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尼尔·波兹曼电子媒介相关理论分析与研究

2015-03-20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1期
关键词:印刷术兹曼尼尔

应 彧

尼尔·波兹曼电子媒介相关理论分析与研究

应 彧

尼尔·波兹曼的理论虽然在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显得一些局限性,其技术悲观主义倾向也过于浓重,但其理论对于三十年后的今天的媒介发展和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其理论的分析,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看待,并主要从其著作《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的相关观点出发,对作者的“娱乐至死”观点和“童年理论”做出相关探讨。

尼尔·波兹曼;童年;电子媒介

[作 者]应彧,上海交通大学。

一、波兹曼的担忧——电子的入侵与铅字的没落

(一)电子媒介的入侵引发担忧

对于“电视”文化的担忧,是许多学者在研究波兹曼思想时的一个共识。但本人并不以“电视的入侵”为标题,而用“电子的入侵”替代,是因为对波兹曼理论的另一种理解——波兹曼反对的并不完全是电视这种介质,而是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入侵。

波兹曼无限怀念似乎已经落寞的印刷术——不只是人们花在电视上的时间多了,甚至是报纸上的内容也开始充斥着正版的图片和商业广告——在波兹曼看来,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倒退,一种相对于印刷文字的倒退。

“信息的重要性都在于它可能促成某种行动。”①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3页。从这个角度出发,波兹曼认为电子媒介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信息,但相比于印刷媒介,这些信息显得与我们的生活无关——在印刷媒体时代,人们在业余时间时长会阅读一些小册子,或是听社区里的演讲,这些在波兹曼看来都是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的话题,而相反,电子媒介却不存在这种功能,因为你不可能因为一条中东冲突的消息而采取什么行动,也不会对犯罪问题有过多的关心。

(二)电子媒介实则带来另一种文化普及

波兹曼确实道出了电子媒介出现后的事实——人们接触信息的范围和数量急剧增加,而大量的信息确实与自身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这并不说明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得无聊,或者人们的思维开始倒退。波兹曼认为诸如中东冲突和犯罪问题都不是最值得关注的,但当媒体的报道将信息传递到全国甚至全世界,就可以引起多数人的关注——这种关注本身就对事件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而这并不需要每个个体直接参与到事件中。由此可见,波兹曼观点中电子媒介信息相比于印刷铅字要来的浅薄的论述是值得商榷的。大量的信息确实让人们很难对某一则深入探讨,但可以扩大人们的认知,从某种角度加速事件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多的图像代替了原先整版的文字,确实可能减少人们的抽象思维,但更为直观的图像却增加了阅读人群的数量,对于文化普及是有益处的。

(三)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并存

波兹曼对于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批评更多地带有一种对“精英文化”的推崇。中世纪以后,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人们的识字率大大提高,波兹曼也将印刷媒介带给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看作是一种进步。而在电子媒介出现后,印刷术开始没落,人们更愿意接触电视上的信息,因为它们更有趣,更直观而易于接受。这在波兹曼看来是很难接受,是一种思维的倒退。不过在本人看来,其实这只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别。事实上即使在波兹曼提出观点三十年后的今天,“精英文化”仍然存在——名著、学术等严肃话题依然存在,虽然可能从纸张转移到了电子屏,但内容的严肃性和专业性并未减少。而与此同时,由于电子媒介普及而带动起来的“大众文化”也熠熠生辉,更多没有机会或无法进行过于复杂的思考的群体也在不断接触着社会文化。这个“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共存的社会,不也是值得肯定的么?

二、童年的消逝——电子媒介真的那么负面吗?

(一)童年的出现与消逝

对于“童年”的概念,波兹曼进行了非常严谨的研究。从无到有,从有到消逝。波兹曼认为是印刷机的普及创造了“童年”概念。在此之前,儿童与成人只存在生理上的区别——成人会在儿童面前做任何事,包括一些在如今足以被定性为违法犯罪的举动,在当时只不过是一些略显下作的动作而已。而在印刷技术普及之后,儿童由于缺少成人所拥有的阅读抽象文字的能力,使得两者之间的界限开始出现,这也使得“未成年人需要通过学习知识、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①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8页。。教育和学校的出现成为必须,而“童年”的概念也得以形成。而在电子媒介崛起之后,“童年开始消逝”,因为儿童不再必须从学校和书本上获取知识,电视的存在使得他们可以用更加容易和直观的方式接收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但由于电视的内容无法控制,使得儿童过早地接触诸如性与暴力这类以前被视为“成人的秘密”的信息——波兹曼认为,这种信息对于儿童的成长不利,而且当儿童过多接触此类信息之后,他们与成人之间的差距也就消失不见了。当“文字、学校和羞耻心”这三个“童年”存在的条件开始丧失,童年的消逝也就成了必然。

(二)童年消逝,不应全部归咎媒介

波兹曼的“童年”理论从总体上来说是具有整体性的,他认为是印刷术创造了童年,而电子媒介对印刷术的胜利又将儿童的成长环境带回了中世纪——电视不加筛选地将所有内容呈现给观众,而儿童也就有意无意地接受了一些本不该属于他们的信息。从这个层面来说,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探讨:电子媒介的内容生产和电子媒介的内容传播。从内容生产上来说,无论是电视还是印刷媒体都可能产生一些不良的信息,差异并不大;而从内容的传播来说,电视无疑更“胜”一筹,跳跃的图像更加吸引人,而只需打开电视这样一个动作的接收方式也更加方便——从这个角度来说电视似乎确实产生了对童年的不良影响。但笔者认为并不能由这种影响来断定电子媒介的“罪状”,这其中所涉及的是一个内容传播的审核与管理问题。电视和印刷媒介都可能产生不良信息,但后者传播渠道较少,范围较小,所以显得前者的影响更大——这并不是归罪于“电子媒介”的理由。我们所应当思考的,是如何控制电子媒介,而不是一味地对其弱点进行批判。

(三)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童年范式

波兹曼“童年理论”的另一个缺陷在于,他并未将“童年”的概念加以发展,而是在三个时段(口语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使用了相同的概念——他用印刷时代的童年范式来分析电视时代的童年,这使得其童年的理论有些错位,毕竟如果童年的概念静止不动,停留在印刷术的时代,那么童年本身也会被滞留在那个时代,它不属于下一个时代,势必走向消逝的终途。媒介在发展,童年的概念应该也需要用进化的眼光加以看待。

三、研究结论

波兹曼对于电子媒介的批评充斥于其“媒介三部曲”的任何一部,对于电视文化普及造成的印刷术的没落和文化的投降,他深感悲哀。从这一角度来说,波兹曼是个技术悲观主义者,他认为先进的技术正在逐渐侵蚀着原本优秀的文化,人们的思维再也回不到从前那种抽象的程度,而这也带来了“童年的消逝”等一系列的问题。

笔者认为,波兹曼的“媒介即隐喻”和“媒介即认识论”的理论思想是具有前瞻性的。从这两个理论出发,我们可以对从古至今的媒介现象进行探讨,并从中看出引导人类社会发展和思维变化的原因。但波兹曼对于电子媒介的批判显得有些过度——虽然他极力否认自己是为了攻击电视媒介,但从作品中还是可以看出这样的倾向。对于电子媒介带来的影响,波兹曼过于悲观,电子媒介的强大传播能力确实很难掌控,在发展初期甚至成熟之后还可能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不过这并不能否认这种媒介相对于印刷媒介的优势——更大的传播范围、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广的接受人群。印刷媒介也并没有像波兹曼所想的已经走入消亡,事实上,以印刷媒介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和以电子媒介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是可以共存的,甚至两者可以结合,产生更好的传播媒介——电子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兼具了印刷媒介的铅字内容属性,和电子媒介的传播属性。

所以笔者认为,波兹曼所提出的理论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不过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然,继麦克卢汉之后,因为波兹曼理论的存在,人们不断关注着媒介技术对生活的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也开始认同媒介除了传播载体之外的作用。而波兹曼的“童年理论”也将对童年的研究纳入到媒介环境学领域之中。从这一点来说,波兹曼对于业界和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何道宽.媒介环境学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7(1):46-49.

[3]瞿辉.电子媒介时代的技术悲观主义[D].兰州:兰州大学,2007.

[4]蒋卓伦.审美视野中的电视娱乐[D].湘潭:湘潭大学,2008.

[5]李晓云.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生态学研究[J].世界文学评论,2010(2):284-285.

猜你喜欢

印刷术兹曼尼尔
印刷术的发展
印刷术
德国的印刷术与禁书展
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
尼尔丝历险记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的现代性倾向批评研究
神奇的印刷术
浮世绘
英背包客奇迹生还遭质疑
对48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人哈若德.兹曼的访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