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饰纺织品质量安全风险探究
2015-03-21颜爱军
颜爱军
(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00)
汽车内饰纺织品质量安全风险探究
颜爱军
(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00)
基于汽车内饰纺织品的质量安全风险,概述了国内外相关法规和标准现状、国内外召回信息、消费投诉信息及监督抽查信息,提出多渠道降低汽车内饰纺织品质量安全风险的预警建议。
汽车内饰纺织品;法规和标准;安全风险
0 引言
随着汽车成为人们的常备工具,车内空气质量也日益受到重视,车内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皮革、纺织品、胶合剂等内饰材料散发的苯、甲醛等有毒气体,对人体肝、肾、呼吸系统、造血器官、免疫功能等可造成严重危害。车用纺织品是指纤维、长丝、纱布在汽车、火车、客机、飞机和船舶等方面的应用。
1 国内外法规和标准
1.1 我国法规和标准
我国目前尚无针对汽车内饰纺织品的立法,中国汽车QC/T标准主要等效或等同采用美国SAE标准,部分常规项目采用ASTM、AATCC等标准。参照美国联邦法规FMVSS571.302,中国于1987年制定了GB 8410-1987《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经修订形成现用的GB 8410-2006。根据GB/T 17591-2006《阻燃织物》要求,汽车内饰用纺织品的火焰蔓延速率采用试验方法FZ/T 01028。
表1 汽车内饰纺织品标准列表
GB/T 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丙烯醛的浓度,并明确了采集检测样本的环境条件、方法与设备。《汽车内饰产品环境污染物控制技术要求标准》正在编制当中,2015年年底将出台。TC209计划号为20080844-Q-608的项目《装饰织物中有害物质的限量》和20132491-T-608《汽车装饰用非织造布及复合非织造布》等多项标准正处于起草阶段。目前我国针对汽车内饰纺织品有毒有害物质要求的标准较少,如表1所示。
1.2 国际法规和标准
纺织品国际标准主要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纺织化学师与印染师协会(AATCC)和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的相关标准。纺织服装产品的认证主要集中在生态环保方面,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Oeko-Tex认证、Eco-passport认证、GOTS认证等。
目前,纺织品原料,检测方法、术语和定义,纺织品行业加工和测试用工业原材料、辅料和化学品,纺织品制品等标准化活动主要由ISO/TC 38开展。ISO纺织标准的重要检测项目包括pH值、甲醇、重金属、易燃性等。ISO纺织品标准共350余条,与汽车内饰纺织品相关的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汽车内饰纺织品相关ISO标准
1.3 欧盟汽车内饰纺织品质量安全风险法规和标准
欧洲标准化体系主要包括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及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欧洲各国的国家标准机构及行业和协会标准团体。纺织品相关的标准主要由CEN负责制定,包括BS标准、DIN标准、EN标准等。
1.3.1 欧盟法规和标准
2001年欧盟修订实施了新的《通用产品安全指令》2001/95/EC,提出了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适用于服装、家庭用品、机动车等。基于《关于有机污染物长途跨国界空气污染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公约(CLRTAP)》及《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欧共体出台了《有毒有害物质限制指令》76/769/EEC,该指令严格限制了CMR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和其他高风险、高关注度化学物质, REACH法规出台后,该指令被撤销。
1.3.2 REACH法规
REACH法规是欧盟于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化学品监管体系,适用于所有行业,对于汽车内饰纺织品有害物质在源头上做了控制。REACH法规规定: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若不符合REACH法规对SVHC规定要求,就面临被召回或撤出欧盟市场的风险。
欧盟化学品管理局(ECHA)于2008年正式公布了首份SVHC候选清单,截至2014年12月17日,SVHC候选清单增至12批,包含物质达161种。(EC) No 1907/2006附件17限制物质清单中与纺织品相关的有害化学物质及其危害如表3所示。其后经 (EU) No 895/2014和(EU) 2015/326修订,增添了部分致癌物质、生殖毒性物质、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
表3 REACH法规附件17限制的纺织品相关化学物质列表
1.4 德国汽车车内环境标准
德国是最早关注车内环境污染并颁布相关法规政策的国家。德国环保部门和汽车制造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联合制定了“德国汽车车内环境标准”。标准规定:汽车本身、车内塑料配件、地毯、车顶毡、沙发等需符合德国“蓝天使”环保标志的要求;车内装饰,坐套垫、胶粘剂等装饰材料含有的苯、甲醛、丙酮、二甲苯等必须低于“德国三级车内环保标准”,如车内甲醛含量不大于0.08 mg/m3;汽车销售前必须经过有毒空气释放期。
1.5 美国汽车内饰纺织品有害物质法规和标准
美国环保局要求汽车制造厂必须申报所用材料,并经环保部门审定对环境和人体危害程度达到最低点后才能使用,申报者违反规定将负担巨额罚款,并召回产品清理污染,主要负责人甚至会被判刑。
联邦危险物质法案中,(16 CFR1500)第16篇第1 500部分:危险物质和物品管理和执行法规详细阐述了有害物质的定义、危害机制、禁用物质种类等,限制物质包括四氯化碳、铅及其化合物、石棉等。(16 CFR1610)第16篇第1 630部分规定了地毯和垫子的表面可燃性标准等,但目前尚无汽车内饰纺织品有害挥发性物质的法规或标准。
1.6 日韩等国汽车内饰纺织品有害物法规和标准
1.6.1 日本法规或标准
日本机动车协会(JAMA)2005年发布了《小轿车车内空气污染治理指南》,旨在使主要汽车公司降低车内空气污染,并同时发布了JAMA建议的测试方法。JASO M902-2007《道路车辆 内饰件和材料 VOC测量方法》描述了汽车内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及其他醛酮化合物的测试。JASO Z125-2009《道路车辆内饰件VOC测量方法》规定了道路车辆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醛类化合物的测试方法。
2002年,日本厚生劳动省根据室内空气污染综合征规定了13种物质室内浓度的指导值。限制物质及其浓度如表4所示。
表4 室内空气污染物质浓度限值
1.6.2 韩国等国家的法规或标准
韩国建设部于2007年颁布了《新规制作汽车的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标准》,该标准规定了新生产车的挥发性污染物排放检测方法和标准。俄罗斯早在1999年制定并实施了P51206-98号《车辆车内污染物评价标准及方法》的国家标准,限制了驾驶室中CO、NO、NO2等的最高浓度。随后GOST R 51206-2004《车内空气污染物评价标准及测试方法》取代了P51206-98,我国汽车出口到俄罗斯,进行俄罗斯GOST认证时,需依据GOST R 51206对车内空气质量进行测试。
2 汽车内饰纺织品其他信息
2.1 国外召回信息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并执行消费品的安全性标准和法规,包括消费产品安全法案(CPSA)、联邦危险物品法案 (FHSA)、防止中毒包装法案(PPPA)、冰箱安全法案(RSA)等, 对不符合强制性标准和存在严重缺陷的产品实行召回。CPSC管理的产品达15 000余种,目前汽车召回案例较多,但召回原因尚未涉及汽车内饰纺织品有害化学物质。欧盟的召回体系以RAPEX为主,RAPEX系统重点关注通用产品、玩具、化妆品和低压电器4大类产品。目前汽车召回主要涉及车身控制模块软件、发动机、LED尾灯、安全气囊和天窗按钮等零部件缺陷。
2.2 消费反馈信息
2004年,中国科协针对中国车内环境污染调查显示:1 175辆样本车仅52辆检测合格。2011年,中国消费者协会联手深圳市消委会,参考GB/T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测试了51辆汽车车内空气质量,不合格率达39.2%。2012年9月,有媒体曝出300名车主集体投诉奔驰汽车甲醛超标事件。车内空气污染导致死亡、脱发和头晕、肝癌等事故时有发生。
汽车质量网的投诉信息显示:2013年至今,汽车异味的投诉明显增多,具体如表5所示。
表5 汽车质量网关于车内异味的投诉信息
2.3 监督抽查信息
国家质检总局和广州市质监局对汽车内饰产品开展过多次监督抽查,但均未涉及内饰材料有害物质。武汉市质监局参照QC/T 804-2008检测武汉市场上随机购买的20批次汽车内饰样品发现,13个样品检出甲醛,其中5个甲醛释放量超标。
上海市汽车内饰材料的监督抽查以燃烧特性,强度试验等物理性能为主,但2014年公布的《汽车内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涉及了甲醛、总碳、甲苯、二甲苯、乙苯和苯乙烯的检测,如表6所示。
表6 上海市汽车内饰产品监督抽查信息
3 结论
针对汽车内饰纺织品的风险隐患和强制性国标即将出台的现状,提出以下3点建议:(1)加强产品监管。加大对汽车内饰纺织品企业的监管力度,并开展汽车内饰用纺织品风险监测技术研究,优化检测方法,为制订产品质量标准提供参考;(2)扶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利用行业先进技术从源头控制污染源,如借助VOC环境合规系统等帮助企业实现VOC的正向设计,缩短产品设计开发周期,节省VOC合规投入;(3)发布质量安全风险预警。通过发布告知书、约谈会等形式进行风险预警,或通过媒体引导消费者养成科学正确的用车习惯,合理应对或消除风险。
【1】环境保护部.GB/T 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2】陈小开.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分析评价及吸附光催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3】环境保护部.GB 18352.5-2013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S].北京:环境保护部,2013.
【4】张健.车内甲醛污染及其健康风险评价[J].四川化工,2013,16(3):55-58.
【5】梁鹏,李高林,陈晓宏.车内空气污染物检测及控制策略[J].检测与维修,2012(8):55-57.
【6】何力,王晓丹,陈益人.纺织品安全性能检测及质量安全风险评估[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23(4):15-18.
【7】周良霄,何勇,黄胜.汽车内饰材料的安全性和评价指标分析[J].纺织科技进展,2012(2):17-18,27.
【8】金磊,王建平.中国汽车工业现状及车用纺织品标准简析[J].产业用纺织品,2010(5):26-29.
【9】王亮,黄江玲,刘丹丹.汽车内饰零部件及其材料VOC含量分析的采样方法[J].汽车工艺与材料,2012(12):12-17.
【10】谢绍占,陈向标,赖明河.浅析汽车内饰纺织品的有害物质及其检测标准[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3(5):113-115.
【11】刘伟军.汽车内饰纺织品现状研究及数据库构建[D].上海:东华大学,2005.
Exploration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Risk of Automotive Textiles Interiors
YAN Aijun
(Guangzhou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China)
Based on the quality security risks of the automotive textiles interior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evant codes and standards, recall inform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consumer complaints and supervision and spot check information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risk forewarns to reduce the quality safety risk of automotive textiles interiors by multi-channel were put forward.
Automotive textiles interiors; Codes and standards; Security risk
2015-07-07
颜爱军,女,博士。E-mail:www.yaj.com.c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