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医学专业学生就业的前景、困境与促进措施研究
2015-03-21许华山
吴 涛 许华山
(蚌埠医学院 精神医学系,安徽 蚌埠 233030)
精神医学专业学生就业的前景、困境与促进措施研究
吴 涛 许华山
(蚌埠医学院 精神医学系,安徽 蚌埠 233030)
精神医学专业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属于临床医学类的特设专业。本文从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精神卫生法制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和人才供求等视角分析精神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并对就业困境进行剖析,提出相应的就业促进措施,以期促进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
精神医学 就业前景 就业困境 促进措施
精神医学专业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属于临床医学类的特设专业,是研究人类各种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相对于临床医学等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研究精神医学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对精神医学专业建设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就业前景分析
1.从现代医学模式转变视角分析。
医学的社会化和医学的社会属性不断提升,使现代医学在很多场合被看成一门社会科学,而医学模式也由传统的纯生物学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医学模式递进[1]。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医学专业知识,而且需学习包括医事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事法学等人文医学知识。精神医学不仅包括心理健康、精神障碍等内容,而且涉及公共卫生和刑事责任认定等诸多社会问题。精神医学专业的开设契合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病人进行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从医学模式转变的视角分析,精神医学专业人才大有可为,前景美好。
2.从精神卫生法制建设视角分析。
欧美发达国家较为关注人们的精神健康。世界上第一部《精神卫生法》诞生于1838年的法国。英国于1959年颁布了《精神卫生法》。同期在美国,法律也赋予精神病人以“治疗决定权”、“治疗拒绝权”和“最小限制性选择权”,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我国《精神卫生法》已于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我国《精神卫生法》第十一条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精神卫生专门人才的培养,维护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精神卫生专业队伍建设。《精神卫生法》的有关条款规定:用人单位、学校、医院、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监狱、看守所、拘留所、强制隔离戒毒所等诸多机构均需要精神医学相关人才;对于精神卫生工作,人民政府承担领导责任,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主管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民政、公安、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精神卫生工作。目前,我国精神卫生工作具有法律保障和行政支持,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为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
3.从精神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视角分析。
我国精神卫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精神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能够在各级医疗部门、精神卫生机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机构、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和科研院所、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机构从事精神医学、临床心理学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精神卫生专业就业领域广泛,适用性强。
精神医学专业主干学科一般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等课程模块,从开设的课程看,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促使学生具备多科专业知识,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同时心理学的学习有利于人际沟通,也对精神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起到促进作用。
4.从精神医学专业人才供求视角分析。
前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 《精神卫生法》草案说明时指出,精神卫生既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更是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精神卫生问题的严重性在中国十分突出。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约1600万人。我国注册的精神科医生只有2万余人,每10万人口仅有精神科医生1.5人,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15人[3]。但全国开设精神医学专业本科的院校只有中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济宁医学院、蚌埠医学院、长治医学院等数所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无法满足精神卫生机构的人才需求,人才缺额较大。《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精神卫生人才纳入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并将精神卫生人才列为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从精神医学专业人才供求视角分析,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光明。
二、就业困境分析
1.社会上存在的职业偏见和歧视。
目前由于精神卫生知识尚不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精神疾病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同时带来了对精神工作者的偏见与歧视[4]。社会上的非专业人士对精神医学和精神疾病了解较少,对精神病人存在歧视和偏见,对其避而远之,同时认为精神科医生常年与精神病人打交道,工作环境不好,社会地位低于综合医院的医生,对精神科医生也存有歧视和偏见,这也是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报考精神医学专业,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原因之一,更是部分精神医学专业人才转行从事非精神卫生工作的动因之一。
2.职业认同度不高和成就感不强。
精神科疾病多数没有特效治疗方案,需长期用药控制病情,难以彻底治愈,且口服药物多有不良反应,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复发率高,精神科医师更易丧失工作信心,成就感低落。[5]精神病人治疗周期较长,效果有时很难立竿见影地显现出来,甚至有些病人常年处于药物控制状态。尽管精神科医生对病人治疗尽心尽力,但因精神疾病病程较长,治疗效果缓慢,精神科医生的努力和成果易被病人亲属和社会忽视,从而降低精神科医生的自我效能感,影响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生对职业的认同,制约精神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3.面临临床医学专业的就业竞争。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众多,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逐渐增多,就业面临下行的压力,部分临床专业的毕业生与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生竞争精神卫生岗位。且目前精神卫生机构的领导尚以临床医学专业背景居多,认为临床医学毕业生同样可以很好地开展精神卫生工作,面对岗位竞争时,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生较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并不具有绝对优势。尽管人才需求较大,但是就业压力仍存。
三、就业促进措施
上述部分分析了精神医学专业就业机遇,展望了就业前景,剖析了就业困境。为了促进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尚需从如下方面提供坚实保障。
1.加强专业学习,拓展多科知识。
精神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础上,强化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夯实精神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并需要根据高等医学教育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要求,强化专业实践,实现专业教学“多实践,早临床”的目标,以凸显专业优势,而不宜与临床医学专业同质化。同时精神医学专业人才在精神卫生机构中还需对病人辅以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工作要求具有多方面知识,才能更好地与病人进行沟通,促进其治疗的有效开展。再者部分精神卫生机构为民政部门直属的全额事业单位,欲进入者,需参加事业单位考试,考试范围涉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要求毕业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且需多学科综合知识,全面发展,才能顺利通过事业单位考试,进入有关单位工作。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拓展多学科知识,对精神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大有裨益。
2.加强宣传教育,增强职业认同。
目前在社会上尚存有部分对精神病人的歧视现象,进而对精神科医生也存有歧视和偏见,制约了精神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目前《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实施,国家层面对精神医学专业人才更加重视,也对地方政府、相关工作部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各级各类学校及用人单位等均提出要求,要求重视精神卫生,关注精神健康,但是整个社会对精神健康重视和关注仍需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的地位有待提高,需要加强《精神卫生法》和精神疾病基本知识的宣传,促使社会了解精神疾病,理解精神病人,认可精神科医生,形成关注和支持精神健康的良好氛围,促进精神医学人才的就业和发展。
3.强化就业指导,提升就业优势。
尽管人才需求较大,也颁布了《精神卫生法》予以保障,但要真正实现精神卫生人才的充分就业,尚需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在学生入校伊始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现早规划,早设计,早准备,进行精神卫生政策的宣讲和《精神卫生法》方面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进行有效的职业准备;梳理精神卫生机构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增强其竞争力;同时对精神卫生机构的人才需求信息进行广泛收集和及时公布,更好地服务服务毕业生就业,为精神医学专业学生就业提供更加充分的保障和支持,实现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生的高质量的充分就业,更好地维护人们的精神健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黄丁全.医疗法律与生命伦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4-5.
[2]宋文质.卫生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
[3]婧文.精神科医生无奈中的坚守[J].中国卫生人才,2013(11):22.
[4]张瑜.走进精神科医生的精神生活[J].当代医学,2007(12):78-79.
[5]李于林.精神科医生职业倦怠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8):34.
本文是2013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精神医学特色专业》(2013tszy021);2014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精神医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4zy043)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