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政治与金源中期文士命运及其心理趋向
2015-03-21沈文雪
沈文雪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皇权政治与金源中期文士命运及其心理趋向
沈文雪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金源中期文士是在宗儒尚文之风中走入官场的,但皇权政治的禁忌、官场的污浊险恶深深影响文士命运。正因为这种特定环境,使动辄获咎的金源中期文士心理上发生了很大变化,鄙弃尘俗、寻求自适,把自我人格修养看做最高目标,而这也成了金源中期文学生态发展的主要标志。
金源中期 皇权政治 文士命运 心理趋向
一、皇权政治
金朝皇权政治自金熙宗始,便埋下隐患,之后一直伴随着历代统治者,并成为影响对宋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金熙宗是在太宗之后、皇位继承权争夺剧烈的情况下,得以嗣位的。尽管皇统转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最终还免不了被弑的命运。完颜亮篡位后,为了实现其“万里车书尽混同”[1]的目的,不惜众人谏止,民怨鼎沸,竟然渝盟南侵。结果后院起火,金世宗拥兵称帝。之后,金世宗出于缓和国内矛盾,巩固自己统治的需要,主动与南宋求和,宋金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
金世宗统治时期,能够鉴史治世,“故大定三十年几致太平”[2]。尽管如此,金世宗对皇权戒备心理未有一丝放松。史载,世宗对海陵王完颜亮抨击甚烈,至达到“禁近能暴海陵蛰恶者辄得美仕”[3]的程度。其力求恢复女真旧俗,也是出于“海陵习学汉人风俗,是忘本也。若依国家旧风,四境可以无虞,此长久之计也”的考虑[4]。故为防备大臣与诸王结成党与,世宗选择了一些忠实正直之臣充任诸王府长史,并责令道:“朕选汝等,正欲劝导诸王,使之为善。如诸王所为有所未善,当力陈之,尚或不从,则具某日行某事以奏。若阿意不言,朕惟汝罪。”[5]由于世宗仁政思想强化及所用多敦朴谨厚之士,“不烦扰,不更张”[6],故皇权政治一直处于稳定、上升的发展状态。
但至金章宗统治时期,这种状态就改变了,改变的原因无疑还是皇权。金章宗之父允恭是世宗之子,大定二年(1162)被立为太子,在储二十三年,未及即位,便卒去。史称其:“专心学问,涉猎经史。与诸儒讲议承华,苟无大故,无一时不在。”“其英敏仁厚,慨然有志古帝王之治,徒以降年不永,不得与厥父叠照重熙世,方以为恨”[7]。《金史》卷十九,以“天不假之年,惜哉”,发出深深的感叹。正因为允恭未及即位,便卒去,章宗才因此得以立为太孙。《金史》卷六十四:“大定二十五年(1185),皇太子薨,永中行次最长,而世宗与图克坦克宁议立章宗为太孙,世宗尝曰:‘克宁与永中有亲,而建议立太孙,真社稷臣也!’”如此,在“礼为贵嫡”的皇权政治下,章宗与其叔父永中间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章宗即位后不久,发生的高托噶诛死案便与此密切相关,《金史》卷八十三:“汝弼妻高氏毎以邪言怵永中觊非望,画永中母像侍奉祈祝,使术者推算永中。有司鞫治,高氏伏诛。”此事发生于明昌二年(1191)。明昌四年(1193),又一起谋反案发生于章宗的另一位叔父永蹈身上,虽然永蹈以谋反伏诛,但由此给章宗带来的惊忌,累年不释。直至明昌五年(1194)永中被赐至死,还未善罢甘休。
二、文士命运
上述涉及皇权的政治事件深深影响文士命运。当时主宰朝廷的重臣是完颜守贞,其为人“喜推毂善类,接援后进,朝廷正人,多出入门下”[8]。但在皇权政治事件发生后不久便被逐出朝廷,其因,《金史》卷七十三有载:“张汝弼妻高托噶狱起,意又若在镐王永中。时右谏议大夫贾守谦上疏陈时事,思有以宽解上意。右拾遗路铎继之,言尤切直。帝不悦。守贞持其事,狱久不决。帝疑有党,乃出守贞知济南府事,仍命即辞,前举守贞者董师中、路铎等皆补外。”只因完颜守贞“持其事,狱久不决”,就被罢出朝廷,而且董师中、路铎等人也受到牵连。
与此同时,尚书右丞胥持国与章宗所宠元妃操纵了朝政。胥持国,经童出身,“为人柔佞有智术”[9]。其所以博得章宗的信用,《金史》卷一百二十九是这样记载的:“初,李妃起微贱,得幸于上。持国久在太子宫,素知上好色,阴以秘术干之,又多赂遗妃左右用事人。妃亦自嫌门第簿,欲藉外廷为重,乃数称誉持国能,由是大为上所信任。”另外,在诛郑王永蹈、镐王永中的事件中,胥持国皆预其身,深得章宗欢心。明昌四年(1193),拜参知政事,明昌五年(1194)拜尚书右丞,职官一路迁升。关于李妃的得宠,《金史》卷六十四载:“元妃李氏师儿,其家有罪,没入宫籍监……大定末,以监戸女子入宫……章宗好文辞,妃性慧黠,能作字,知文义,尤善伺候颜色,迎合旨意,遂大爱幸。明昌四年(1193),封为昭容,明年,进封淑妃。”而将元妃立为后,此前在士大夫文人当中,是颇有争议甚至公开反对的:“元妃李氏有宠,上欲立为后,台谏以为不可,交攻之。”[10]
胥持国与元妃把持朝政,朝廷自然就成了他们的天下。而这对一些正直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明昌党祸就发生于这种背景下:“初,赵秉文由外官为王庭筠所荐,入翰林。既受职,遽上言云:‘愿陛下进君子,退小人。’上召入宫,使内侍问‘当今君子、小人为谁?’秉文对:‘君子,故相完颜守贞;小人,今参政胥持国也。’上复使诘问:‘汝何以知此二人为君子、小人?’秉文惶迫不能对,但言:‘臣新自外来,闻朝廷士大夫议论如此。’时上厌守贞直言,由宰相出留守东京。向持国谄谀,骤为执政,闻之大怒,因穷治其事。”[11]
结果与赵秉文交游者,皆以“私议”[12]下狱。在此基础上,章宗“搜索所作讥讽文字”[13],进一步以文字加以整肃。御史周昂在此前为省掾时,送给路铎的一首外补诗被挖掘出来,其诗有云:“龙移鳅鳝舞,日落鸱枭啸,未须发三叹,但可付一笑。”[14]颇涉讥讽。“奏闻,上怒曰:‘此政谓世宗升遐而朕嗣位也。’大臣皆惧,罪在不可测。参知政事孙公铎从容言于上曰:‘古之人臣亦有拟为龙、为日者,如孔明卧龙、荀氏八龙,赵衰冬日、赵盾夏日,宜无他。’于是上意稍解。”[15]但周昂并未因此摆脱“以诗谤讪”之罪,此后“谪东海上十数年”[16]。王庭筠此前虽被章宗重用,但也受到了“降授郑州防御判官”[17]的贬黜。这次事件的引发者赵秉文,量刑最轻,只是受到了“狂愚为人所教,止以本等外补”的处罚[18],因此遭到了文人士大夫的一致谴责。以至于事过境迁,李纯甫还以诗相送加以讥刺:“明昌党事起,实夫子为根。黄华文章伯,抱恨入九原。盘盘周大夫,不得早调元。株逮及见黜,公独拥朱轓。”[19]王庭筠在狱中曾作有《狱中见燕》、《狱中赋萱》两首诗,抒发自己的感慨,其中有云“笑我迂疎触祸机”句,实际上,赵秉文此番遭际不也是“迂疎触祸机”引发的吗?
三、心理趋向
据《金史》卷九十九:“泰和六年(1206),御试,铉为监试官。上曰:‘丞相宗浩尝言试题颇易,由是进士例不读书。朕今以《日合天统》为赋题。’铉曰:‘题则佳矣,恐非所以牢笼天下士也。’上曰:‘帝王以难题窘举人,固不可,欲使自今积致学业而已。’”实际上,这件事的真实背景,刘祁通过李纯甫话语表述得非常清楚:“章宗诚好文,奖用士大夫。晚年为人谗间,颇厌怒。如刘左司之昻、宗御史端修,先以大中事皆坐谤议朝政谪外官。其后,路侍御铎、周户部昻、王修撰庭筠复以赵闲闲事谪绌。每曰:‘措大辈止好议论人’……上自出题曰‘日合天统’,以困诸进士。止取二十七人,皆积渐之所致也。”[20]明昌党祸带来的后果是进一步以科举加以钳制士人,不能不看出皇权政治极为封闭、残酷的一面。
泰和南征,宋人传檄有云:“经童作相监女为妃,”[21]以此怪罪章宗,讽刺金朝无人,但章宗仍是执迷不悟。王庭筠获罪外贬,泰和元年(1201)复为翰林修撰后,曾扈从秋山,应制赋诗三十余首。宋濂题其诗稿赞许云:“盖自大定以来累洽重熙,文物声名可拟汉唐,故其一时君臣遇合,天施地受,雨露无际,浃于太和,此乃金极盛之时,自当时言之,孰不效《上林》、《羽猎》,以侈大荣观?而庭筠乃能以秋山不合围为风,则庭筠者亦良士也哉。”[22]实际上,不只是王庭筠,明昌党事后,路铎等人也冒死进谏过章宗,路铎指出:“元妃李氏兄弟怙宠纳赂,将有杨国忠之祸。”[23]图克坦镒也以“光武在位岁久,无沉湎冒色之事;高祖惑戚姬,卒致乱”[24]来加以劝讽,但都丝毫不起作用。据《归潜志》卷十:元妃“一家权势熏天,士大夫好进者,往往趋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泰和八年(1208)章宗卒后,据《归潜志》卷十:“章宗崩,无子。元妃等与宰相萨克苏定策立卫王。王,世宗子,章宗叔也。王既立,萨克苏欲专其功,媒孽李氏罪恶,以为尝为厌胜事,卫王下诏赐元妃死,且废为庶人……李氏一族灰灭矣。”至此,金朝结束了中期的繁盛局面。与此期朝政密切相关,这个时期的文人士大夫虽都是在宗儒尚文之风中走入官场,但皇权政治的禁忌,官场的污浊、险恶,使得动辄获咎的文人士大夫们在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宗统治时期,政治虽清明,但在人才取用上,文人“大率多为党与,或称誉于此,或见毁于彼”[25],故“宦游履危涂,常撄机阱惧”的心理时有伴随[26]。
因为上述特定环境促使,金源中期文士普遍表现出了一种寻求自适心理。而作为这种心理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很显然与佛教、道教在此时的兴盛密切相关,特别是全真道三教合一思想对当时文士影响巨大。因此,他们的人生态度往往表现出平和与淡泊,仕与隐两者互相兼容,而且鄙弃尘俗,把自我人格修养看做最高目标。同时,魏晋风度也极为他们推崇,而这也成为了金源中期文学生态发展的主要标志。
[1]岳珂.桯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1:95.
[2][6]刘祁.归潜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136.
[3][23]元好问.中州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460,405.
[4][5][9][8][12][21][16][17][24][25]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1989,155,2793,1689,2794,2730,2731,2188,1952,2462.
[7][26]郭元釪.全金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0]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388.
[11][20]刘祁.归潜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111.
[13][14][15][18][19]刘祁.归潜志: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3:112.
[22]宋濓.文宪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 751061)阶段性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ZW08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