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农耕文化 培育农民精神
2015-03-21陈艳清
陈艳清
传承农耕文化 培育农民精神
陈艳清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北京 100122)
2014年,在中组部、农业部举办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过程中,设置了“传承农耕文化,培育农民精神”的课程。通过传授中国古代农业的成就,使学员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使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过渡,共建和谐美丽乡村。本次课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农耕文化传承;农民精神培养
一、缘 起
2014年,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要求不断提高,中组部、农业部制定了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工作方案,在认真总结以往培训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塑造培训理念、彰显品牌特色、强化培训管理,不断完善和大力推广“村庄是教室、农民是教师、经验是教材”的示范培训模式。力争把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打造成为精品工程。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承担其中的68期的培训任务,均安排了“传承农耕文化,培养农民精神”授课内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培训目标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部署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和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帮助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准确把握形势和任务,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带头致富和带动致富的能力水平,培育扎根基层、服务农民、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队伍。
(二)培训主题和对象
1、培训主题
示范培训紧紧围绕今年中央“三农”工作部署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关要求,依托全国31个部级和省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共举办117期培训班,培训11700人。其中设置粮食生产大户主题培训班30期、家庭农场主题培训班15期、农民合作社主题培训班15期、大学生村官创业主题培训班30期、农村信息化主题培训班10期、美丽乡村主题培训班16期,专门为西藏自治区举办一期带头人培训班。根据不同主题安排相应的培训课程和参观考察内容,每期培训班均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课程和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精神养成课程。
2、培训对象
主要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村各类致富、科技、经营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农村基层人员。
(1)农民合作社主题培训班: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
(2)家庭农场主题培训班:示范性家庭农场经营者及从事家庭农场管理服务的人员。
(3)粮食生产大户主题培训班:以300 -1000亩经营规模的农户为主,兼顾经营规模较大、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大户。
(4)农村信息化主题培训班:兼任农村信息员的村“两委”成员、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种养殖大户等带头人。
(5)美丽乡村主题培训班: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的村“两委”成员。
(6)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班:以在农村工作1年以上的大学生村官为主,兼顾农技推广特岗人员,“三支一扶”支农大学生。
(三)培训课程形式安排
根据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的特点和需求,经反复研究,设置了2014年示范培训的内容和课程。
1、培训定位。培训针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拔尖人才开展,它既不同于一般性的政策知识培训,也不同于普通的管理知识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既不同于一般的学历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职业培训,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通过为期一周的听、学、看、谈、悟,达到帮助学员开阔思路、启迪思维,更新理念、增长才干,增强修养、坚定信念,提高能力、推动发展的目的,是侧重于管理的综合性培训。
2、培训内容。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结合培训基地特点和主题内容,设置经验传授、专题讲座、研讨交流和现场观摩等4个板块。
(1)经验传授。请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面对面传授实际工作经验。
(2)专题讲座。请有关专家讲授包括农业农村政策、农村热点重点问题、创业富民知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内容,根据不同培训主题有所侧重。
(3)研讨交流。组织学员在培训基地和考察实地分组研讨,交流学习心得。
(4)现场观摩。组织学员实地参观考察,帮助学员开阔眼界、启发思路。
(四)传承农耕文化,培育农民精神课程主讲教师的选定
在这个一周的培训中,“传承农耕文化,培养农民精神”是我们这个培训项目中的重中之重,是纲领性课程,因为这个课程的成功程度关系到本次培训课程的高度,农民精神培养将决定未来中国农业方向的正确与否。基于此认识,我们直接与人事司领导协调,请主要领导亲自出马授课,得到肯定的回答与直接的支持,主要领导多次利用繁忙的工作之余,亲自授课,得到了学员的普遍好评;同时我们与中国农业历史学会联系,学会领导非常重视,不仅参与本课程的授课工作,同时建立了由各相关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资深专家组成的教师库,使我们对本课程的顺利进行充满信心。
二、传承农耕文化,培育农民精神课程设计思路与目标
通过与授课教师的充分交流,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传承农耕文明;其二是培育农民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培育出一个合格的新时代的村官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耕文化传承课程该讲些什么,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通过我们与领导和专家沟通后,感觉要让学员们大致了解中国农业的简要历程,古人们做出了哪些成就,这些成就在今天又是一个什么地位和作用。我们知道,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农耕文明起源中心,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农耕文明,拥有众多的发明与创造,这些财富不仅具有文化价值,同时还具有现实意义。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这其中,化肥与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是关键原因,而传承农耕文明,则能够缓解这些问题,通过讲解,可以使学员们对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特别是农耕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成就,进一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现代文明发展中吸取能量,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使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过渡,带领村民建设和谐、美丽乡村。
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只有让梦想插上精神的翅膀,才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要切实加大农民精神的培育力度,为追逐“三农”梦想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农民精神培养是本课程的落脚点。农民是今天中国的最大群体,培训的学员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培训结束后,其效果将影响到这个群体,使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高度政治素养的农民,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依靠,中国农业的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问题都将托付与今天的中国农民,没有一个高度责任感,精神素质与业务素质俱佳的农民群体,难以承担起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重任。
课程内容要体现出“扼要”、“精准”、“深刻”、“对症”等特征。“扼要”——即扼要讲授古代农业历史,几个关键时段的历史梗概,让学员对农耕文明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必讲解过于高深的内容,着眼于通俗易懂,让他们能够感受这些内容与今天息息相关;“精准”——是要将农耕文明的核心讲出来,特别是传统农耕文明的成就,及其在今天的意义,特别是指出其在和谐社会、美丽乡村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中的作用。“深刻”——分析要深刻,主要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地分析,指出其意义与价值,并引导学员在课上进行深度分析和思考讨论。“对症”是指课程的效果要切中要害,针对农民小农意识较浓厚,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生产对农民素质的高要求,理清思路,让他们体会到新型农民养成的迫切性,用现代理念武装头脑,成为未来农业依靠的生力军。
三、传承农耕文化,培育农民精神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前者是传承农耕文化,后者是培养农民精神。通过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价值发现,找到其在今天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时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农民精神培养,造就新一代有知识,富有社会责任的新型农民群体。
(一)传承农耕文明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历史上以农立国,直到今天农业依然是基础,近几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是农业。农耕文明的优秀传统依然在今天有其价值,值得我们发扬光大。传承农耕文明,必然要了解到中国农耕文明的历程与成就。我们给学员扼要地介绍传统的农耕文明的历程,包括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萌芽与演进时期,中国古代既是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同时又是重要作物起源中心。夏商西周时期:传统农业初步形成期。春秋战国一秦汉魏晋南北时期:北方旱作农业形成与成熟时期。隋唐宋元时期:南北方农业交融,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时期,南方水田农业发展与成熟时期。明清时期:南方水田农业进一步发展时期。传统农耕文明的成就及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历久弥新的精耕细作传统,旱地抗旱保墒技术与水田耕作技术;众多的农业发明:如家畜与作物品种、农时利用、农业工具发明与水利工程建设;众多的土地利用形式与高效的耕作制度;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传统:如稻田养鱼、桑基渔塘、生物治虫技术。
当然,传统农业同时也存在缺陷,特别是到了1840后,随着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传统农耕文明的缺陷表现出来,中国现代化开始于从落后挨打中认识自己的不足,进入到近现代农业时期——农耕文明的转型。从中国的农业发展过程来看总体上是在追求效率,但是用传统的本土的方式追求,主要体现在高强度利用土地,提高复种指数。随着欧洲文明向便于扩展,中国被迫向西方学习,不得不用西方的方式追求效率,各种机械与现代农业要素进入农业领域。所不同的是西欧的农业模式因为家庭土地面积较充足,以节约劳动力为主要提高生产率,而中国古代是小农经济,家庭土地面积普遍相对不足,人手足够,所以以节约土地的方式提升产量。中国难以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而西欧的传统生产方式能够萌发现代科学,现代农业要素如机械、化肥与农药出现是西欧文化的产物,中国近代开始向西欧学习,引进实验农学,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大大提升了农业效率,但是到今天存在问题也相当突出。这是一种现代化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1840年开始,至民国时期西方农业技术缓慢引进。新中国时期,现代科技强力介入,科技成为中国农业生产的主导力量,粮食产量增加,各种要素投入,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成就很大,然而问题也随之产生。化肥与农药大量使用,加上工业污染,酸雨增加,环境出现了问题,土地污染严重,河流浑浊。当然不能将现在所有的环境问题归之于农业,但是农业毕竟占领主要地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21世纪农业,我们需要进入一个环境友好协调发展时期,这里我们就会发现农耕文明有其独特的价值。今天,我们要平衡现代农业要素的效率与传统农业要素的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不影响效率的基础上,要尽量保护环境,启用传统的耕作方式,为子孙万代着想。例如,用绿肥替代化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农业部在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项目的基础上,启动了中国重要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包括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在内的几处遗产列为其中。各地自发地开展乡村旅游,农耕文化展示在各地得到认可,农家乐项目遍地开花。传统的农耕方式,如利用有机肥料所生产出来的食品与畜产品,被视为稀缺品,如不给饲料的柴鸡,在市场上得到青睐。
(二)培育农民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追逐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三农”梦想。但是,不可否认,中国的农民性格特点是优点与缺点均突出:优点是吃苦耐劳,热情好客;缺点是均分财产平均主义,不患少,患不均,患得患失与斤斤计较,保守与无开拓精神。我们需要分析其产生这种性格的原因,他们是因为专制体制影响的局限与集权统治,限制人身自由与小农经济弱小。当代社会需要农民具备一些独特的素质,建立小康社会的关键在老乡,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和“三农”梦想的实现,就必须关注农民精神的培育,我们认为农民精神的主要来源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典型人物的精神气质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遵循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征,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我以为农民精神塑造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热爱祖国、勤劳协作、科学守信,崇仁厚德,因此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进行农民精神素质培养。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传统精神特征与价值观
2、培育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典型人物的精神理念,富有时代特质的中国农民的代表人物介绍
4、培育农民精神,积聚发展力量,核心要素是做到“热爱祖国、勤劳协作、科学守信、崇仁厚德”
通过较短时期的培训,要达到不断发酵的目的,即培训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要让学员将所学的知识化为行动,影响他们身后的广大群体。在未来的进一步的培训时,要将工作延伸到以下方面,如:强化诚信教育,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信用制度,加大惩治失信行为的力度,建立诚信记录档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生动和群众愿意参加的文体活动,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占领基层文化阵地;宣传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反对铺张浪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当好示范引导,管好身边的人。
中组部、农业部启动规模宏大的六类不同类型的农村职业人才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新型的具备综合素质,能够带动更多的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的农民,可以管理数量较大的耕地面积的农场主,显然与此前的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农民不一样,耕读传家是古代知识与农业结合的理想形态,而新时期的也要提倡“耕读传家”,而且它是一种传统耕读传家无法相比的高水平的“耕读传家”,不学习何以能够承担现代的重任,培养有知识与智慧的新型农民,为国家提供优质的农产品,为后人留下美丽的青山绿水。
四、传承农耕文化,培育农民精神课初步培训效果
通过培训,学员们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反响很好。如海南省陵水县英州镇新坡村委会主任助理许元誉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刘英杰司长用幽默睿智的语言向我们诠释了农民精神的真正内涵,从中让我获益匪浅。我觉得不管做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行业都需要有精神支柱的引导,要不然就会显得毫无目标,毫无秩序,如无头苍蝇到处乱窜。山西省太原市的大学生村官王鹏在培训心得体会中写到:“作为一名已经在基层服务六年的大学生村官,我也常常问我自己,农村需要什么,农民需要什么,而我自己又能做些什么。现在我明白了,农村、农民需要的是知识、技术和市场,而我应该成为知识技术的学习者、实践者、传播者和市场的开拓者。人事劳动司刘司长讲的农民精神深深触动了我,“热爱祖国、勤劳协作、科学守信、崇仁厚道”也一定会成为我发展农村,培育农村文化的精神食粮,只有培育出良好的精神,我们才能凝聚更大的力量,在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业上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广西省蒲县龙怀乡三河村村主任助理李美迪说:“《传承农耕文化,促进乡村旅游》这节课讲的非常精彩。乡村旅游,除了当地的风景特色,更应在于其文化特色。因为只有文化才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如农科村,以花卉为依托,以西蜀文化为内涵,以杨雄故里为背景,丹丹调味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豆瓣酱同样以豆瓣酱形成的历史为依托,农耕文化在乡村旅游中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因此,要发展乡村旅游,重要在于挖掘和研究本地的文化特色”。
五、讨 论
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培训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基层的农民,时间短,但是见效快,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让他们业务与精神素质有一个较大的提升,值得继续进行。值得欣慰的是,这个项目在2015年将以更大的规模开展,将培训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让他们成为更大规模的农民群体的代表,提升整个农民群体的业务与文化素质,新时期中国的农业发展籍此会从中受益。
显然,培训的学员对于广大的农民群体来说,是少之又少,这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做好培训的顶层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制定培训跟踪考核办法,强化对过程和结果的监督考核,不断丰富培训内容,从单纯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向更广的领域延伸,包括新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创业励志事迹宣传、家庭教育、医疗卫生常识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等,及时发现并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在未来要特别关注妇女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聪明能干的家庭主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家庭的生活状况和孩子的发展前景。鼓励培训学员回到乡村开展再培训活动,将其所学的知识通过现代化方式向农村扩展,不仅要提高农业生产技能,更要提高家政管理能力,稳步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养和家政管理水平,这将是针对更多未来农民素质培养的百年大计。
On the Inheritance of Farming Culture and Cultivating of Farmers'Spirit
Chen Yanqing
(Rural Social Undertakings Development Center,Ministry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0122)
In 2014,the course of“Inheritance of Farming Culture and Cultivating of Farmers’Spirit”was set up during a demonstration and training project organized by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etc.By learning the achievements of ancient Chinese agriculture,the trainees constantly draw nutrition from traditional culture,so as to set up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gradually achieve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of farmers,in order to build harmonious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This course has achieved the expected effect.
Farming Culture Inheritance,Farmers’Spirit Cultivation
陈艳清,女,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新农村建设处副处长,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