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衰竭
2015-03-21郑册卓蕴慧
郑册 卓蕴慧
·讲座·
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衰竭
郑册卓蕴慧
急性肝衰竭(ALF)为大多数肝病的严重结局,病因多样,其中对乙酰氨基酚是重要的致病原因。对乙酰氨基酚是大多数非处方感冒药的主要成分,患者容易自行加大用药剂量、或多个同成分药物重叠使用,或长期过量服用。在欧美国家,对乙酰氨基酚是导致急性肝衰竭的首要原因,在我国,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衰竭也是仅次于乙型肝炎病毒的重要因素。急性肝衰竭是肝细胞大量死亡,其特点是发病突然,死亡率高,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往往依赖于肝移植,但又受到肝源缺乏,费用高昂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探索发病机制、治疗新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病因和流行病学
(一)病因病机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又名扑热息痛,属于解热镇痛药,是大多数常用的缓解感冒症状药的主要成分。由于其属于家用常备的非处方药,很容易因同类药物重复使用导致剂量叠加或者单种药物长期服用,导致体内对乙酰氨基酚积累过量,而造成肝组织损害(肝中心小叶坏死),严重者发展为肝衰竭危及生命[1]。
(二)流行病学
在临床中,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衰竭,是所有急性肝衰竭的重要原因,在欧美国家,药物是引起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其中对乙酰氨基酚最主要;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首要病因是肝炎病毒(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其中对乙酰氨基酚是主要药物[2]。
急性肝衰竭(ALF)为大多数肝病的严重结局,虽然临床不多见,但是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死亡率高。我国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也是我国最常见的肝脏疾病死亡原因,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以慢加急性肝衰竭为主,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随着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普及,HBV相关急性肝衰竭在减少,急性肝衰竭和亚急性肝衰竭呈下降趋势;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呈上升趋势[2]。另外据统计,在美国,急性肝衰竭的自然存活率约45%,肝移植的存活率25%,不移植而死亡的30%;儿童的死亡率稍低,自然恢复(56%)和移植(31%)[3]。
二、中毒机制
(一)代谢饱和
对乙酰氨基酚胃肠道吸收迅速,口服治疗量后30~120 min血药浓度就达到高峰值。在治疗剂量时,大部分对乙酰胺基酚,约90%在UDP一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和磺基转移酶的催化下,在肝脏内与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物结合,由肾脏代谢形成无毒的代谢产物从尿液中排出,约5%未参与代谢的APAP则以原形从尿液中排出;余下的仅2%~4%则被肝细胞内质网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主要是CYPl A2和CYP2E)代谢,在NADPH存在下,APAP可转化为肝毒性中间产物N一乙酰一对一苯醌亚胺NAPQI,与谷胱甘肽结合。当谷胱甘肽消尽后,未结合的代谢毒物与肝脏中的酶系统和非酶系统蛋白结合,形成毒性产物,导致肝细胞中毒损伤或坏死。[1]
(二)细胞凋亡
肝衰竭的细胞凋亡途径是通过高度管制的介导序列步骤-Caspases的激活-而完成的。Caspases是一组天门冬氨酸特异的半胱氨酸蛋白酶(Cysteine proteases),这一酶家族的重要共同点是能特异性断开天冬氨酸残基后的肽键。在凋亡信号的作用下,Caspases发生逐级水解活化,最后裂解细胞的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使细胞分解,从而引起凋亡[4]。caspase-8是最上游的caspase细胞凋亡信号级联,它可以被Fas受体复合物(DISC,Fas诱导的急性肝衰竭的关键诱导物)的死亡结构域直接激活。caspase-8可以直接激活中心效应酶caspase-3,或者,caspase-3也可以被线粒体途径的caspase-9激活,其中,caspase-8是裂解BH3相互作用死亡结构域的激动剂[5]。因此,caspase-3在内外细胞凋亡级联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是一个关键的下游效应蛋白酶,被认为是减少肝损伤的目标蛋白[]。
(三)免疫机制
生理状态下,肝脏的固有免疫细胞是肝脏的保护系统,可以吞噬或直接杀伤外源性致病物,使内环境保持稳态;在急性肝衰竭时,机械屏障、微生物屏障和免疫屏障均有破坏,免疫细胞会直接攻击病毒感染或受损的肝细胞,或分泌炎症因子,造成继发性炎症或损伤。NK细胞会引起趋化因子(如趋化因子受体CxCR3及其配体CxCL10)的过度释放,导致炎症反应扩大,加剧肝细胞的损伤。急性肝衰竭(ALF)病例中,约有60%发生全身炎症相关联反应综合征(SIRS)[7],死亡率明显增高,SIRS的激发与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和功能上调高度相关。Toll样受体4(TLR4)是肝脏巨噬细胞枯否氏细胞(KC,Kupffer cells)上一个跨膜蛋白,在肝细胞损伤的先天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被认为与内毒素(脂多糖;LPS)、LPS-CD14复合体、巨噬细胞活化介导和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8,9],并且可以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和损害相关分子模式(DAMPS)[10]。另外,肝脏受到免疫损伤时,容易形成内毒素血症,从而激活肝脏内外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释放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加重肝脏损害。在急性肝衰竭时,短时间透明质酸内显著升高[11],导致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分泌,如白介素1b(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12]。这些相同的促炎细胞因子已被证实参与急性肝衰竭的发生[13,14]。有些药物分子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结合成为全抗原,也会引起免疫反应,如肠内Slg A、固有层浆细胞胞浆内Ig A和肠上皮细胞浆分泌小体(SC)在急性肝衰竭时明显下降[15]。
(四)基因表达
在肝衰竭的机理中,基因的表达和激活也被证实是重要的因素,比如,Wilson病的ATP7B基因表达异常,与肝衰竭的发生高度相关[15]。相关的研究数据和结果还比较缺乏,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三、治疗手段
肝衰竭目前还缺乏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主要依靠肝移植、人工肝、对症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
(一)综合治疗
1.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病情检测、肠道营养、纠正低蛋白血症、血气检测、消毒隔离等。
2.病因治疗:停用对乙酰氨基酚成分药物,避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药物,及早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APAP在4 h之内,在给予NAC之前应先口服活性肽(I)。摄人大量APAP的患者,血清药物浓度或转氨酶升高提示即将或已经发生了肝损伤,应立即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NAC)。怀疑APAP中毒的急性肝衰竭患者也可应用NAC。对于非APAP引起的急性肝衰竭患者,应用NAC亦可改善结局。另外,检查基础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根据情况应用抗病毒、激素等治疗。
(二)肝移植
肝移植是目前重症肝衰竭唯一根治的手段,肝移植是治疗中晚期肝衰竭最有效的挽救性治疗手段。但是由于多种因素限制了其大范围的应用,发作急性,时间不允许;肝脏来源缺乏;价格昂贵;抗排异维持治疗等。
(三)人工肝
人工肝支持是基于肝细胞的强大再生能力,通过一个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治疗的目的是稳定患者内环境,帮助患者清除毒素,促进肝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为肝移植赢得时间。人工肝支持目前可分为3类,即非生物型、生物型和混合型人工肝3种,根据临床不同情况选用[16]。
(四)中医药
中医药对急性肝衰竭的治疗虽然没有得到广泛的公认,但是一些临床经验对控制病情、较少并发症以及降低死亡率都有一定的效果。比如用大黄成分的方剂灌肠等。
(五)并发症治疗
根据不同情况,对症治疗。(1)脑水肿;(2)肝性脑病;(3)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4)低钠血症及顽固性腹水;(5)急性肾损伤及肝肾综合征;(6)出血;(7)肝肺综合征。
四、讨论
对乙酰氨基酚是解热镇痛类感冒药的主要成分,属于家用常备非处方药,患者容易自行决定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或加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导致多种同类药剂量叠加,或者单种药服用过量或积累引起急性药物性肝衰竭。因此,临床中应该增加对含对乙酰氨基酚药物的重视程度,加大对患者的宣传告知。如避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同时服用;服药期间应避免饮用含酒精的饮料;有肝病基础或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3岁以下儿童及新生儿因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应避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引起的急性肝衰竭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途径,因此,加强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机理和治疗手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一方面,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更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应该积极拓展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动物试验中,对乙酰氨基酚造模方法具有简便、经济的特点,又是临床中毒的同一个药,接近临床中毒机理,造模应用较多。但是对乙酰氨基酚模型还存在多种因素限制,如种别差异、用药途径、用药浓度以及溶解度低等因素。另外,中毒机理也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特别是近年从细胞凋亡和免疫方面的研究较多,如Caspase、toll受体等。急性肝衰竭由于发病迅速,死亡率高,应该掌握指证、把握时机,迅速采取措施,制定治疗方案。除了基础的综合治疗、对症治疗外,要及时制定肝移植或人工肝治疗方案,此外,还要拓展治疗手段,包括中医药、非药物等治疗手段。
1陈军宝,徐智,覃小艳,等.扑热息痛肝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实用医学杂志,2012,28:3479-3480.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2,5:321-321.
3William M.Lee,Robert H.Squires Jr,Scott L.Nyberg,et al.Hoofnagle.Acute Liver Failure:Summary of A Workshop.Hepatology,2008,4:1401-1415.
4Bradley THyman,Junying Yuan.Apoptotic and non-apoptotic roles of caspases in neuronal 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Nat Rev Neurosci,2012,13:395-406.
5Taylor RC,Cullen SP,Martin SJ.Apoptosis:controlled demolition at the cellular level.Nat Rev Mol Cell Biol,2008,9:231-241.
6Hikita H,Takehara T,Kodama T,et al.Delayed-onset caspasedependent massive hepatocyte apoptosis upon Fas activation in Bak/Bax-deficient mice.Hepatology,2011,54:240-251.7Rolando N,Wade J,Davalos M,et al.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in acute liver failure.Hepatology,2000,32:734.
8Schwabe RF,Seki E,Brenner DA.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in the liver.Gastroenterology,2006,130:1886-1900.
9Peng Y,Gong JP,Liu CA,et al.Expression of toll-like receptor 4 and MD-2 gene and protein in Kupffer cells after ischemiareperfusion in rat liver graft.World J.Gastroenterol,2004,10:2890-2893.
10Takeda K,Kaisho T,Akira S.Toll-like receptors.Annu.Rev Immunol,2003,21:335-376.[24]9.Martin-Murphy BV,Holt MP,Ju C.The role of 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molecules in acetaminophen-induced liver injury in mice.Toxicol Lett.2010,192:387-394.
11Dechene A,Sowa JP,Gieseler RK,et al.Acute liver failure is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liver stiffness and hepatic stellate cell activation.Hepatology,2010,52:1008.
12Erridge C,Bennett-Guerrero E,Poxton IR.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lipopolysaccharides.Microbes Infect,2002,4:837.
13Ben Ari Z,Avlas O,Pappo O,et al.Reduced hepatic injury in Toll-like receptor 4-deficient mice following Dgalactosamine/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Cell Physiol Biochem,2012,29:41.
14Leifeld L,Dumoulin FL,Purr I,et al.Early up-regulation of chemokine expression in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J Pathol,2003,199:335.
15陈智.肝衰竭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中华肝脏病杂志,2012,20:733-736.
16段学章,辛绍杰.人工肝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中华肝脏病杂志,2012,20:411-413.
2015-04-23)
(本文编辑:冯珉)
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课题专项课题“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2012ZX10005-005)
201203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炎科
卓蕴慧,Email:huihuiz1688@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