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之“美”
——对福建省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

2015-03-20乐园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持久性美丽乡村方向

乐园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美丽乡村之“美”
——对福建省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

乐园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在农村地区的具体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近年来,福建省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以东里村“美丽乡村”建设为例,揭示出“美丽乡村”之“美”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思考“美丽乡村”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探寻“美丽乡村”之“美”的方向以及维护美丽乡村之“美”的持久性的途径。

关键词:美丽乡村;东里村;重要性;方向;持久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美丽中国,起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实现在农村”[2]由此来看,大力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有其重要的价值。近年来,福建省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先后被评定为市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生态示范村、省级卫生村和省级生态村,2013年被评为县级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当然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笔者将以福建省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为例,探索“美丽乡村”之“美”的内涵和重要性,在学习东里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有益经验基础上,发现“美丽乡村”建设的不足,思考“美丽乡村”之 “美”的建设方向并寻找持久维护 “美丽乡村”之“美”的途径。

一、美丽乡村之“美”的内涵

“美丽乡村”概念从提出至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认识“美丽乡村”之“美”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美丽乡村的新颖之处关键是在于“美”字,什么样的乡村才足以称之为“美丽乡村”?本文认为,“美丽乡村”之“美”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最主要的方面进行分析:

(一)外在之美——美丽乡村的外部环境优美

美丽乡村外在之美最主要是从对乡村面貌的建设出发,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治理,在优良的自然风光的基础上,打造外部环境优美的秀美村庄。

东里村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后,对整个村庄都展开了治理,现今整个村庄十分秀美。东里桥、东里溪岸还有池塘整治后十分美观;东里香港同乡会捐建的路灯步道彰显了侨乡特色;村庄里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如:百年古刹—昭灵宫,侨光亭,孙中山颁给郑玉指的“旌义状”等古建筑都保存较好;颇具特色的闽南古民居也为村庄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废旧房屋拆除重建后,房前屋后进行美化绿化,杂乱无章;村里民居布局合理,安置有序;村民自发开展“裸房”修葺,房屋外观得到美化,还有不少村民在房屋顶楼置放盆栽等绿色植物,既凉爽又美观。从外观上看,乡村的面容焕然一新。

(二)生态之美——美丽乡村的生态实现良性循环

美丽乡村之“美”不能只停留在外在美的层面,更应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中,充实其内在之美,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出发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发现了生产和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问题,即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马克思在阐述人类劳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常常使用“新陈代谢”的概念。一方面是土地自然力的新陈代谢断裂,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通过对土地的大肆掠夺和索取,这种掠夺和索取超过了土地的自身修复能力,土地资源再生能力遭到彻底的破坏,造成了新陈代谢的断裂。[3]

从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来看,这种“新陈代谢断裂”现象普遍存在于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虽然东里村为创建优美的生态环境,在制度层面制定了村规民约、环境卫生管理规定、“清洁家园”管理公约、保洁员管理制度以及成立了卫生督导工作组。在实践中,党员干部带头领导、规范保洁人员的工作和动员本村村民,全面的为东里村形成优美的环境而努力。但对家禽粪便、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废弃物以及使用化肥农药所造成的污染等未能妥善处理,这些仍旧成为影响美丽乡村之“美”的阻碍因素。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在如何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探寻。

(三)和谐之美——美丽乡村的村民和谐、村村和谐

美丽乡村之“美”更重要的是美在和谐。实现和谐之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也是其重要内涵之一。从自然层面来说,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社会层面来说,小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大至村落与村落间的和谐。

东里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和谐的社会风尚。在满足村民物质生活之余,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创建南音社、举办农民篮球比赛、建成民俗文化长廊。村务管理、基层组织建设公开透明。注重平安建设,东里村治安良好。整个村庄十分和谐。而东里村作为县级“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为其他乡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模式。随着各村之间不断加强学习交流,也营造了村落间和谐的氛围。

不仅美丽乡村之“美”有其丰富的内涵,而且美丽乡村之“美”的重要性也可以从多个方面得到体现。

二、美丽乡村之“美”的重要性

(一)美丽乡村之“美”是国人由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转变的体现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大、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不断富裕,人们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于是,人民由追求物质层面的温饱逐渐转向追求精神生活的食粮。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种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4]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吃、喝、住等只是作为人的动物机能,而人作为有意识的类本质,其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就是人具有创造美和感受美的能力。“美是属于人的,是人感性活动层面的一部分,它直接地但也是最集中地表征着人的本质。”[5]“美丽乡村”建设最终的目标是将农村建设为“美丽乡村”,它是一种创造美的实践活动,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农村人口在满足温饱的基础上,试图对现存条件进行超越以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表现。所以,建设“美丽乡村”之“美”是农村人口由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转变的体现,同时也是促进农村发展,提升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二)美丽乡村之“美”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是将农村建设成新型农村,即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和特色,不大拆大建,不套用城市建设标准,也不拘泥于一种建设模式。“美丽乡村”建设有其科学的定位,它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在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这与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具有一致性。马克思曾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6]也就是说,马克思明确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人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实质是和谐共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农村也遭到严重的破坏。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一种拯救自理工作,更是一种修复性工程。对沟、小溪的修复,建成生态河流,不改弯取直,不砍树、不填水,尽可能在乡村原有的形态上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种修复性工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具体表现。

(三)美丽乡村之“美”是实现美丽中国之“美”的基石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求我们要重视局部的作用,使整体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目标在农村地区的实践活动。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难点、重点所在,也是潜力点、增长点所在,从“美丽乡村”建设出发构建“美丽中国”理应得到高度重视。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这一号文件对农村的各项事业进行新的部署,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实现“美丽乡村”之“美”这一目标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为实现“美丽中国”之“美”出力。

既然美丽乡村之“美”的建设如此重要,那这种“美”应该向何处去?美丽乡村之“美”的建设方向问题同样引人深思。

三、美丽乡村之“美”的建设方向

(一)融合城市要素与农村要素,建设新型农村

倘若完全以城市的标准来改造农村,那么农村则不再是农村;倘若保持农村原样一层不变,农村则无法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把握一个平衡点。美丽乡村建设应该朝着建设新型农村的方向而去。新型农村,是具有二元性的美丽乡村,即美丽乡村的建设要融入城市的要素,东里村加强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如:供村民休闲的漫道、开心公厕、电力通讯设施也较为完备;村庄交通便利、生活便捷、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使村民可享受与城市市民同等的生活条件;与此同时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忽略乡村本身的特色,不大拆大建,不以城市建造高楼大厦的密度为标准,应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总之,美丽乡村之“美”的建设方向是将城市要素和农村要素相融合。

(二)传承农耕文化,深化农村改革,给予农民以“根”的归属感

不可否认,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农民的数量日益减少,小农经济也逐步在消失。而且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城市和城镇数量日益增多,村落数量日益减少。于是,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以东里村为例,面临着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留守儿童、老人人数较多,务农群体老龄化,农村土地抛荒问题严重,农业发展步伐缓慢等诸多问题。美丽乡村本应带给农民归属感,因为农民的幸福感多半离不开农耕文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源自土地的那份满足感是对土地踏实的信任和丰收的喜悦。所以,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保护和传承乡村村落长期以来形成的农耕文明。这其中蕴含着农民深深的情结,农民可以在农村地区找到根的感觉。

对此应该大力推进农村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可尝试由企业统一经营,一方面农民可以依靠土地租金增加一份收入,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到企业去工作也解决了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继续发展农民合作社,创新金融服务改善农村融资环境,以留住青壮年劳动力和吸收外来的劳动力,使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探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换“房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粮票”的办法,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房抵押贷款,完善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和宅基地整理复垦收益分配办法,深化农村改革。

东里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在多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可预见的是美丽乡村建设完成之后,其“美”的持久性如何维护也成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

四、美丽乡村之“美”的持久性

(一)提升美丽乡村的文化内涵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东里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虽有注重保护古树、古建筑等历史景观,但乡村的文化内涵仍不够丰富。“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突出物质空间的布局与设计,同时必须注入生态文化、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7]因此,“重视散落在乡村的大量历史记忆、宗教传衍、地方方言、乡规民约、祖训家规、生产方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复活传统民间故事,传承地方戏曲、手工制作、乡间小吃、传统习俗等民间文化”[8]显得尤为重要。大力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同时也成为了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载体。提升美丽乡村的文化内涵,传承美丽乡村的特色文化,是美丽乡村之“美”能够得以持续的内在驱动力。

(二)加强生态责任意识,调动村民的主动性

思维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举止。虽然在东里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在村干部的带动下,村民养成了良好的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习惯,但是村民的生态责任意识仍然是较为欠缺的,这为“美丽乡村”的可持续性埋下了隐患。要使生态责任意识深入公众的内心,使村民从“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转向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并保护自然的理念,需要大力加强生态责任意识教育。

可见,美丽乡村建设实际上是围绕着农民、农村而展开的改革,村民本身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大体是以政府为主导,以领导干部带领村民开展各项工程,就如东里村领导干部带头建立了各种领导小组,但是村民自发性的组织少之又少。政府应积极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使村民树立自觉的意识,转变村民的被领导地位成为村民主动、积极参与,壮大美丽乡村建设队伍的力量。

(三)美丽乡村须以产业为支撑

最后,要想持久维护“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需要有固定的资金来源。所以,“美丽乡村”建设倘若没有以形成以产业为支撑,就很难做到可持续性。因此,每个乡村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特色旅游业,创建休闲农场,吸引大量的外来资金。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开设茶叶培训工程、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工程,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推进无公害茶叶、花果等优势产业和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培育乡村产业集群,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创收途径。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体系,以保证“美丽乡村”得以持久的维护。

“美丽乡村”的建设符合我们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符合广大农村人口的发展需要。“美丽乡村”之“美”有其特殊的内涵和重要价值。东里村“美丽乡村”的建设颇具成效,为其他“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模式。当然,面对“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努力寻找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和途径。未来“美丽乡村”的建设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

[2]黄燕.“美丽乡村”建设应处理好的几大关系[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3(13):77-78.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5]彭修银,张子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美学维度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108-111.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7]兰东,匡显桢.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吉安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J].理论导报,2013(8):29-30.

[8]陈冬.留住“乡愁”要做到“三不”[N].人民日报,2014-5-7.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5)04-0040-04

收稿日期:2014-12-09

作者简介:乐园(1991-),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生态社会主义。

“Beauty”of the“Beautiful Country”——think about the“beautiful country”construction of Dong li village, Fairy clip town,Yong Chun County,Fujian province

LE Yuan

(College of Marxism,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jian Fuzhou 350108)

Abstract:“Beautiful China”construction’s specific action in rural areas is refl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beautiful country”and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In recent years,dong li village,fairy clip town,Yong Chun County,Fujian province in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beautiful country”which has obtained the remarkable result.However,there also exist some shortcomings.Which in dong li village“beautiful country”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aims to reveal the connotation of“beauty”of the“beautiful country”and its importance.In the process of“beautiful country”construction of exploring,not only think the direction of“beauty”of the“beautiful country”deeply,but also try to find the way of how to maintain a beautiful village’s“beauty”persistence.

Key words:beautiful country;Dong li village;importance;direction;persistence

猜你喜欢

持久性美丽乡村方向
2022年组稿方向
试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监测现状
湖北省持久性有机物(POPs)产排特性分析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具有授粉互惠关系的非自治周期植物传粉系统的持久性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位置与方向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