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助推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

2015-03-21刘文清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高素质现代化协同

刘文清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091)

协同育人助推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

刘文清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091)

高等职业教育与协同育人过程所具有的目标的一致性、系统的开放性、机制的协调性、作用的非线性等特征存在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实施协同育人,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搭建协同育人平台,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开放性、国际性、立体性、区域性和本土性等特点决定的。

协同育人;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

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协同育人与高职教育内在的一致性

20世纪50 年代,战略管理的鼻祖伊戈尔•安索夫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协同”这一概念。所谓协同,是指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宏观尺度上的结构和功能[1]。国内学者李建婷、赵清海等人则认为协同是指由在系统中相似的个体共同产生整体性的效果……个体之间的相互结合和合作往往能产生更大的效果[2]。协同育人主要是指在一个系统中各子系统或各要素,基于共同目标,通过形成共享的观念,构建相关的沟通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协调形成新的整体系统,产生新的协同效应的过程。对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说,人才培养必须是开放性的,需要多方协同,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等都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参与主体,也即为协同育人。高等职业教育与协同育人过程存在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

(一)目标的一致性

目标的一致性是协同育人的前提条件。协同育人就是要在各个子系统之间构建起协调一致的目标追求,以利于各个子系统的优化组合和协同效果达到最优,从而实现系统的共同目标。因为“目标的一致性可以减少成员之间冲突的数量和强度,进而改善组织的总体协同。”[3]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同时也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等积极参与。虽然这些参与主体有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且他们的目标指向呈现明显的多元特征,但其在培养(获得)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目标上是一致的。

(二)系统的开放性

系统的开放性是协同育人的基本条件。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求其自身必须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体现为高等职业教育对外界环境的动态适应性,要求其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因此,必须是高等职业院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深入开展多元合作。要通过市场机制作用,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来,尤其是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搭建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沟通平台,健全“政府主导、院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机制。

(三)机制的协调性

协同育人必须有协调的机制,需要形成观念分享、资源共享,信息沟通、交流协作等各种机制。在高等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相关机制,这些机制通过调节政府、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学生群体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平衡来实现共同的协调和发展,达到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

(四)作用的非线性

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通过协同育人,通过各利益相关方及其自身的各种要素的非线性作用,增强人才培养系统的稳定性和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运转,从而避免单个参与主体独立运作的弱点。就协同育人作用的非线性而言,其实质就是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的最优化,而这正是高等职业院校所追求的目标及其价值所在。

二、高职教育现代化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概念,一个动态过程。教育现代化问题的实质就是教育的发展问题。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具有开放性、国际性、立体性、区域性和本土性等特点[4]。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无疑同样具有如上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高等职业现代必须实施协同育人。

(一)开放性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实践证明,传统封闭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因此,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其自身必须是开放的,主要表现在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外界环境,能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培训,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深入开展多元合作,通过市场机制作用,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来。这就要求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开放性的特点需要协同育人。

(二)国际性的需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与国际接轨,树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大力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化专业认证,积极参与国际权威机构的评估和排名,用国际通用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的发展水平,培养面向世界、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协同育人。

(三)立体性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求其纵向上能衔接,横向上能沟通,这也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为此,需要对整个职业教育系统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使其协调发展,形成立体格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必然会逐步完善,即逐渐向本科,甚至更高层次发展。因此,需要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招生考试等方面做到中高衔接,专本贯通;同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之间能够做到相互融通,实现学分互认。这种立体化的设计和建设,也要求必须实现协同育人。

三、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当前,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越来越需要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内和领域外各方的共同努力。就高等职业教育协同育人而言,需要通过观念、体制、机制的创新,加强政校行企等参与主体的深度合作,建设协同育人团队,构建协同育人平台,达到协同育人之目的。

(一)树立协同育人新观念

1.目标一致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既是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这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共同利益和目标诉求,构成了高等职业院校、政府、行业企业及学生群体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观念基础。如果各参与主体没有对这一目标达成一致的共识和认同,协同育人就无从谈起,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协同育人也就无法推行。从某种程度上说,目标一致观念是协同育人新观念确立的首要因素。

2.开放协同观念

开放和协同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开放是协同的前提,协同是开放的目的。树立开放协同的观念,就是要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相互隔离的观念和局面,破除政校行企之间的阻隔,成员之间的疏离以及系统之间的封闭,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上,推动政校行企之间人员、物质、信息交流的畅通,使其在协同育人的方向、内容、原则、方法、环节等方面树立并保持开放协同的观念,为协同育人新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3.协同育人观念

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协同是关键,育人是根本。高等职业教育要协同育人,就需要系统化的协同设计。主要包括:高等职业教育需要资源整合;政校行企等高等职业教育参与主体需要融合;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模式需要改革;政校行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需要建立和优化等等。这些工作的推进,需要各参与主体具有协同育人的观念和勇气。这种观念是建立在目标一致观念、开放协同观念基础之上的,是协同育人观念指导下的创新与育人,与以往独立推进的创新和育人具有本质的区别。

(二)建设协同育人团队

团队建设是协同育人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必然要求协同育人,这不仅要求政校行企等参与主体具有较强的协同育人意识,而且需要其具有战略眼光、协同能力,引领、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协同育人。高等职业教育协同育人团队建设重点应该是提升政校行企等参与主体协同育人的能力,并培养其骨干,引领协同育人有效进行。

1.提升协同育人能力

协同育人意识是各方参与主体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但要把协同育人活动落到实处,还需要参与主体具有较强的协同育人能力。协同育人能力不仅要求参与主体具有较强的协同育人的意识,而且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角色定位和协同沟通能力,以便于参与主体能在系统中找准位置,与系统中其他成员开展有效的沟通,分享观点、信息和资源。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实践平台的方式优化各方参与主体能力结构,提升参与主体的协同育人能力。

2.培养协同育人骨干

“选准领军人物是高校实现协同创新的先决条件。”[5]同样,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协同育人也需要培养其骨干。无论是在高等职业院校,还是行业企业,都要培养出一批能担负起协同育人领导任务的骨干,为高等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这些骨干不仅要有协同育人能力,还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具备开阔的视野、较强的领导力、一定的影响力,能够统揽全局,协同各方。要培养出这样的协同育人骨干,需要在发掘、选拔、培养上下工夫,通过发挥骨干的辐射效应,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质量。

(三)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关键是体制机制的创新。“机制是指社会有机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6]机制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一定的运作方式,使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协调运行,进而使系统发挥更高的整体性作用。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必须构建相应的体制机制,使政校行企等主要参与主体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稳定有序的协同育人新结构。就目前而言,应从两个方面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1. 构建协同育人运行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但这一任务不是高等职业院校,或者说不是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可以独立完成的。国内外教育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一定是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政府、行业企业甚至社会机构及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家庭之间协同育人的结果,相应的制度安排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个成熟的协同育人机制,应该是政府相关部门、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就业、学校管理、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上的协同育人机制;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专业学习和实验实训、实习实践上的协同育人机制;是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群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是高等职业院校与社会、家庭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

2. 构建协同育人评价机制

“人类任何有目的的活动都需要相应的评价,评价是目的活动的保障和反馈,建立起科学、合理、可行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实现活动的预期和目标。”[7]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目标,并检验其效果,提升其水平,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协同育人评价机制。高等职业教育协同育人评价机制的构建要以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灵活机动为原则,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需要为标准,以协同育人中各参与主体的实际贡献为基础,兼顾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需求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多方评价,注重评价与反馈相结合,以评价反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协同育人。

(四)搭建协同育人创新平台

良好的协同育人平台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不仅能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还能让各参与主体在协同育人平台中得到锻炼,提高自身的协同育人能力,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整合高等职业院校校内各种资源,搭建校内外协同育人平台,为高等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提供载体支持。

1.校内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要通过整合校内各种资源,形成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互动沟通机制,搭建校内协同育人平台。具体来说,就是要从教学、管理、教辅、科研等方面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在教学上,要通过搭建教学资源共享、经验分享平台,让教师、管理人员及教辅人员通过平台建设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整合校内各专业资源,建立跨专业、跨院系、跨部门协同育人平台,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提升协同育人的效果。在管理上,要通过整合校园网、校园信息管理平台等校内资源,建立各职能部门管理协同平台,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优质、更及时的服务。

2.校外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等职业院校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实施协同育人,助推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高等职业院校可利用自身人才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同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有效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积极开展协同育人,推进教育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要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通过与世界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合作,开拓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视野,锻炼其各项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水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其全面发展。

[1] 赫尔曼·哈肯.协同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7.

[2] 李建婷,赵清海.浅析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J].教育与职业[J].2014,(17):168.

[3] 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38-239.

[4] 孙健.论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实现路径[J].职教通讯,2015,(4):26-27.

[5] 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12.

[6] 赵理文.制度、体制、机制的区分及其对改革开放的方法论意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5):18.

[7] 董学军.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7.

(责任编辑: 微风)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Driven b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LIU Wen-qing
(The Open University of Guangdong, Guangdong Polytechnic Institute, Guangzhou,Guangdong,China,510091)

Both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re featured with inner unity in terms of consistency of education target, system openness, systematic collaboration , nonlinear of func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nness, internationalism, three-dimension, region and localiz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t is stated that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platform are the must in practice

cooperative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modernization

G710

A

2095-932x(2015)06-0001-04

2015-10-26

刘文清(1966-),女,江西樟树人,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猜你喜欢

高素质现代化协同
边疆治理现代化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