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节水难在哪?
2015-03-20秦风鸣
● 秦风鸣
水是生命的源泉,动植物离不开水,人类更离不开水。一旦没有了水,人类就无法生存下去。但是能够供人类饮用的淡水资源日益减少,其中一个原因是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许多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所以,要想有充足的水,不仅要保护水资源,还要节约用水。如果我们不节约用水,就等于向死亡加快了脚步。
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在全国660多座城市中,缺水城市达4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08座。全国每年因缺水少产粮食近 800亿公斤。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 000亿元。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第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缺水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环境改善的主要制约因素。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供给和水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十多年的连续少雨,有监测显示,海河流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减少约10%,再加上水污染导致的水质性缺水,北方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变得更加突出。2007年夏天暴发的太湖蓝藻生态危害,近年来呈现明显加剧态势的干旱灾害,以及一些地区不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盲目、肆意发展,造成了当下“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恶果。同样,在多少人的记忆中,昔日游鱼戏水的池塘,如今竟变成了黑黝黝的一池臭水。种种迹象警示我们,必须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短缺,我们应反思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拧水龙头,水就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可能丝毫感觉不到用水危机。但事实上,我们赖以生存的水正日益短缺。水的浪费是惊人的。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可以流掉1~6 m3的水;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要流掉3~25 m3的水,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基于保护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资源,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最起码的条件。我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用水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
保护水资源,首先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要使大家认识到水是宝贵的,每冲一次马桶所用的水,相当于有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日用水量;夏天冲个凉水澡,使用的水相当于缺水国家几十个人的日用水量;水龙头没有拧紧,一个晚上流失的水则相当于非洲或亚洲缺水地区一个村庄的居民日饮用水总量。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而是联合国有关机构多年调查得出的结果。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使用中挥霍浪费,不知道自觉珍惜。其实,地球上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尤其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的状况,黄河水多处多次断流就是生动体现。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更应引起我们深思:黄河水枯竭时到哪里“引黄”?南方水污染了如何“北调”?所以说,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
节水难原因何在
节约用水的口号喊了多年,但一直成效不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对水资源危机缺乏正确认识,水忧患意识十分淡薄,片面地认为水资源总量平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手大脚用点水无所谓。在用水上,也有人会认为,只要掏钱、想咋用就咋用。实际上,早在2008年我省的用水制度对部分行业、居民用水都设有定额。5月30日实施的《山西省用水定额》,是山西省第一个用水定额地方标准,改变了以往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发布用水定额。以地方标准的形式发布用水定额,级别更高,制定和审核过程更加正规合理,应用更加规范。所以说,节水,不是无据可依,用水,也非无规可循,我省有多部法规约束用水、引导节水。但现实生活中,有些节水措施却遭遇“执行难”。
“我花钱用水,你何必给我定额。最难的就是改变人们薄弱的节水意识。”采访中多位节水工作者都表示有被误解的经历,还有企业认为,节水改造应该国家出钱,事实上,只要改造到位,投入的成本要不了几年就能“省回来”。
再就是当前节水工作还没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许多节水工程直接经济效益有限,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上,而国家又缺乏优惠发展政策。这些原因致使许多用水大户节水积极性不高,节水并没有真正变成企业、居民的自发行动,节水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另外,我国的水价政策极不合理,与我们提倡的节水战略极不协调。如一些城市超采地下水已经十分严重,但至今这些城市的企业和单位仍可无偿开采地下水;许多地方农业灌溉水价不能反映实际的运行成本,致使许多灌溉区不但不能按期更新改造,而且不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由于水价过低,缺乏价格制约,直接导致农业用水仍是粗放灌溉农业,城市和工业用水不重视节水、治污和开发非传统水资源。
节水意识是关键
“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这句话,我们大多只是把它当作公益广告语,却没有真正意识到很可能会成为现实。节约用水的口号喊了几十年,但说归说,做归做,行动还是差的可怜。随便观察一下我们的日常生活,浪费行为和现象比比皆是。其实,节约用水如果成为一种全民意识和全民习惯,节水就不算难事。
我的节水意识,还算是说得过去,无论在哪里,用自来水的时候,我会以需取水,尽量不用流水。刷牙一杯够了不用两杯,洗手一盆底儿够了不用半盆。用过的水,尽量二次或三次使用,从不轻易泼掉。离开单位或自家,我会自然地去看看水龙头是否滴水。即便是在商业浴池洗澡,我也会随手关掉淋水喷头。妻子也养成了节水习惯,比如,将洗衣机的排水接到大塑料盆里,先用来擦地板,再用来冲马桶。坚持下来,既为国家节约了水资源,也减少了水费开销,可谓一举多得。
另外,自来水公司等水资源部门的管理和经营理念也应该增强节水服务意识,不能片面追求经营收入。收水费的业务员每次到我家里,都对我家的用水量低而产生怀疑,似乎是我有什么偷水高招。有一次,一位业务员边开收据边叨咕:“你家的水表怎么走字儿这么少?”我回答了我的用水习惯,见他还是报以将信将疑的眼神,我便说:“省的钱虽不多,但那也是我辛辛苦苦挣的,总不能白扔钱买水流着玩吧?”结果是:他疑惑,我无奈。我倒对他们和他们的主管部门满大街张贴的“节约用水”的广而告之有点怀疑,他们的经营之道,是不是只卖水?不管水?有事实为证。有一次,我们这个单元的四楼邻居自来水管因水压太大爆裂,楼梯和楼下住户的墙壁成了水帘洞。我们不知道这栋楼的控制阀门在何处,给自来水公司拨电话但因未到上班时间无人接听,水哗哗地流了4个多小时。看到我们这几个楼下住户被水淹得一片狼籍的天花板和墙壁,“肇事”的邻居哭丧着脸说:“向他们反映好几回了,水压太大,水管承受不了,可他们说入户水管是私有财产,需自己解决。”水是流动的,城市的自来水供给压力很大,一旦供水设施出现损坏,流失浪费的水是惊人的,因此,相关部门维修服务的便民措施,亟待完善。
我们在饮用瓶装矿泉水和纯净水方面的浪费,同样是不可小视。如今,不论政府还是企业,不论大会还是小会,每人一瓶矿泉水或纯净水,已经司空见惯。每次参加这样的会议,散会后看到满场只喝了几口的矿泉水或纯净水被服务人员哗啦啦地倒进下水道,真的很心疼。那顺着下水道流走的,不仅仅是宝贵的水资源,也是白花花的人民币。这样的排场,还是不讲的好。何况,瓶装矿泉水和纯净水的浪费现象,远不仅于此。除此之外,洗车服务行业的兴起,也是巨大的水资源浪费。
中国人并不缺乏节水的历史、节水的意识和节水的技术。坎儿井、北海团城这些古老的节水设施已经使用了几千年。那么我们缺什么呢?节约用水,不仅是我们面对生存危机不得已的选择,也是考验我们这个民族道德与制度建设能力的一次机会。那么,面对中国水资源的危机四伏,我们不该杞人忧天吗?我们不该付诸行动吗?千万别让富兰克林曾说过的话在我们面前变成现实:“只有当井水用干了后,人们才知道它的价值。”
水,孕育文明,浸润生命,滋养历史,点化自然。但是,赐予了我们物质和精神双重恩泽的千百年川流不息的水,却在我们的手里面目全非。保护“母亲”的“乳汁”,迫在眉睫,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民的义务。若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一点一滴做起,节约一点一滴的水,那么,节约用水还难吗?
节水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在一些缺水城市,大大小小的洗浴中心、洗车店还是越开越多,其中不少店家竟肆无忌惮地打井“偷水”……实在是触目惊心。看来,做好节水工作仅仅停留在口号式的宣传上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让每一位公民自觉节约用水,不仅要靠道德手段,还必须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使节水不致成为一句空话。
党政机关要率先行动起来。切实强化节水措施和管理责任,配备节水龙头,杜绝长流水和跑冒滴漏,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争做节约用水的示范者、推动者;工业企业要大力推进节水技术进步。广泛推广和使用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传统工艺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减少废污水的排放,努力将用水大户变为节水大户;农业要做节水的主力军。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推广渠道防渗和田间节水技术,积极发展高新节水技术,普及旱作和生物节水措施,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服务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推广运用节水器具,改善高耗水的消费结构,提倡水资源的合理消费;社区和家庭要全面行动起来,坚持一水多用,节约厨房一盆水、浴室一缸水、洗衣机一桶水,真正做到节水在身边;学校要不断强化节水教育,在广大青少年中传播节水理念,学习水情知识,树立节水意识,努有力培养科学、文明、节约的用水习惯;新闻媒体要发挥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功能,深入持久地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培养和提高全民节水意识。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要增强节水意识,从小处做起,共同行动,坚持不懈,节约每一滴水,构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