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橡胶(树)史和橡胶文化
2015-03-20张箭
张 箭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试论中国橡胶(树)史和橡胶文化
张 箭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1904年橡胶栽培分别传入中国云南、海南和台湾岛。中国人对橡胶树的认识在民国时代也达到了与世界基本同步的水准。由于种种原因,到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橡胶园和橡胶工业均极其弱小。经过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的大力发展,中国今天已是世界上第六大天然橡胶生产国和最大的橡胶消费国。与此同时,中国人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橡胶文化——这表现在语言词汇方面的“橡皮图章”、“踢皮球”等;少年儿童游戏方面的跳橡皮筋、玩弹弓等;文学方面颂扬橡胶树的诗歌、散文等。橡胶(树)在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橡胶树;传入中国;在华的发展;独特的橡胶文化
“橡胶”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一是指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两大类”;二是“特指天然橡胶[1]。橡胶树则是最主要最重要的产天然橡胶的植物。橡胶与钢铁、煤炭、石油合称为四大工业原料,是极重要的战略物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西方学界关于世界橡胶树发展史的专著有一些,如杰克逊的《世界尽头的贼,橡胶、权势和帝国的种子》[2],霍布豪斯的《财富的种子,使人致富的四种植物》[3],马斯格雷夫兄弟的《植物帝国,改变了世界的人们和植物》[4],罗德曼的《树木的眼泪,橡胶史话,一个现代奇迹》[5],等等,还有一些专题论文。但它们基本不涉及中国橡胶树史和橡胶文化。中国学界(包括史学界、农史学界、工业界)的有关研究比较薄弱和贫乏。据广为查考,有关全面橡胶(树)史的著作只有朱德枫编著的《橡胶的故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版,约3万字),其中涉及橡胶(树)史的内容仅约5千字。其他有一些关于橡胶(树)史的知识性介绍性的短文,它们皆不出注[6]。虽有一点涉及到橡胶(树)史的正规社科论文,但它们的主题皆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而非橡胶的农林史、传播史、生产利用史[7]。当然专论中国橡胶(树)发展史的论文、专著或涉及到一点的专著有一些[8],限于篇幅和主旨兹不一一举例(而随引随注)。有鉴于此,本文主要论述考察中国橡胶树栽培的发展传播史[9]及伴生的独特的中国橡胶文化,俾以推进中国学界的有关研究。
一、橡胶栽培传入中国和在华的发展
橡胶树属于热带植物,原产美洲亚马孙河流域。19世纪下半叶传到欧洲(温室)和南亚,以后传开。在我国仅在海南、云南、台湾等省区有成规模的商业性的经济性的橡胶园栽培和橡胶产业(而非研究性、观赏性、药用性地少量试种)。橡胶在我国已有110年的栽培发展史。最早试种橡胶的地区之一在云南盈江,原称干崖。被孙中山誉为“边陲伟男”的傣族上层人士刀安仁是干崖第24任宣抚使。1904年(光绪三十年),刀安仁赴印度、缅甸、日本考察学习。途经新加坡时,刀安仁发现那里既有橡胶树,也有榕树。他想到家乡的榕树生长良好,是否也能种橡胶树呢?于是他对橡胶的种植加工做了认真的考察,最后购买了8000多棵巴西三叶橡胶树树苗,回国后种植在盈江县新城凤凰山上[10]。这是中国大陆首批人工栽培的橡胶树林之一,中国大陆的橡胶事业从此开创。不过由于地理位置偏北(或偏温)等原因,当时仅成活了400余株[11]。目前刀安仁引进的橡胶树尚有一棵存活,作为纪念和观赏。1948年,旅居泰国的爱国华侨钱仿周、李宗周等六人在西双版纳的橄榄坝曼松卡开办了中国大陆的第一个橡胶园“暹华胶园”[12]。他们种下了2万棵从泰国引进的橡胶树[13]。在运进时,他们想出了一种保护胶苗的妙法:将椰子壳锤成绒,与肥土搅合,把胶苗的根须包裹起来,再装进木箱。这样就可以长途驮运了[14]。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到解放时“暹华胶园”只剩下300多株胶树[15]。
1904年(光绪三十年),开明华侨曾金城从马来亚运一批胶树种子回海南岛,设立华侨公司,在那大附近的洛基乡西领村栽培[16]。1910年,乐会县人何麟书从南洋带种苗回海南,种植于安定县六口沟(今琼中县会山乡坡塘),设立琼安公司,开地250亩,植胶4000余株[17]。何氏胶园胶树定植六年后开始采割,是年(民国五年,1916年)产生胶500市斤[18]。这是在中国大地的橡胶树上采割生产的最早的生胶之一。该公司的胶园规模和产量逐步增大,到1919年已年产生胶3000市斤,并出口新加坡,其品质、价格等比新加坡产的更优良[19]。到全面抗战爆发前的三十年代,据1935年琼崖实业局调查,全岛经营橡胶的有产者共计八十多人,栽培面积约一万公顷;又据1937年的调查,全岛有胶园六十来处,胶树217,000余株,正在采胶乳树18,700株,栽培面积约10万亩有零[20]。据统计,中国现仍存活的百年树龄以上的橡胶树中,除1株在云南盈江,其他均在海南琼安(琼海东太农场)、天任、蔡惠(儋州西联农场)的百年老胶园里。到1950年解放前夕(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全岛有胶园2343个(分布在12个县),总面积3.63万(市)亩,种植橡胶树106.65万棵,其中开割59.34万株,干胶年产量约200吨[21]。中国第一个天然橡胶选育种站解放后于1952年由农垦部队创办于海南岛那大联昌胶园[22]。中国第一批天然橡胶实生树的种子大部分来源于海南岛的琼安天任、蔡惠等为数不多的老胶园。
祖国的宝岛台湾省的橡胶种植也开始于清末20世纪零十年代(尽管1895~1945年日本侵占该岛)。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日本明治三十七年),人们将橡胶引入台湾进行试种[23]。今考证出系由日人新渡氏从斯里兰卡首次引入[24]。1936年,日人佐佐木氏再度由南洋引进橡胶树移植于台湾。但台湾地狭人稠,可耕可植地少,故橡胶树在台湾各地一直只有零星栽培,未成规模经济。当代只在嘉义以南有小规模的经济林栽培。不过,台湾胶农将其用于伐木取材,而非用于割胶采胶[25]。这既十分独特也开辟了橡胶树的一个新用途。
综上可知,中国的云南、海南、台湾三省皆在清末的1904年开始引种橡胶,海南在民初的1916年生产出首批生胶。橡胶树的种植和采胶在中国生根。
但由于气候、水土、地理环境等原因,加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乱,中国的橡胶种植业和橡胶工业在旧中国都发展得很缓慢。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0年全国基本解放。据统计,1950年年底全国约有民营橡胶园2800公顷,胶树约110万棵,其中在割胶的约60多万棵,年产干胶仅200多吨[26]。而1950年全世界天然橡胶的总产量为188.4万吨[27]。中国的产胶量只占世界产胶量的约1/9400,简直微乎其微。但中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是故我国的橡胶和橡胶制品严重缺乏,主要靠进口。可1950年夏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立即对朝、中、苏等人民民主国家实行严格禁运,属于重要战略物资军民两用且用途极其广泛的橡胶自然也是严格禁运的物品。新中国为了应对禁运封锁,大力开展和平友好外交,促使南亚东南亚的产胶国、橡胶出口国摆脱美国的控制干涉,与我国开展互利互惠公平合理的贸易,把橡胶(原料)卖给我们。1952年锡兰(今斯里兰卡)首先突破美国控制,供给我们橡胶。1956年,马来亚、新加坡宣布不再遵守向中国禁运橡胶的禁令。1957年,泰国、印度尼西亚也宣布不再受橡胶禁运的约束[28]。美国对华禁运橡胶的政策完全破产。
新中国在用外交手段打破西方禁运橡胶的同时,也大力发展自己的橡胶种植业、橡胶加工业和橡胶制品工业,开展有关的理学、工学、农学研究,培育高产耐寒树种。在农林业栽培种植方面,主要是在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宜种地区(台湾也宜种,但被蒋帮盘踞)发展农垦事业,大办国营农场胶园。同时,也允许农民自种胶树,允许民营胶园存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1982年,全世界干胶总产量达375万吨,主要产胶国依次为马来西亚(151.6万吨)、印度尼西亚(88万吨)、泰国(55.2万吨)、印度(16.6万吨)、中国(15.3万吨)、斯里兰卡12.5万吨等[29]。可见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已跻身世界第五大产胶国。
新中国的天然橡胶种植生产主要集中在海南、云南二省,它们占了全国总产量的95%以上。因此兹扼要梳理这“二南”的橡胶发展历程。先说海南。1951年8月,中央作出了“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决策。1952年1月成立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海南农垦总局前身),同年7月组建解放军林业工程部队第一师(简称林一师)。9月林一师与海南垦殖分局合编[30],从此揭开海南大规模植胶序幕。种胶要有种子。解放初期,我国同植胶的东南亚各国没有建交,无法通过外贸途径获得橡胶种子和芽条,只好把采种的希望寄托在华侨留下的那些残老胶园上。1952年8月,林一师提出了“一粒种子一两黄金”的口号。为了采种,到了胶果成熟的秋天,军垦战士将床铺搭在老胶树下,昼夜守候,静听种子成熟的爆裂落地声,然后搜寻拾起[31]。1958年8月撤销华南农垦总局,设立广东省农垦厅。至1965年,广东(主要是海南岛)农垦植胶达12.6万公顷,5190万株,年产干胶1.61万吨[32]。1988年海南建省。之后,组建了海南农垦集团总公司,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海南植胶面积由1978年的20.5万公顷扩展到2007年的43.7万公顷,干胶产量由1978年的6.8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28万吨[33],成为全国第一产胶大省。海南岛地处北纬18°-20°。世界有关权威专家曾经断言,北纬15°以北为植胶禁区。海南植胶突破了这一禁区,创造了世界上植胶大面积北移成功的奇迹,提供了完整的经验和成套技术,为世界橡胶业作出了特殊贡献。笔者认为在橡胶发展史上,这是仅次于人工移植栽培和硫化橡胶的第三大发明创造。根据海南岛的气候和地理特点, 1999年以后,海南省农垦总局做出了“调整转移”的战略部署。适度减少垦区东南部重风区农场的植胶面积,腾出来的土地发展非胶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将植胶的重点向中西部台风相对较少的地区转移,引种优良品种,创新种植技术,提高单产。但总的植胶面积不会有大的改变,调整出的植胶地要补种回来。至2004年,海南全垦区的植胶面积保持在340-350万亩左右,开割面积保持在260万亩,年亩产干胶85-95公斤,年总产干胶22-25万吨[34]。2005年,海南农垦总公司合并其他有关单位,组建海南天然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胶集团。集团集橡胶栽培、生产、加工、销售、林木加工、物流运输为一体,拥有胶园24.5万公顷,年产干胶40万吨,分别占全国植胶面积和产量的40%和50%左右[35]。海南和广东的农林科技工作者经过长期努力,还成功培育出橡胶良种热研7-33-97和大丰95,在海南大规模种植,向全国大力推广。特别是大丰95,具有产量高,茎干圆直,抗风性强,耐寒性好,染病度轻,干胶含量高,平均亩产干胶108公斤的优点和特点[36]。
1951年8月,政务院做出《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同年9月成立云南省农林厅林垦处。1952年5-6月,滇西林垦工作站在已先后两次从缅甸引进橡胶苗数百株的基础上,又从缅甸八莫英国人经营过的胶园大量引进种苗,到1952年11月,共引进橡胶苗110万株,从多处引进橡胶种子10万颗,在保山各林场建橡胶苗圃37公顷[37]。1953年云南垦殖局正式成立。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大跃进”的形势下,云南各地植胶面积发展到9400公顷,国营林场职工为7万多人[38]。1970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掀起又一次橡胶发展的高潮。但1973-1974年和1975-1976年连续遭受两次特大寒害,橡胶发展严重受挫。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中期,云南橡胶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干胶产量发展到1989年的5.7万吨[39]。1996年云南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目前,已建成我国最好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橡胶单产保持世界第一(指每树产胶量和亩产量)。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云南的广大军垦战士、农场职工、支边青年、胶农、农林科技人员努力奋斗,创造出一套适合云南特点的、以环境-品种-措施“三对口”为核心的天然橡胶抗寒栽培综合技术,在北纬21°-25°之间高海拔山地大面积种植成功[40],完全彻底突破了世界传统的北纬15°以北的植胶禁区。我认为,在橡胶树的种植生产方面,海南云南各有优势和特点。海南植胶北移的纬高不如云南,但海南是海岛,风害严重。故海南需培育既耐寒又抗风的橡胶良种。云南是内地,风害很小。但云南比海南靠北得多(北纬21°-25°比18°-20°),又是高原。年温差日温差均较大,寒害严重。故云南需培育或引进特别能抗寒的橡胶良种。所以,两省的橡胶职工都为祖国的橡胶事业做出了各自的重要贡献。云南全省现有100多万人从事橡胶种植和初加工工业[41],橡胶业成了云南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由11个亚洲国家组成的“天然橡胶生产国协会”[42]于1970年成立,是全球最重要的天然橡胶行业协会,其成员国的天然橡胶产量占了全世界天然橡胶总产量的约94%。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是今日全球最大的两个天然橡胶供应国,2010年两国总产量为591.5万吨,约占“协会”(ANRPC)的63%。马来西亚、印度、越南和中国各自的产量在65~100万吨之间。而斯里兰卡、菲律宾、柬埔寨的产量较少,均不超过15万吨。中国2010年产出了65万吨橡胶[43]。所以,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六大天然橡胶生产国(依次为泰国、印尼、马来、印度、越南、中国),并稳坐这把交椅。从以上的座次还可看出,最为重要的植胶国家皆为亚洲国家,没有一个美洲国家。所以,这就又上演了一出美洲作物在其他大洲发展得更好更多的历史剧。中国今天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的进口国和消费国,其下游产品主要是轮胎。印度则是第二大天然橡胶的消费国,第四大产胶国[44]。
20世纪初以来各国科学家就发明了合成橡胶。虽然现今合成橡胶的全球总产量已多于天然橡胶,并在发达国家居于优势(西欧、北美、日本、俄罗斯等国因气候冷,无法植胶)。但合成橡胶的性能一般不如天然橡胶全面;只是在某一或某两方面的性能可以超过天然橡胶,如耐油、耐高温或低温等。且生产合成橡胶的原料主要是石油、天然气。这两种物资中国现在也较匮乏,且用一点少一点,不可再生。用酒精、马铃薯也可生产合成橡胶[45],但成本太贵,经济上无竞争力。用煤也可生产合成橡胶。但它既不可再生,生产过程也特别复杂[46]。故用煤生产合成橡胶成本太贵。因此,在中国的宜种地区(琼、滇、粤、桂、闽及台)应进一步发展橡胶种植业,并会大有可为。
二、中国人对橡胶(树)的认识
植(作)物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围绕着植物(作物)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语言、艺术、教育、科学、宗教、伦理、体育、风俗等社会意识和观念形态。中国自来有丰富的植物(作物)文化,如松、柳、竹、梅花、菊花等植物(作物)文化[47]。橡胶传入中国后,经过110年的发展,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在经济上和战略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在中国也发展起来独特的橡胶文化,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认识橡胶方面,在汉语中,作为作物的“橡胶树”就只有一个名称,而不像传入中国的许多美洲作物,在汉语中有多个名称,比如马铃薯/土豆/洋芋,甘薯/红薯/番薯/大白薯/地瓜,等等。这些说明,一是它传入时间相对较短;二是传入栽培的地区相对集中,方音差异不大;三是“橡胶树”这个名称取得好,它一诞生,就很快流行传开,压住了其他可能出现的名称,取得独尊的地位。作为产品、胶体、制品,则有“橡皮”、“橡胶”两词。
在汉语的工具书字词(辞)典中,最早收入提到解释橡皮、橡胶的应是民初的《中华大字典》。其“橡”字条曰:“橡,乔木名,产于温带,热带尤多。木材坚良,实可供食用。西人取橡树汁熬炼制皮,通呼为橡皮”[48]。该字典对该字词的解释简明扼要正确,代表了中国知识界对橡胶的认识水平。该字典还配了一幅橡(皮)图,画出了橡胶树(树干、枝、叶)和橡胶花。花画得较好,蕊、瓣、蕾均妍;树画得一般,但也有热带风情。据笔者所知,这也是中国第一幅关于橡胶(树)的图画,弥足珍贵。
随着橡胶业在中国的缓慢发展和知识的传播,国人对橡胶的认识也有所扩展提升。20世纪30年代编成的《辞源》立有“橡皮”和“橡皮树”辞条,云:“橡皮,以橡皮树之胶制之。因其颇似革类,故名之像皮。后又因其为植物质,复改为橡皮。日本译成護謨”[49](按,護謨应即ゴム的汉字译音)。“橡皮树,大别为三种:……产于南美热带者,为常绿乔木。复叶,花小,单性,无花冠。后二种(按,另一种指产于东印度者),英名皆为Rubber tree。以刀裂其干,采取白色如乳之汁。干后制弹性橡皮,以作车轮(胎)皮球等物。南美橡皮需用尤繁。又于橡皮中和入硫黄华等(按,今称硫磺),可制硬性橡皮,为梳栉、假齿、电气绝缘板等”[50]。老《辞源》对橡胶的介绍和解释比《中华大字典》丰富得多,涉及词源、植物、产品、制品、硫化等多方面,显示了中国知识界对橡胶的认识有长足的进步。该书还画出了表现三种橡皮树的三幅线图,但太小,且年代较久,已有些模糊了。
到了民国末年解放前夕,这时编成的老《辞海》不仅立有“橡皮”辞条,还立有“橡皮树”辞条。在橡皮条中,新增许多化学化工方面的内容[51],显示出它所介绍的皆为有关橡胶的现代知识。后一辞条云:“巴西橡皮树(Hevea guyanesis),植物名,亦名巴拉橡皮树。属大戟科,常绿乔木。产南美热带,高六七丈,叶为复叶,自小三叶而成。有长柄,互生,花小,单性,无花冠。刺伤其树干,则流出白色乳状液。干燥后,可制弹性橡皮”[52]。该辞条对橡胶树的介绍已达到现代水平。更令人欣慰的是,该辞条还配有两幅已处于割胶期的树干图,一幅树干上呈V字形(或倒人字形)的割口,另一幅树干的割口呈树枝形[53]。这说明当时中国的知识界和橡胶的栽培者、生产者和加工者们已了解和掌握比较正确和科学的割胶法及割口技术,基本与世界同步。
三、独特的中国橡胶文化
笔者认为,中国的橡胶文化是世界上最为丰富和独特的。
第一,在语言词汇方面,汉语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与橡胶有关的常用词汇,如橡胶草、橡胶树、橡皮、橡皮膏、橡皮筋、橡胶、橡皮图章等,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库。“橡皮图章”一词则反映了中国人的幽默和聪明,体现了汉语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因为世上似乎并无“橡皮图章”这样的印章,而是比喻只有名义并无实权的机构。又如很常用的“踢皮球”一词。比喻互相推诿,把应解决的事情推给别人。这里的“皮球”指用橡胶(至少是材料中有橡胶)制作的弹力球(而非石球、铁球、木球等非弹力球)。另外,说某人贴或卖橡皮膏有时也有揶揄讥讽之意,比如影视中的汉奸伪军地痞流氓脸上就常贴着橡皮膏(如同说某人卖狗皮膏药)。当前,“橡皮筋”一词也有向比喻发展的趋势或正在产生一个新的义项,如《执法告别“橡皮筋”》:“在执法问题上必须要有统一标准,把‘橡皮筋’变成‘硬杠杠’!”[55]这里,似乎用橡皮筋比喻弹性伸缩性偏大或太大。
第二,在游戏方面,丰富了中国的少年儿童游戏文化。用橡胶制成的各种弹力球既是玩具,又是体育运动器材。它们给全世界的青少年、儿童带来了许多乐趣,并创造出许多玩法或比赛法。这里单说中国独特的使用橡胶制品的游戏或玩法。一是玩泥塑捏泥人。二是主要由女孩子们玩的跳橡皮筋。三是主要由男孩子们玩的弹弓(四川话又叫弹绷子,粤语区又称树胶枪)。
现在辨析一下。汉语所说的“弹弓”实际上包含了三种不同的工具。一指疏松棉絮即弹棉花的一种工具,目前仍在有限使用。二指前面讲的那种用橡皮筋作弓弦打鸟的弹弓。但在王朝时代(直至清末),“弹弓”则主要指一种类似弓箭,但发射石子、泥丸、金属弹的工具、玩具、小武器。中国传统的弹弓属所谓十八般兵器之一,其形状、质地、用材和弓箭差不多,或稍小一点,使用法也差不多,但不发射箭矢,而是发射弹丸,用于运动、打小动物、也用于打人。但只能轻伤,不能重伤(若碰巧打瞎了眼睛,当然便是重伤了),更不能致命。如唐白居易诗:“……主人憎慈乌,命子削弹弓。弦续会稽竹,丸铸荆山铜。慈乌求母食,飞下尔庭中。数粒米入口,一丸已中胸”[56]。又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二十三日御前献送后苑作与书艺局等处制造戏玩,如毬杖、弹弓、弋射工具,鞍辔、衔勒、樊笼之类,皆悉精巧”[57]。今人李永文在该书笺注中还梳理出一些宋代文献里提到的人们使用弹弓作为小武器之事。明代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描写了一女小鬼用弹弓打火母(头部)的故事:(女小鬼)一手拿着一张弹弓,一手捻着一把弹子。天师喝声道:“照!”只见小鬼扯起弹弓来,就是一弹子过去。那一弹子不至紧,径中在火母的头上,扑的一响,扑的爆出几个火星儿来[58];清代李汝珍《镜花缘》描写了徐丽蓉用弹弓打强盗的故事[59]。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记录了某富家女病了昏迷中做梦所见:“向在戏院中,见一少年郎,挟弹弹雀;……少年以弓授儿,教儿弹”之事[60]。成语“弹无虚发”的“弹”本指传统弹弓发射的石弹丸[61],现代才指枪(炮)发射的子弹(炮弹)。这种传统弹弓弓弦中段分叉成两根弦,装上了一个小皮囊(类似平放时的弓弦,发射时如弓箭一样竖着射击),用于安放和释放弹丸(类似现代橡胶弹弓上的那块小皮子)。那种作为武器、工具、玩具的传统弹弓杀伤力小,射程近,准头差,不好掌握。因为射箭时,箭镞头在弓杆外指向目标,顺着箭杆的指向就能在一定距离的射程内射中目标。但用传统弓式弹弓发射弹丸,因无箭道导引,弹丸的飞行弹道须稍偏离一点由半圆形的弓和<形的弦组合形成的平面。故稍有不慎,弹丸便会打在弓杆上,甚至打伤持弓的手。橡胶传入后出现了橡胶弹弓(在民国时期)。由于其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便于掌握准头,又小巧玲珑便于收藏,故很受少年的喜爱。由于完全具备传统弹弓所具有的小武器、狩猎工具、玩具的功能,故橡胶弹弓很快排挤取代淘汰了传统弹弓。目前,弓式弹弓只残存于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如西双版纳)和武术界的个别小派别中。
另外,男孩子中还曾流行一种火药炸响器。即用锡坠作窝窠,钉子作撞针,火柴头药作炸药,橡皮筋用于绷紧或作撞击动力。至今,男孩子玩的模型飞机还用橡皮筋作弹射器或作螺旋桨动力源。
第三,在文学方面,便是橡胶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在橡胶文学方面,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散文创作上。橡胶的种植和使用在民国时期传开,在新中国得到大规模发展。橡胶树苗生长七年便可割胶,一般可割胶三十多年,然后砍到重种树苗。砍倒的树干可作木材。平常的管理就是浇点水、施点肥、防治点病虫害。但在割胶季节(一般冬季停割,其他季节皆可),每隔一天(或割15天,休息15天)都要从被切割的“伤口”流淌出像乳汁一般的胶乳(每株成年树每年可产5 -15公升乳胶)[62],默默奉献,供人类加工制作橡胶制品使用。故新中国的广大军垦战士、支边青年、农场职工、胶农触景生情,多有感受,便创作了不少吟颂橡胶的咏物文学作品,抒发感情,表明心志。橡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散文方面。下面我们就欣赏一首新诗。
冯柳《致橡胶树》:
当果子爆裂以后/你是圆圆的一粒核儿/孩子们喜欢装进兜里
一位老农垦,一粒一粒把你捡起/又一粒一粒把你埋在土里/从此,一抔黄土养育了你
……
来年春天/你探出了嫩嫩的耳廓/耳听八方,眼观风云
该落去的落去吧,我亲爱的橡胶树/你经历了多少坎坷,多少磨难/你的丰采依然迷人
我知道你有一个愿望:让自己的乳汁不断流淌/让全世界都能看到/中国——一个古老民族的骄傲[63]
这首诗表现了新中国的一位农垦战士,几十年来植胶、护胶、割胶、制胶的战斗历程,借物抒情,朴实真挚。也描写了橡胶树一生的悲欢离合,传奇经历。最后落脚到中国从无胶国到产胶国的深刻变化,抒发了豪情,是一首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得比较好的诗歌佳作。
咏颂橡胶树的传统诗词也不少,如吴向平的《橡胶树礼赞》:“巍然挺立若青松,乳汁如泉报国衷。老涸捐躯当上品,千刀万割自从容[64]。”这首传统诗讴歌橡胶树的牺牲奉献精神,读来撼人心灵。还有一些优秀的咏橡胶的传统诗词,限于篇幅,兹从略。
比较知名的相关散文则有王润华的《沉默的橡胶树》,连春生的《橡胶,橡胶林——下乡兵团纪事》等。
美洲重要经济作物橡胶(树)在中国的传播、扩展和普及,既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日用物品,极大地方便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又形成了庞大的经济部门,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形成了胶农、橡胶农场职工、橡胶厂的工人、橡胶商、橡胶货运工人等新的从业群体,橡胶种植园、橡胶作坊、工厂,以及胶制品商店、栈房等新的经济实体,从而为人们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普及,中国(和世界)的橡胶业(种植、加工、制造、销售、消费)还会进一步发展并长盛不衰。
[1]集体编.“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099.
[2]Joe Jackson:The Thief at the End of the World,Rubber,Power,and the Seeds of Empire [M].New York,Penguin Books,2008.
[3]Henry Hobhouse:Seeds of Wealth,Four Plants that Made Men Rich[M].London,Pan Macmillan,2003.
[4]Toby Musgrave&Will Musgrave:An Empire of Plants,People and Plants that Changed the World[M].London,Cassell Co.,2000.
[5]John Loadman:Tears of the Tree,the Story of Rubber—a Modern Marvel[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6]如莫清华.橡胶溯源[J].农业考古, 1982,(2):167-168;应礼文.橡胶的历史[J].化学教育,1985,(6):58-59;张箭.在中国试种橡胶树之前的故事[J].中国人文地理,2009, (10):8.
[7]如詹杨粘科著、承泽译.美英帝国主义争夺橡胶的斗争[J].东南亚研究,1963,(4):1-5;郭又新.战后印度尼西亚橡胶种植业发展问题探析[J].东南亚研究,2005,(6):20-23;姚昱.战后马来西亚的橡胶政策及其影响[J].东南亚研究,2008,(4):10-16.
[8]如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99-502.谈橡胶树在华传播史,但也未出注。
[9]关于橡胶(树)的世界起源发展传播史笔者已写有.世界橡胶树发展传播史初论[J].中国农史,2015,(3):3-16.
[10]文雯.中国橡胶百年圆梦[N].(香港)文汇报.2004-10-03(4).
[11]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M].501.
[12]泰国古称暹罗(Siam),1856年正式称暹罗。1939年改称泰国(Thailand)。
[13]文雯.中国橡胶百年圆梦[N].(香港)文汇报,2004-10-03(4).
[14]赵金丽.橡胶的那些故事[J/OL].雨林故事.http://emagazine.groups.xtbg.cn/archives/223,2011-03-15.
[15]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M].502.
[16]集体.广东省海南岛热带亚热带资源勘察资料汇集[M].(第三部分)农业、林业、水利[M].广州:.广东省海南区热带亚热带资源开发委员会,1956.(铅印精装本)23.感谢海南陈德新先生惠寄此书。
[17]集体.广东省海南岛热带亚热带资源勘察资料汇集[M].(第三部分)农业、林业、水利[M].28.
[18]集体.广东省海南岛热带亚热带资源勘察资料汇集[M].(第三部分)农业、林业、水利[M].29.
[19]集体.广东省海南岛热带亚热带资源勘察资料汇集[M].(第三部分)农业、林业、水利[M].28-29.
[20]集体.广东省海南岛热带亚热带资源勘察资料汇集[M].(第三部分)农业、林业、水利[M].29.
[21]钟文.〈海南天然橡胶事业〉序[N].海南日报,2008-11-27(4).
[22]佚名.海南60年:一粒橡胶种子,变成一两金子[J/OL].http://seed.
aweb.com.cn/2009/0818/102207240.shtml.农博网—海南日报,2009-08-18(4)/2011-04 -15.
[23]星川清亲.栽培植物の起原と伝播[M].东京:二宫书店改订增补版,1987.201.
[24]杨恭毅著、陈营造图.杨氏园艺植物大名典[M].台北:杨青造园企业有限公司, 1984.第6卷.153-154.
[25]杨恭毅著、陈营造图.杨氏园艺植物大名典第6卷.153-154.
[26]刘松泉.巴西橡胶[A].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1.上册。5-10.
[27]Догадкин,Б.A.《КаучукНатуральный》,《БольшаяСоветскаяЭнциклопедия》,Москва,1 9 5 3,второеиздание,Том2 0,С.3 9 9,Табл.2.
[28]朱德枫.橡胶的故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32.
[29]刘松泉.橡胶树[A].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1332-1335.
[30]邓须军、李玉凤.海南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64.
[31]麦仁智.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开拓者和领跑者[N].海南农垦报,新编第1594期,2011 -12-24(14-15).
[32]邓须军、李玉凤.海南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研究[M].166.
[33]邓须军、李玉凤.海南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研究[M].169.
[34]麦仁智.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开拓者和领跑者[N].海南农垦报,2011-12-24(14-15).
[35]邓须军、李玉凤.海南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研究[M].248.
[36]邓须军、李玉凤.海南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研究[M].70.
[37]佚名.云南橡胶种植与产业发展历程[J].致富天地,2011,(9):8-9.
[38]佚名.云南橡胶种植与产业发展历程[J].致富天地,2011,(9):8-9.
[39]佚名.云南橡胶种植与产业发展历程[J].致富天地,2011,(9):8-9.
[40]蒋颖.云南橡胶产业发展纪实[J].致富天地,2011(9):5-7.
[41]蒋颖.云南橡胶产业发展纪实[J].致富天地,2011(9):5-7.
[42]The Association of Nature Rubber Producing Countries,abbr.ANRPC.
[43]佚名.2010年天然橡胶市场回顾与2011年展望[EB/OL].第二部分“回顾与展望”,载“橡胶网”http://info.rubber.hc360.com/2011/ 01/19114145244.shtml.2011-02-15.
[44]佚名.2010年天然橡胶市场回顾与2011年展望[EB/OL].第二部分“回顾与展望”,载“橡胶网”.
[45]朱德枫.橡胶的故事[M].33;Cf.Joe Jackson:The Thief at the End of the World,rubber,power and the seeds of empire[M]. 2008,p.278.
[46]王文竹.橡胶[A].环华百科全书[M].台北:环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第13卷,191-195.
[47]植物包括野生的和人工栽培的两大类。凡人工栽培的植物便可称作物。
[48]集体.中华大字典[M].巳集·木部·十二画.上海:中华书局,1915.
[49]集体.辞源正续编合订本[M].辰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104.
[50]集体.辞源正续编合订本[M].辰集.1939.104.
[51]集体.辞海合订本[M].辰集.木部.上海:中华书局,1947.97.
[52]集体.辞海合订本[M].寅集.己部.1947.75.
[53]集体.辞海合订本[M].寅集.己部.1947.75.
[54]用白石腊、火漆、生橡胶、陶土、水泥、石膏等材料搀和颜料制成的泥,柔软有塑性,不易干,供儿童捏东西玩。
[55]王明浩.报道[N].人民日报,2013-03-09(7).
[56]和答诗四·和大觜乌[A].白居易全集[M].卷二.讽谕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9.
[57]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A].东京梦华录[M].卷八.北京:中华书局,2006.
[58]天师连阵胜火母[A].西洋记[M].第四十一回.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67.
[59]遇强梁义女怀德[A].镜花缘[M].第二十六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80.
[60]王兰[A].聊斋志异[M].卷十三.下册.济南:齐鲁书社,1979.981.
[61]遇强梁义女怀德[A].镜花缘[M].第二十六回.1985.180.
[62]王文竹.橡胶[A].环华百科全书[M].第13卷.191-195.
[63]冯柳.致橡胶树[EB/OL].http:// poetry.goodmood.cn/a/2012/0214/0_ 432930.html,2014-07-24.笔者征引时,做了个别修饰。
[64]吴向平.橡胶树礼赞[L/OL].今日儋州.http://www.todaydz.cn/html/20101023/4/ content_4_2678.html.2011-02-15.
On the History of Rubber and its Culture in China
Zhang Ji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llege of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4)
Cultivation of rubber tree was spread into Yunnan,Hainan and Taiwan of China separately in 1904.The Chinese knowledge of rubber tree reached almost the same level as the world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Chinese rubber plantation and industry were small and extremely weak till the foundation of the New China owing to various causes.Through the development with great effort for more than 60 years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PRC,today China has become the sixth greatest country of natural rubber production and the biggest one of rubber consumption.At the same time,the Chinese people form their own unique rubber culture as well.This can be seen from Chinese expressions like“rubber stamp”and“to tick a ball”,Children’s games like playing the rubber band and the catapult etc, and poems and prose lauding rubber tree in the literature.The rubber(tree)greatly enriches people’s material life,in addition,it enriches people’s spiritual life.
Rubber tree,Spread into China,Development in China,Unique rubber culture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13AZD044)、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编号skqu201215;skzd201404)“15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全球农业文明大交流”]
张箭(1955—),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历史研究。