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理念到制度实现的两种价值导向

2015-03-20石义秀刘冬冬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蔡元培理念大学

石义秀,刘冬冬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沈阳 110034)

大学理念到制度实现的两种价值导向

石义秀,刘冬冬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沈阳 110034)

大学制度是大学理念应然到实然的转向。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制度内践行大学理念也一直是教育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在大学理念到大学制度的实践探索中,以张维迎教授和蔡元培先生主导的北京大学两次改革反映了国人在寻求大学理念到制度实现上的两种不同价值导向,值得反思与探究。

大学理念; 大学制度; 蔡元培; 张维迎

大学制度是大学理念理想到现实的转向。“理念为水,制度为渠”制度内践行大学理念也是营求理念到制度水到渠成的过程。邬大光教授曾以现代大学理念的缺失为据指出大学制度建设的迷茫,“大学制度的选择和建立在深层意义上,是对大学理念的一种选择……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迷茫,其实是大学理念的迷茫”[1]严审理念于制度建设的基础性作用。而专注于制度的学者却指出“制度决定一切的理论预设下,制度被视为现代大学建设的根本”[2],这足以见得大学理念的制度实现存在理念与制度孰本孰标,孰伯孰仲的分野与冲突。学者王建华也指出大学理念与大学制度的非同步性是大学发展的真实状态;二者的同步性是大学发展中矢志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3]。也证实了上述分歧的现实存在,所以基于二者不同步的关系分野必然决定着理念到制度规建中的两种不同实践取向。即以完善的制度规格,引导大学理念的制度逻辑和以理念促生制度的理念逻辑。以张维迎教授和蔡元培先生主导的两次北大改革恰恰为研究这两种关系导向下的实践取向提供了蓝本,也为探究大学理念到大学制度如何实现水到渠成提供了参考,值得反思与研究。

一、制度逻辑下的“营渠引水”

2003年张维迎教授主导北京大学改革,希望通过制度完善引导大学理念的实现,用其《大学的理念》中的表述也就是“如果说大学理念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那么,大学的教师队伍必须是由真正对研究教学有特殊偏好、具有使命感、责任心和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为此,大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构”[4]。其制度内践行大学理念的逻辑起点也就在于通过一个完善的制度构建,引导大学理念,由制度为大学理念创造条件,持以一个完善的制度规格,引导大学理念的制度性逻辑,改革也趋于一营渠引水的过程,集中反映了制度性导向思维。

这方面西方早有先例。霍普金斯大学制度建立时成功将威斯康辛思想赋予实践,也一直被视为制度培育理念的典范。不可否认营渠引水的制度建设对于制度内践行大学理念的可行性,但细究便可发现移植是制度逻辑的途径与形式。比较高等教育大师阿尔特巴赫指出,移植是后发现代国家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与世界接轨中不可避免的方式。但大学理念到制度的实现如果仅仅是纯粹的营渠,很容易导致水土不服,最终导致制度的迷失。以美国哈佛大学来看,尽管早期的哈佛曾翻版于英国的伊曼纽儿学院,但其模仿是建立在美国本土特性之上,在“营渠”的同时更注重了“引水”,将美国的价值观,服务于社会的大学内涵,注入其大学制度,而不只是制度照搬。美国大学对德国大学模式的改造,是符合美国实际情况的。[5]故无源的营渠只会沦为涸渠。以此来看张维迎教授的制度逻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国际化的标准是对美国学术评估机制的照搬。提出的“重点吸纳美国学术界承认的学者做教师”“非走即升”的教师聘任制以及学科的末位淘汰制基本上是美国大学“tenure-tracery”制度的照搬[6],忽视了美国一流的国际目标以及教授选拔制度是建立在美国本土之上的,更是建立在美国的较之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之上的。以美国制度移植实现中国大学理念就不免产生水土不服,在制度构建中走向偏离,所以有学者指出的非西方文明国家无原则地与世界接轨必然导致自我的丧失,以西方大学的标准为唯一的尺度,大学理念与制度的建设只能紧跟西方亦步亦趋,这必定导致非西方文明国家的大学始终处于边缘地带[7]。

二、“水到渠成”——本土与自由的内生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蔡元培先生主导的北大改革,不仅创建了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雏形,更培育了现代大学理念。对于民国大学理念的实现,李春萍[8]在研究蔡元培与中国现代大学制度中就指出蔡元培作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创立者,他一方面锐意改革,另一方面又适时宣传和阐释其大学理念。可见其在实践大学制度过程中在营渠的同时更注重引水。锐意改革突出了其对于大学制度构建的重视,体现的是一种“营渠”的过程而阐释大学理念便是一种“寻水”的逻辑,最终才实现大学理念到制度的水到渠成。1907年蔡元培游学德国,研习哲、美、心理等学科,14年之久的海外游学经历,德国大学自由的理念深深影响着蔡元培的思想,尤其是洪堡的大学思想更堪为蔡元培大学思想的源头。于大学形成“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于学说,取“仿世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悉听其自由发展”[9]618。在《不再肯做北大校长的宣言》中更以“我绝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9]236的宣讲铭志其对大学自由理念的信仰与笃行,二是营渠,将中国的学术由贩卖导入研究之途的,首推蔡元培[10]。在实践大学理念中重视营渠,较之张维迎教授而言,更是本土之上的实现。深受德国的人文、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但没有直接照搬,而是以本土的理念、本土的话语形式研究创新。“一省应设一大学。即取美国制,由各州自行办理。欧洲各国大学,均含独立性质,大略相同。中国人口众多,各省情形不同,更宜如此。”[11]学习美国制,“致现在我等教育基金规程,取法日本者甚多……然日本国体与我不同,不可不兼采欧美相宜之法,即日本及欧美,各国尚未实行。而教育家正在鼓吹者,我等亦可采而行之”[9]55更是基于本土的创新。在本土实际基础上博采众长构建大学制度是蔡元培借鉴西方所坚持的原则。所以他强调“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12]。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在大学理念的制度建设上是寻自由的活水,规建本土的制度,博采西方配以本土情怀。

蔡元培与张维迎在大学理念制度实现上,都移植了西方的理念。其不同之处是张维迎的逻辑起点在于制度,其移植了美国大学制度,尤其是美国学术标准的引入。蔡元培的逻辑起点在于理念,导入了西方自由的大学理念,但与之不同的是其制度建设是立于本土的改造。

三、大学理念到制度的反思

北京大学的两次改革是国人在寻求大学理念到制度实现上的两种不同导向实践。由制度到理念在其合理性的同时易陷入“看齐”的制度迷失;而由理念到制度更具有制度逻辑之上的优势。对于这个问题须剖析理念到制度实践转向固有的内在冲突,从矛盾剖析中解读大学理念到制度转变的机理。

(一)理念与制度的内在矛盾

不管制度培育理念,还是理念引导制度都存在着理念超越与制度束缚,理念图景与制度惰性之间的双重矛盾。超越性与图景性回答了“营渠引水”制度移植的可行性,而制度惰性与束缚性又解释了制度移植中陷入“看齐”制度迷失的根源。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于大学何谓与何为的认识,内含理想,近乎信仰,是形而上的哲学范畴,具有超越性。它(大学制度)可以在某种制度成为废墟以后仍然焕发光彩,时不时的在某些个人或者组织里面重现光明[13]。朴雪涛教授曾以大学理念作为学术领域基本问题,用基本问题的特性指出大学理念的特性。它永远解决不了,它让你永远想着它,也进一步指出对它研究方法不应限于一种方式,它更需要多种研究范式的超越,包括传统和变革、古典与现代、科学与人文、物质与精神,更指出对于理念的研究可以超越局部和具体问题的缠绕,构建一个交流的对话平台[14]。而最终赋予大学理念不可抹灭的超越特质的是其行为主体,大学理念是人们对于大学何谓何为的认知,其主体是人。它的超越性本质在于人的行为特征。马克斯舍勒曾指出:“人从不满足于周围现实,始终渴望打破他的此时——此地——如此存在的界限,不断追求超越环绕他的现实——其中包括他自己当下自我实现。”主体的超越本征是理念现实的根本。所以雅斯贝尔斯提出“大学理想(念)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至于大学组织的各种形式则是次要的”。他把理念的实现归于人而非制度,并把制度构建看的不是那么重要。可见固守的大学理念必然导致大学的钝化。这也是构建良好的制度实现大学理念的根源所在,大学理念具有超越性,决定了其具有不拘囿于制度甚至冲破制度的可能。相比制度则在于规则,在于规范,在于约束,二者存在必然的矛盾,任何制度也都无法逃避约束的本性。洪堡曾提醒“知识自由不但可能受到政府的威胁,而且可能受到来自知识机构本身的威胁”。所以理念的超越性必然是企图制度内培育理念走向偏离的根源。

大学理念是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具有图景性与前景性的特征,它可反映出时代的呐喊,呈现变幻的时代内涵,甚至能够预示出深刻的制度变革并影响大学制度的形态。大学的形态从最早的中世纪行会组织到寂寞的象牙塔再到巨型服务性大学,都以大学理念为根基。自治的理念决定大学行会形态,象牙塔里的寂寞与自由又决定着牛津、剑桥对古典与传统的守望。而大学制度作为制度范畴又体现出制度的基本特征。制度是规范,其形成预设着统一与稳定,恒定是其常态,不可朝三暮四,所以制度作为固化的政策规范,稳定性是其基本特征。但这种稳定性也造成了它的惰性与滞后性。经济学家以博弈论的观点阐述制度的演进,制度是引进的新规则与旧规则的博弈,当新规则灵活引入旧规则时就不免产生冲突。这里的冲突便集中体现在制度的滞后性与惰性,制度移植深受制度惰性的制约,新理念与旧制度不能及时调整以适应新理念发展诉求的时候,制度移植便陷入制度迷失。另一方面是旧制度所根植的惯性阻碍,尤其是所根植的文化惯性造成了制度惰性并对新理念的排斥。所以大学制度移植中前景性与滞后性的矛盾冲突是造成对移植制度排斥的重要原因。

(二)本土——理念与制度的承载点

理念与制度的内在矛盾是认识以制度逻辑与理念逻辑建设大学制度的前提,而二者最终的矛盾可在理念的本土性中得到缓和与消解。本土性是连接理念与制度、理想与现实的承载点,是实现大学理念到制度转向的前提。

理念与制度的矛盾冲突是大学制度移植陷入制度迷失的根源,而理念的本土性是缓和二者矛盾的连接点,也是制度移植的土壤。查尔斯艾略特深刻地指出,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发源于本土的种子,而不是在枝繁叶茂、发育成熟之际,从英格兰或德国移植而来。可见大学制度建设需要基于本土,也需要基于当下。本土是我国大学走出自我,立于世界教育之林的根基。蔡元培曾说“吾国学生游学他国者,不患其科学程度不若人,患其模仿程度太过而消亡其特征,所谓特性,即地理、历史、家庭、社会所影响于人之性质也”[15]。反思我国在移植路上,走过的美国实用主义 、德国研究主义、俄国的布尔维克主义,大学制度不断移植与变化,背后却是理念的流转。曾在外围的大学处境下一度地移植,最终更加外围化,他国以本土走进中心,缺失本土,便只能徘徊于外围,中心流转时,便再度走向偏远。如今国际间大学模式移植,国内大学间的高度模仿,大学在移植中趋同,其深层便是本土缺失的遗痈。

我国的大学制度与西方大学制度存在着差异,不能完全复制,必须以本土特色、本土模式走出自我。有学者指出大学理念具有“浓度”“厚度”与“高度”。我国大学理念的厚度应在其本土性,高度在其指导性与超越性,而弥散度在其民族性与传承性 ,也凝成大学理念的浓度。当代大学制度就是要构建民族的、本土的、自由的以承担大学理念的厚度、高度与纯度。

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制度建设中实现大学理念,才会探索出中国的大学(a university of china )而非移植在中国的大学(a university in china), 也不会成为外围的制度外壳,从大学制度到大学理念也才能实现水到渠成。

[1] 邬大光. 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6,(19):13-15.

[2] 赵俊芳. 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冲突及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1,(09):30-35.

[3] 王建华. 大学之道:理念与制度[J].现代大学教育,2001,(05):30-34.

[4]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5] 菲利普·G· 阿尔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M].符娟明,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5:32.

[6] 李猛. 如何改革大学?——对北京大学人事改革草案逻辑的几点研究[J].书城,2003,(08):39-51.

[7] 朴雪涛. 大学理念:意义的阐释与范式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8,(07):48.

[8] 李春萍.“春风化雨”:蔡元培与中国现代大学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2010,(02):83-92.

[9]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10] 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294.

[11] 肖朗,王鸣. 蔡元培与近代中外高等教育交流[J].高等教育研究,2003,(03):96-101.

[12] 高平叔.《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A].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13.

[13] 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15.

[14] 朴雪涛. 大学理念:意义的阐释与范式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8,(07):45.

[15]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0-83.

(责任编辑:刘学伟)

Two Value Orientations Guiding University Idea to System Realization

SHI Yi-xiu;LIU Dong-do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The university system turns the ideal of university from “ought to be" to "to b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has been the pursuit of the goal for educators practcing the university ideas. During the exploration of practice from university concept to the university system, the two reforms of the Peking University in Republic Period conducted by Cai Yuan pei and Professor Zhang Weiying separately reflected a different value orientation, which is worth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the ideal of university; university system; Cai Yuanpei;Zhang Weiying

10.3969/j.issn.1009-2080.2015.06.001

2015-10-29

石义秀(1988-),男,山东泰安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刘冬冬(1989-),男, 江苏泰州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G640

A

1009-2080(2015)06-0005-04

猜你喜欢

蔡元培理念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蔡元培的气度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