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利用
——以河北永年洼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2015-03-20张磊,王芳,范波
张 磊,王 芳,范 波
(1.石家庄市裕西公园,河北 石家庄 050085;2.河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6)
浅谈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利用
——以河北永年洼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张磊1,王芳2,范波2
(1.石家庄市裕西公园,河北 石家庄 050085;2.河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6)
该文从湿地的概述及分析建设湿地公园的意义和必要性入手,以河北永年洼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保护和利用为例,详细阐述了永年洼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布局方式、保护利用的措施及建设模式,以期为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
湿地;湿地公园;保护;利用
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喻为“地球之肾“。湿地除了为人类提供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水资源外,还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根据国家林业局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hm2(另有水稻田面积3005.70万hm2未计入),湿地率为5.58%。其中,河北省湿地总面积为94.19万hm2,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8%。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和破坏式的经济发展,湿地被破坏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关于湿地的保护和利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所关注的重点学科与热点研究领域[1]。
1 湿地的保护和利用
我国湿地具有面积大、类型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为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国家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4~2030年)。其中明确了到2030年,使全国湿地保护区达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使9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完成湿地恢复工程140.4万hm2,在全国范围内建成53个国家级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
河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湿地区,该区天然湿地以河流为主,伴随分布着许多沼泽、洼淀、古河道、河间带、河口三角洲等湿地。该区域湿地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水资源缺乏,为缓解水资源缺乏现状,河北省加强了湿地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3处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8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级湿地公园和19处省级湿地公园。通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先后实施了多项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使得湿地区域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湿地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逐步得到恢复。
2 湿地公园的建设意义
湿地公园类似于小型保护区,兼有物种及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体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一个综合体系,是建设在湿地及其外围,以突出生态保护和旅游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公园形式,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实现了人与自然生态、建筑与自然景观、旅游发展与湿地承载力和谐统一。因此,湿地公园是解决湿地保护与资源利用问题的良好途径之一。
3 河北永年洼国家湿地公园
3.1概况
河北永年洼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永年县东南部,紧紧围绕广府古城,整体近似“C”字型,南北长5.2km,东西宽3.4km,东以引河东侧路为界,该区域除去古城东侧的开发区、南以滏阳河大堤北侧村庄边沿为界,西以西大提为边界,北以洺李公路为界。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14°42′28″~114° 45′06″,北纬36°40′24″~36°43′12″之间,总面积为1070.4hm2。湿地公园内水质优良、芦苇丛生、荷花飘香,被人们誉为“北国小江南”和“第二白洋淀”。
3.2公园总体规划
公园总体规划坚持整体保护、重点突出、保护方案的科学性和超前性的原则。一方面,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使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都能得到保护。另一方面,加强对防洪区、水源地及自然历史遗迹的保护,使湿地保护的总体结构日趋合理。综合考虑以上两方面因素,将永年洼湿地公园区划为生态保育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四大功能区。
3.2.1生态保育区
规划的生态保育区内湿地自然条件良好,河流、沼泽湿地特征明显,宜于保持原有风貌。该区禁止游客进入,减少外界人为活动对生态保育区的声、光、气等污染,使湿地生态系统在自然的条件下演替、发育,为水鸟和其它湿地物种提供天然的生存繁衍场所。在允许公园工作人员开展科研监测和巡护管理等活动的情况下,对湿地内动植物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湿地生态变化与水文特征的关系进行科学监测,为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科技数据支持。
3.2.2科普宣教区
科普宣教区主要展示湿地的结构、过程、功能以及当地文化体验,宣传湿地的重要功能和价值,使人们对湿地的结构特点、演替过程和脆弱性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激发人们自觉保护湿地的积极性。
3.2.3合理利用区
规划开展包括以感受洼淀风光为主的生态旅游项目和文化体验项目。在生态游览项目中,游人主要通过游船、木栈道的方式对湿地公园内的湖面、芦苇荡、荷花淀、鱼塘、湖边草地、稻田等湿地景观进行亲身体验,并适当布置度假游乐设施,开展以水文化和湿地生态文化为主的休闲和科普活动。
3.2.4管理服务区
管理服务区是游客进入湿地公园的第一站,分别设置在公园范围内的北、西、南3个入口处。本区营造各种建筑物和服务设施与湿地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包括管理处、管理站、访客中心及车库等配套用房。
3.3保护及利用措施
邯郸永年洼湿地公园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湿地公园,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是城景紧邻,城镇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公园的保护,根据永年洼湿地公园的游览活动与周边区域内人类的生产活动密不可分的特点,确定了以下保护措施。
3.3.1保障水源
永年洼水源有3种,一种为滏阳河水,一种为水库水,一种为自然降水,以滏阳河水和自然降水为主,东武仕水库水做保障。近年来,由于上游滏阳河干涸情况严重和过度开垦等原因,湿地范围内水面面积严重缩小。对从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上获得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永年洼2000年水面面积为10.12km2,2005年为6.68km2,到2010年仅剩2.61km2。并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永年洼湿地生态需水量的最小值为1300万m3,适宜值为2900~4200万m3,最大值为6600万m3,永年县丰水年降水量为1100万m3,距最小需水量尚缺水近200万m3。为保障湿地公园水源,该县强力扩渠引水,铺设了由滏阳河向永年洼内补水的专用通道,利用进洪闸、冯堤闸、西八闸3个闸口,从滏阳河引水入淀,逐步恢复湿地风貌和北方水乡壮丽景观。
3.3.2保护水质
由于永年洼自然风貌遭到破坏,野生鸟类减少[3],水质评价为劣Ⅴ类[4]。为改善、治理滏阳河区域环境,邯郸市政府编制了《滏阳河综合治理工程总体规划》,仅区域环境治理工程总投资就达12亿元(不含治污防污);同时做好湿地公园范围内生活污水、垃圾的处理和排放工作,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生活垃圾集中外运;并在水岸线种植较强降解和吸收污染物能力的植被,增强水体的自净化能力。
3.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管理
结合国家及省内有关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相关政策、项目建设,加大湿地公园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并逐步实施,使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从而使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得以加强。
3.3.4综合周围环境因素,合理规划
在以上的保护措施和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永年洼湿地公园的自身特点,在对永年洼湿地公园利用方面,注重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广府古城坐落于洼淀中央,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是我国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在这里诞生了杨式、武式太极拳,并派生出吴式和孙式太极拳,2008年曾举办国际太极拳名家论坛。随着湿地公园深入开发建设,永年洼湿地公园将会成为永年县对外信息交流的基础平台,充分体现出湿地文化与周边的古城文化、太极文化密不可分,使整个永年洼湿地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3.3.5加强湿地公园管理体系建设
永年县2012年向国家林业局申报永年洼国家湿地公园,2013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河北永年洼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建设,虽然设立了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但由于湿地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包括林业、国土、水利、环保、海洋等,开发利用牵涉面广、部门多,形成了多部门都要管,却都管不好的局面,而保护管理处也不能完全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因此,要加强湿地管理机构的行政职能,设立专门湿地保护协调机构,配备相应管理人员,完善管理体系,各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发挥各自优势,团结协作,做好相关的湿地公园建设工作。
3.3.6适当开展湿地生态旅游
永年洼湿地意在依托湿地公园建设保护环境,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公园建设以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览为核心,合理设置旅游项目,以保护和科研为目的,禁止游人进入;以观光体验为主,可规划设置参与性较强的娱乐项目。
4 结语
我国对于湿地公园、湿地旅游的研究刚刚开始,对旅游资源开发与湿地保护的协调关系研究较少。为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实现湿地公园建设与湿地旅游资源保护的和谐发展,必须建立一种技术与管理、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等多层面的协调机制——根据区域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现状,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5],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一方面有利于保持湿地生态环境的稳定,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任海,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徐艳菲,张义文,焦明.永年洼湿地生态需水量初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9):31-34.
[3]张秉文.河北省水文要素演变过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8(1):116-125.
[4]张芸,许有鹏,张建新,等.河北省湖泊型湿地水环境状况及保护建议[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5(1):78-81.
[5]郎惠卿,林鹏,陆健健.中国湿地研究和保护[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X176
A
1002-3356(2015)05-0090-03
201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