
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环京津水源涵养功能区得到了较好地保护,发挥着为京津涵水源、洁水源、阻沙源、净气源的重要作用。各地正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理念指引下,开始进入水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有效涵养京津地表水源的水量。张家口、承德两市森林覆盖率已分别达到34.9%、56.8%,为京津涵养了水源。承德市自1960年、1983年以来,已向密云水库、潘家口水库分别输水198亿、465亿余m3。防治水土流失水污染,呵护京津地表水源的水质。张家口、承德两市水土保持项目区水土流失拦沙率达70%以上。官厅水库入库泥沙量已比1980年的近千万吨大大减少。入库径流的COD、氨氮含量分别消减了17%、22%,水质明显好转。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水源涵养功能。张家口、承德两市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张家口市高效节水农业面积已占有效灌溉面积的七成,亩灌溉用水已降低到120m3。承德市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已提高到0.683。仅“稻改旱”一项每年节水1亿m3,增供京津。水源涵养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3.7%。
该区以服务京津为己任,大力开展环京津绿色屏障建设。张家口、承德两市一贯坚持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风沙源治理、防治水污染,构建环京津绿色屏障。保定、廊坊、唐山等地积极进行山水林田湖海综合整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建设水生态文明。调研看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新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化、科学化、长效化认识大有提升。水源涵养功能区保护工程建设正在提速。打造以水环境为源的生态宜居山水园林城乡已蔚然成风。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京张冬奥工程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强力推进。承德市已谋划“九纵五横”生态水网、“千湖工程”。张家口市已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修复初步意见。
2.京津冀协同发展,呼唤优先破解水瓶颈
京津冀是我国经济极具活力、开放度高、人口集聚多,而且是水资源紧缺的地区之一。环京津地区与京津更具明显的水系连通性、经济社会生态协同性和非首都功能转移承接性。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与协同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一些地方甚至潜伏着水危机。集中表现在:水资源承载能力严重超载。京津冀区域多年平均水资源人均量,仅是全国人均的5%~13%,属极度缺水区。三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达100%,已远远超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即便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已经供水,但也潜伏着防汛安全、干旱缺水的影响,如果继续沿袭原有发展及用水模式,仍将面临新的水荒。地下水储量消耗极度过量。区域总用水量中,有七成水量来自地下水,地下水超采国内最严重。七八千年形成的深层地下水,经过近40年开采已频临消耗殆尽,形成北方最大浅、深层地下水漏斗。地下水同样遭到不同程度污染,劣Ⅴ类水面积已占海河平原面积的一半。水环境污染愈加凸显。城乡点污染源处理率偏低,农村面污染日趋严重,导致“有水皆污”。污染物入河量已超过水体纳污能力1倍以上。三地劣V类河长占评价河长的一半左右。水功能区达标率仅四成。水生态退化总体趋势仍没得到遏制。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地表水过度开发、人类活动影响,已导致水位下降、含水层疏干、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河湖干涸、湿地萎缩、流域水循环恶化、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惨遭干扰。统一协调高效的体制机制缺乏。在区域治水兴水管水以及协同共建水生态文明方面,还存在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策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等问题,缺乏沟通对接、协作联动、合作共赢的新体制新机制。
总之,在三地协同发展的今天,水问题仍然是共同面临的最大瓶颈,水安全依然是共同的心腹之患,未来水危机是协同发展的第一大风险因素。随着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经济腾飞、城镇化加速,水正以难以预测的方式提出新的挑战。水更是协同发展的源泉和未来,水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协同发展的生命线。所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需要加强协调联动,携手共同发力,取得1+2大于3的效应,优先破解水瓶颈。
3.关于环京津地区协同共建水生态文明的建议
习总书记明确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张承地区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考虑解决京津周边贫困问题”,为探索环京津地区水生态文明协同共建指明了方向。三地协同发展,必须水利先行。必须遵照习总书记指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平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优先实施水利协同发展、合作共建水生态文明,为三地协同发展提供水命脉支撑和水安全保障。
3.1 树立一盘棋理念,凝聚共识,优先解决水的命脉支撑
协同共建水生态文明,迫切需要京津冀政府、部门的协调联动。所以,要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京津冀一盘棋、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抓紧算清协同发展所需要的水资源、水环境、发展需水、水设施功能、水容纳能力的5笔新帐,重新调整、优化调配南水北调、引滦入津水量,以便做到以水定人口、以水定发展、以水定规模。加强水利水文要素复核、现有水工程重价评估、协同发展水需求预测等前期工作。从区域特点和发展功能定位出发,以水安全保障体系为核心,统筹谋划、统一目标、同向合力,着力构建和完善区域一体化的水基础设施网络体系、防洪抗旱减灾防灾系统体系、水资源科学调度优化配置体系和社会全面节水体系。以5大体系为依托,以永定河、潮白河、海河、滦河等骨干河流的水利现代化、水资源产权化、水生态文明化、管控信息化为重点,坚持节约为本、保护优先、系统治理、空间平衡、合作共赢原则,着力提高水资源支撑能力、水生态承载能力、水环境容纳能力、水安全保障能力、水源涵养功能服务能力和京津功能转移承接能力,优先解决好水安全的命脉支撑。
3.2 破除各自为政,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协同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
环京津地区水生态文明协同共建,必须革除长期以来已形成的以行政辖区单向思维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的障碍。应在总结京津冀合作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思维,破解体制,创新机制。研究建立京津冀水利协同发展合作协调机制,水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共赢和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一是立足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建立京津冀水利协同发展合作协调机制。实践证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我们建议,抓紧组建以水利部、海委、两市一省水利厅组成的京津冀协同共建水生态文明 (水利协同发展)协调议事机构(水利部设办公室)、运行高效的决策协调平台和例会协商制度。在水利部直接指导下,广集三地水利部门之智,实现有机融合对接,共谋水生态文明协同共建、水利协同发展之策。以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总纲,以制度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制定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尽快建立水生态文明、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综合管理、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共同发力,建立水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和生态补偿机制。从流域、区域、空间角度来讲,环京津的唐保廊张承五市与京津两市的水生态文明,是一个相互连通、互融共享的系统和生命共同体。环京津地区协同共建水生态文明,是共同优先破解水瓶颈的根本措施。建议将环京津地区协同共建水生态文明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同时谋划,同时实施,贯穿京津冀协同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同步建设京津冀一体化的水生态文明。组织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水利协同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协同共建专项规划以及“十三五”计划,通过规划计划的实施,大力推进三地优势互补、兼容互动、共建共享。积极探索构建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和水生态边界、空间保护、禁止行为三条红线为主的约束指标体系。建立水生态空间平衡的联防联控联管监测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统一标准,联合执法。研究制定区域水资源产权、有偿使用、水生态补偿、全面节水、有效保护、用途管制、绩效评价、责任考核、稳定投入等方面的三维度机制。加强有关法制化建设,推动社会监督,公众广泛参与,形成一种国家、地方政府、市场、公众四方发力共同推动的新格局,实现水生态文明协同共建常态化、长效化。
建立京津冀生态补偿机制,是加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保护、加快环京津地区协同共建水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为此建议:国家将环京津地区列为国家生态补偿示范区和京津北部生态文明经济示范区。指派专门机构和人员,抓紧研究设立实施京津冀生态补偿制度,并纳入三地协同发展的政策内容。研究设立国家京津冀生态补偿基金、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积极探讨水资源费改税、生态资本交易等机制。本着先易后难、逐步完善原则,现阶段以国家和京津两市财政为主、市场为辅,加大对该区财政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国家对环京津地区的水基础设施、水源涵养功能区保护、水环境综合防治、水生态修复、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高效节水农业、城镇村饮水安全等生态惠民项目优先立项支持,实行零配套政策。适时提高“稻改旱”、生态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补偿标准和动态调整。建立区域内利益分配、利益共享机制,鼓励京津两市在功能、产业转移过程中,采取“项目异地开发”方式,在环京津地区共建产业科技园、“产业转移对接示范园”。发挥京津两市的“效益溢出”效应,带动该区协同发展。鼓励京津两市发挥人才、科技、信息优势,向环京津地区提供人才、科技援助,支援环京津的22个贫困县 (市)精准开发致富。
3.3 以张承水源涵养功能为重点,加快共建水生态文明
建议张家口、承德两市应当突出两个重点,精准发力。牢牢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和2022冬奥会的历史机遇,在保护提高水源涵养区功能的同时,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要继续坚持顺应自然、人水和谐、生态平衡、保护优先、节水为本的理念,以涵养水源,增加水量,防治污染,保证水质、维系生态平衡为核心,制定并落实水源涵养功能区空间“禁用”“限用”保护制度,狠抓生态涵水、设施蓄水、社会节水、防污净水、多源增水多措齐抓。以继续构建生态系统,提高全区的森林覆盖率和城镇村的绿化覆盖率、建设大中小结合的生态水网、大力提高用水效率和单方水产出效益、普及城乡节水器具、推广新设备新技术、加大城乡污水处理实现中水资源化再利用、农药化肥减量控制、农村畜禽粪便农用膜无害化处理、城乡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雨水存储设施系统建设、提升法制化、信息化、现代化管理为重点,维护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平衡和清洁可持续利用。
二是既要把住机遇、明确定位、发挥优势、绿色崛起,走上绿富兼得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又要把准绿色发展脉搏,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美丽富饶的生态家园。一方面,要多元开放、开拓渠道、采取多样形态,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清洁能源、高科技孵化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绿色药业、有机肉蛋奶果菜、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基地等地方特色经济体系。一方面,要按照流域统筹、系统防治、上下兼顾、两岸结合、城乡一体的布局,加快实施城乡大中小河流、水库、湖淖、湿地等互联互通工程、“低影响”综合整治和水生态修复,构建城乡贯通的清水河、生态带、风景线、文化廊。要加快水生态文明城市、“海绵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要大力传承弘扬发展水文化、民俗文化,将水设施与水生态的艺术表达相融合,构建水生态文化展示平台,提高城乡一体化的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的空间形态内涵。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全民共建相结合,举京津冀之合力,形成协同共建的新局面。要深化社会水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大力培养城乡节约、循环、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崇尚生态文明新风,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构筑人水和谐的幸福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