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携手同行——论英语专业翻译课堂中的同伴互助学习模式

2015-03-21蒲红英

昌吉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同伴译文理论

摘要:翻译作为综合衡量英语专业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翻译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同伴互助学习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增强学习效果。同伴互助学习挑战教师作为知识唯一来源的权威地位的同时,克服了单个班级学生人数多、学习时间少、教学资源紧张等条件限制,创建了互助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了翻译教学质量。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69(2015)02-0061-04

收稿日期:2015-04-06

基金项目:2012年伊犁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同伴互助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G20124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蒲红英(1978—),女,四川绵阳人,伊犁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同伴互助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同伴互助学习”(Peer—Assisted Learning,简称PAL)出现了。同伴互助学习理论在国外发展已近三十年,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及模式,名称也不尽相同,例如“同伴指导”(Peer tutoring)、“同伴学习”(Peer Learning)、“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同伴评价”(Peer Assessment)等。英国的托平认为所谓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积极主动地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同伴互助学习模式(PAL)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要素:同伴互惠关系的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个性化评估的建立。同伴互助学习的产生与发展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它首先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该理论认为知识并非是被动接受的,学生获得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在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与同伴的交流中才能主动地建构获得。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1930年前后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是指介于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师生或生生之间能力存在差距,他们可以为完成学习任务结成同伴关系,不同同伴的最近发展区交叉重叠,使相互帮助与支持成为可能,如此周而复始,学习者不断向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前进。最后,同伴互助学习符合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输入假设理论。该理论认为有效的语言习得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输入的可理解性,二是输入必须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同伴互助学习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可理解输入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充足的进行可理解输出和协商意义的机会。

同伴互助学习强调“同伴”这一学习共同体的存在,注重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同伴互助的实质是合作式学习,是合作学习模式中的一种常见活动。那什么是合作学习呢?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应用小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大家通过共同工作来促进自己和他人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常元伟(2012)认为课堂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环境下,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为获得个体与集体的学习绩效而进行的互动、互补、交流的学习方式。大学课堂合作学习具有同伴互助的特点,它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加合理的模式。由于近年不断扩招的原因,翻译课堂学生人数增多,使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沟通成为难题,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翻译课最难学,也最为枯燥。很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就更没有兴趣去学翻译了。如何把翻译课堂还给学生,让老师说教的时间少起来,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关系中学会学习呢?翻译课教师应该将同伴互助学习方式纳入课堂教学的主要步骤,以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群体性协同发展。在翻译教学中开展同伴互助学习,能使学生开阔思路,更好地理解原文,形成译文。学生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讨论,相互之间的帮助,加深对英语原文的理解,减少译文中的错误,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二、同伴互助学习的组织结构

同伴互助学习衍生出各种具有特色的程序结构模式。全班配对学习模式(CWPT)和互惠配对学习模式(RPT)是比较常用的两种。根据组合对象能力的不同,又可分为同质配对和异质配对,在课堂上教师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习小组进行划分,依据学生不同的英语基础、课堂表现和性格特点等进行分组,以获得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效果。采用全班配对学习模式(CWPT)即要按照教学目标将全班学生进行配对组合,也可将配对学生再分成两大组进行竞赛,配对学生的角色分别是指导者和被指导者,每次学习活动时角色都要进行轮换。在同班内进行分组是在同一年龄层次上进行的,教师要注意针对不同的智力水平,如高学业成就水平、中等水平和低学业成就水平、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等开展同伴互助学习。同伴互助的实质是合作式学习,是合作学习模式中的一种常见活动。小组是合作学习中的基本单位。小组人数可以是2人一组,即一个班内2位同学结成对子,角色分别是指导者和被指导者,每次学习活动结束时进行角色交换。3-4人一组的规模是最常见的,也有人数更多的小组,但翻译课上组内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组与组之间应当实力相当,组间同质能够保证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争。

在任何需要做反复练习的课上,两人小组是最普遍的程序。小组内有两个角色:一个解释员一步一步地解释如何解题,另一个学生为检查员,负责核实同伴的解释是否正确,如果需要的话,还要鼓励对方、提供帮助。每完成一个问题双方角色就互换。合作学习中,四人小组是最常用的组合。以四人为一组的方式是库埃豪所大力提倡的,她认为四人小组最为灵活,并提出了小组形成时的四个标准:一是学业成绩的水平;二是在教学语言方面的水平;三是种族和伦理背景;四是性别、年龄、人格类型和学习风格。四人小组是合作小组最常见的规模。四人由班内同学任意组合,但每组内必须要有一个高水平学生和一个低水平学生。在正式合作学习开始前,老师要给每位同学分配一个角色。对四人组而言,需要有通信员、解释员、检查员以及参与鼓励者。通信员从老师那里领来学习材料,找到合适的部分,根据成员数分成四份发下去,通信员在任务结束时还要负责记录下每位组员完成任务的多少。解释员逐步解释如何解题,在他解题的同时,另外三位组员负责检查他解释的是否正确,解释员的角色要轮流替换。检查员检查解释员的解答是否正确。参与鼓励者则鉴定每个组员所付出的劳动和解题的质量。当一个四人小组的任务完成后,他们可以找另外一个四人小组合作,直到全班同学都懂得如何完成作业为止。当通信员把组员的作业放回老师办公桌的时候,学生的合作学习任务便完成了。

三、同伴互助学习在翻译教学中的操作方式

(一)课前的互助合作学习

课前的互助合作学习主要是预习工作。很多老师的通常做法是在上次翻译课程结束时,象征性地要求学生预习下节翻译课,而且只要求对下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大概了解,例如只要求对下个章节的内容浏览一遍即可,没有讨论、摘要、完成译文等实质性环节,更没有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任务,导致上翻译课时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准备,因而使得课堂效率低下。再者,每节翻译课或每一个翻译技巧背后必然涉及某一个或某几种翻译理论,学生往往不具备运用抽象性理论的能力,若再疏忽大意或是懒散不做预习工作,就会导致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难以将这些理论解释清楚,如果还想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是时间紧张,恐怕只能是蜻蜓点水,更不用说分时间进行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了,所以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必须要进行预习,尤其是那些抽象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课前有所认知。教师有时可将某些教学材料在上课之前分发给学生提前做预习,让学生下去分组讨论,得出译文,并且做好翻译的记录日志,记录下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带着问题来上课。教师还可让每个组员在课前以个人形式摘录下所完成的翻译材料中的好词佳句,以便下次新课开始之前分小组在课前进行展示交流。

(二)课内的互助合作学习

1.课前展示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翻译课堂上做Presenta⁃tion,这是一种检验学生预习工作的方法。现在翻译课在高校基本上是大班授课,为了让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有一次课前展示的机会,可以将学生按4-6人分成几个组(具体视班级人数而定),每组由一名组长负责,每次翻译课上按组次轮流做一次。教师对这样的小组活动要有说明要求、指导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例如要求使用规范的翻译术语,最大限度地消除拼写错误和发音错误,杜绝学生偷懒。课堂展示是学生推出自己选择的翻译材料及其译文。学生首先介绍该翻译材料的背景知识,提出自己的译文,然后就材料本身及自己的译文请其他同学进行分组讨论。课前展示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译文以个人的形式展示出来,不但可以激发做展示学生的兴趣,得到他人的肯定,并且使别的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译文,看到自身的不足,而且课堂气氛也会进一步活跃起来,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这种训练方式就个人而言,既提高了翻译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教师技能。小组派代表做课堂陈述既考虑到了学生个人的表达能力也兼顾了合作小组的集体荣誉。

2.课堂小组讨论

教师首先应当在活动之前强调学习纪律,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并明确指出学生的表现将在期末考核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使所有学生主观上产生强烈的责任感。教师要做的第二件事情是确定讨论的内容。教师要注意把握讨论内容的难易程度。材料太简单,学生们可能会花去大量时间讨论细节忽略重点任务;如果材料难度较大,学生们不得不放慢讨论速度,从而耽误整体教学进度,所以讨论的翻译材料必须难度适中。为了尽快完成共同的翻译任务,学生之间通过协商分配任务,如每人负责查阅一小段文字中出现的疑难词,之后大家共享这些资源,在翻译过程中碰到有疑问的译法时,他们会彼此商量。课堂讨论加强了他们对翻译本质的认知,丰富了每个人的语言能力,而且帮助他们开阔了思路,提高了综合素质。

3.评价

合作完成之后,就要启动评价程序了。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自评。学生评价分为两种,第一种为组内互评,第二种为学生自评。让学生参与评价,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组内互评就是让同学们相互交换译文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的小组活动。在评价和批改中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增进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锻炼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适当地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负担。在每次合作学习活动告一段落后,都应该让成员进行发展性的自我评价。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开展自评的能力,他们可以对自己在本次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从而找出那些对他们有利或帮助不大的行为方式,并在今后的合作中有意识地加以改进。学生自评结束后,教师对每组学生的翻译练习要给予讲评,把练习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课堂上重点讲评,分析问题,总结规律。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发现、纠正错误,又要肯定学生译文的长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三)课后的互助合作学习

课后的合作学习是课内合作学习的延伸。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小组的课后合作学习。第一,发放翻译理论的基础知识材料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翻译界的最新动态,翻译学的最新发展方向,拓宽翻译学习的视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就材料提问并分组讨论问题,写成书面报告,上交教师审阅。第二,给学生提供名篇赏析的机会。给每个小组推荐翻译名家与名论方面的作品,锻炼学生译文鉴赏能力,体会翻译之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进一步作好翻译奠定语言基础。第三,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例如辩论或者翻译技能大赛之类的活动。此类比赛性质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要给胜出的小组全员奖励,对失败的小组也要给予鼓励。

四、结语

合作学习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完善问题的过程,这正是翻译活动的过程。在英语专业翻译课上运用同伴互助学习可以创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翻译能力不仅得到了锻炼,团结合作精神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能促进学生对本学科领域的积极态度和热情,而且也激发了师生、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提高了翻译教学的质量。同伴互助学习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可能会出现流于形式。如何更加有效地在英语专业翻译课堂上开展同伴互助学习,使其发挥更大的功效,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猜你喜欢

同伴译文理论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译文摘要
寻找失散的同伴
I Like Thinking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