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饲料大麦栽培技术

2015-03-21郑家文张中平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品种

郑家文 张中平

( 1.云南省保山市农科所,云南保山678000; 2.云南省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云南楚雄675000)

云南饲料大麦栽培技术

郑家文1张中平2

( 1.云南省保山市农科所,云南保山678000; 2.云南省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云南楚雄675000)

摘要:以3个饲料大麦品种为例,介绍了云南饲料大麦的生产、分布、适宜范围、耕作方式及主要栽培技术。

关键词:饲料大麦;品种;耕作模式;栽培技术

收稿日期:2014-08-22

基金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大麦产业技术体系”任务书( 2009-201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06BAD04-12) ;云南省农业厅“优质啤饲大麦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项目”。

作者简介:郑家文( 1956-),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啤饲大麦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工作。

大麦系禾本科大麦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可分为多棱、二棱、中间型大麦3个亚种[1]。大麦具有早熟、丰产、抗逆力强、适应性广等特性。按籽粒上稃的有无,可分为皮大麦和裸大麦两类,裸大麦俗称元麦、米麦或青稞等。按用途又可分为食用、饲用、酿造用等多种。大麦因用途不同就有不同的质量要求。一般情况下,可以食用和酿造用的大麦都可以作为饲用,而能作为饲用的就不一定可以食用和酿造用。饲料大麦在饲用方式上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籽粒饲料、发芽饲料、青刈饲料、干草饲料、秸秆谷壳饲料、酒糟和下脚物饲料”等若干种。简而言之,饲料大麦的质量要求比食用和酿造用的要宽泛得多,本文仅讨论“籽粒饲料”大麦栽培技术。

1 云南饲料大麦生产分布概况

云南属青藏高原裸大麦区和云贵高原冬大麦区,根据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及品种特点等综合因素分析,云南栽培饲料大麦还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生态区: ( 1)滇西北高原春播裸饲料大麦区; ( 2)滇西北冬播中、晚熟饲料大麦区; ( 3)滇中冬播中熟饲料大麦区; ( 4)滇南、滇西南低热早熟冬播饲料大麦区。云南省集低纬气候、高原气候、季风气候和山地气候为一体,地理生态和季节生态上存在很大差异,“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所形成的立体农业,为云南种植冬播正季饲料大麦、春播饲料大麦、夏播饲料大麦、秋播饲料大麦和旱地饲料大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质饲料大麦生产自然资源,因此形成云南丰富多彩的饲料大麦种植生态区域。

2 云南饲料大麦生产适宜范围

饲料大麦适应性很广,在世界范围内覆盖面大,分布自南纬50°到北纬70°,自海拔1~2 m到西藏最高海拔达4 750 m的广阔地带。在我国,饲料大麦分布地域辽阔,南起广东、海南,北至黑龙江,东起台湾省和东南沿海岛屿,西至新疆和青藏高原;在云南省,除裸饲料大麦分布在海拔2 600~3 600 m的高寒冷凉地带外,不论滇南、滇西南海拔550 m的低热河谷,还是滇中海拔2 000 m的坝子及丘陵地带,甚至滇西北海拔2 500 m的坝子及半山地带都适宜饲料大麦的正常生长。

3 云南饲料大麦生产耕作模式

饲料大麦耕作模式是根据其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所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单种、复种、休闲、间作、套作、混作、轮作和连作等。耕作模式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生变化。在农业发展史上,其演变过程大致由撂荒农作制、休闲农作制、连作农作制、轮作农作制向复种农作制发展。云南省耕地资源不足,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的耕作模式,可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云南省的饲料大麦的主要耕作模式有净作、间作和套作等3种模式。

3.1净作

在云南省,可以找到一年四季都能种植饲料大麦的生态区域,但主要还是作为夏收作物种植,也叫小春作物,当上一季大春作物水稻、玉米或

烤烟等收获后,普遍采用成片成块的种植饲料大麦这种净种方式,水田一般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旱地原则上在烤烟和玉米收获完毕即尽早整地播种,以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作旱地麦播种为宜,关键是要抢墒播种。

3.2间作

云南省人多耕地少,为了提高土地产出率,在城镇郊区一般都会采用饲料大麦与蔬菜或豆类间作的方式,种植节令与净作的差不多。

3.3套作

饲料大麦套作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耕作模式,在云南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生产区域海拔高,气温低,饲料大麦就只能采用与上一季作物套作的方式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另一种随着全省经济林果的发展实际,在经济林果的幼林地上或冬春季经济林果落叶季节套作饲料大麦,这种套作方式,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而且可以熟化果园土壤,实现粮经双丰收。套作的种植节令要结合生产实际,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

4 云南省饲料大麦主栽品种简介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这20多年间,云南饲料大麦发展形势一年比一年好,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育成品种多,全省各级科研单位已经育成了几十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这些品种能够满足云南不同生态区域生产需要;二是适宜不同生态区域的栽培模式多,这些栽培模式符合当地生产实际;三是播种面积大,云南年播种面积突破20万hm2,跃居全国播种面积第一大省。本文主要介绍近年全省推广面积最大的“保大麦8号、V43和云大麦1号”3个品种。

4.1保大麦8号

( 1)选育单位: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审定时间: 2014年。( 3)品种来源:保大麦8号系保山市农科所暨杭州国家大麦中心西南育种试验站1997年从外引品种“8640”中选择变异单株(编号为8640-1),1998年进行单株繁殖鉴定,1999至2000年扩大繁殖鉴定选育而成。( 4)特征特性:春性,幼苗半匍匐,植株基部和叶耳紫红色,分蘖力强,株型紧凑,四棱、长粒、长芒,乳熟时芒紫红色,粒色浅白,穗长5.6 cm~7.0 cm,穗实粒40粒左右,千粒重36~40 g,株高90 cm~105 cm,整齐度好,生育期155 d左右,熟期适中;抗倒性中等,抗寒性、抗旱性好,中抗白粉病和条纹病,高抗锈病;该品种高产、稳产,适宜水田、旱地种植,属田麦、地麦兼用型品种。经国家大麦改良中心分析,籽粒粗蛋白含量10.25%。( 5)产量表现: 2001年参加保山市13个品种的预试试验,产量7 444.5 kg/hm2,居第2位。2002年至2003年参加保山市啤饲大麦新品种(系)区域试验和大田多点示范,2年区域试验结果,产量分别为7 723.5 kg/hm2和7 402.5 kg/hm2,分别比对照V06增产13%和12.9%,6点平均两年产量均居第1位。2003年临沧市农科所引进种植表现良好,产量达9 303 kg/ hm2,居8个展示品种首位,同年楚雄州农科所引进试种产量达7 117.5 kg/hm2,较当地推广种红芒大麦增产52.3%,居9个参试种第2位,在大田展示组中产量6 210 kg/hm2,较对照YS500增产0.6%,居10个展示种第2位。( 6)栽培要点:该品种各种田块均可种植,播种前晒种1~2 d,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田麦和地麦播种量分别为90~95 kg/hm2和95~100 kg/hm2。合理施肥,氮肥适量,适当增加磷、钾肥施用量,全生育期施农家肥22 t~23 t/hm2作底肥,施尿素600 kg/hm2、普钙450 kg/hm2、硫酸钾90 kg/ hm2,其中,尿素分2次施下,种肥占60%,分蘖肥占40%,普钙肥和钾肥一次性做种肥与尿素混合拌匀后撒施。有条件的地方灌出苗水、分蘖水、拔节水、抽穗扬花水、灌浆水3~5次。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及鼠害。加强田间管理和适时收获。( 7)适应区域:适宜云南省海拔1 400~2 300 m的麦区种植。

4.2V43

( 1)选育单位:大理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2)审定时间: 2003年。编号:云登记大麦DD001-2003。( 3)品种来源: V43系大理州农科所从墨西哥引种鉴定选育的六棱大麦品种。( 4)特征特性:春性,幼苗直立,叶色绿,叶片较宽,分蘖力中等;六棱,长芒,粒色淡黄色,粒形纺缍形,株型紧凑,繁茂性好,叶片挺,功能期长,株高100 cm左右,穗实粒35粒以上,千粒重40~42 g,全生育期160 d左右;抗锈病、高抗白粉病,抗旱、耐寒性较好,根系较发达,茎秆弹性

好,抗倒耐肥。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粮草双丰收。( 5)产量表现:品比试验产量达7 393.5 kg/hm2、州区试7 609.5 kg/hm2、生产示范水田一般为6 750 kg/hm2左右,旱地3 000~4 500 kg/hm2,最高达10 824 kg/hm2。( 6)栽培要点:该品种适宜好、中、差各类田块种植,播种前晒种1~2 d,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田麦和地麦播种分别为95~100 kg/hm2和105~110 kg/hm2。合理施肥,氮肥适量,适当增加磷、钾肥施用量,全生育期施农家肥22 t~23 t/hm2作底肥,尿素570 kg/hm2、普钙450 kg/ hm2、硫酸钾90 kg/hm2,其中,尿素分2次施下,种肥占60%,分蘖肥占40%,普钙肥和钾肥一次性做种肥与尿素混合拌匀后撒施。有条件的地方灌出苗水、分蘖水、拔节水、抽穗扬花水和灌浆水3~5次。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及鼠害。加强田间管理和适时收获。( 7)适应地区:适宜云南省海拔1 400~2 400 m的麦区种植。

4.3云大麦1号

( 1)选育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楚雄州农科所。( 2)审定时间: 2013年。编号:云登记大麦2012018。( 3)品种来源:“云大麦1号”原编号04YD-6或楚引大-13。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2002年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的第30届国际大麦观察圃中筛选出的一个大麦新品系,于2002至2003年在省院粮作所种植,田间编号03IN5-21 (即30IBOB-21),组合: ATACO/ACHIRA/ /HIGO/3/VORR/4/ CHAMICO,收获后于2003年进行夏繁,2003至2004年度在云南省农科院进行产量鉴定试验,产量6 000 kg/hm2,较对照增10.6%。同年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种植36份从云南省院粮作所引进的大麦材料,经田间鉴评筛选出编号为楚引大-13的材料,即云大麦1号。2004至2006年度进行全省多点试验,参试编号04YD-6。( 4)特征特性:弱春性,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上等,叶色翠绿,株型紧凑,茎秆中粗,株高适中,整齐度好,熟相好,成熟时穗低垂。株高89 cm,生育期155 d左右。四棱,长芒,白壳,每穗粒40粒左右,千粒重39~41 g。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测试结果为:蛋白质(以绝干计) 12.4%。该品种属饲、啤兼用型,具有丰产、抗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 5)产量表现: 2004至2006年连续2年在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大理州农科所、楚雄州农科所、临沧市农科所、保山市农科所、曲靖市农科所等6个单位进行全省多点试验,其中,2004至2005年度平均产量6 001.5 kg/hm2,比对照S500增9.8%,居第1位; 2005至2006年度平均产量5 353.5 kg/hm2,比对照S500增0.2%,居第7位; 2年平均产量5 677.5 kg/hm2,比对照S500增5%。( 6)栽培要点:该品种适宜好、中、差各种类型田块种植,播种前晒种1~2 d,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田麦和地麦播种量分别为100~105 kg/hm2和105~110 kg/hm2。合理施肥,氮肥适量,适当增加磷、钾肥施用量,全生育期施农家肥22.5 t~30 t/hm2作底肥,全生育期施尿素580 kg/hm2、普钙450 kg/hm2、硫酸钾90 kg/hm2,其中,尿素分2次施下,种肥占60%,分蘖肥占40%,普钙肥和钾肥一次性做种肥与尿素混合拌匀后撒施。有条件的地方灌出苗水、分蘖水、拔节水、抽穗扬花水、灌浆水3~5次。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及鼠害。加强田间管理和适时收获。( 7)适应地区:适宜云南省海拔1 400~2 100 m的麦区种植。

5 云南饲料大麦主要栽培技术

根据不同类型饲料大麦品种、不同类型田块、同一饲料大麦品种不同播种量和不同播期、农家肥和化肥不同用量,以及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化学除草和调节剂试验结果,结合云南省饲料产业发展情况,提出主要栽培技术。

5.1整地

清除田间杂物,认真整地,做到深耕、垡细,保持土壤疏松、地面平整、无杂草。

5.2种子处理

播种前晒种1~2 d,药剂处理种子:每10 kg种子用6%立克秀5 ml对水湿拌种( 1 kg种子加0.15 kg水),或15%粉锈宁( 1 kg种子加2 g 药)湿拌种。也可以选用1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或15%羟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1%~0.3%拌种,种湿即可,种干即播。预防大麦条纹病的发生。

5.3播种

大麦对光温反应弱,播种期的范围较小麦宽。

但过早播种,大麦生育期短,拔节孕穗早,易遭受低温霜冻为害;过迟播种,单株成穗率低,有效穗少,千粒重低,产量下降。适期播种则单株成穗率高,有效穗多,籽粒灌浆期温度低,灌浆时间长,可获得淀粉含量高、千粒重高的优质大麦籽粒,易获得高产。

5.3.1适时播种。旱地9月10日前尽早抢雨水播下,春节前后收获;水田10月20日~11月20日播种,太早易受冻害,太迟则影响后作早栽。

5.3.2播种方式。分墒条播或起沟条播,杜绝撒播畜耙或撒播机耙。一般情况采用2.1 m宽墒面开墒,沟宽0.3 m,净墒面1.8 m,每墒播种6~7行,有利于机械收获。盖种土厚度1.5~2.0 cm为宜。旱地适当深播,可提高抗旱能力,灭三子(深子、露子、丛子)、促苗早、苗全、苗齐、苗匀。

5.3.3适量播种。饲料大麦品种合理的基本苗数和适宜的群体,有利于提高个体生产力和分蘖成穗率,可以提高千粒重等品质指标。播种量多棱大麦100 kg/hm2左右,二棱大麦130 kg/hm2左右,旱地增加播种量8%左右。

5.4田间管理

5.4.1科学施肥。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一般底肥要求施腐熟农家肥22 t~23 t/hm2,播种前将农家肥翻耕入土,有利于肥效缓慢释放,且富含植物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特别是其中含有的磷和钾对后期生长尤为重要;全生育期施尿素600 kg/ hm2、普钙450 kg/hm2、硫酸钾90 kg/hm2,其中,尿素分2次施下,种肥占60%,分蘖肥占40%,普钙肥和钾肥一次性做种肥与尿素混合拌匀后撒施;最好能够打洞深施,其次是灌水撒施。在长势不匀的田块,拔节前后追施尿素80 kg/hm2作平衡肥。

5.4.2适时灌水。在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期根据旱情适时灌水3~4次。要求大水灌入、淹近墒面、表潮里湿、速灌速排,切忌积水久淹。

6 病虫草鼠害防治

6.1病虫害防治

在云南省,对饲料大麦危害比较严重的病害主要是白粉病和锈病,虫害主要是蚜虫。现将这些病虫害的发生特点、防治措施和药剂类型简介如下。

6.1.1白粉病。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情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从幼苗至成熟期皆可发生。病斑部位初期长出丝状白色霉点,以后表面覆盖的霉层逐渐加厚,似绒毛状,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灰色。大麦遭受白粉病危害后,呼吸作用提高,蒸腾强度增加,光合作用降低,造成大麦叶片早枯,分蘖数和成穗率减少,千粒重下降,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防治方法: ( 1)选育抗病良种。饲料大麦白粉病的病原为大麦白粉菌,由于大麦白粉菌是专性寄生菌,不同饲料大麦品种的抗性有很大差异,生产上要加大抗病良种推广。( 2)加强栽培管理。栽培管理与发病密切相关,栽培上要注意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及时灌水,促进行间通风透光,增强个体抗性,协调群体发展,防止倒伏。(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对水750 kg/hm2喷雾防治。

6.1.2锈病。锈病主要危害大麦叶片,其次是危害叶鞘,严重时也危害茎秆和穗部。被害部位散生圆形黄褐色隆起小圆点(夏孢子堆)。当大麦成熟时,其上产生较小的黑色近长方形的冬孢子堆,埋于表皮内。大麦遭受锈病危害后,植株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叶片失绿枯黄,造成籽粒干瘪和产量降低。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对水750 kg/hm2喷雾防治。

6.1.3蚜虫。蚜虫是危害饲料大麦的一种主要害虫,它吸食大麦汁液,造成麦粒秕瘦,重者减产20%~30%;同时蚜虫传播多种大麦病毒病,因此防治病毒病须先防治蚜虫。防治方法:一是农业防治,注意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对减轻蚜虫危害具有重要作用;二是药剂防治,在蚜虫发生初期应立即喷药,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3%啶虫脒(莫比朗) 2 000~3 000倍、或25%阿克泰7 500~15 000倍、或10%烟碱(康禾林) 800~1 000倍或菊酯类农药。喷雾时应注意上下打匀打透。

6.2除草

当麦苗2叶1心,杂草1叶1心时,用6.9%大麦田除草药剂“大骠马”750 ml/hm2加10%苯磺隆300 g/hm2混合对水喷雾或用25%绿麦隆

3 750 g /hm2或50%异丙隆900 g/hm2等高效除草剂对水喷雾进行化学除草(混合使用减半量)。如果在“奇异虉草、小子虉草”两种外来入侵杂草危害严重的田块,可以用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精恶唑禾草灵”防除,在杂草1~2叶期,用750~1 200 ml/hm2药剂对水喷雾防除,防控效果可达95%以上。

6.3鼠害

饲料大麦鼠害主要发生在田间的播种期、拔节孕穗和成熟期,目前防治鼠害的主要方法是进行毒饵诱杀或人工诱捕,一般要求对鼠害严重的田块在饲料大麦“播种期、拔节孕穗和成熟期”诱杀2~3次。

7 收储及综合利用

7.1适时收获

饲料大麦至蜡熟末期,麦粒中有机物质不再增加,干物质积累已达到最大值,即为收获适期。此时黄熟麦粒达到80%以上,茎叶穗均转黄色,茎秆仍有韧性,籽粒含水量为25%~28%,适时收获的饲料大麦产量高,品质好;收获过早,饱满度差,千粒重低,产量不高,皮壳呈黄白色而无光泽,品质下降;收获过迟,茎秆和穗颈干枯变脆、容易折秆断穗,造成产量损失。在多雨的年份,过迟收获,由于籽粒的呼吸消耗及雨水淋溶作用,反会使千粒重降低,休眠期短的饲料大麦品种还会造成穗上发芽,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在收获时尽量用机械收获,保证丰产丰收。留种田在黄熟期一定要认真去杂去劣、单打单收、晒干扬净且精心保存。

7.2科学贮藏

饲料大麦脱粒干燥后必须进行清理,除去杂粒和碎粒,然后贮藏。饲料大麦贮藏的安全含水量为13%,夹杂物不超过1%;贮藏的形式有散装贮藏和包装贮藏两类,散装储藏可节省仓容和包装材料,同时方便处理,而包装贮藏有利于调运,可有效防止品种间混杂;一般情况下,散装贮藏堆积高度2~3 m,囤包散装需离墙0.5 m垛成囤包,囤包底衬垫蔑席等防潮物,防潮物上和囤包内可喷洒防虫剂,防止象虫和麦蛾等害虫的危害;包装贮藏冬春季可堆高8包(约1.5~1.6 m)高,夏秋季可堆高6包[2]。

7.3综合利用

7.3.1籽粒饲料。大麦籽粒作饲料,喂猪可提高瘦肉率,降低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降低碘值,提高熔点,增强脂肪硬度,改进肉质。我国著名的金华和宣威火腿,饲料中大麦均占25%~30%,以保证火腿肉质。吉林省农科院在玉米粉饲料中加15%~20%的大麦粉,使猪的瘦肉率提高了6%~9%[3]。大麦籽粒作为奶牛饲料和羔羊饲料,已被广泛使用,大麦籽粒喂奶牛后,可获得优质牛奶和黄油。近年来,我国各地的鱼塘都很重视应用大麦籽粒作饲料。

7.3.2大麦芽饲料。大麦芽作饲料喂种公牛,能延长其种用年限,提高精液的数量和质量,对母牛的受胎率有良好作用。

7.3.3青刈和干草饲料。在春末夏初,青刈大麦饲料是代替青贮玉米的优质饲料,是解决无草季节鲜草供应的好办法;大麦草可晒成干草,或作青贮,其营养价值可与东北的羊草媲美。大麦秸秆粉碎后,经过碱化( 5%氢氧化钠溶液)、氨化等方法处理,可形成酸、甜、软、香等特性,比未处理的大麦秸秆提高消化率、增加牲畜食欲。

7.3.4籽粒加工后的副产物。大麦籽粒加工后的副产物,如麦芽厂切除下来的胚根,蛋白质含量高达24%左右,是优质饲料;啤酒糟的营养价值高,易被牲畜吸收,喂牛后可提高产奶率10%左右[4]。

简而言之,饲料大麦从刚出芽的幼苗到抽穗以及秸秆、籽粒都可以作为饲料利用,这是其他饲料作物所不及的。

参考文献:

[1]卢良恕.中国大麦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1

[2]卢良恕.中国大麦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380

[3]胡红梅,陆炜.大麦高产栽培[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 5

[4]胡红梅,陆炜.大麦高产栽培[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 6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品种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品种选育彩版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新陆早52号(硕丰165)品种简介
四川省2009年主导品种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