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雕侠侣》的原型解读

2015-03-20李晓燕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神雕侠侣小龙女黄蓉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15)05-0074-05

收稿日期:2015-09-18

作者简介:李晓燕,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2014年12月3日,由李慧珠导演、陈晓和陈妍希主演的《神雕侠侣》在湖南卫视正式上映,使金庸武侠小说创作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神雕侠侣》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此之前,《神雕侠侣》从1976年起共7次被翻拍成电视剧,3次被翻拍为以小说原名或主人公名字为影片名的电影,2011年被改编为同名日本动画片,成为金庸武侠小说中被改编为影视次数最多的一部小说。《神雕侠侣》每次翻拍都会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小说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二是没有一部被翻拍的影视作品能够将小说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神雕侠侣》如此受欢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所包含的“原型”所体现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结构,与读者的集体无意识相契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本文将借助原型批评理论对《神雕侠侣》中英雄的成长原型、使命原型、爱情原型进行“‘远观’研究” [1],进一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一、英雄成长原型

英雄的成长原型是《神雕侠侣》中一类重要的原型,这也与金庸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金庸的人生之路并不顺利,由于战争,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去求学,几经辗转,却被勒令退学。偶然的机会使金庸进入《大公报》工作,为其之后创办《明报》奠定了基础。随着《大公报》香港版的复刊,金庸来到了香港,遇到了梁羽生、陈凡,三人在《大公报》开设了《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自此开始其武侠小说的创作之路。1959年,金庸与沈宝新合资创办了《明报》,机遇与风险并存,《明报》逐渐起色的时候,几名业务骨干纷纷辞职,或自主创刊,或跳槽到竞争对手那边。金庸并没有退缩,坚持《明报》的办报方针不变的同时,而是善于把握机会,准确分析国内外时局的变化,在香港众多报刊中迅速脱颖而出。在金庸担任董事长其间 ,《明报》成为香港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同时也成就了金庸的报业巨子以及华人武侠小说家“泰山北斗”的地位。金庸的阅历十分丰富,有过苦难,也把握住了一些难得的机遇,正是这二者成就了金庸。金庸在《神雕侠侣》的创作过程中,也无意间使其中的英雄人物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着重重苦难,但又能遇到别人无法遇到的机会。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他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所以,人们心中就形成了“英雄是需要经过苦难磨练的”这一集体无意识,例如中国古代勾践卧薪尝胆,韩信甘受胯下之辱。金庸也不例外,在他眼中,一个人若要成为英雄必须要比常人更能承受苦难,所以《神雕侠侣》的男主人公杨过在出生之前便失去了父亲。在他幼年时,母亲又因病亡故,杨过便开始流浪,虽然遇到了视如己出的郭靖,但也收到了郭芙和武氏兄弟的欺负,黄蓉的猜忌、柯镇恶的敌视使他无法继续呆在桃花岛。到全真教学艺,却备受欺辱,反出全真教,拜小龙女为师。与师相恋,却受到世人的百般阻挠。随后的断臂之痛、与小龙女的分分合合,种种磨难为把他锻造成世人敬仰的英雄“神雕大侠”奠定了基础。

经历苦难是成为英雄的前提条件之一,并不是所有经历过苦难的人都能成为英雄。成为英雄还需要具有特殊意义的东西,即专属于英雄的机遇。机遇的独特性将英雄从众多苦难经历者中选拔出来,去承担民族使命,保卫国家的大好河山。金庸在《神雕侠侣》中为杨过安排了两处具有特殊含义的专属杨过的机遇,终于使其成为“神雕大侠”。

《神雕侠侣》中所描述的杨过的人生中有两个关键机会:一是反出全真教后逃离到古墓,古墓的生活使他从一个功夫肤浅的孩童变为内力深厚的少年;二是在断臂颓废时在一只丑雕的带领下进入一个大山洞,得到武林前辈独孤求败留下的名剑,在丑雕的指引下选取了玄铁重剑,并练就了惊世骇俗的剑法,出洞后一举打败金轮法王,得以与小龙女团聚。《神雕侠侣》中的这两处特定机遇正是艺术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积淀的无意识表达,这可以从机遇的特征中得到证实。

一是两次机遇具有专属性。此两处机遇中都含有同一个物象——洞穴。洞穴都是及其隐蔽的,不是什么人随随便便都能发现、能进得去的。古墓派在李莫愁散播小龙女比武招亲的谣言之前,并不为江湖中人(全真教除外)所知晓,就连家学渊博的黄蓉也不知道,更不用说有人知道古墓的所在了。全真教虽然与古墓派有渊源,但不得踏入古墓范围一步,而偏偏杨过能够留在古墓并成为古墓派的传人。小龙女师徒与李莫愁师徒决斗时,将断龙石放下,正门再也无法进入。出入古墓的唯一通道也只有小龙女、杨过、李莫愁师徒二人、王重阳知晓,古墓派的武功也只有这五人懂得,但后三者都去世了。古墓以及古墓派的武功也就成了杨过与小龙女的专属。同时,杨过是在丑雕的带领下见到独孤求败遗留的剑冢并习得其剑法,之后丑雕便离开山洞,跟着佩带玄铁重剑的杨过一起闯荡江湖。玄铁重剑已不在,也没有丑雕的指导,还有谁能习得独孤前辈的绝妙剑法呢?也可以这么说,独孤求败前辈的剑冢与搭档丑雕,就是专门留给杨过的。机遇中的洞穴的隐蔽性,表明主人公的无意识是在意识的下面,而其对杨过的专属性上乘武功的馈赠则“象征着无意识对个体心灵的补偿和平衡,正如梦对人的精神创伤和欲求具有补偿、象征、宣泄功能一样”。 [3]

二是机遇具有重生性。杨过遇到机遇即进入洞穴时所见到的一切景象,就是上一任主人离开的原貌。丑雕生活在独孤求败前辈遗留的山洞中,但没有破坏原貌。古墓的位置、种种机关以及墓内布局是由王重阳设置的,室内墙壁上的武功秘籍是由古墓派开创者林朝英遗留的。小龙女是古墓派第三代掌门,“实际上是古墓派创始人林朝英的理想化身、结晶或象征” [4],从小在古墓中长大,更是保留了古墓的原貌。从这个角度来说,杨过见到的古墓也是其“原貌”。通过洞穴,杨过直接与一段历史相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古文化有相通之处,使洞穴具备了个体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特点。而两处洞穴中的武功秘籍、尸骨、遗物,直接与死亡相联系,身处绝境而进入洞穴的杨过也正是通过继承已故前辈的遗物秘籍而练就绝世武功,使自己变得强大,完成了死亡与重生的交替。死亡与重生的原型多次出现在古代神话中,不管是西方的耶稣复活,还是中国的刑天与精卫。

在《神雕侠侣》中,金庸多次借黄蓉、郭靖、黄老邪、金轮国师等人的口,说明杨过经历了别人难以想象的奇遇,武功越来越高深。杨过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苦难以及机遇,也正是金庸关于成为英雄的必要条件的无意识反映。两次关键的洞穴机遇使落到人生低谷的杨过重获新生。杨过的心理也在遇到这两次机遇前后发生了巨大的无意识变化,即在进入洞穴前处于艰难困境,在洞中不断突破自我,出了洞穴之后便是破茧成蝶,具备了消除种种险境的超能力。《神雕侠侣》多次出现的奇遇为主人公提供新的心理能量,使其英雄形象渐趋高大,同时这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原型的无意识表达。

二、英雄使命原型

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英雄都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词。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必须依靠群体才能够生存,带领人们与自然作斗争的首领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经过实践的积淀,“英雄崇拜”便在人们的深层心理扎根发芽,发展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因此,由普通人成长起来的大仁大义、武功盖世的英雄便成为遇到痛苦境遇的人们心中的期待者。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集体的稳定,所以中国英雄的使命就是承担起为国为民、救民于水火等民族使命。金庸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就无意识地垂青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形象,所以其眼中的英雄也就必然是“舍小家,为大家”的中国式英雄,体现了与读者共有的集体无意识。

《神雕侠侣》中的男主人公杨过被江湖人称为“神雕大侠”,此乃“杨过是英雄”的最好证明。虽然杨过聪明伶俐、至情至性,但其偏执激烈、愤世嫉俗的性情,以满足自我为生存目的,即人生目标就是与小龙女厮守终生。这种种表现均与以郭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所展现的英雄形象不符,若要赢取江湖人士的英雄崇拜,杨过还是需要做传统英雄该做的事,成为主流英雄中的一员。因此,杨过在与小龙女退隐江湖、远离尘世之前,萌生出“男儿为国战死沙场,正是最好的归宿” [5]的念头,退蒙古军队、杀蒙古首领、解襄阳之难、救襄阳人民脱离苦海。

桃花岛主黄药师性情孤僻,狂傲不羁,被金庸评为“正中带有七分邪,邪中带有三分正”,但在感情方面却不敢像杨过一样敢于向封建礼教发起挑战,最终以此为其一生之憾事。“东邪”的称号是黄药师行事特点的完美写照,就是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武林一绝,在襄阳最艰难的时候,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刚研究出不久、还没有用于实践的二十八宿大阵讲给郭靖、黄蓉等人听,但求能够击退蒙古兵,保住襄阳城。新五绝之首的老顽童周伯通,典型“武痴”,生性纯真,风趣幽默,活泼可爱,喜欢捉弄别人。顽皮的周伯通,无法像成年人一样理智地控制自己,因为贪玩耽误了郭靖和黄蓉邀他参加的武林大会,待他玩够之后又老老实实地按照书信的内容赶去襄阳支援。但中途又因为他在忽必烈营帐戏弄蒙古武林高手、大闹绝情谷,再次耽误了正事。就是这样一个嗜玩成性的武学奇才,在襄阳面临不保时,虽身负重伤,仍然请命带领一军,尽可能使黄药师的二十八宿大阵发挥更大作用。

大人物如此,小人物也不甘落后。武氏兄弟二人是《神雕侠侣》中有点窝囊的角色,资质平庸,虽出身武学名家得遇名师,但武功也没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英雄大宴结束后,郭芙被金轮国师擒住,黄蓉带着武家兄弟二人寻找。在一家酒楼里,他们遇到了杨过师徒二人和金轮国师等人。金轮国师提出要毒针解药后,小武想也不想就说:“你先把郭姑娘放了,我们立时送上解药。”但解药在杨过师徒二人身上啊。黄蓉提议让他俩跳窗逃走去找郭靖帮忙时,二人却向郭芙看了一眼,就是这一迟疑,使他们失去了成功解救郭芙的先机。在杨过和小龙女尽全力缠住金轮国师、黄蓉解救出郭芙之后,武氏兄弟不但没提出助杨过师徒二人一臂之力,反而连声催促:“师娘,咱们先走吧,你身子不适,须得保重。” [6]平时鼓吹自己的武功多么多么厉害,纵观全文我们却难以发现二人打胜过谁。就在杨过师徒二人全力救得黄蓉等人的当晚,兄弟二人得知杨过和小龙女睡同一间房后,阴阳怪气地说了些不干不净的话,导致小龙女再次离杨过而去。能力不足,无法打败强敌,得到帮助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回报,而是自己赶紧离开这危险之地,是恶语相攻,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清高。这实非英雄之举,窝囊气十足。但就是这样有点窝囊的二人,在杨过为其吸毒之后深感自己以往的过错,主动请缨陪黄蓉等人一起前往绝情谷求取解药。也正是这二人,紧跟祖师爷一灯大师、父亲武三通、师叔朱子柳等人,奋勇杀敌,力保襄阳。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金庸在塑造《神雕侠侣》的英雄形象时,无形中表露出内心深处的“中国式英雄应该是民族使命承担者”这一集体无意识,虽然这并不是作者有意而为之。金庸也曾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接受了一些西方观念,张扬个性与自由、追求平等与自我,这是对西方英雄原型精华的有效吸收,但在危难关头又不失民族大义,使《神雕侠侣》中杨过、黄岛主等个性十足的英雄回归到中国传统英雄的队伍中,这又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国才有家”的集体无意识的生动体现。

三、英雄爱情原型

当一个人在经历重重苦难后,充分利用自己的机遇,成为真正的英雄之后,就有责任、有义务去承担民族的使命。但英雄的生活并不这么简单,爱情也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爱情之路也是充满荆棘的。

梁羽生曾说:“新派武侠小说都很注重爱情的描写。‘武’‘侠’‘情’可以说是新派武侠小说鼎足而立的三个支柱。” [7]《神雕侠侣》中单是男女主人公杨过与小龙女的武功就足以令人口目瞠舌的了:天罗地网势、金铃银索法、全真剑法、玉女素心剑法等等。最后杨过自创的黯然销魂掌,更是与郭靖的降龙十八掌、黄药师的弹指神通不分伯仲。还有丐帮的打狗棒法、老顽童的双手互搏、一灯大师的一阳指、王重阳的先天功、欧阳锋的蛤蟆功等,都是武林中数一数二的精深武功。在《神雕侠侣》第二十回中,杨过欲行刺郭靖为父报仇,郭靖却与他同榻而眠,并语重心长地说:“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助守襄阳。然我才力有限,不能为民解困,实在愧当‘大侠’两字……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8]好一句“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使《神雕侠侣》“侠气”十足。

自古以来,英雄的出现都离不开美人的陪伴,因为“几千年的文学史中,美人就一直是爱与美的化身” [9]。这才出现了程英、陆无双、公孙绿萼、郭襄、郭芙、完颜萍等人的“一见杨过误终身”的单恋情伤,即前两者的情藏心底、终身不嫁,公孙绿萼的为情自我牺牲、郭襄的出家、郭芙与完颜萍的委嫁他人。如此看来,小龙女幸运的多,但她与杨过的相爱之路走得却是步步维艰。细细阅读小说对小龙女的描述,就不难看出小龙女具有仙女的原型,首先是其美貌,“白玉般的纤手”“披着一袭薄薄的白色布衣,犹似身在烟中雾里……面容秀美绝俗” [10]“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万蕊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 [11]其次是为了爱情,敢于放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就像仙女恋上凡人而宁愿放弃无忧无虑的仙境生活一样,小龙女一心只想呆在古墓,但只因杨过喜欢热闹的外面世界,就毅然决然的跟随杨过离开了古墓。最后是具备母亲与情人的双重品性,由于杨过从小缺少父爱母爱,而小龙女对他的真心对待,满足了他内心对母爱的需求。杨过纠结是否刺杀郭靖时,小龙女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痛苦,便主动提出代替杨过刺杀郭靖,哪怕自己会遇到危险,只求为杨过排忧解难,让杨过开心地活下去。为自己爱的人消除苦闷,打发枯寂,为恋人献出一切,包括生命。如此恋人,哪个男人不爱呢?

杨过的出场与小龙女形成鲜明对比,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 [12],一个无人问津的流浪汉。他与小龙女的恋情蕴含着中国神话中“仙凡之爱与磨难”的原型。“所谓‘仙凡之爱’指的是恋爱双方的地位悬殊,爱情在女神与人间普通男性间发生,磨难即是伴随爱情关系发生的挫折与斗争。” [13]杨过与小龙女的师徒恋受到了江湖人士的百般阻挠,即使是郭靖、黄蓉也是如此。聚少离多,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遭受着痛苦,最后一别竟达十六年之久。两人从绝情谷底逃出后前往襄阳继续接受考验,不顾自身安危,保全民族大义。最后在经历种种苦难后,二人选择了与神雕一起退隐江湖,成为一对令人向往的神仙眷侣。

金庸通过《神雕侠侣》为广大读者讲述了英雄美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但其中蕴含了作者的两情相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的爱情观。金庸的爱情婚姻也是几经波澜。之前失败的婚姻表明,其女主角并不是金庸的理想伴侣,在无意识中,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塑造一个自己理想的爱情伴侣形象,因此我们可将《神雕侠侣》中的女主角小龙女视为金庸的理想伴侣。在封笔四年之后,金庸与林乐怡结合并恩爱至今,表明林乐怡在一定程度可视为小龙女的化身,而秀丽娴雅的林乐怡也被金庸迷们称为“小龙女”,这恰恰是金庸的爱情无意识与读者产生共鸣的最佳证明。虽然金庸的集体无意识中蕴含着中国古代的原型,但人性、真爱对封建教条的战胜,为广大读者展现了杨过与小龙女的情深意重、天长地久。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中更有一千个杨过与小龙女。《神雕侠侣》中蕴含着人们对自然和自我的认识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对英雄的崇拜、男性内心对完美女性的向往、对真爱的追求等等。从原型的角度分析《神雕侠侣》不仅有助于读者更进一步地把握其内蕴,同时也为改编《神雕侠侣》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但不可否认的是,《神雕侠侣》中所蕴含的原型除上述三个之外,还有很多,仍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猜你喜欢

神雕侠侣小龙女黄蓉
要拍《神雕侠侣》?徐克方面澄清
“君子约定”!派出所收了个“女儿”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取名为“掩耳”
猜猜她是谁
《神雕侠侣》中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解析
一壹传媒集团支持IP创作
《神雕侠侣》以郭襄视角再度翻拍
至死不渝的爱情践行者——小龙女人物分析
白衣如风拂玉树,冷浸溶月小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