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草根情结
—— 浅谈《庄子》中的劳动者形象
2015-03-21袁海战卓敏敏
袁海战 卓敏敏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8)
庄子的草根情结
—— 浅谈《庄子》中的劳动者形象
袁海战 卓敏敏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8)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具智慧锋芒的一部作品,作者在其中塑造了许多下层劳动者的形象,如厨师、木匠、工人、杂工和农民起义领袖等,他们虽然身份职业不同,但展示了作者关注民生、热爱普通老百姓的深沉感情。
《庄子》 劳动者 草根情结
中国古代散文一个丰富显著的特色是把深奥的哲理寓于风趣的故事讲解中,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容易把握住作者的寓意,使作者所讲道理很快能了然于心。在先秦时代,百家争鸣,各家纷纷著书立说,而且这些著者都很重视辩说艺术,均以犀利的言辞增强论说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九流十家等重要学派作品中,《庄子》是最具有智慧锋芒的一部作品。
如果《墨子》以朴质谨严见长,《孟子》以气势充沛制胜,《荀子》厚重而凝练,《韩非子》雄健而峻嵴,《庄子》的行文则变化无端、想象联翩,闪耀着浪漫主义的特异光辉。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1]评价十分中肯,所谓仪态万方意即形象丰富多彩,该书中塑造的许多形象丰满、个性突出、神采飞扬的劳动者形象,在先秦诸子中是非常突出的。在奴隶制、封建制社会,学术文化为统治阶级及知识分子所垄断,他们笔下绝少出现劳动者形象,偶尔露脸,也往往是蚩蚩愚氓。春秋战国社会大变动时期,有的贵族没落了,新兴力量上升了,列国纷争,处士横议,反映上述垄断局面的突破。然而这些处士大都力图跻身于统治阶层。孟子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称为“天下之通义”,在这种通行观点指导下当然难以成功地塑造劳动人民的形象。《孟子》中“齐人有一妻一妾”、《韩非子》中“自相矛盾”的故事,寓意深刻、语言风趣,确为辞令妙品;讽刺的对象,后者为手工业者,前者大概可划为城市贫民。以乞食为生的贫民之家有一妻一妾,这里存在无法自圆其说的缺陷,也许是由于作者脱离生活实际而臆造的缘故。《庄子》则不然,不仅其中出现较多劳动者,而且形象丰满,多属正面,具有卓越才能、智慧和识见,使统治阶级的“君子”、“圣人”相形见绌。
一、厨师
我们先看《庄子》“养生主”中对一位厨师解牛过程的绘声绘色的描写,他“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2],手、肩、脚、膝并用,发出种种声响,刀子动处,牛的骨肉划然分解。动作合于舞蹈旋律,声响合于音乐节奏。《桑林》相传为商汤时之舞,《经首》相传是唐尧时乐章。这里对劳动姿态与节奏做了高度赞美,把庖丁的解牛动作配合解牛时骨肉分离发出的声响喻之为配乐演奏的舞蹈。此处庖丁在庄子笔下,是一位技艺超群,并且对解牛有一套自己看法和见解的“哲人”。且看庖丁对自己技术经验与亲身体会所做的介绍“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3]。庖丁通过亲身参与生产实践进而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由于多年解牛,他已对牛的内部骨骼结构非常了解,因此当锋利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之中,反而显得绰绰有余,刀没有受到任何钝折,锋利无比。
庖丁之所以对解牛如此娴熟,首先,是多年亲身实践给他提供了总结经验的良好机会。其次,庖丁工作态度极为认真,虽然技艺已炉火纯青了,但每次碰到筋骨交错盘结处,总是“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提高警惕,注意力集中,动作审慎,直到整只牛肢解在地,才“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就像完成一件重大任务一样内心充溢着满足与喜悦之情。这则故事中,一位善于解牛且通过解牛阐述自己为人处世之道的厨子形象跃然纸上,形象丰满、栩栩如生,给每一位读者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木匠
《庄子》“天道篇”中记载了一位木匠以亲身实践告诫当权者“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却因偏执而忽视书本知识的重要性。轮扁在朝堂下制作车轮,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讽劝国君不要只读所谓的圣贤之书,只有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才能明白世间真理。他以自己斫轮经验为喻,说明运用椎凿的轻重缓急必须恰到好处,其中存在精微规律,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应於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於其间”[4]。此处扁的观点明显轻视书本知识,且含有神秘主义色彩。现代人应该看到,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确有局限性,但不应如扁一样全盘否定之。要知道河水的深与浅,就应当像小马一样亲自淌一次小河,而不是因听到不同言论而裹足不前。扁虽身为木匠,却是庄子的代言人,庄子利用扁之口道出了自己对“圣人”、“君子”不事稼穑、脱离社会实践的批判,可谓一语中的,所提论点虽有偏激、偏执的一面,但还是可以理解的。
三、技术工人
在《庄子》“达生篇”中,有关于“痀偻承蜩”与“津人操舟”两位靠技术混饭吃的人的记载,“痀偻承蜩”指那些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5]的人,即强调人通过长期严格训练与高度集中注意力,技术就能臻于神境;所谓“津人操舟”则强调“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6]。指善于游泳的人熟悉水性,自然很快便能操舟,虽济深渊,也如在平地,并不在意。“用志”与“忘水”两相矛盾,反映掌握技艺过程中的两个侧面,合而观之,才得其全,需要辩证地统一。此处技术工人以自己一技之长向后人阐述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四、杂工
《庄子》“人间世”篇中的“支离疏”是另一种劳动者的典型。他驼背耸肩、肢体畸形,是个打杂工。“颐隐於脐,肩高於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糊口;鼓策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於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7]像这样一位替人缝洗衣服以养活自己,播扬米谷,可供十人口粮的残疾人。由于天生生理的缺陷,统治者的兵役、徭役都轮不上他,有时还得到一点救济。支离疏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普通老百姓,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既养活了自己,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力奉献给社会自己的余力,对他所处社会作出了微薄贡献。此处的支离疏是一个社会群体的代表,在那危机四伏的时代,似乎又比一部分四肢健全的人幸运些,因为他至少可避免兵役徭役的迫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幸运的。那么,庄子想要通过支离疏传答些什么信息给读者呢?首先,作者想要暴露当时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所受的压迫,苛繁的兵役、劳役使多少健壮者暴骨沙场、葬身沟壑,只有这个畸形的半残废人才得幸免罗网、苟延残生,这是何等可悲的社会呢?真是“苛政猛于虎也”,其中寄寓了多少“人间何世”的悲愤。其次,身体健全、智慧超人的正常人不一定能得到重用和保全自己。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社会是充满矛盾的,要想保全自己,必须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在矛盾生活夹缝中苟延残喘。
五、农民起义领袖
《庄子》“盗跖篇”又是一篇奇文,这里塑造了一位人民起义领袖的形象。“盗跖”之名屡见战国诸子作品,《孟子》、《荀子》、《韩非子》均曾提及,但都只有片言只语,作为贪暴的反面例子。《庄子》此篇,规模相当于传记塑造的形象,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却相当高大。篇中记述孔子见跖的对话,自属寓言,但借孔子之口竭力赞美跖的仪表堂堂、智勇双全、才能出众,具有“生而长大,美好无双”,“知维天地,能辩诸物”,“勇悍果敢,聚众率兵”的“三德”,因而准备推举他为一国君主。然而跖凛然拒绝了这种实为招降的收买,指出那是用统治阶级的地位利益引诱他,而从来统治者都没有好下场。他又面斥孔子“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於子”[8]。《庄子》在这里沉重鞭挞了力图依附于统治集团的儒家之徒的不劳而获、道貌岸然而竞名逐利的丑态,指出这种人实在更适合戴上“盗”的帽子。文本中锋芒毕露的语言充分显示出叛逆者的豪情壮慨。
那么,庄子为何能成功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劳动者形象?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与庄子的生活经历有关。研究者认为庄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后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一生贫困,“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9],曾以编草鞋为生,有时还要靠贷粟度日。他对当时统治阶层的丑恶混浊是看透了的,不愿做帮闲、帮凶以求富贵。“列御寇”中记载有个叫曹商的,带着秦王赏赐的百辆车子,向庄子夸耀道:“夫处穷闾阮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这里描绘的住在小弄堂里脸黄颈瘦的制鞋者实为庄子的画像,而曹商则以能得到大国之君的宠信为荣耀。庄子回答:“我听说秦王有痔病找人医治,谁能舐他的痔疮就得车五辆,干的事越下流,得车越多,你大概是治过秦王的痔疮吧?去你的吧!”对统治者及其宠臣表现出极大蔑视与鄙视。
其次,与庄子的思想倾向密切相关。庄子追求绝对自由,身心不愿受到任何束缚。他对因保持独立人格而生活贫穷是感到自豪的。当他穿了打补丁的粗布衣服拜访魏王时,魏王说:“为什么先生这样疲惫呢?”庄子答道:这是“贫”,不是“惫”,“士有道德不能行”叫做“惫”,衣鞋破旧叫做“贫”,“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10]意思说“在这些混蛋统治下面,如不同流合污,不贫困是不可能的。反映他人穷志不穷,意气是昂扬的。”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楚王曾派人以重金请他入朝做国相,但他不愿受官场羁绊,表示“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焉”[11]。表明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一个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物。
最后,与庄子的文学修养有关。庄子往往不是用一种正面阐述或写实的方法表述思想,而以超现实的虚构、神奇怪异的想象、荒唐无稽的言辞编造虚妄荒诞的寓言故事,将他的真实思想寄寓在这些虚妄的寓言故事之中。庄子这种生活经历、思想认识和人生修养使他对下层劳动者的高尚品格与精湛技艺有深刻认识与体验,从而在笔下气宇轩昂地描写出来。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6.
[2][3][宋]吕惠卿撰.汤君,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2009:56.
[4][宋]吕惠卿撰,汤君,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2009:277.
[5][宋]吕惠卿撰,汤君,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2009:353.
[6][宋]吕惠卿撰,汤君,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2009:354.
[7][宋]吕惠卿撰,汤君,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2009:85.
[8][宋]吕惠卿撰,汤君,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2009:540.
[9][宋]吕惠卿撰,汤君,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2009:572.
[10][宋]吕惠卿撰,汤君,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2009:372.
[1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