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假对文字发展和文字简化的影响

2015-03-21

文化学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表音通假矛盾性

金 钰

(河北保定学院,河北 保定 071300)

研究通假字是研究汉语言文字的难点及重点,与典籍整理、音韵研究、文字训诂等方面的联系特别密切,是阅读和研究古籍一定要肃清的障碍。然而,通假字演变和汉字发展方向存在明显的矛盾性,主要体现为:在行文中存在不可释性,与汉字表意体系的特征具有矛盾性,与汉字发展历史具有矛盾性,自身发展存在矛盾性。研究和分析这些问题,可以科学、系统地探索汉字发展史,并促进文字规范化,简化工作,推动汉字持续、稳定、科学发展。

一、文字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与矛盾性

文字发展是在简化与繁化的统一和矛盾中不断进行。[1]就文字表意层面而言,要有较强的可视性和图画性。文字要表达明确,要求文字与所指对应,所需要的文字也更多。就文字的学习和使用层面而言,要求文字简单、数量少,方便书写、容易掌握,即单一文字可以和多个所指对应,其对应关系广泛,则需要不断简化文字。此矛盾相互影响,是每一种文字得以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体现出文字的发展方向。张世禄指出:文字的发展和蜕变要依据两种方向,其一是“简易化”,文字工具的使用手续一定要从繁难向省便发展。[2]其二是“明晰化”,文字工具的作用是传达,如果表达不明确就会导致意义混乱,因此文字要向着明晰化方向发展。蒋善国提出:汉字发展历史表明,从图画文字到现代文字的过程是逐步繁化、逐步简化的过程。文字向成熟文字发展过程中,逐步放弃图画形式。[3]为方便书写,其形体更加简省、更具表意效果。每种文字都在“简化”和“繁化”的统一和矛盾中不断发展,通假字发展史中体现的作用与文字发展特点具有紧密联系。

二、文字和通假字发展中的统一与矛盾

通假字体现出图形符号及代表语音间的矛盾,其矛盾属于绝对矛盾,当矛盾消失时,图形符号随之消亡。文字是典型的表音符号,文字的产生代表着人们初步建立起表音意识。[4]通假字抛开形体束缚,让汉字演变成标音符号,体现出明显的表音意识。当通假字快速发展并导致混乱时,人们以通假字为基础增加区别符号,进而创造出形声字,形声字发展和继承通假字,体现出表音和表义的特征,不但满足文字发展规范,也满足汉字特征。另外,通假字也体现出汉字发展进程中的矛盾。汉字表义特征与通假字存在一定矛盾。其矛盾也促进汉字建立健全自身体系。通假字让汉字可以准确记录语言,形成汉字体系。在甲骨文中看到的文字大部分是象意类文字和通假字。就文字发展层面而言,通假字是发展形声字的基础,也由于形声字完善而消亡。通假字可以完整、准确地记录语言,当其数量过多时则会导致混乱。语言和文字在不断出现矛盾和调整矛盾过程,产生形声造字法,并推动文字的发展。因此,通假字本身具有的矛盾性,和汉字发展中具有的矛盾性相同。

三、通假对简化和规范文字的影响

汉字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是从繁琐到简单、从散乱到规范,同时又体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通假阶段的汉字经过很多变化不断稳定和成熟,从不同方面影响汉字。我国开展的简化和规范化文字是其发展的需要,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政策。[5]在通假字简化与规范文字时,一定要遵守文字发展的规律。

(一)人们使用汉字的需求

文字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决定此规律的是使用、创造了文字的人民,因此文字发展的各个阶段和人民需求都具有特别紧密的关系。梁东汉先生认为“文字的使用、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技术、科学、文化、经济、政治的发展有直接关系,他们是文字发展的主要条件”。[6]从通假字出现到消失的过程也证实人民对文字的选择。所以,简化和规范化文字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满足人民的使用要求。

(二)汉字自身特征和发展是历史的选择

汉字拥有明显的特征,其发展进程与他国文字发展有巨大差异。因此,简化和规范文字时只重视汉字拼音化是不科学的。拼音化是文字历经通假时期后发展的方向。但在汉字演变历史进程中,通假字快速发展而造成混乱,却没有走向拼音文字的路线,这和汉语单音成字的独特性有直接关系。汉字是单音词,大部分汉字一字一音,同时有较多的同音字,而拼音文字则难以区分和体现异义同音词。通假字过度发展已导致混乱,如果实行汉字拼音化则会出现难以想象的后果。这是汉字没有借助通假字而发展成为拼音字的重要因素。通假字在现代文字表述中已失去原有的作用,而拼音字也无法满足汉字的发展。因此,我国简化和规范化文字也要遵守汉字发展的规律。

四、结语

通假字的产生和汉字最初发展同步,所体现出的矛盾性使其在汉字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占据重要地位。通假字有效地弥补汉字发展初期表意的缺陷,逐步健全汉字记录语言的作用。通假字促进创新文字、发展形声字,进而让汉字更加具有规律性。其演变、发展对现代简化文字和规范文字的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和启示。

[1]顾涛.论古文字通假的文献释证法[J].考古与文物,2012,(2):98-102.

[2]彭霞.论形声字的来源及其产生的层次性[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11-120.

[3]刘思雨.浅析古文中假借字与通假字的使用与变化[J].品牌(下半月),2015,(1):136.

[4]崔文娟,刘忠华.小议通假字的“本字”[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2):94-97.

[5]陈征.通假字成因探微[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6):39.

[6]孙建伟.假借和通假研究综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29-33.

猜你喜欢

表音通假矛盾性
基于通假研究上古等类的可行性及方法
怎样识别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英语字母追根溯源
衛伯考(下)
《大大方方的输家》:一部先锋性与矛盾性并存的小说
自尊在网络成瘾与矛盾性的家庭环境中的中介作用
略论形声字声符的表音功能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英美法系对价原则的矛盾性及其解读
《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生态意识的矛盾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