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及教学对策

2015-03-20刘雪玉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实际意义惯用语动宾

刘雪玉(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及教学对策

刘雪玉
(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惯用语在口语表达中使用频率非常高,因此留学生对其倍感兴趣。但由于惯用语本身的性质特点,使留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感到吃力,在使用时偏误频出。文章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提出相对系统、全面的教学对策,以帮助留学生正确使用汉语惯用语。

留学生;惯用语;偏误;教学对策

惯用语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固定短语,它结构简单且通俗生动,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传承了汉民族几千年的表达习惯和用语方式,富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惯用语对于留学生而言,既有魅力又难把握。很多留学生在理解和使用汉语惯用语的过程中,经常出错。为此,本文将根据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偏误的类型,分析其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一、惯用语的特点

(一)语义方面

1.语义的双层性

惯用语的实际意义是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的结合体。如“耳旁风”,从字面上看,指耳旁吹过的风,而实际指听过后不放在心上的他人的劝告、叮嘱;“白日梦”,表面上是说白天做的梦,而实际是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幻想。由此可见,深层含义一般指比喻义和引申义,也有借代义和夸张义,其中以比喻义为主,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比喻就没有惯用语[1]248,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意义,具有生动的形象性和特有的表现力[2]4。

2.语义的变异性

惯用语的比喻义和引申义,实际上就是惯用语表层含义的一种变异。惯用语的实际含义并不是由构成其每个字的字面意义直接相加合成,实际含义往往超越了字面意义,或只是字面意义的一小部分,两者并不等值。惯用语的字面意义大多是它的语源意义,一旦成为惯用语之后,字面意义往往不起作用,抽象性的虚指义或泛指义才是它的实际意义[3]226。惯用语的实际含义多通过字面意义变异而成。这种变异性通常借助比喻、引申、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段来完成。

(二)语法方面

1.语法结构稳定

汉语惯用语是一种结构定型的固定短语,大多是三字式,也有其他格式的,如“矮半截”“唱对台戏”“饱汉不知饿汉饥”“拔一颗钉子,倒了一堵墙”等。从语法结构上看,多为动宾结构和偏正结构,如“开夜车”“吹牛皮”等;从组成对象看,由于惯用语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所以构成一般比较固定,不能随意更改,否则便失去了实际意义。

2.语法结构灵活、自由

结构的灵活、自由并不会改变惯用语的定型结构,而是会使表达效果增强,表达形式丰富。表现为使用时可以进行内嵌和扩展,如“跑龙套”“摆架子”可以说成“跑跑龙套”“摆臭架子”。有些惯用语也可以进行语序的移动,如 “翘尾巴”“打预防针”“撑场面”可以说成“尾巴翘到天上去了”“预防针还是要打的”“结果场面没撑起来”。

3.语法结构的特殊性

语法结构的特殊性是指语法上的超常搭配。从语法上看,很多惯用语字词的搭配不符合正常的语法规则,如 “杀回马枪”“玩花花肠子”“躲清净”等。还有一部分惯用语是由看起来毫无关联的几个字连在一起构成的,根本谈不上什么语法关系,但却能在交际中表达出极其生动准确的含义,如“闲打牙”“风马牛”“滚地皮”等。

(三)语用方面

1.浓厚的口语色彩

惯用语是口语语体的一个分支,形象生动,精炼准确,通俗易懂,幽默简洁,具有非常鲜明而浓厚的口语色彩,一般用于非正式场合。

2.鲜明的感情色彩

惯用语来源于民间生活,多数情况下用来表达人民群众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评判,以及人们的喜怒哀乐,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多含负面意义,如“铁公鸡”“马屁精”“狗眼看人低”等。

3.常用“断取”修辞

有些惯用语的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关联不大,或者只是字面意义的一小部分,如“哭鼻子”的实际意义只取一个“哭”字的意义。这就是谭永祥先生1983年在《修辞学习》第 1期上首先提出,并得到修辞学界广大学者认同的一种修辞格——“断取”,其只取用惯用语中的一个或几个字的意义作为实际意义,而置其他于不顾、断章取义的修辞方法。这种“断取”修辞在汉语惯用语中常常出现,如“打客套”只取“客套”的意义。

4.民族文化特色鲜明

丰厚而悠久的五千年汉民族文化传统为惯用语提供源源不断的构成材料,成为惯用语取材的活水源头。有一些直接来源于古代文献,如“左右手”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黄粱梦”语见唐·沈既济《枕中记》。还有一些惯用语来自各行各业,如“开场白”“红眼病”“打对台”等。另外,还有一部分惯用语来自于各地方言。

二、留学生使用惯用语的常见偏误分析

(一)词形偏误

受汉语形近字和同音字的干扰,初学汉语的留学生常常会出现书写形式有误的问题,如在“你不要给他代高帽,要多帮助他找缺点”中,由于受同音字影响,结果“戴”混淆为“代”。再如在“谁都不愿意干这种白费惜的事情”中,受形近字的影响,错把“蜡”写成“惜”;“他这个人总是喜欢买关子”中的“卖”写成“买”,也是这种原因。如果对同音字、形近字辨析不清楚,就容易在使用时产生此类偏误。

(二)语义偏误

1.语义偏离

(1)把字面意义当作实际意义。惯用语的实际意义虽与字面意义有某种联系,但却是不等值的,有时差之毫厘,表述结果就会谬以千里。但对于留学生来说很容易误把字面意义当作实际意义,造成语义偏误。如“我在娃娃上做了手脚,这次漂亮多了”,显然留学生把字面的意义理解成了实际的手和脚,其实“做手脚”指背地里进行某种安排,暗中作弊。

(2)实际意义与表达对象不符。这种偏误大多是由于留学生对惯用语深层意义的曲解。如“这个单位的年轻人特别快乐,真是夕阳红”,此处“夕阳红”是误用,因为“夕阳红”特指老年人的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不能用于年轻人。

2.语义前后矛盾

语义前后矛盾,指句子前后内容相互矛盾。如“全班同学中,他最会游泳,是个旱鸭子”中的“早鸭子”比喻不会游泳的人,与“最会游泳”相矛盾。

3.语义表述不明确

语义表述不明确,指惯用语所表述的意义不明确。如“离我远点,否则我敲警钟!”中“敲警钟”的实际意义是提醒他人警惕,但用于此处,不知道是提醒别人,还是警告威胁他人,语义不清。

(三)语法偏误

1.语法成分搭配不当

(1)误带宾语。留学生会误把动宾形式的惯用语当作动词,在其后误加宾语,造成偏误。如“老板炒鱿鱼我了”“我丢面子朋友了”“你别想背黑锅我”,这些句子中的惯用语都误带了宾语,无法完成正常的交际活动。

(2)宾语误用。大部分偏正式惯用语能做宾语,如 “做你的白日梦吧”“他这种人,就是得了红眼病”中的“白日梦”和“红眼病”。但也有一些偏正式的惯用语不能做宾语,如 “那已经是老掉牙”“课间,同学们是一窝蜂”“我们班男生是韩国清一色”等,这些句子中的“老掉牙”“一窝蜂”“清一色”都不能做宾语。

(3)搭配错误。一部分动宾形式的惯用语中的动词可以进行词语替换,如“脚踩两只船”可以说“脚踏两只船”,“拖后腿”可以说成“拉后腿”等。但很多惯用语是不能进行随意更换搭配的,如把“吃闭门羹”说成“喝闭门羹”,把“开夜车”说成“坐夜车”,把“下逐客令”说成“拿逐客令”等。

2.语法结构不当

(1)误加。多数惯用语可以在定型的结构中加入一些成分,如“敲警钟”可以说成“敲响警钟”,“拿手戏”可以说成“拿手好戏”,“露马脚”可以说成“露出马脚”等,但并不是所有惯用语都能添加成分,如把“打保票”说成“打一张保票”,把“铁饭碗”说成“铁的饭碗”等。

(2)遗漏。大部分惯用语可以进行内嵌和扩展,但几乎都不能减缩漏字,不能再有任何的删减,如“他不喜欢别人给他戴帽”中的“戴帽”随意删减了其中的“高”字,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3)语序颠倒。如“他这个人脑子挺活,经常嘴皮子耍”中的“嘴皮子耍”就是语序颠倒现象。“虽然这次你成绩不错,可是别尾巴翘”中的“尾巴翘”。

(4)误用“活用”。使用时可以在部分惯用语中插入其他成分,尤其是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如“开了个小差”“哭了一鼻子”等。但并不是所有动宾结构的惯用语都可以这样“活用”。如“我打师傅的下手”这一句就出现了错误“活用”。“打下手”一般用于“给某人打下手”这样的句式中,而不能随意在“打”字后面接宾语。留学生很容易把动词和宾语之间可以插入相关成分的格式过度泛化,造成偏误。

(四)语用偏误

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美交际效果出现的差错,统称为语用错误。这类语用失误主要归因于说话的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表达习惯,或说得不合时宜[4]226。

1.感情色彩运用有误

惯用语具有非常鲜明而强烈的感情色彩,褒贬义极为分明,本族语者运用自如且喜欢它的表意确切和直接,但对于留学生而言,正确理解并运用惯用语的感情色彩并非易事,经常出错,令人啼笑皆非。如“张老师很热情,真是笑面虎”,这里就出现了褒贬义混淆的错误。“笑面虎”比喻外表装得善良而心地凶狠的人,是个贬义词,学生误以为“笑面”就表示很友好,将“笑面虎”误作褒义词来用,使得所表述的意义与自己的本意大相径庭。

2.使用场合有误

惯用语的来源决定了它一般在非正式场合广泛使用,在正式场合或庄重场所应少用、慎用,否则会显得不严肃,不得体。如“工作期间禁止侃大山”一句中的“侃大山”就很不得体,应该换为“闲谈”更符合这样的语境。

3.使用对象有误

在惯用语使用对象上,留学生也极易出现错误。如“我又迟到了,老师会把我炒鱿鱼的”,“炒鱿鱼”通常用在雇主与雇员之间,而非师生之间。再如“我做饭特别好吃,真有两下子”,“有两下子”通常用于夸赞他人,而不能自夸。

三、教学对策

(一)有意识地适时引入惯用语,鼓励学生适当使用惯用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要有意识地适时引入惯用语,比如在讲到“刁难”时可引出“鸡蛋里挑骨头”“出难题”等;在讲到“死亡”时教师可引出 “见阎王”“回老家”“见上帝”“上西天”等;在遇到拜访某人而未被接待时,可以告诉学生这是“吃”了“闭门羹”;在讲到“新社会女性力量的强大”时,可以引出“半边天”,通常与动词“顶”搭配在一起构成“顶半边天”。很多惯用语的搭配成分通常是固定的,在引入惯用语时要向留学生讲清楚,免得留学生随意发挥,使用出错。这样既可帮助留学生记忆惯用语,同时还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测惯用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加强教学的主动性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提前预测汉语惯用语教学的难点,可以加强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促进汉语惯用语教学。古语云:“教学相长。”可以说,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双方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在学习过程中,留学生难免出现一些偏误,采用的学习策略也会出现过错,这些都是在教学上难以避免的,但是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通过对留学生所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对留学生最容易出现偏误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再确定惯用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三)适当增加对惯用语结构形式的分析,提高教学实效

惯用语的结构形式并不单一,对于留学生来说这种形式的变换是个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对惯用语结构形式的分析,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惯用语。以动宾结构的惯用语为例,如在讲到“帮倒忙”时,可引导学生分析惯用语的结构形式,从而得知“帮倒忙”是动宾式惯用语,其用法与“帮忙”相似。动宾式的惯用语往往具有离合性,可以进行扩展或者内嵌,很多动宾式惯用语可以调整语序,以达到更加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教学时可以告诉留学生惯用语的常用扩展规则和语序变动。例如,在讲解“开夜车”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常用的形式,如“开了三天夜车”“夜车开得太多了”等。这样,类似结构的惯用语在使用时出现偏误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四)构造惯用语的词汇意义,帮助学生建立“惯用语词典”

研究表明,汉语惯用语在人脑中并未形成词汇化,其理解并非提取过程,而是一个构造过程。当遇到惯用语时,惯用语成分字(词)的意义首先被激活,同时开始构造惯用语的比喻意义,当有足够多的信息时,就可以构造出惯用语的比喻意义[5]。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惯用语的不同成分作为多个词来进行处理,如此可以培养留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词汇意义来构造惯用语意义。这样“惯用语词典”就开始在脑中逐渐建立了,学生就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恰当地使用惯用语了。

(五)设置交际情境,加强模拟训练

陈光磊先生曾说过 “如果要考察惯用语的语源,大多属于俗语源性质”。关于惯用语,除了进行形式结构、语义层面解释外,还要进行语境讲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教师应该给出学生提供具体的例句,为了更全面地设置情境,还应尽量给出其对话例句,向学生更直观地展示交际情境。如关于“出洋相”的例句:

(1)皮克不了解当地习俗,经常出洋相。

(2)还是好好儿学习英语吧,我可不想出洋相。

(3)赶紧准备一下吧,免得什么都答不出来,出洋相。

(4)A:昨天老师让汤姆用“如果”造句,他说“啤酒不如果汁好喝。”

B:他是故意出洋相让同学们笑吧。

通过展示一些例句,学生很容易理解 “出洋相”这一惯用语的实际意义。由此可见,例句越丰富,情境性就越强,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使用。

(六)适当增加历史文化知识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学好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汉语惯用语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且有语义色彩差异。在进行汉语惯用语教学时应适当地解释文化因素,如“炎黄子孙”“中状元”“打倒皇帝当皇帝”等,反映了部分民族历史。还有一些惯用语反映了汉族悠久、深厚的民俗特点,如“打开天窗说亮话”,是叙述居住习俗,“当红娘”是有关于婚嫁习俗的惯用语。有些惯用语反映了汉字的情况,如“八字还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反映了汉字的书写特点。还可通过惯用语让学生了解汉民族对死的禁忌,有不少关于死的惯用语,如“进棺材”“翘辫子”“见阎王”等。通过一些惯用语可以让学生间接地了解一些文学作品,如“挂羊头,卖狗肉”出自《晏子春秋》,“连珠炮”出自《水浒传》,“借东风”出自《三国演义》,“紧箍咒”出自《西游记》等。惯用语教学也是介绍汉文化的过程。

[1]李行健.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

[2]王德春.新惯用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3]温端政.汉语语汇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5]佘贤君,吴建民,张必隐.惯用语比喻意义理解的心理模型[J].心理科学,2001(3):368.

(编辑:徐永生)

The Errors Made by Foreign Students in Using Chinese Idioms:An Analysis and Teaching Methods

LIU Xue-yu
(College of Liberal Arts,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136000,China)

Foreign students are very interested in Chinese idioms,which are frequently used in spoken language.However,the students have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idioms,the special expressions of language,and do not infrequently make mistakes while using them.The author,according to her own teaching experience,figures out a series of comparatively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teaching methods to help foreign students use Chinese idioms correctly.

foreign students;idioms;student's errors;teaching methods

H 195

A

1671-4806(2015)04-0090-04

2015-04-28

刘雪玉(1983—),女,吉林公主岭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实际意义惯用语动宾
基于HSK 作文语料库的动宾式离合词偏误分析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大学日语专业精读教材中惯用语的使用现状及教学思考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动宾式离合词的教学
让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中插上翅膀
“救火”带标记动宾对象式结构语用认知分析
动宾结构中动词虚化的认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