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道德文化与大学生道德素质培育
——以《论语》为例

2015-03-20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道德素质论语培育

张 志 文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传统道德文化与大学生道德素质培育
——以《论语》为例

张 志 文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但是其道德方面的发展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作为新生力量代表的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育对整个社会道德素质的建设有着借鉴和带动作用。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不强,道德行为有待提高。培育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可以以传统道德文化为切入点。传统道德文化的内容很丰富,特别是产生持久深远影响的儒家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生自身品德的修养、人际关系的调节乃至其社会责任的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论语》中包含着大量的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也与大学生道德素质培育最为接近。所以有必要将其所提倡的道德文化融入到大学生道德素质培育中来。

传统道德文化;《论语》;大学生道德素质;培育

道德,是衡量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既约束个人自身的行为,又引导整个社会的走向。只有作为个体的人的行为得到了约束和规范,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才会向前迈进。在这之中,作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道德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其自身素质的高低,而且由于其身份、地位的特殊性会在社会上产生示范效应,进而影响整个社会道德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大学生在自身与社会等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之下,做出了一些与道德相悖的事情。作为国家发展的储备人才,我们必须要引导与加强他们道德素质的培育。《论语》中关于道德的论述影响深远,并且在个人品德修养塑造中有着十分丰富的价值。培育和优化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应该充分利用与挖掘《论语》中相关资源,并以此为契机。

一、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大体上呈现出健康、积极的态势,但是在现实生活,他们当中也出现了道德观念的缺失、道德意识不强、道德行为失范等现象。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并不是很强。另一方面,整个社会也面临着道德失范的困境,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道德现象的冲击与侵蚀。归结起来,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不强和道德行为欠佳。

目前,90后独生子女构成了大学生群体的主体。这些大学生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和情绪化,最突出的表现是经常按照自己的想法理解与处理一些事情,而且事情就应该朝着自己所想的方向发展。正是存在这样的一种思维上的误区,他们在与父母、其它人进行交往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出现“我向左走、你向右走”的局面。长此以往,这种思维方式就会伴随着他们进入到校园、职业、社会生活中,从而使他们逐渐脱离社会的客观评判标准、行为准则等等,反而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憎恶来辨别事物,形成自己所谓的“独特的行为标准”,最终会使他们内心中的规则意识或者道德意识有所缺失。

伴随着这种道德意识的缺失,一系列欠佳的道德行为就出现了。面对大至社会小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事情时,大学生大多数时候抱着事不关己的心态,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更有甚者,有时他们本身就是一些有悖道德事件的始作俑者。譬如,由于校园人际关系不畅酿成的一起又一起的校园悲剧、屡见不鲜的大学生作弊案件、在校园评奖评优时采取不正当的手段等等。而且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快速发展,网络道德缺失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屡见不鲜。

这些不当的行为不仅与大学生的身份不相符合,还给社会道德进步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日后德才俱佳将会成为关乎大学生成就的核心竞争力因素。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有灵魂、有品性的知识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将会激增。所以,为了寻求更好地发展,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培育势在必行。

二、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生道德素质培育中的价值解读

道德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或生活方式。如果把道德界定为“善”,那么就可以说,道德是人类的可称之为善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有意义的生活方式[1]。有道德的活着意味着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一向重视国民的道德修养,而且也有着深厚的传统道德底蕴,反映了其对道德生活的追求。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内容很丰富,主要代表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中儒家文化作为其主体部分,影响最广。《论语》积聚了孔子主要的德育思想,现在,诸如其中所提倡的“父慈子孝”“忠信”“友善”此类的道德要求依然是我们进行道德素质培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传统道德文化对于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以及改善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使他们懂得如何做人成才、如何对待自己人际关系网络、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传统道德文化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支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道德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有德行的人才能称之为君子[2]。“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通过行文的顺序,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把人的道德修养看作是第一位的,他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仅有知识而缺乏道德的人。儒家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成就道德人格,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的社会与政治理想,而“修身”是基点,也是以德性为先,以求知学文为后的中国儒学传统。一个人只要按照修身的原则和方法,自强不息,进德修业,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就一定会锻造出理想的健全的人格[3]。

传统道德文化是营造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关系网络在个体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并不乐观。现今的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过于强烈,遇事喜欢把自己的需要与利益放在首位,很少顾及到他人。因此在他们身上难免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困难,更甚至有危及他人生命的极端事件的发生。而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中国传统道德理论一再表明,理解、关心、体贴、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是沟通人际关系、强化彼此感情的重要渠道。[4]如果当代大学生都能本着一颗仁爱之心与他人交流、交往,那么相应地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传统道德文化是培养与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心剂。儒家文化不仅强调注重个人道德的修养,而且强调“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更多凸显的是一种家国情怀。从社会的道德角度来看,也只有从关爱自己走向关爱他人、社会、国家,此时的道德主体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角色与使命,才能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做积极公民。[5]然而,当代大学生在这一点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走进传统道德文化,面向传统道德文化,激发大学生潜意识里的社会责任意识,加深大学生的家国情感,使他们明白他们有义务并且有能力担负起社会所赋予他们的重任,从而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这一点。

三、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生道德素质培育中的路径选择

(一)深化与拓展理论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增强理论认同

道德信仰是道德践行的内驱动力,只有在内驱动力的敦促之下,才能有效将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运用于社会现实生活之中。道德信仰是道德践行的前提,道德践行是道德信仰的结果[6]。因此要想借助传统道德文化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首先必须明确传统道德文化的一些相关内容。这是一项工作量很大而且很复杂的工作,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不断努力挖掘、解读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原有理论基础之上对仁爱之心、家国情怀等等诸如此类所提倡的传统道德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从而实现理论上的认同。其次是在讲清楚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力求展现传统道德文化内容的方式、手段要多样化、综合化。所谓的多样化就是改变传统单一的以教师讲解传统道德文化的这种授课方式。传统大学生已经具有了很强主体性,传统的一些教育方式、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需要了。所以可以采用启发式、情境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化是指多种教育手段的融合,综合运用声像影视等多种手段来强化他们对传统道德文化的认知,以弥补他们道德素质中的不足。在力求手段的多样化与综合化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与发挥新媒体的协同作用,这样我们也可以让传统道德文化更加生动、鲜活、立体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

(二)加强实践锻炼,在做中学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正是在先辈一代一代身体力行的实践之中总结而来的。大学生最初对传统道德文化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为了使传统道德文化更好地深入到他们中去,必须采取实践锻炼的方式,在做中学。所以,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在实践中深化他们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理解,使之在内心深处真正认同,并且能够在生活中落实。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冉求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冉求的批评,批评他在追求学问的过程之中不是力量不够而是站在原地不动。古代圣贤在加强自身修养的时候,都格外注重实践。今天,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更加好的实践条件与实践机会,因此,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在实践活动之中塑造自己的道德素质。譬如说,高校可以利用假期、课余时间等定期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参观相关纪念馆等等活动,让他们真正用心去做我们在课堂上所教授的东西。

(三)引导社会风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育必须置身于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之中。当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经常会有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难免会给大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了消除这种影响,就要营造良性有序的社会运行状态,使大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这种氛围,并被它所带动。首先是大众必须要遵守社会公德,换句话说,大众的任何活动均不能超出社会公德所规定的范围,必须要在社会公德所规定的半径里活动。只有社会公德得到了认真地落实,社会风气才能扭转。目前,社会亟需解决的是诚信缺失的问题,社会必须要重塑诚信的价值,使大众认识到诚信起着凝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其次大众要树立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少些情绪化、多些理性与正能量。当社会整体的道德氛围树立起来之后,在大学生之中存在的“5+2≤0”的现象会大大地减少。同时,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了,也会带动社会有序、良性的运行,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所以,必须注重社会风尚的引导、社会风气的塑造。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建设者,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者。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其道德素质的培育,而培育其道德素质的一个途径就是弘扬传统道德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增强其道德意识,使他们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

[1]朱贻庭.文化生命结构与传统道德继承[J].道德与文明,2012,(4):13-20.

[2]巴晓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72-75.

[3]王晓华.传统道德文化与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5):90-92.

[4]于伟峰,商植桐,于雪梅,齐景爱.对加强和深化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23.

[5]许瑞芳.论儒家的社会关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中国德育,2014,(24):15-19.

[6]陈力祥.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目标的四个逻辑层次[J].求索,2014,(11):86-90.

(责任编辑:高 曼)

10.3969/j.issn.1009-2080.2015.06.002

2015-10-12

张志文(1991-),女,河北秦皇岛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G641

A

1009-2080(2015)06-0009-03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论语培育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浅谈中学生道德素质
《论语·为政第二》
《弟子规》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