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研究理论综述
2015-03-20王旭智
王旭智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411100)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研究理论综述
王旭智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411100)
在高速发展的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生产、传播、营销等一系列环节都开始加速改变着自身的形态。对于业界而言,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发展不仅成为一个可供研究的热点,而且更值得在具体操作中期待纪录片的又一轮春天的来临。
新媒体;纪录片;综述
一、研究背景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手机短信平台、数字广播、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影、数字电视和触摸媒体等。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指能够实现交互且具有互联传播特性的媒体。
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高度发展,以电脑为代表的媒介弥补了电视在收看地点和时间方面的众多局限。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应用、新媒体接收终端的高度移动化,改变了过去需要守在电视机等媒介面前定时定点地收看习惯。这是纪录片获得超过以往时代的飞跃式发展的媒介背景。
2009年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正式开播,以打造中国最大的纪录片网络视频互动平台为目的,在中央电视台原有的纪录片内容的基础上,广泛集中了其他各种媒体机构和地方电视台的优秀纪录片资源。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按照纪录片类型、播出机构、年代所属等多种方式搜索自己想要收看的视频内容。
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借助新媒体的新维度传播,在各大视频网站的纪录片频道授权播出,获得接近两千万的点击量,成为微博中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引起网友的狂热关注。央视还在CNTV纪实台专门为《舌尖上的中国》搭建了官网,为网友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观影平台,并且设置了观众调查、评论等版块,依托网络资源,形成了“话题”效应,增加了受众的参与感。
可见,在高速发展的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收视率困局,也加速改变了纪录片的产业形态。从普通群众到专业摄制团队都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给予了极大关注。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新的媒介环境和传播现状,学者们对纪录片在此情境下的研究给予更多专注。本文试图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近7年的发展态势及近4年的文献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总结。
二、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研究理论成果
作为新热点,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纪录片研究进入学界研究视野是从2009年开始的。把“新媒体”和“纪录片”作为检索词,使用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对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研究相关学术论文进行检索,共查到37条记录,其中硕士论文3篇,报刊报道5篇,期刊文献29篇。可以看出,作为新兴学科中的新热点,该研究在2009年已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则从近两年才开始。下面将这些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创作本体的转型及创作内容的焦点转换
以往的纪录片创作总是走精英化路线,专业的团队制作是纪录片生命质量的保证。而网络的出现让纪录片的“官方记录”开始走向“全民记录”的全新之路。新技术的便利使得拍摄的条件变得简易,打破了以往精英垄断的制作模式。普通群众的拍摄参与使得纪录片的内容有了新鲜血液的植入。方秀莲的《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一文明确指出,这种纪录创作者队伍由原来的专业导演扩充到各个阶层群体,使得纪录片表现的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并且开始普遍讲述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各种人生百态,纪录片的表现内容更接近民生。
纪录片创作内容焦点的转换自然而然要去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廖文志《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一文指出,传统纪录片宏大的叙事策略,体现出主观说教意味浓重、不接地气的特点,其叙事的有效性大为下降,叙事风格逐渐受到观众的排斥。新媒体时代,作为宏大叙事的补充,个体叙事和碎片化叙事相结合的叙事策略逐渐受到创作者的青睐,这样一种叙事策略能够在有限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
细致到创作语言的改变也体现了新媒体的深远影响。2014年发表的王明昕、高瑜《新媒体语境下的纪录片创作探析》一文指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应用,显示出新媒体接收终端的移动化,即从PC互联到移动互联的转型。因此从大屏幕到小屏幕的外在转型内在要求着视频中画面语言做出相应的改变。例如,为了更加细致地表达所拍摄人物的情感心理以及所拍摄物体的质感,会相应地增加特写镜头的比例,以此关照观众观看小屏幕中的纪录片感受。
潘晓荣的《对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热”的思考与探索》指出,过往的中国纪录片秉承着镜头加解说词的传统创作模式,偏爱以长镜头的拍摄去采取生活的原生态万象[1]。而在新媒体平台的大趋势环境下,长镜头这样的镜头语言很难在小屏幕上长时间吸引受众的注意,必须做出妥协。而在影视造型元素色彩等方面,视网膜屏和4k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更希望看到色彩鲜亮饱满的画面,这就为当下纪录片的创作者们提出了新的创作方向:尽可能地采取集中紧凑的叙事和生动活泼的影视造型语言。
(二)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传播渠道的拓宽
以往的纪录片主要通过传统平面媒体及电子媒体进行传播,而随着网络、手机、楼宇电视等新媒体的兴起,纪录片的传播渠道开始拓展,传统的电视以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都成为了纪录片传播的平台。
贺艳在《试析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传播特性》一文中指出,目前国内网络在线纪录片频道已达数十家,优酷网、爱奇艺、搜狐等视频网站都开设了纪录片频道。新媒体环境为纪录片提供了传统媒体所无法提供的广阔生存空间[2]。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传播平台较为单一,仅仅通过电视播出。而观众的参与反馈热情也很有限,这使得大多数纪录片传播效果较为片面。而在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传播平台开始拓展。2013年张成军发表的《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传播》一文指出,正是由于新媒体所提供的开放式传播环境,使得在多渠道播出影片的同时,能够迅速得到受众的即时反馈,并根据反馈进行纪录片的有目的传播,这样大大提升了纪录片的社会热度和传播效应[3]。
不仅仅是网络平台的传播应用,樊启鹏的《2012年中国纪录片网络新媒体传播研究报告》指出,在当前三网融合的高效发展时期,除了网络视频媒体的遍地开花之势外,智能电视业务也是网络视频媒体积极拓展的领域,互联网用户可以通过电视大屏去观赏更多的纪录片网络视频。乐视网在2012年就宣布与CNTV的战略合作,开始进军智能电视领域。在此基础上,才实现了真正的全媒体联动传播[4]。
2014年马玉博《浅析中国纪录片的新媒体发展之路》一文指出,正是由于新媒体网络提供了制作者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互动的平台,并使得以往纪录片传播中彼此相对独立的个体,在网络这个互相探讨的空间内得以传递和接收更多的信息。这样一种双向传播可以及时给予制作方最迅速的反馈信息,并通过更多的互动环节及时了解受众的观影心理和需求[5]。
(三)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市场化运作
作为商品,只有进入市场,通过各种市场化运作,形成规模化的产品市场供求,才能反映出它的效益。而纪录片只有通过市场化运作,产生好的经济效益,才能促进更多的资金投向这个创作领域。在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市场化运作给整个记录片创作领域带来了一阵暖流。
最初,资本市场的融入对纪录片的生产和营销产生了很大影响。纪录片这一特殊的文化产品与电视剧、电影等文艺形式相比,投资回报周期长,利润空间狭小等特殊性使其获得资本融入这一环节的弱势频现。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变。2014年闫伟娜《纪录片产业新媒体发展策略研究》一文指出,除了依托国家各项政策给予纪录片拍摄保障以及一定的投资扶持外,通过新媒体方式融资的“众筹”也开始成为纪录片导演获得资金融入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导演乔乔在新浪微博中用60天时间为环保纪录片《迷失的家园》筹集到了15万元拍摄资金。新媒体搭建的纪录片融资平台扩大了纪录片制作的资金来源,也使得纪录片内容制作更具活力。
据保守估计,中国2012年用于纪录片生产的投资规模超过13亿。纪录片投资方的盈利模式依然只是单一的版权销售。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人常常会承担资金难以回本的风险。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多了一层网络版权的销售,这条渠道有助于纪录片的市场化运作和营销。李宁《生产形态、传播方式与营销手段的改变与创新》一文提出,以良友公司的纪录片营销为例,有三分之一的播出权的签约额都来自于新媒体。新媒体的版权销售已经成为纪录片市场化运作和营销的一个重要部分。
2013年年初,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成为了中国大陆电影的一个神话。而在这次电影营销中,新媒体纪录片广阔的商业合作空间也凸显出来。很多视频网站在为影片做宣传期间,同步播出电影纪录片,满足观众先睹为快的需求。这种纪录片为电影营销所做的推广造势已经成为当今市场营销的一大趋向,也是一种符合新媒体特性、性价比很高的营销手段。
真正要提升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最直接的方式即是要步入全球市场化的轨道。在王筱孛的《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市场化的新途径》一文中,作者分析了纪录片的市场化运作可以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比如通过与国内外的交换合作或购销合作,集合和共享广大资源并作出深度挖掘[6]。也可以借鉴商业影视常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拍摄、宣传到最后的播出造势,形成高效资源整合,为纪录片的销售培养客户群。
三、研究之不足与展望
本次搜集到的37篇中文文献,主要探讨了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状况。重点由对新媒体的定义转移到对新媒体与纪录片的创作、传播以及市场化运作。
不过,相关文献中仍缺乏有力的个案研究,仅有一篇陆丹的《用人文精神提升主流媒体的文化影响力——从<舌尖上的中国>热播看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纪录片的发展策略》是从文化影响力的角度分析电视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策略的。
对新媒体的背景研究多局限于网络平台的研究,基本上所有的文献中提到新媒体的媒介影响都是以网络平台为研究对象的。但除了网络平台外,社交媒体(诸如微博、微信)、网络电视(IPTV)、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同样也对纪录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者缺乏对这些新媒体与纪录片互动影响方面的观察研究。
同时,相关文献中还缺乏对一些现状问题的解答。如纪录片视频网站差异化竞争格局的出路,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创作的过度娱乐是否影响纪录片本身的精英立意,产业化营销的具体方案在新媒体背景下应该怎样实施等。一些矛盾冲突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如新媒体广阔的传播平台为大众参与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优渥的环境,可以让各种各样的民间思维丰富传统的精英文化形态,但也因为有了这种没有把关人的信息处理环境,纪录片的真实客观性有可能被虚假利用,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浮生一日》借助192个国家网友的支持,聚合八万个镜头,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纪录片,也是新媒体价值的体现。然而,放眼于整个纪录片产业,一两部作品的火爆只是星星之火,要将纪录片通过新媒体打造成更全面的商业产业化模式,需要的是规模化和连续性的作品集群。
四、结语
随着新媒体硬件和网络应用的进步和成熟,纪录片的发展与其关联必定更为紧密。环境的变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种种问题,这就需要纪录片从内容到形式逐步适应新媒体的特征,充分把握技术革新带来的发展契机。参照国内电影业的发展历程,纪录片产业的整体发展根本还在于受众的培养。只有纪录片整体市场不断成熟,新媒体的应用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
[1]潘晓荣.对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热”的思考与探索[J].现代视听,2013(4):63.
[2]贺艳,梁珂.试析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传播特性[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3(4):105.
[3]张成军.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传播[J].电视研究,2013(9):60.
[4]樊启鹏,张同道.2012年中国纪录片网络新媒体传播研究报告[J].南方电视学刊,2013(4):79.
[5]马玉博.浅析中国纪录片的新媒体发展之路[J].科技视界,2014(7):132.
[6]王筱孛.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市场化的新途径[J].新闻爱好者,2011(5):77.
[责任编辑 龚 勋]
J952
A
1008-4630(2015)01-0068-03
2014-12-18
王旭智(1988-),女,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影视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