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对大学文化的影响与促进
——以扬州大学为例
2015-03-21梁晨
梁晨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地域文化对大学文化的影响与促进
——以扬州大学为例
梁晨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说过,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它自己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的观念,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那么对大学而言,其所处的地域就是它的“家乡和故土”。研究地域文化与大学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地域文化为背景,建设大学精神文化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每所大学都有具体的地域位置,每一处地域位置在自然、历史、风情、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归属于不同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始终影响着大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将以扬州市与扬州大学为例,阐述地域文化对大学文化的影响与促进,以致两者共同发展。
地域文化 大学文化 关系 影响 促进
一、地域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内涵及两者关系
所谓地域文化,即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既是一种历史积累,又是一种历史沉淀,更是一种历史绵延,具有强大的惯性和渗透力。由于地域文化与人的生活关系日益密切,特别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地域文化不断被注入人的思想和情感,不断被融进文化与生活,从而形成一种以地域为核心的强大的文化体系。一般来说,地域文化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因为其形成要素与机制均具有特殊性,造成地域文化发展中表现出较强的形态上的稳定性、历史发展上的传承性和文化外观上的独特性。
大学文化是大学生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共同创造、共同遵循和分享的文化形态;是大学生在大学里的一切活动方式、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综合;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与行为文化的有机统一。独特的文化主体,深厚的历史渊源,高度的精神凝聚,丰富的内容构成,使大学文化不仅具有文化的所有共性,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品质与个性魅力。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严谨求实、具有批判精神的文化。在特定的地域办大学,大学文化便不可避免地带上地域文化的特色。
大学文化和地域文化都具有自身的内部结构、特质功能和运行规律,都是复杂的有机整体,既具有既定的系统边界,又保持着开放性。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耦合关联,就是在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化过程中,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非线性关系总和。
(一)文化属性相同。
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都是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就文化分类体系建构角度而言,按照要素分析分类的研究方法,大学文化和地域文化都属于区域型文化,是以文化的地理区域为对应要素形成的分类类型之一。因此,从逻辑上说,大学文化和地域文化不仅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更具有区域型文化的共同属性。
(二)存在合理冲突。
由于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不同,每种文化都会竭力争取和维护自身发展的更大空间,文化之间的冲突、摩擦便不可避免。对于大学文化和地域文化而言,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不同的形成渊源和运行机制,以及对异种文化的本能抵御,必然使两种文化耦合建构的冲突存在。不仅要认识到这种冲突存在,更要认识到这种冲突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实现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耦合,要在坚持自身文化特质,保持文化个性的基础上,积极与对方保持对流辐射,汲取有益的文化营养。
二、“扬州文化”内涵及其对“大学文化”建设的促进
我们可以从表层和深层两大角度描绘扬州文化精神。首先,表层的文化是可视的城市形态,如扬州市是一座以水为中心的城市,处在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上,大运河是扬州的母亲河,是扬州悠久历史文化的记录者、信息库。汉唐时代的古长江在扬州附近汇入大海,江海交汇处形成弯曲喇叭形的河口。凭借其地理区位的得天独厚,营造出一代又一代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的兴盛景象。广陵古人善于逆浪弄潮,显示他们面向大海开放的胸怀,雄健的气概。这正是值得当代扬州人继承与发扬的历史文化精神。
其次,深层文化指的是扬州人民坚忍不拔的品格和兼容并包的胸怀。在世界上,也许很少会有某个城市像扬州这样,拥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文化传统而生生不息;同样,也很少会有某个城市像扬州这样,曾跃居世界最风光最繁华的大都会之列又迅速跌落低谷,而宠辱不惊。扬州自古人文荟萃,扬州的舞台“海纳百川”如清代中叶各路声腔的著名戏曲班社纷纷来扬州献艺,宽松的艺术环境为花部提供了大好的发展机遇,才形成群芳斗妍、花雅争盛的局面。又如“扬州八怪”中的多数画家并非扬州人,却共同铸造了“扬州八怪”立异标新、纵横恣肆的文化精神。再如扬州“吃的文化”,是集扬州菜、苏州菜、上海菜、杭州菜等各路江浙菜之大成。其发展过程同样体现对四方文化的汇融。这种胸怀养成了扬州人聪颖勤劳、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高贵品格,也培养了扬州人团结勇敢、不惧艰险、坚强不屈的志向和品质。
因此,作为扬州的地方性大学,体现出的大学文化及教育理念必然会受到“扬州文化”的熏陶和促进。扬州大学的校训是“坚苦自立”,取自近代中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为通州师范学校(即扬州大学的源头)所立校训。“坚苦自立”,关键在“坚苦”,根本是“自立”。一方面,非“坚苦”无以“自立”,另一方面,坚毅刻苦的意志品格,又源于“自立”者强烈的自我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中国自古就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后世学人更是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视为至高至善的人生追求。
扬州大学借助扬州地方文化辐射有效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措施。
第一,课程设置主动加强了“扬州文化”课的比例。目前高校的课程主要由通识课、专业课两部分组成。除此之外,扬州大学还通过开设各种讲述“扬州文化”的选修课形式让学生按照兴趣自由选择,按每学期1~2门滚动开设,甚至还将“扬州文化”课与通识课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此增加地域文化课程的比例。通过宣传、教育、灌输扬州历史及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理念,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扬州文化精神,知晓淮扬州文化,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社会竞争力,为今后发展奠定一定的文化内涵与意志品格。
第二,引导学生课外活动,利用扬州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社会实践,利用扬州文化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组织学生参观、访问、采风、专项调查,写采访手记、访谈录、调查报告、历史人物地名考证等。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触摸到活生生的扬州文化,更可以给扬州文化注入一股鲜活的气息,带来“通古今之变”的深厚底蕴。二是积极扶持社团活动,倡导文明修身。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文化中最具活力的单位和细胞,学校大力支持社团活动,倡导文明修身,让扬州文化“融化”到这些活动中,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学习扬州精神中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的风气。三是举办扬州文化系列专题讲座。举办扬州文化系列专题讲座,开展扬州名著学习,名曲名画欣赏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陶冶了学生的文学与艺术情操,是传承与弘扬扬州文化的好途径。
第三,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和服务工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重视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实践的机会。近年来,扬州大学十分重视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与人才社会适应性培养,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模式改革、研究性教学、暑期“试就业”、聘请企业负责人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等活动,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实践教学、推进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扬州大学与多个乡镇签署“共建协议”,在扬州市拥有近二十个社会实践基地,每一年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积极服务于社会的意识,还让学生对扬州发展现状有更直观和全面的了解。
第四,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孕育地域人文,合理规划大学环境建设。古城扬州素以园林闻名,园林是扬州的地域文化特征。而扬州大学占地约为扬州市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横贯南北。扬州大学的校园环境及建筑创造均体现了一种园林化的倾向。比如,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与荷花池风景名胜区毗邻,荷花池公园原名南池、砚池,又因池中广植荷花而名为“荷花池”。每当在荷花池公园中漫步,就会发现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成为荷花池风景区的一处景点。而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更是毗邻著名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瘦西湖,人文底蕴深厚,自然环境绝佳。
三、地域文化视阈下对大学文化建设路径的展望
大学要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从地域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在传承地域历史文化过程中凝练大学精神,使大学精神文化有更为坚实的依托,显得更为厚重。
(一)以地域文化为基础,设立富有地域特色的办学和人才培养理念。
大学要在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培养既有地域特色,又有国际开放视野的高质量人才。尤其是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应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特点。只有在立足地域服务地方的基础上夯实自身基础,培养既有地域文化底蕴,又具备国际视野的双面型人才,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的一席之地。
(二)秉承地域人文精神,凝练具有地域特色的校训,优化校风。
“精神缺失是当代大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许多地方大学往往会结合大学所处地域人文历史、地理自然环境和时代特点凝练校训,展示大学地域文化精神。一所大学校训最集中地反映大学生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能直接反映学校的特色,给全校师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精神追求,体现校园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信念和情操,让学生有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是一所大学校风、学风、教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如扬州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地处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深深受到维扬传统文化坚忍不拔与兼容并包的影响,凝练出坚苦自立的校训。集学校定位、特色、地域文化传统于一体,蕴涵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和精神。
(三)展现地域自然地理,人文历史风貌,合理规划大学环境建设。
展现地域自然地理、人文历史风貌,合理规划大学环境建设冶,能激发大学师生的创造力。大学校园环境的美化绿化,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展现地域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内涵。文化的本质是教育人、塑造人。优秀的地域文化在大学师生德育提升方面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利用地域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和社会实践平台。
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校方应当合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五)开辟新途径,创新交流模式,培育大学先进精神文化增长点。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师生在长期教学与实践中,受一定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其全部或部分师生认同或遵守的精神成果或文化观念,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及学校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是学校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充分反映大学的价值观、大学精神、大学形象等。大学要充分利用各种文化宣传形式,如黑板报、文化走廊、宣传橱窗、广播站、校报、校园网络、大学文化下乡、大学文化艺术团体汇演等,立足校园依靠地域,放眼全国。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增强大学精神文化吸引力、凝聚力,增强大学精神文化在地域范围内,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使大学精神文化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过程中既继承地域文化精神传统,又创新大学先进精神文化模式,培育大学先进精神文化增长点。
总之,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文化生命记忆的延续,体现当地的人文精神,是当地活态文化的印记,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历史文化的纽带。地域文化对置身于其中的高校大学生而言,既是一种历史记忆,又是一种生命体验和情感熏陶。通过对地域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利用,可以有效提升大学文化氛围和气息,也会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产生无可比拟的影响和意义。
[1]申明.大学文化与地域特色.教育评论,2009(1).
[2]徐成钢.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耦合建构研究.青年教育,2014.7.
[3]宋桂杰,郭红霞.“园”景观的分析与研究——以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园(中心校区)为例[A].建筑科学,2005.8.
[4]施坚.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生涯教育探究——以淮安文化为视角[A].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
[5]李国强,郝海洪.基于地域文化视域的大学精神文化研究.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6]钟秉林,赵应生.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关于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额若干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
[7]宋俊成.论大学文化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交融与发展.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6).
[8]顾人和.扬州的地域文化精神.城市文化,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