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同生:太湖水利不老松

2015-03-20尤珍孙宝珍王佩华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5年2期
关键词:太湖流域水利部太湖

尤珍+孙宝珍+王佩华

采访原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简称太湖局)党组书记、常务副局长王同生老先生,颇有些波折。这位精神、谦和、睿智的水利老专家,始终觉得自己已退休,目前为太湖流域水利事业贡献着的余光余热也只是一些力所能及的琐事,没有什么可讲的,一直婉拒采访。在记者多次软磨硬泡之下,他总算“松了口”。

一个阳光温暖的冬日午后,伴着一杯袅袅香茶,在宽松的氛围中,80岁的王同生老先生将他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1956年9月,他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河川系水工专业毕业后,曾先后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简称淮委)和太湖局工作,分别从事科学研究和流域治理工作。

工作多年,这位老专家最切身的体会就是坚持“业精于勤”。他始终认为,要在工作中锻炼,开阔视野。因此,他从踏上工作岗位开始,就结合工作加强学习,苦练基本功。1961—1963年在水科院工作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在北京电视大学数学系学习。他在语言方面很有天赋,中小学时学习英语,在大学期间又学习了俄文,工作后又自学了德文。后与何善堉先生合译,出版了译作《非定常热应力》(科学出版社,1965年出版)。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下放“五七干校”参加劳动。对于这段经历,他至今印象深刻。他回忆道,虽然脱离了业务工作,但也增加了对社会和群众的接触和了解。改革开放以后,机缘巧合之下,1981—1984年他去美国西北大学混凝土和岩土研究中心做了两年多访问学者,从事混凝土随机温度应力的研究,由于在研究工作方面的突出成绩,他被该研究中心聘为博士后副研究员。1985年他发表的混凝土随机温度应力方面的论文是我国随机应力方面的早期成果,并获水电部优秀科技成果奖三等奖。回国后,他将在国外所学、所思、所悟、所得的先进知识和经验,全部运用到水利工作中,深化到流域治理的实践中。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动摇不了这位老专家对水利工作的满腔热忱。一个又一个分量十足的荣誉,是他对水利工作一片赤诚之心的最好注解。在水科院工作期间,他长期致力于水工混凝土温度控制及裂缝防治的研究,先后参加了刘家峡、三门峡、新安江、丹江口等大坝有关科研课题研究,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在淮委,他参与了淮河干流规划,曾任淮委副主任。1984年年底太湖局成立,他是“筹备领导小组”主持工作的成员。他回忆道:当时太湖局是白手起家,人员也是从四面八方而来。从开展业务至生活后勤都是从头开始,可谓“筚路蓝缕、创业艰难”。1991年大洪水后,太湖局重点工作之一是一期治太工程建设,经过太湖水利人20多年的共同奋斗,太湖流域已基本建成50年一遇防洪工程体系,并在防御1999年流域特大洪水和历次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谈及此,他感慨道:“多年来太湖局在水利部领导下,在治太工程建设中进行组织和协调,包括承担世行贷款太湖防洪项目管理,实行科学治水和团结治水。苏、浙、沪两省一市水利建设部门的同志处在工程建设第一线,治太工程的建成与他们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由于他在科研和流域治理上的业绩,1988年5月,他被聘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2年10月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97年12月,时任太湖局党组书记(正局级)、常务副局长的王同生正式退休。退下来以后,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专家,依然惦记着太湖流域的治理和他所熟悉的混凝土温度应力研究,孜孜不倦地为太湖流域水利事业奉献着他的激情和余温。在含饴弄孙之余的悠闲时光里,他继续参与了一些课题研究和技术咨询,发表了10多篇论文。同时,他深入思考,将自己在太湖局20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工作心得进行了总结,分别编著和主编了《太湖流域防洪与水资源管理》、《涵闸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及温度控制》两本书,并先后于2006年、2011年正式出版。两书均有40多万字。其中,《太湖流域防洪与水资源管理》是一本比较全面论述太湖流域治理的学术著作;而《涵闸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及温度控制》的内容包括涵闸混凝土温度应力和预防裂缝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以及涵闸工程温度控制、预防裂缝的实例和新经验。此外,他还参与了《中国河湖大典》太湖流域有关条目的撰写,所写条目刊载于2009年正式出版的《中国河湖大典·长江卷》。

近年来王老面临着新的挑战,就是作为主要执笔人之一参与了《太湖志》的写作。关于《太湖志》的编撰背景,他介绍说,“太湖治理,古已有之,相关文字记载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新中国成立以来,太湖流域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分别进行了大规模区域性水利建设。太湖局成立后,更是积极稳步地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与管理工作,从防洪、供水、水环境等方方面面为流域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有效保障。为将太湖治理经历的过程和取得的成绩记载存史,供今后流域水利工作进行借鉴与参考,太湖局根据水利部对江河水利志工作的要求,从2011年起开展《太湖志》的编纂工作,以志为鉴,以志资治,以志传世,以便填补太湖流域没有流域层面系统志典作品的空白。”

王老具有作为《太湖志》主要执笔人硬邦邦的条件:当时他已经参与太湖流域水利综合治理和管理工作近30年,目睹了国家水利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新跨越,更亲身感受了太湖流域水利治理和管理的曲折过程,同时他退休后继续关心流域治理,并与时俱进了解新的水利发展情况。在太湖局的邀请下,王老欣然接受了这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从此开始长达3年多的《太湖志》修撰过程。在此期间,他经常与流域内有关地方、太湖局内有关处室交换意见,多方搜集资料、撰写、修改、再查资料、再修改……如此精雕细琢之下,目前约50万字的《太湖志》初稿已经基本完成,包括太湖流域水系和湖泊、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水旱灾害、水文、科学研究、流域规划、区域治理规划、流域治理工程、地区治理工程、灌溉节水与供水、水库与水力发电、信息化建设、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流域管理、水文化等16篇,以及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湖泊名录、诗选等,比较翔实地记录了太湖流域基本情况以及水利治理与管理经历的过程和取得的成绩。

在王老家里书桌的案头上,记者看到了厚厚一沓《太湖志》的手稿,因为老专家不爱使用电脑,《太湖志》里由他撰写的几十余万字,都是他一笔一画用钢笔慢慢地写到纸上去的。手稿字迹清晰,文笔流畅,字里行间透露出老专家的一丝不苟。记者不禁想起以前采访太湖局其他人时,不经意间说起的一件小事:一次王老因身体不适动了个小手术,术后第三天,太湖局派员到医院去看望他,探病同志走进病房,只见他戴着老花眼镜,抱着参阅资料、纸还有笔,正窝在床头修改《太湖志》哩!原来几天前,《太湖志》的撰写又进行了一次讨论,老专家正争分夺秒地把讨论意见修改完善到正文中去,老专家的严谨认真由此可见一斑。

面对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专家,若非记者一再确认,根本难以想象他已经80岁高龄。对于这点,他告诉记者,为保持身体健康和思考能力,他坚持每天早晨做操、打拳,特别是不舍水之情缘,四季坚持游泳,经常浏览一些时政和文史类书籍杂志,参与一些业务工作。而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乐观情绪,知足常乐,宽以待人。他退休后还受聘担任水利部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稽查特派员,自2000—2011年12年间,率领稽查组专家去各省进行项目稽查,共完成了水利枢纽、城市防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等各类水利工程100多个项目的稽查任务,为加强水利基本建设管理,做出了贡献。2005年王老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利工程建设稽查先进个人。

结束短暂的采访,我们深深被这位长者的勤奋和不断进取的毅力与精神所感动,他宛如一棵挺拔坚韧的不老松,感染了一批又一批太湖局的年轻人。王同生谦虚地说:“年纪大了,能做的事也越来越少了,发挥点余热而已。”他寄希望于年青一代,激励年轻人要用脑用心、开拓进取,他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治太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成绩。

猜你喜欢

太湖流域水利部太湖
太湖思变2017
水利部2017年1月批准发布的第一批水利行业标准
水利部2017年1月批准发布的第二批水利行业标准
太湖揽春
太湖
太湖流域低污染水处理技术研究
太湖一角
太湖流域:统筹兼顾 多管齐下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太湖流域LUCC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中国拟再投千亿治理太湖流域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