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跟鞋下的社会规训: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建构

2015-03-21高月

昌吉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规训高跟鞋建构

高月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现代化的消费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美”展示,各种元素、符号相互迸发而令人应接不暇,高跟鞋,这一为广大女性所青睐痴迷之物,它的使用确能使人摇摆其臀、婀娜其身,优美姿态下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之美,而同时,攒眉蹙额、一步三痛之态却往往被人忽视。深稽博考,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现象背后捆绑的是社会对女性的建构与规训,而媒体则是其主要劝服手段。

一、自塑下的“诱惑”——体态“美”的自我认同

窈窕的身材、优雅的体态、风韵的走姿——这就是如今社会广大女性所追求的外在形象,而高跟鞋则是这一形象绝佳的塑造者。几乎每位女性的鞋柜中,都随处可见高跟鞋的身影。中国高跟鞋的代表地——龙岗,产值已达200多亿,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1]。如此风靡的高跟鞋在这外在魅力的同时尽管会使得步伐受限,疼痛难耐、足部畸形,但这一“伤痛”在这“鞋跟诱惑”面前似乎变得不值一提。这哒哒之声的鞋跟下支撑的不仅仅是女性优美的体态,更是一种自我期望的满足与自我身份的认同。

马斯洛睿智地指出,需求顶端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是趋力于成为人们所希望的人物,是一种自我认同与外在合力的结果。高跟鞋则是成为女性参与社会、自我实现的符号,通过这一符号完成其意指效果。女性追求美,同时社会为其贴上了温文尔雅、体态轻盈的标签,这是社会性别下,主流意识形态赋予女性的刻板印象。罗兰·巴特研究流行体系时指出:“所指”所表达的“意义”更多是一种心理的印象,它具备的是大众的共同心态共识。女性着高跟鞋便从心理上认为达到标准和要求,而形成一种自我满足和认同,其外在形态和社会方式则来源于这一种认同。这正如法国心理学家拉岗的“镜阶理论”之言:“自我”是被别人定义和再现的[2]。

“自我认同就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3]。女性“美”的展示和社会“欣赏”的过程中影响着女性自我形象的塑造,通过不断塑造自身以迎合社会目光,女性得到了自我满足,周而复始,使男性成为女性美与丑的审视者评判者,这就是社会对女性从思想上的规训。而女性是以这种规训为参照系和反思来完成认同,毫无意识地、变相地接受这种社会期望,在这种“自塑”和“被塑”的过程中而化解为一种病态的追求方式,宁可忍痛也要追求美丽,以此符合男权中心秩序,这就是现代社会对女性形象建构的开端。

二、他塑的标准——男性拥有塑造女性的话语权

男性的“他塑”是女性“自塑”的外在驱力,鲍德里亚曾言:“身体取代了灵魂道德以及意识形态的角色,成为救赎的对象。身体不是自然生成,一成不变的,他是可以后天建构,塑造的”[4],这里所说的建构和塑造是间接性的和深远的。凯特·米利特在其《性政治》中提及,性政治通过两性的“交往”获得对气质、角色、地位这些男权制的基本手段的认同。具有较高地位的人往往担当统治者的角色,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受到鼓励,养成一种统治气质。”[5]前文已经提及,女性追求高跟鞋在于获得男性的肯定和欣赏,以此达成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男性作为拥有话语权的阶层,依照自身标准和利益需求将性别化约为男女两类,制造了二元结构。他们对性别形象和气质做了不同的规定:男性是理智、强壮、坚强的,女性是感性、温柔、软弱的。[6]男性眼中“完美女性”的形象中,高挑挺拔的身材,玲珑有致的体态则是必备条件,男性在日常生活中以这样的标准来审视身边的女性,使不施粉黛、不修边幅的女性转而为迎合这一男性眼光而穿上了高跟鞋,女性的自我认同和男性的标准相辅相成。在这里,需要补充的一点是:男性的这一刻板印象,一部分也启迪于媒体,长此以往,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相像于媒体所塑造的“拟态环境”,媒体便通过男性这一中介完成它的间接性建构,男性成为媒介的媒介,这一种渠道正是互补女性“自塑”之下的“他塑”。

三、建构标准:媒体成为鞋跟认同的幕后推手

女性主义的掌门人西蒙·德·波优娃曾在其著作《第二性》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人不是生而为女人,而是“成为”女人[7]。这意在表明生理性别不等于社会性别,福柯也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正确”的话语是由一些机构制造出来,譬如大学里的学术知识,军队里的纪律规范,媒体的舆论导向,都是制造真理的机制[8],在这种“真理游戏”中,掌握话语权力的阶层规定了“正确”和“错误”的标准。如今现状,女性着高跟鞋,被动接受活动控制,由社会规定节奏、安排活动、调节重复周期[9],这般乖巧、听话地处于被指定的位置,活动于所期望的活动,完成自塑与他塑,这主要源于媒体的力量,媒体是这一规训与建构的幕后推手。

媒体通过塑造刻板印象和框架来建构现实中的女性形象。这两种理论都传达着这样的一个现实:媒体刻意强调、阐释和呈现的符码,被媒体生产者惯常使用于组织产品和话语[10],以此影响人的行为。媒体建构女性形象标准,除了上文提及的女性自我认同和男性的定位引导外,还有更为直接的渠道:

(一)直接推销,进行名人代言

媒体对于女性形象的描述控制和影响了受众的意识形态,而最为直接和冲击力最大的就是直接推销和名人代言,借用时尚圈艺人的影响力,以美丽的画面感和光鲜的广告词为据,传达着“真实”、“可靠”的信息源。艺人作为一种身体偶像,提供了一种形象模板,引导众多女性的仿效,促使社会女性产生消费欲望。例如,为人熟知的红蜻蜓品牌鞋,邀请的台湾天后莫文蔚代言,莫文蔚通过展现修长的双腿、婀娜的身材和完美的气质,来产生名人效应以造成追捧。更有甚者,通过时尚栏目、时尚版块来进行连绵不断的宣传和推销,将这种高跟鞋元素与美丽、时尚紧紧捆绑在一起,女性在这媒体所制造的拟态环境中,接受了其所建构的形象文化,强化了这一审美标准和范式,如此便顺理成章地巩固了这一鞋跟符号,即高跟鞋是成为优雅女性的必需品。

(二)影视中女性形象潜移默化的传达

我们已知,女性是收看影视节目的主力军,媒体虽不会在影视中大量地进行广告植入,但在这其中通过塑造女性形象来建构标准,同样对女性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职场女性通过高跟鞋踩出了她们的干练与能力;家庭主妇通过高跟鞋支撑起自身温柔的情调和魅力,就连青少年女性也会使用高跟鞋来追求自己的“公主梦”,似乎拥有了一双“水晶鞋”,则真的会使人从“平凡的灰姑娘”蜕变为“美丽的公主”,这一切都是来源于媒介的建构魔力。媒体无时无刻不为我们提供着虚构的经验,而观众遭遇它们时是将其当作虚构和日常生活交织而成的生活常规的一部分来对待的。这种社会领域进入虚构话语中,便引起不同程度的受众参与,从而完成了性别化的表象和它们所构成的意义。[11]2014年8月21日上映的电影《临时同居》,郑秀文所饰演的沙律一直钟爱于高跟鞋,放映至27分58秒,说道:“做女人,必须有双Christain Louboutin”,这也间接地告知了社会上的广大女性,强化塑造了女性的高跟鞋形象。此外,出现在镜头中的美丽女性的形象也皆为高跟鞋的拥护者,如此便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将高跟鞋嵌入女性的形象中。女人的形象与真实的女人的对立,媒体的形象没有真正代表女人的本色或女人真正能够成为或应当成为的样子,只是媒体的“定型”。

总之,媒体在社会的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渠道影响着人们的不同审美标准,无论是短期、强效果的广告宣传,还是长期、潜移默化的影视形象,也无论是女性直接接收,还是男性的间接塑造,媒体都最终完成对社会不同人群的身份建构。媒体不仅促进了高跟鞋这一元素的认同,同时,女性也借助这一媒介技术塑造符合她们自我认同标准和社会建构标准的女性身体形象。加之国际传播的便捷,东方女性越来越倚向西方的文化标准,从这点来看,使女性身体形象逐渐西化是否会成为西方文化霸权的产物?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天使或恶魔:理性对待“高跟鞋政治”

美国社会历史学家琼·斯科特认为,作为社会关系成分的社会性别,是区分权力关系的基本方式[12]。高跟鞋这一产物,就是男女身份定位的标志。高跟鞋是天使,它备受青睐在于它“硕人其颀、硕人敖敖”之效。高跟鞋同样是魔鬼,因其限制的不仅是女性的一双脚,更是将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束缚于上。

媒体通过展现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女性形象,不断给社会女性造成压力,以致现代女性盲目性地走上极端,以至于呈现病态趋势,过度重视外在形象“美”而忽视内在身体维护和内涵养成。这种将身体作为自我认同核心的现象,从长远来看,只能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是十分可怕和危险的。因此,本文所要呼吁的是,认清这高跟鞋背后的政治,理性对待这一规训的产物。既不全部否定,也非过度迷恋。

(一)不排斥:高跟鞋是流行时尚的象征

自古就有“女为悦己者容”之说,现代女性追求美丽和自我满足,当然是值得理解和提倡的,从表层意义上来说,高跟鞋虽有政治意涵,但其和当下流行的服装、发型、箱包一样是代表大众文化的产物,引领着当下时尚。我们在特定的场合同样需要假借于高跟鞋来体现自身的气质和自信。而媒体则是将当下最流行之物展现在我们面前,借用媒体的便捷,我们当视之为信息的告知者,而非行为的控制者。

(二)不过度: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消费观

高跟鞋和当下流行的服饰、发型等区别在于它是女性的专属,且限制女性的步履,最能够体现出当下社会对女性形象地位的建构。我们所批判的是女性在追求这一身体符号的过程中形成病态的、同一化的观念,而媒体不间断地灌输也会使受众迷失方向,被动、无意识地被洗脑,我们需要保持高度清醒的意识,适度消费与使用,保持女性该有的话语权,以自身的舒适度为标准而非以媒体来裁决,以此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消费观。我们应深知,身体的健康发展是先于外在美丽的,内心高尚是重于外在的光鲜,这该是在这高跟鞋风靡的社会中最难能可贵的心境。

高跟鞋这一极具诱惑之物,促进着当下社会广大女性不断追求“身体之美”,同时它也是这一追求的产物,受到一定社会的规训和定位而成。而媒体在这一规训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通过建构女性的身份认同,同时塑造男性和女性的审美标准来完成它的控制和引导。本文意涵并非宣扬广大女性丢弃高跟鞋而穿上简易的平底鞋,而只是通过这样的一个元素让广大女性认知这一微妙表象背后的深层政治性。理性对待“鞋跟政治”和媒体的引导。

[1]2014版高跟鞋行业发展现状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R].中国市场报告网http:/www.360baogao.com/2014-02/GaoGenXieHangYeFenXiBaoGao.html.

[2]陈滢巧.图解文化研究[M].易博士出版社,2006:33.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译.三联书店,1998:275.

[4]电视时尚节目对女性身体的建构[D].上海师范大学,2012.

[5][美]凯特·米丽特.性政治[M].宋文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5.

[6]李敏.选秀节目中的性别政治[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7]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22.

[8][9]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75,169.

[10][美]盖伊·塔奇曼.做新闻[M].麻争旗,刘笑盈,徐扬译.华夏出版社,2008:2-3.

[11][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13:510,512 ,519.

[12]电视广告中女性刻板印象解析[J].传媒在线,来源于《当代传播》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4/08/content_2799261.htm.

猜你喜欢

规训高跟鞋建构
规训与惩罚:雍正尊孔的帝王心术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形成及失衡探析
——从学科规训视角出发
高跟鞋浴缸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常穿高跟鞋或致“腰突”
IN THE RAIN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建构游戏玩不够
高跟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