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无聊研究综述

2015-03-20杨保宁

文教资料 2015年14期
关键词:倾向性量表状态

王 岚 曹 燊 杨保宁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大学生无聊研究综述

王 岚 曹 燊 杨保宁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无聊作为某些现代人的“专利”,正影响人们的生活。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也不同程度地受无聊的“侵袭”。本文综合前人研究结果,对无聊的内涵、结构、测量及相关因素进行综述,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大学生 特质无聊 状态无聊 情绪 社会支持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升,尤其是对教育的日益重视,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事与愿违,“无聊”、“没意思”几乎成了当代一些大学生的口头禅。无聊作为人类普遍而常见的一种情绪体验,被喻为现代社会的瘟疫之一(R.Pekrun,T.Goetzb&M.Daniels,2010)。同时,无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时代标志,现代人似乎比其他任何时代的人都更容易体验到无聊。钟泳如等研究发现,无聊倾向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具有显著预测作用(钟泳如等,2014)。Eiselt等研究也发现无聊会降低工作效率和引起职业倦怠感,还会对学业成绩造成不良影响(宋晓燕等)。此外,无聊还与焦虑、抑郁和述情障碍等负性体验有关(宋晓燕等,2011;朱湘茹等,2009)。因此,找出一些大学生无聊的原因,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无聊,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高校教育质量。

2.大学生无聊的研究现状

2.1 无聊的内涵。无聊的概念古已有之,并且较早出现在哲学领域。存在主义哲学家Heidegger以时间为量尺,将无聊分为三种类型:度时、退缩不前和空虚(黄时华等,2011)。度时是最常发生在生活中的无聊(比如排队结账),它是指“由某个具体事件引发的……”,具有强迫性和高强度。当事人处在情境之中,感知到时间的流逝却无能为力,从事事情的意图受到阻碍,身处不安全和迷茫空虚状态。而退缩不前体验的强度稍低,但是更深刻、更容易被理解为主观引起。当事人关注的不是当下和以后,而是着重于回溯从前,对自己对时间的浪费感到无措和懊悔,且这种感觉继续阻止当事人做事意图。最后一种空虚也称为“深度无聊”,没有任何具体的情境和事件,当事人无法用度时或退缩应对,所有时刻都被混杂在一起,这种无聊是人类本质中最深刻的特点。在广大的文学作品中,文人墨客也对无聊有着自己的见解。史文德森认为“无聊是无法靠意志克服的,它对于人类有独特的和重要的意义。透过无聊,我们去获得另一种看世界的智慧”。彼得·图希也提到无聊不应该是一种幼稚的情绪,更加不应该被人唾弃与厌恶。它是人生命中最常见的情绪之一,也是人类最具建设性的情绪,它的真实面目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能激发有聊与创新。然而大多数文学家们认为,无聊是消极情绪体验,不利于我们健康快乐生活。

无聊进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则开始于20世纪初针对那些被迫从事单调工作的人,并且发现这种情境性无聊近似于精神疲劳和睡眠状态(A.Gosline,2007)。Fisher(1993)认为无聊是由于个体对当前活动缺乏兴趣并且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产生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体验。Mikulas和Vodanvich(1993)则把“无聊”定义为“一种相对低唤醒和不满意的状态,它是由于不充分刺激环境引起的”。Eastwood(2007)则从“心理动力学”角度出发,将无聊解释为个体不能有效地认知和监控自己情绪的一种状态。并从“意义”角度给予了一个抽象的极端定义,认为无聊就是与现实世界的脱节(周浩等,2012)。

2.2 无聊的结构与测量。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无聊结构进行了划分,目前最广为接受的是Belton划分的情境型和特质型。前者是指个体在某一特定时刻、特定情境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刺激和内部兴趣,所体验到的强迫性带入感和无能为力感等体验(黄时华等,2011)。情境型无聊强调的是某一具体的情境 (单调乏味)引起个体情绪状态的淡漠,针对的是某一时刻的变化,具有短暂性、冲动性和易变性。目前,国外学者针对具体情境编制出了相应的《工作无聊感量表》(JBS)、《休闲无聊感量表》(LBS)、《性无聊感量表》(SBS)等,但专门针对大学生无聊状态的测量工具稀少。我国学者高健 (2013)在对天津地区部分高校学生进行测量后,编制出了《大学生无聊状态量表》,分为无故缺勤、无意欲、无气力、无感动四个维度(高健,2013)。

而特质型无聊是指个体在较长时间跨度和跨情境状况内所体验到的单调乏味、兴趣缺乏、意识淡漠等情绪状态,通常伴随生命意义感缺失和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特质型无聊更多地强调人格特质,它不是在某一特定时刻或状态才会出现的情绪,而是在较长时期内的任何时间场合都会存在,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现今使用最为广泛的特质无聊测量工具便是Farmer和Sundberg编制的《无聊倾向性量表》(BPS)。国内学者黄时华等(2010)在BPS基础上也编制了《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PQ)。

2.3 大学生无聊的相关因素。影响大学生无聊的因素可从自身和环境两方面划分,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自身因素探讨。比如:无聊与自我知觉。张慧超的研究显示大学生消极生命态度与无聊状态显著正相关,积极生命态度与无聊状态显著负相关。说明对生命意义认知的水平越高,就越不容易感到无聊。目前,几乎所有研究都集中在焦虑、抑郁等消极体验上。宋晓燕等的研究结果可推断出:大学生的焦虑水平可以正向预测无聊倾向的水平,抑郁在二者间起着桥梁作用。此外,大学生的动机也与无聊呈相关,动机可分为学习和休闲动机。学习动机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在许娟等对医学生的调查研究中,显示出学习动机状况差的学生更容易体验到无聊;反之,学习动机中追求能力提升,医学生的无聊倾向性越低。而休闲动机指引起、引导、整合个人休闲活动,并导致该休闲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贺婧雯的研究结果显示出当前大学生的休闲无聊感中等偏高,且休闲无聊感与性别、年级、生源地及活动选择之间有一定关系。最后,无聊对大学生的行为也会产生影响,现有研究主要是针对偏差行为比如网络游戏成瘾、手机依赖行为等。李雪果等的研究结果指出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无聊倾向性呈显著正相关,无聊倾向性对网络游戏成瘾有显著预测作用。姚梦萍等通过对四百多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出,无聊倾向总分对手机依赖行为有明显正向预测作用。此外,大学生无聊与时间管理倾向、课外体育锻炼状况等因素也存在相关。

环境方面,大学生的外部环境可分为社会、学校、家庭。社会方面,许娟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医学生无聊倾向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密切,社会支持在无聊倾向性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学校方面,贺婧雯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当前大学生的休闲无聊感中等偏高,且休闲无聊感和性别、年级、生源地及活动选择之间有一定关系。

3.大学生无聊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目前,国内外研究学者对无聊的研究绝大部分停留在行为观测水平,尤其是国内,由于无聊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因此这一领域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一,无聊的内容,大多数研究均集中在自身因素的探讨,比如个体的核心自我评价、自尊、人际交往效能感、生命意义感等,但影响大学生无聊的因素远不止于此。并且,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成员,势必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未来我们的研究视角应更多地关注外部因素对大学生无聊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支持、学校心理和休闲教育及家庭因素,尤其是家庭的休闲传统、经济地位、亲子关系等。社会心理氛围、学校教育、亲子关系影响了人类生活各方面,那么对于大学生无聊是否也有重大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第二,测量方法。首先对于被试的选取,国内大部分都是选取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测量,但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也有群体间质的差异,比如军校生、医学生、师范生等,这些群体间无聊状况应当存在差异。并且在人口学变量上,忽略了被试间的地区差异。比如,东部发达和西部边远地区的大学生无聊状况是否存在差异。此外,我们应当开展跨文化研究,中外结合,方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大学生无聊状况。其次,测量工具以问卷、量表为主。以BPS为例,虽然它使用广泛,但不同的研究者通过因素分析手段得出了不同的维度划分,这表明该量表分量表结构不稳定,信效度需要进一步检验。我们必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结构更稳定、维度更明确的测量工具。再次,该量表仅针对特质无聊,无法对状态无聊进行测量。现今也有测量状态无聊的工具,但关于大学生的却几乎没有,这是研究者需要做出努力的方面。最后,我们应当进行实证研究,在更深层次水平上对无聊进行测量,明确因果关系。

第三,关于无聊作用,现今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消极层面,将其作为一种消极体验。但是,无聊作为一种情绪体验,应当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由于被试选取、研究工具等局限,使得研究结果偏向一个方面。在未来研究中,应当注意探讨无聊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作用,比如:无聊是否可以增强记忆效果,与大学生的创新性是否存在相关等。

4.结语

虽然目前对于无聊的内涵、结构、测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还处于探索性阶段,但是,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无聊”对于现代人工作生活的重大影响。

[1]高健.大学生无聊状态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云南.中国:西双版纳,2013.

[2]黄时华,张卫,胡谏萍.“无聊”的心理研究述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4:133-139.

[3]贺婧雯.大学生休闲无聊感与高校休闲教育—以邵阳学院为例.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3:15-16.

[4]李雪果,易仲怡.广州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无聊倾向性的相关研究.科教文汇,2014,219:193-196.

[5]宋晓燕,朱莉娟,秦建,栗玉波.大学生焦虑、抑郁与无聊倾向的相关研究.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82-84.

[6]杨波,刘宣文,何伟强.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探讨.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5-29.

[7]姚梦萍,贾振彪,陈欣,周静.大学生无聊倾向与手机依赖行为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15,31:215-217.

[8]朱湘茹,张慧君,刘畅,李丁川,罗跃嘉.述情障碍和无聊倾向性在神经质与焦虑、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345-348.

[9]周浩,王琦,董妍.无聊:一个久远而又新兴的研究主题.心理科学进展,2012,20:98-107.

[10]钟泳如,黄时华,熊松滨.大学生的无聊倾向性与心理健康.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086-1090.

[11]A.Gosline.Bored.Scientific American Mind,2007,18(1):20-27.

[12]Fisher,C.D.Effects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interruptions on boredom at work:Twostudies.Journal of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8,19:503-522.

猜你喜欢

倾向性量表状态
基于模糊数学法的阿舍勒铜矿深部岩体岩爆倾向性预测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关于医患冲突报道的倾向性分析——以“湘潭产妇死亡案”为例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
PM2.5健康风险度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
一种面向博客群的主题倾向性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