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问题意识到中层理论
——评《传统与变迁:近代华北乡村的经济与社会》

2015-03-21郑清坡

古今农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定县论争史观

郑清坡

从问题意识到中层理论
——评《传统与变迁:近代华北乡村的经济与社会》

郑清坡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071000)

学者多将史学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厘清基本史实的基层史学,探求史实间相互关系进而提出中观概念的中层史学和揭示历史规律并构建理论的高层史学。基层史学与高层史学固然很重要,然环顾学界现状,最欠缺和需要的恰恰是能够沟通史实与理论的中层史学。而要达此境界,除最基本的史实与理论功底与素养外,更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如此,才能发现史实间的联系与一般规律,进而实现中层理论的突破。近些年,史学研究越来越注重于此。李金铮先生著《传统与变迁:近代华北乡村的经济与社会》(以下称《传统与变迁》,所引书中内容不再一一注解)既是他多年来反思乡村史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也是近年来以问题为导向史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一、整体史观指导下的问题意识

多年来,李金铮先生一直倡导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开展中国乡村史研究。在他看来,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在学术研究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解决问题的观念,这又是学术创新的基本前提。而问题的发现,作者认为,除充分了解既往的相关研究,确定某一课题是否有研究的空间外,更要时刻心存整体史观念,如此才能有相当价值问题的发现。这也是贯穿该书各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即整体史观指导下的问题发现与具体研究,同时关注小历史与大历史对话的宏观史学。在李金铮先生看来,整体史理念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不断扩大历史研究内容的全面史、普遍史,二是以整体史观指导具体或碎片研究,三是宏观史学是整体史的最高追求。而作者的华北乡村研究正如他所讲,基本属于第二层次,也不乏对第三层次的追求。作者整体史观的三个层次概念与史学研究三个层次虽具体表述稍有差异,其内涵却相一致。从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对实现近代中国乡村史研究由问题意识到中层理论突破的追求和学术自觉。

纵观20世纪以来纷繁的中国乡村研究,始终有一条主线在其中,即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才能促进中国农村的繁盛和现代化进程。但对此问题的回答,首要的是清楚中国乡村的状况,民国时期诸多学者即投身于此要予以事实与理论的解答,此后乡村史研究者也一样投身于此。然而,不同理论与方法指导下的近代中国乡村研究,其认识和结论也迥异,并引发诸多争论,许多问题至今仍未获共识,从作者提炼出的既往近代中国乡村经济史研究最具代表性十大论争性成果亦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这些争论性的主要问题包括:一、失调还是适度:人地关系论争;二、集中还是分散:土地分配关系论争;三、紧张还是和谐:租佃关系论争;四、大农场与小农场的效率比较:经营方式论争;五、解体还是延续:家庭手工业论争;六、如何评价高利贷:金融论争;七、商品化的动力:市场论争;八、追求利润还是谋生第一:经济行为论争;九、发展还是衰落:经济演变趋势论争;十、资本主义成分还是封建势力占优势:经济性质论争。

而这些争论产生的原因,作者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革命与现代化研究范式之争,研究时段和区域的局限,历史资料的局限,“求新”思维过度。显然这样高度提炼的“十大论争”是在整体史观指导下进行的,具有非常强烈的问题意识,更是对近代中国乡村经济史研究的整体把握和精准了解。同时也如作者所言,这些论争反映了近代中国乡村经济史本身的关键问题或本质问题,也是进一步回答近代中国乡村发展路径的基本前提与基础。由此,作者也指明了此后近代中国乡村史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即弥补或解决以上论争之缺陷,缩小以至解决分歧,进而总结近代中国乡村经济史的独特模式,融入国际学术视野。可以说,作者对近代中国乡村经济史研究十大论争的提炼虽还未提出理论性的中观概念,但其对当前和今后相关学术研究所起的提纲挈领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

二、小历史大问题

虽然宏观史学是历史学者的最高追求,但社会的复杂性与人的生命、精力、智力的有限性,都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对所有历史内容进行全面研究,而只能选择具体。正是基于这样的了解,作者在开展近代中国乡村史研究时,更倾向于采取区域路径。在他看来,区域研究方法能够兼顾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内在关联,避免有意无意地过分强调或渲染某一方面的作用。进而作者提出了区域选择的四个标准:这个区域必须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能体现时代特色,研究者对该区域的当代社会经济有较多认识,有丰富可信的史料作保证。按此标准社会经济区域的选择可大可小,大者如华北、东北、华南、长江流域等,小者如冀中、冀南,或一县一村等。

显然,这样的区域或碎片、微观史研究仍是作者一再强调的整体史观指导下的具体研究,而非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单纯碎片的第一个层次。在此作者尤为注意将具体的研究对象置于整体史之中,注重研究对象与其他现象之间的联系。也正是在这种整体史观中的区域研究,实现着作者以小见大,以具体研究反映历史时代、影响历史方向的大的问题意识。因此,在作者看来,一项成功的碎片或微观史研究,不在研究对象大小,而取决于是否增加了普遍联系和以小见大的整体史意识。由此他还特别提到在区域研究路径中要格外注意的三个问题:一是注意挖掘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内在关系,建立全面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的框架结构;二是要注意社会经济的运行机制与历史变化;三是注意“国家”的影响。惟如此,在采取区域路径进行中国乡村史研究时,才能逐步实现作者一再倡导的从总体上提升对乡村社会经济史的认识,以更接近“总体史”的目标,也即对整体史观第三层次的追求。

该书中有关定县的七章正是上述史观和研究方法的具体呈现,小历史中也有大问题,“从冀中定县看近代华北乡村社会经济”的篇目标题即可见一斑。每章的背后都有着比较大的宏观视野,回应的也是多年来相关研究领域学界较具争论性的问题,也是对上述十大论争的一个回应和解答。而选择定县为研究对象,如作者所言,一则这是他多年来一直关注的一个区域,二则该区域有比较丰富的资料,三则该区域能够说明一定范围尤其是华北平原的情形。正如李景汉先生在《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序言中所说:定县县内的农民生活、乡村组织、农业等情形可以相当地代表中国的农村社会,尤其是华北的各县情形,也可以大致说明全国农村社会的缩影,有许多定县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也就是其他地方的现象和问题。也正是区域选择的一般代表性使作者的实证研究在解答近代中国乡村史研究中的某些争论性问题时具有十分强劲的说服力,对相关研究向前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如作者所言,研究范围固然全国最好,但也可以是更小的地区,有了不同地区的结论,自然不难形成一个总体判断。

三、从问题意识到中层理论的转变

无论问题意识,还是整体史观,抑或区域路径,都还只是研究理念和方法。而对既往近代中国乡村史研究不足的发现与回应显然也不是作者的根本目标,实现对近代中国乡村史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并归纳总结其独特发展模式才是他真正关怀所在。问题意识只是由具体研究向中层理论提出转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虽然有关定县的研究主要回应了十大论争中的若干问题,但其同时也提出了革命何以发生的另一个关键问题。作者在通过对近代定县农家生活量化分析回应近代中国农民生活水平变化趋势时认为,刻意夸大农民生活的恶化趋势或拔高农民生活的改善都不可取;普通农民的生活仍处于绝对贫困的挣扎状态,农民生活的些微改进远不足撼动结构性的绝对贫困状态,这也是中国革命发生和农民支持参与革命促使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作者也一反传统看法认为并不是由于人口压力,而应当从其他方面寻找。他独辟蹊径,从确定人地比例临界点这一人口压力问题的关键处入手,通过对定县人地关系的考证和计算,得出结论:从维持最低粮食消费角度看,现有耕地能够满足人口需求;从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消费角度看,虽有不足,但相差不远。这是对以往有关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突破,打破了清代至今学者们对人口压力说的传统看法,同时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相当的讨论空间。中共革命呈现出来的一个主要形式和内容即土地的重新分配,其理论基础就是近代中国乡村土地占有的高度集中。近些年一些学者提出了土地分配分散说,这虽然部分纠正了以往认识的偏差,但也存在夸大成分,以至于成为质疑土地改革必要性的证据。作者同样以定县为例对土地分配的集中说与分散说予以了回应,他认为,近代中国乡村土地分配处于相对分散的同时,仍是比较集中的,地主富农占有较多土地,一般农民占有较少土地,是无法否认的历史事实。在作者看来,土地的平分,不仅可以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维持最低限度的粮食消费,也可使他们基本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消费。正是在此意义上,贫苦农民充满着对土地和财富的渴望,从而构成土地改革的社会经济基础。

如作者所言,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中共革命的发生与农民何以支持参与革命,同样具有复杂的多面性,绝不是某条理论能够予以概括解释清楚的。这就需要大量的农民个体与群体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方尽可能还原近代中国乡村演变发展的面貌,进而有系统的整体性解释。

从《传统与变迁》全书各部分内容来看,既有理论与方法研究,也有具体的问题或区域、个案研究,但所有研究都在指向一个问题,即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所呈现的具体面貌,也包含着近代中国乡村以怎样的方式和面貌向近代转型及其原因。而这个问题恰恰也是百余年来学人们孜孜以求想要解答,却纷争不断始终未能取得共识的大问题。或许作者将书名定为“传统与变迁”即是对此问题的部分解答,也就是近代中国乡村是一种传统与近代因素共生互融,在二者的交叉互动中艰难前行。然而《传统与变迁》一书仍然是一个阶段性成果,还未完成从问题意识到中层理论提出的彻底转变。虽然如此,该书对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的若干解释已经为构建相关的中层理论做了必要的基础与准备。

郑清坡(1978—),男,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

猜你喜欢

定县论争史观
《论风格》文本系谱与论争
乡村建设背景下定县文艺大众化实验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中学新诗教材的一场论争及其意义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村上春树文学翻译论争背后的译论之辨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新中国初期人口增长原因探析
新中国初期人口增长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